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之后,总结10年本科办学经验、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要求,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启动了转型发展的二次创业之路。学校全方位转变教职工思想观念,全方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全方位开展校地、校企合作,高起点做好社会服务,转型发展工作深入而又扎实有效地推进。
做好顶层设计,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
高校转型,理念先行。学校主动融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制定了《周口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对学校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实施步骤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以此为总揽,先后出台了《人才培养转型工作实施意见》《学科专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产教融合创业园建设方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集群结构和数量、产教融合创业园建设时间表以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措施。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结合各自实际,围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机制等制定了转型发展方案。在此基础上,学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形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三是强调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该校瞄准地方人才需求,主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统一规划、集群建设、突出应用、加强融合、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原则,在巩固提升文、理、艺术类专业的基础上,做精师范专业,大力发展工、商类专业,初步构建了以“工学、经济、管理”为主的应用技术型专业格局。目前,学校55个本科专业(方向)中,非师范专业(方向)41个,占74%,工、商类专业(方向)29个,占53%,学校专业格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增强。二是整合原有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机构,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学校调整了内部学院设置,成立了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稀土功能与材料、云计算与下一代网络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智慧周口”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三是大力建设新建学科专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材料、土木工程等工、商类实验室;进一步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聘请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王红兵等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新建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与企业和行业共建和共享高水平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已经建成包括与宋河酒业共建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在内的教学、实验实训平台10余个。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学校坚持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放在突出位置。与周口市及8个县(市、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1+1+N”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其中,“白酒微生物发酵”校企联合实验室,对宋河粮液系列产品发酵工艺进行了改良;针对周口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的实际,学校承接民政部的“智慧养老”试点项目已落地见效;与周口市农科院联合开展育种研究,培育出一系列产量水平在国内领先的农作物新品种,“周油589”油菜品种通过省级鉴定并大面积推广;“为扶沟而设计”“为淮阳而作”等城镇建设规划作品已被当地政府采纳。在植物干细胞诱导及应用、作物分子育种、云计算与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纳米功能材料等应用技术前沿领域,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应用技术成果落地生根,首创的植物干细胞高效诱导、植物细胞工厂等技术体系,被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依托学校人文社科资源优势,成立了老子文化研究院、周口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平台,与周口市政府一起策划开发了中华姓氏文化节、老子文化节等知名文化品牌项目。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在“智库、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和“协同创新、应用型成果转化”领域的服务优势,成为周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和助推者,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互动,共同发展。
同时,学校依法成立了周口师范学院资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资产公司成立了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解决了教师成果转化、学生创新创业和产教融合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学科技园已经通过省科技厅、教育厅联合评审,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需要,学校修订了《周口师范学院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周口师范学院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办法》,实施“1135人才工程”和双师型教师“双百工程”。柔性引进院士1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2名,搭建平台、配备校内团队,已获得批准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引进应用技术类专业博士80余名。同时,注重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有60余位当地企业管理者和工程师受聘该校“双师型”教师,并计划5年内拟从行业(企业)聘任150名高层次人才。
(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党办副主任)
责编:秋 山
做好顶层设计,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
高校转型,理念先行。学校主动融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制定了《周口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对学校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实施步骤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并以此为总揽,先后出台了《人才培养转型工作实施意见》《学科专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产教融合创业园建设方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集群结构和数量、产教融合创业园建设时间表以及“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措施。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结合各自实际,围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和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机制等制定了转型发展方案。在此基础上,学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形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三是强调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该校瞄准地方人才需求,主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统一规划、集群建设、突出应用、加强融合、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原则,在巩固提升文、理、艺术类专业的基础上,做精师范专业,大力发展工、商类专业,初步构建了以“工学、经济、管理”为主的应用技术型专业格局。目前,学校55个本科专业(方向)中,非师范专业(方向)41个,占74%,工、商类专业(方向)29个,占53%,学校专业格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增强。二是整合原有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机构,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学校调整了内部学院设置,成立了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稀土功能与材料、云计算与下一代网络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智慧周口”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三是大力建设新建学科专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材料、土木工程等工、商类实验室;进一步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聘请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王红兵等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新建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与企业和行业共建和共享高水平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已经建成包括与宋河酒业共建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在内的教学、实验实训平台10余个。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学校坚持把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放在突出位置。与周口市及8个县(市、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1+1+N”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其中,“白酒微生物发酵”校企联合实验室,对宋河粮液系列产品发酵工艺进行了改良;针对周口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的实际,学校承接民政部的“智慧养老”试点项目已落地见效;与周口市农科院联合开展育种研究,培育出一系列产量水平在国内领先的农作物新品种,“周油589”油菜品种通过省级鉴定并大面积推广;“为扶沟而设计”“为淮阳而作”等城镇建设规划作品已被当地政府采纳。在植物干细胞诱导及应用、作物分子育种、云计算与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纳米功能材料等应用技术前沿领域,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应用技术成果落地生根,首创的植物干细胞高效诱导、植物细胞工厂等技术体系,被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依托学校人文社科资源优势,成立了老子文化研究院、周口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平台,与周口市政府一起策划开发了中华姓氏文化节、老子文化节等知名文化品牌项目。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在“智库、文化传承创新”领域和“协同创新、应用型成果转化”领域的服务优势,成为周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和助推者,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互动,共同发展。
同时,学校依法成立了周口师范学院资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资产公司成立了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解决了教师成果转化、学生创新创业和产教融合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学科技园已经通过省科技厅、教育厅联合评审,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需要,学校修订了《周口师范学院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周口师范学院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实施办法》,实施“1135人才工程”和双师型教师“双百工程”。柔性引进院士1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2名,搭建平台、配备校内团队,已获得批准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引进应用技术类专业博士80余名。同时,注重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有60余位当地企业管理者和工程师受聘该校“双师型”教师,并计划5年内拟从行业(企业)聘任150名高层次人才。
(作者系周口师范学院党办副主任)
责编:秋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