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把《弟子规》当作中国古代的蒙学经典。不过,最近有学者翻出了《弟子规》的前世今生。
清代文献研究者黄晓丹说:“《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所以现代宣传中说‘古代出现了那么多贤人君子,写下那么多唐诗宋词,都是因为古人从小读《弟子规》,这是不合适的。”
人文学者孙虹刚说,《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的确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人,这位老先生当年自己办私塾,写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国学启蒙教材叫《训蒙文》,后来被不断加工传播,成为《弟子规》。谁也没说是先秦时期的东西。《弟子规》的话本身是从《论语》中来的。入则孝,出则悌,谨和信,泛爱众,就是一个做人做事的基本礼仪、基本行为规范。
可以确定的是,《弟子规》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弟子规》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
但因为《弟子规》在仁、义、礼、信等方面都饱含着中国传统美德的价值观,讲述了如何孝敬老人、谦让朋友,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不能否认它确实是一本培育孩子心智的好读物。
清代文献研究者黄晓丹说:“《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所以现代宣传中说‘古代出现了那么多贤人君子,写下那么多唐诗宋词,都是因为古人从小读《弟子规》,这是不合适的。”
人文学者孙虹刚说,《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的确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人,这位老先生当年自己办私塾,写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国学启蒙教材叫《训蒙文》,后来被不断加工传播,成为《弟子规》。谁也没说是先秦时期的东西。《弟子规》的话本身是从《论语》中来的。入则孝,出则悌,谨和信,泛爱众,就是一个做人做事的基本礼仪、基本行为规范。
可以确定的是,《弟子规》最初的使用环境是祠堂、茶馆、书馆,使用对象是干完农活的成年人,适用范围是社会下层;《弟子规》里面对儿童的童真童趣没有一点欣赏的意味,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
但因为《弟子规》在仁、义、礼、信等方面都饱含着中国传统美德的价值观,讲述了如何孝敬老人、谦让朋友,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不能否认它确实是一本培育孩子心智的好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