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学法研究,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教学观念转变,突破口是学习方法指导,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得出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形成,只有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实现了“教我学”到“我会学”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自主 探索学习 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一、教学观念转变是关键
我强调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建议者和指导者。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授人以鱼”掩盖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多种感官,亲身的活动来掌握科学的方法,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实现学习目标。同时,我还帮助学生把学生过程拓展到课前及课后。
这就要求老师要首先要转换角色,转变教学观念。“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传”、“授”、“解”的主题是教师,因此,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此教学观念和方法显然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只能让学生无奈地适应老师的教学,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心理上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施新课程后,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实现角色转换,走出传统,由传播者”变为“指导者”和“促进者”;由“统治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再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而应该真正地还给学生。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首席的任务是调控交流和探索方向,营造交流和探究的氛围,确保交流和探索的效率。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与教师、同学、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以人为本、以课堂为实践场所,让学生在阅读的探索过程中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学习,发展阅读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学习方法是突破口
“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就要朝着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讲是为了用不着讲,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境界。最终达到学生能用“举一反三”自己去探索的目标。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的钥匙。作为教者,要时刻树立主导意识,做到引导有序,点拨适当。该讲则讲,而且要讲透彻;该教的要教,而且要教得明白;强化方法导引,为达到“不用讲”、“不用教”的目标奠定基础。
在学法指导中,我除了组织一定数量的专题形式予以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心理倾向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在课堂后进行交流总结。以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为例,所选的四篇小说,或讲述旧时代落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或描写今天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作的艰辛努力,或刻画在抗战烽火中成长起来的农民战士,或叙写执著于个人爱好追求的纯真少年。具有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艺术表达各具特色。在确定了单元总目标: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思想感情,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的前提下,将总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扎扎实实地进行学法指导。教读《孔乙己》教给学生以故事情节变化理清叙事性文章的线索;教读《一厘米》交给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并在感受文章的质朴语言中感受母亲的爱子之情;教读《差半车麦秸》教给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一幅农民战士的“肖像画”,揭示出“差半车麦秸”幽默、深沉、善良、淳朴的精神世界。采用这种一课一得的方法,可有效地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小说,并用阅读课获得的阅读技巧指导课外阅读。当学生真正掌握了鉴赏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那么写作作为阅读的“副产品”也就会水到渠成。
三、培养学习习惯是重点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我注意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仅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强学法、抓习惯、促养成”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使学生事半功倍,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
在课堂上我教导学生学会自学,养成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会自学,是学生能独立掌握知识、运用如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会有着很大的捉进作用。
还要有思维、质疑的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巧妙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入发展,但老师却很注意:问题如何提出,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精心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调动学生独立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思维、发展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教我学”到“我会学”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阅读 教学自主 探索学习 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自主探索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一、教学观念转变是关键
我强调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建议者和指导者。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授人以鱼”掩盖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多种感官,亲身的活动来掌握科学的方法,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实现学习目标。同时,我还帮助学生把学生过程拓展到课前及课后。
这就要求老师要首先要转换角色,转变教学观念。“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传”、“授”、“解”的主题是教师,因此,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此教学观念和方法显然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翅膀。只能让学生无奈地适应老师的教学,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心理上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施新课程后,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实现角色转换,走出传统,由传播者”变为“指导者”和“促进者”;由“统治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再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而应该真正地还给学生。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首席的任务是调控交流和探索方向,营造交流和探究的氛围,确保交流和探索的效率。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与教师、同学、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以人为本、以课堂为实践场所,让学生在阅读的探索过程中自觉积累、自由感悟、自在审美、自主学习,发展阅读个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学习方法是突破口
“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就要朝着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讲是为了用不着讲,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境界。最终达到学生能用“举一反三”自己去探索的目标。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的钥匙。作为教者,要时刻树立主导意识,做到引导有序,点拨适当。该讲则讲,而且要讲透彻;该教的要教,而且要教得明白;强化方法导引,为达到“不用讲”、“不用教”的目标奠定基础。
在学法指导中,我除了组织一定数量的专题形式予以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心理倾向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在课堂后进行交流总结。以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为例,所选的四篇小说,或讲述旧时代落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或描写今天一位普通母亲为孩子的成长所作的艰辛努力,或刻画在抗战烽火中成长起来的农民战士,或叙写执著于个人爱好追求的纯真少年。具有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艺术表达各具特色。在确定了单元总目标: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思想感情,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的前提下,将总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扎扎实实地进行学法指导。教读《孔乙己》教给学生以故事情节变化理清叙事性文章的线索;教读《一厘米》交给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并在感受文章的质朴语言中感受母亲的爱子之情;教读《差半车麦秸》教给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一幅农民战士的“肖像画”,揭示出“差半车麦秸”幽默、深沉、善良、淳朴的精神世界。采用这种一课一得的方法,可有效地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小说,并用阅读课获得的阅读技巧指导课外阅读。当学生真正掌握了鉴赏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那么写作作为阅读的“副产品”也就会水到渠成。
三、培养学习习惯是重点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我注意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仅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强学法、抓习惯、促养成”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使学生事半功倍,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
在课堂上我教导学生学会自学,养成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会自学,是学生能独立掌握知识、运用如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会有着很大的捉进作用。
还要有思维、质疑的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巧妙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入发展,但老师却很注意:问题如何提出,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精心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调动学生独立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思维、发展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教我学”到“我会学”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