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研究性学习的功能来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有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能力。教师的指导必须遵循学生的思路进行,不轻易用自己的思路影响或改变学生的思路。
关键词:研究性 创造性 思考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65年出版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中曾指出:律师、医生、工程师都“具有一种被人尊重、值得受尊重的学问”,他们“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大学教师也“代表着他们讲授的这门学科以及其他对这门科学钻研的程度。而一位中小学教师就缺乏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从皮亚杰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小学教师学术声誉和地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缺少坚实的教育科学的支持;二是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和焦点。人类社会经历了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能源与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即将进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历史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已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可能。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非常肤浅,因此提出来的研究建议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而由教师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的最适宜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组织者,最贴近学生,使教师处于一个最佳的研究位置。不仅如此,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自然状态。如想既要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和状态,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活动,他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
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创设条件,或者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发展的博大胸怀。
(河北省井陉县障城中学)
关键词:研究性 创造性 思考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长期以来,教师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地位,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65年出版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中曾指出:律师、医生、工程师都“具有一种被人尊重、值得受尊重的学问”,他们“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大学教师也“代表着他们讲授的这门学科以及其他对这门科学钻研的程度。而一位中小学教师就缺乏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从皮亚杰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小学教师学术声誉和地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师缺少坚实的教育科学的支持;二是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口号和焦点。人类社会经历了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能源与机器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即将进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历史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已远远不够,至关重要的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可能。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非常肤浅,因此提出来的研究建议往往无法切入问题的关键,而由教师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的最适宜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组织者,最贴近学生,使教师处于一个最佳的研究位置。不仅如此,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教师可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教师拥有更多的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自然状态。如想既要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和状态,只有依靠教师,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因为教师本来就置身于教学活动,他是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
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者创设条件,或者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乐于奉献、关爱学生发展的博大胸怀。
(河北省井陉县障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