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阑尾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人们认为阑尾已经完全丧失消化功能。在人体中扮演的似乎是一个多余的角色。阑尾长约5—7厘米,比盲肠小得多,状似蚯蚓的阑尾在盲肠末端,与盲肠相通。盲肠位于身体的右下腹的大小肠交界处的下面,人们常常误把相邻的阑尾当成了盲肠。
  
  退化无用的器官?
  
  多少年来,不少人把阑尾看作是退化无用之物,加之阑尾发炎有可能置人于死地,故主张只要发炎就切除,没发炎也可切除。你感觉不适、发热、恶心、右下腹阵阵剌痛,十有八九是突出于结肠外的阑尾发炎了。如果不及时手术,可能导致肠道穿孔甚至一命呜呼。不过不要害怕,阑尾由于外形卷曲,内腔狭窄,开口到盲肠的通道容易遭到食物残渣、蛔虫、粪石的阻塞,所以极易发炎。再者,阑尾切除手术只是个极为普通的外科小手术,主刀医生的手术刀稍稍比划两下,再缝上几针,你彻底和一个伴你出生的身体器官拜拜了。你或许疑问,哪能这么随随便便地摘除一个器官,它一定是有用的呀?可是,几乎所有医生都会语重心长,甚至苦口婆心地告诉你,阑尾发炎的危害是如此之大,而摘除阑尾的手术风险几乎为零。
  20世纪初,科研人员发现,阑尾里储有许多能够杀死病菌的白血球细胞以及淋巴组织,还有大量识别细菌和病菌的免疫球蛋白。研究人员由此推断,阑尾在免疫防御中起到某种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知道它在抗感染中仅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与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结这些防御性掮客相比,阑尾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它被随意切除也不足为怪。可是,为什么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没有像蝌蚪的尾巴一样将其清除呢?进化论之父达尔文曾经认为,人类目前仍在进化过程中,阑尾只是盲肠的残留物。过去人类的盲肠体积大很多,看上去像只装粮食的大口袋,阑尾就位于这只大口袋的前端,里面贮存着分解植物纤维的纤维素细菌,对于食草动物的消化起到关键性作用。达尔文猜测,人类的远祖只进食树叶和植物果实,因而当时盲肠颇为有用。由于几千年来人类的食谱发生了很大改变,使盲肠逐渐退化,食物中肉、鱼、奶制品的比例越来越高,硕大的盲肠就派不上用场了,所以盲肠的这个前厅便萎缩成了现今小得可怜的澜尾。
  
  益生首的保护伞?
  
  然而,美国杜克大学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研小组研究发现,鼯鼠、狐猴和几种啮齿动物,其体积颇大的盲肠末端都有阑尾。如此看来,很难将其判定为正在走向消失的古老盲肠的皱缩部分!如果盲肠和阑尾是两个不同的器官。后者的用处究竟何在呢?
  美国的研究小组给出了答案:阑尾其实是某些肠内益生菌的舒适庇护所。研究小组在阑尾中找到了大量生活的细菌菌群,这些细菌能在肠胃患病时安然无恙。你一定有过此类遭遇,如果吃了不洁食品,或者肚子着凉,马上就会腹泻,肠道被排清。幸亏有了阑尾,肠道内帮助消化植物纤维素、软骨或某些脂肪酸的大部分益生菌才得以生存。暴风骤雨后,又重新在肠道内生长,使人体的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如果没有阑尾,肠道内益生菌就会因此荡然无存,而且数周后才会重新恢复!
  
  有用的人体器官
  
  假如美国研究小组这一推测无误的话,阑尾就是非常有用的器官。那么,多数物种必然拥有阑尾。然而,核查下来,研究小组发现大多数哺乳动物居然没有阑尾!乍一看,这似乎与最初的推测背道而驰。不过,70%的啮齿动物、灵长目动物以及几种有袋类动物都有阑尾,但这几类动物并没有近亲关系。研究小组由此得出结论:阑尾在进化过程中应当出现过几次,在有袋类动物始祖体内至少出现过一次,而第二次则出现在啮齿类动物、灵长目动物的共同祖先上。由于与这两类动物有姻亲关系的大多数动物都还有阑尾,我们就要相信它曾经是有用的。否则,在猴子和啮齿动物与其共同祖先分离出来的8 000万年中,阑尾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是,科研小组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发现,啮齿类动物诸如毛丝鼠和松鼠等却没有阑尾。为什么呢?大多数人认为,动物的消化系统要适应环境,只需改变食谱或生理内环境。这样一来,动物进食水分高的植物,不喝污水,就不需要阑尾,使其最终消失。
  当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像发达国家的人那样,拥有饮用水和几乎无菌的食物,这种情形也可能在人类身上出现。不过,现实情况远非如此。贫穷国家的人因不洁食物而常常腹泻,阑尾还大有用武之地。令人奇怪的是,贫穷国家的阑尾炎发病率却只有发达国家的1/40。研究小组猜测,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人的阑尾极少受到感染,因此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炎!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阑尾已被用作修补缺损尿道的新材料。只要将阑尾两端截断,就是一段通道。这段通道有完整的黏膜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周围结缔组织不容易生长侵入。将阑尾移植修补尿道缺损,重新形成狭窄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若将患者自身的阑尾移植到尿道,也是一种自体器官移植,并且能消除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研究表明,阑尾本身因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它能分泌免疫物质,可以杀死会引起腹腔疾病的细菌,更能增强人体对癌症的抵抗力。解剖尸体发现,被切除阑尾的人,得肠癌的几率要比没切除者高40%;得其他癌症而死的,也是切除阑尾的人比例高。阑尾的免疫能力约在12~30岁时达到高峰,60岁以后逐渐消失。人们由此推测,老年人的癌病增多,大概与机体免疫力下降,包括阑尾功能消失有关。鉴于阑尾具有这些生理作用,美国研究小组呼吁人们要善待阑尾,不是迫于无奈,最好不要切除掉。
其他文献
河北唐山市利用“机关讲堂”、“百姓讲坛”、基层党校等载体和平台,组织开展“中国梦·唐山梦·我的梦”主题宣讲活动,激发全市干部群众逐梦追梦、实干兴唐。  开展“转型筑梦·实干兴唐”实践活动。各级工会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围绕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开展“建设沿海强市·劳动成就梦想”等实践活动,用中国梦凝聚起广大职工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各级团委
2019年12月31日清晨,武汉病毒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实验师张磊被电话铃声吵醒,她接到一项紧急测序任务。测序样本来自武汉金银潭医院,后者月初收治了首例“不明肺炎”病人。  前一天,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刚刚在同学群披露了疫情,成为武汉最早向外界发出防护预警的8名医生之一。医护人员对每一個未知病毒的到来或许都是最敏锐的,而隐藏在医院背后实验室里的那些科研人员,同样如此。  张磊意识到了这项任
科学谜团、生活中的困惑、青春期的无助,有问题欢迎你来问!你可以拨打电话025-84507004,或写信至南京市中山东路三条巷4-1号科学大众杂志社“你问我答”栏目组(210002),也可以登陆www.kxdz. com。赶快来信吧,我们会耐心倾听并帮你释疑!  Q:手机的辐射强度与什么有关?信号还是电量?  A:通常我们说的手机辐射强度,是指手机的发信功率,也就是手机发射出来承载着语音和数据信号的
最近,本刊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共同举办部分高校党建宣传工作座谈会。14家高校代表结合各自实际,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党建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交流。现将与会代表发言摘要如下: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夏文斌:  把学生党建工作放在思政教育大格局中谋划  北京大学大力拓展学生党建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相关教学单位实施了教学组式的教师
——访“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人物简介:  国家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首席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三号”、“嫦娥五号”总设计师顾问、总指挥顾问,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空间飞行器总设计师、信息处理专家,研究员。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计算机总师、院长助理,中国“资源二号”与“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太阳同步轨道平台首席专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算机学科专家组专家、中国宇航
YiYiMagazine JFranz Jung  某种程度上,F1是整个汽车业的指南性存在。它不仅代表了最快的速度,还有最先进的技术,以及最好的品牌。只有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才负担得起一支F1车队。而在F1赛道上诞生的技术也会引领民用车的进 步。  不过,随着电动车成为趋势,电动方程式锦标赛Formula E正逐渐成为F1的取代者。这项从2014年开始的赛事已经吸引了诸多顶尖汽车公司参与。此外,一
冰山一角,果然只是一角    有什么问题,赶紧来问吧。  我们将把读者提出的问题交给各个领域的专家、科学家来回答。问题被选中的读者都将获得由本刊送出的精美礼品,还有机会获得有科学家签名的精致书签。来信请注明“科学问与答”栏目。    Q:都说冰浮在水面,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它的总体积其实很大,那么浮出水面的大约为总体积多少呢?(初一学生)  A: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水中所受的
B Adam BryantZ左轩霆(Tien Tzuo)  亚当·布莱恩特Adam Bryant  领导者培训机构Merryck
我的设计初衷:    我一直认为,磁铁是不能吸引铜、铝等金属的。但是,在技术课堂上,老师的演示打破了我以前的认识,粉碎了我的思维惯性。老师演示了电磁阻尼实验,我看到了,也亲自感觉到了这种力的存在。磁铁与这些非磁性金属在发生相对运动时确实有一种阻力。非磁性导体在磁场环境中,闭合导体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时,闭合导体与磁体发生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此时,闭合导体会产生感生电流,电流又产生电磁场,两者之间会产生
新冠疫情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政府对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摊开在大众面前,而效率是其中关键。近年热议的智慧城市建设,到底能否实现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大数据能否提升政府决策效率?  我们和大数据公司聊了聊“大数据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之后发现,虽然大数据从未在城市治理中成为主流,但这次可能是大数据真正进入公众和政府视野,成为主流城市治理依据、帮助建立常态化数据监测机制、提升政府公共事件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