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CT检查对慢性鼻炎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经临床证实为慢性鼻炎鼻窦炎病人的CT表现。结果:慢性鼻炎鼻窦炎CT表现分5型:①漏斗型8例;②鼻道窦口复合体型23例;③蝶筛隐窝型2例;④鼻腔鼻息肉型7例;⑤单纯型5例。结论: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检查是鼻内镜手术治疗前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对鼻内镜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内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资料与方法
本组慢性鼻炎鼻窦炎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8~62岁,平均27岁。病程3个月~17年。主要临床症状反复鼻塞、流脓涕、头痛、面部眼部胀痛、嗅觉减退或消失。
使用东软Neuviz Dual型全身CT机,均采用冠状位扫描。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前缘至蝶窦后缘,层厚25mm,螺距10。软组织窗宽300Hu,窗位35Hu,骨窗窗宽200Hu,窗位450Hu。
结 果
根据慢性鼻炎鼻窦炎鼻窦排泄通路阻塞部位,将慢性鼻炎鼻窦炎分为以下5型。Ⅰ型即漏斗型:8例(178%),由于漏斗部阻塞引起的单纯上颌窦炎。Ⅱ型即窦道复合体型:23例(511%),由于窦道复合体的闭塞引起同侧全部或部分上颌窦、额窦及前中组筛窦炎症。Ⅲ型即蝶筛隐窝型:2例(44%),由蝶筛隐窝阻塞引起蝶窦及后组筛窦炎。Ⅳ型即息肉型:7例(156%),鼻腔鼻窦充填软组织密度影。Ⅴ型即单纯型:5例(111%),上颌窦黏膜囊肿2例,单纯上颌窦局限性黏膜增厚3例。一侧病变17例(378%),双侧病变28例(629%)。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表现:①鼻腔、鼻窦黏膜肥厚和息肉样改变。本组45例均有黏膜局限性增厚,均匀或不均匀环形增厚。鼻甲肥大、鼻腔黏膜肥厚30例。不规则团块状息肉软组织密度影7例,其中5例为双侧鼻腔内占位样改变。②窦腔内积液,CT值10~15Hu。窦腔内气液平面,弧形液面或呈均一稍高密度影,上颌窦24例,筛窦8例,额窦2例,蝶窦3例。③骨质吸收、破坏、增生改变。骨质吸收破坏表现为窦壁变薄,密度减低或中断,以筛窦和上颌窦多见,其中筛窦15例,上颌窦10例。窦壁增生硬化表现为窦壁增厚,密度增高,以上颌窦多见,共18例。
讨 论
鼻窦的冠状位扫描能准确显示鼻腔结构及解剖变异。CT扫描已成为指导功能性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切除病灶,最大限度保留鼻腔鼻窦正常功能重要诊断方法[2,3]之一。
鼻道窦口复合体是功能性鼻内镜技术应用于临床之后的一个解剖新概念,它是构成中鼻道周围的一组独立而又复杂的解剖结构。鼻道慢性炎症反应,以及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对窦口、鼻腔黏膜的压迫,引起鼻腔黏膜肿胀,黏膜纤毛功能降低,引流道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鼻腔和鼻窦的炎性病变。本组鼻道窦口复合体型慢性鼻腔鼻窦炎占519%,在慢性鼻腔鼻窦炎中较为常见。
鼻息肉型慢性鼻腔鼻窦炎,表现为鼻腔及鼻窦内弥漫软组织密度病灶,密度均匀,可压迫周围结构,使双侧漏斗部增大,中鼻甲向上移位,鼻甲骨、鼻中隔筛泡壁骨质吸收。鼻肉型慢性鼻腔鼻窦炎有时应与鼻腔内良性肿瘤及早期恶性肿瘤鉴别,早期良、恶性肿瘤也表现为窦腔内软组织肿块。恶性肿瘤易见到邻近窦壁骨质破坏,窦外相应部位脂肪层消失软组织受侵,形成肿块。良性肿瘤多引起窦壁受压变薄。慢性炎性病变多引起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吸收、及窦腔黏膜增厚。鉴别诊断困难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以及穿刺活检确诊。
慢性鼻腔鼻窦炎冠状位CT扫描,能明确病变类型,显示局部解剖结构,为临床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是慢性鼻炎鼻窦炎治疗过程中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昕,田其昌,兰宝森.副鼻窦CT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2):81-84.
2 鲜军舫,田其昌,王振常.鼻和副鼻窦解剖变异的CT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53-54.
3 萧壁君,王海青,施增蠕.冠状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与慢性鼻窦炎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11):658.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内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资料与方法
本组慢性鼻炎鼻窦炎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8~62岁,平均27岁。病程3个月~17年。主要临床症状反复鼻塞、流脓涕、头痛、面部眼部胀痛、嗅觉减退或消失。
使用东软Neuviz Dual型全身CT机,均采用冠状位扫描。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前缘至蝶窦后缘,层厚25mm,螺距10。软组织窗宽300Hu,窗位35Hu,骨窗窗宽200Hu,窗位450Hu。
结 果
根据慢性鼻炎鼻窦炎鼻窦排泄通路阻塞部位,将慢性鼻炎鼻窦炎分为以下5型。Ⅰ型即漏斗型:8例(178%),由于漏斗部阻塞引起的单纯上颌窦炎。Ⅱ型即窦道复合体型:23例(511%),由于窦道复合体的闭塞引起同侧全部或部分上颌窦、额窦及前中组筛窦炎症。Ⅲ型即蝶筛隐窝型:2例(44%),由蝶筛隐窝阻塞引起蝶窦及后组筛窦炎。Ⅳ型即息肉型:7例(156%),鼻腔鼻窦充填软组织密度影。Ⅴ型即单纯型:5例(111%),上颌窦黏膜囊肿2例,单纯上颌窦局限性黏膜增厚3例。一侧病变17例(378%),双侧病变28例(629%)。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表现:①鼻腔、鼻窦黏膜肥厚和息肉样改变。本组45例均有黏膜局限性增厚,均匀或不均匀环形增厚。鼻甲肥大、鼻腔黏膜肥厚30例。不规则团块状息肉软组织密度影7例,其中5例为双侧鼻腔内占位样改变。②窦腔内积液,CT值10~15Hu。窦腔内气液平面,弧形液面或呈均一稍高密度影,上颌窦24例,筛窦8例,额窦2例,蝶窦3例。③骨质吸收、破坏、增生改变。骨质吸收破坏表现为窦壁变薄,密度减低或中断,以筛窦和上颌窦多见,其中筛窦15例,上颌窦10例。窦壁增生硬化表现为窦壁增厚,密度增高,以上颌窦多见,共18例。
讨 论
鼻窦的冠状位扫描能准确显示鼻腔结构及解剖变异。CT扫描已成为指导功能性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切除病灶,最大限度保留鼻腔鼻窦正常功能重要诊断方法[2,3]之一。
鼻道窦口复合体是功能性鼻内镜技术应用于临床之后的一个解剖新概念,它是构成中鼻道周围的一组独立而又复杂的解剖结构。鼻道慢性炎症反应,以及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变异对窦口、鼻腔黏膜的压迫,引起鼻腔黏膜肿胀,黏膜纤毛功能降低,引流道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鼻腔和鼻窦的炎性病变。本组鼻道窦口复合体型慢性鼻腔鼻窦炎占519%,在慢性鼻腔鼻窦炎中较为常见。
鼻息肉型慢性鼻腔鼻窦炎,表现为鼻腔及鼻窦内弥漫软组织密度病灶,密度均匀,可压迫周围结构,使双侧漏斗部增大,中鼻甲向上移位,鼻甲骨、鼻中隔筛泡壁骨质吸收。鼻肉型慢性鼻腔鼻窦炎有时应与鼻腔内良性肿瘤及早期恶性肿瘤鉴别,早期良、恶性肿瘤也表现为窦腔内软组织肿块。恶性肿瘤易见到邻近窦壁骨质破坏,窦外相应部位脂肪层消失软组织受侵,形成肿块。良性肿瘤多引起窦壁受压变薄。慢性炎性病变多引起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吸收、及窦腔黏膜增厚。鉴别诊断困难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以及穿刺活检确诊。
慢性鼻腔鼻窦炎冠状位CT扫描,能明确病变类型,显示局部解剖结构,为临床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是慢性鼻炎鼻窦炎治疗过程中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昕,田其昌,兰宝森.副鼻窦CT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2):81-84.
2 鲜军舫,田其昌,王振常.鼻和副鼻窦解剖变异的CT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53-54.
3 萧壁君,王海青,施增蠕.冠状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与慢性鼻窦炎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