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美学到纪实美学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3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的功能之一就是纪录生活,而它的这种功能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纪录片诞生于最为动荡不安的年代,它一产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史,社会矛盾的激烈冲突、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社会结构的一再重组,以及传统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变迁,无不影响着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与思想。在这种社会的激荡变迁之中,无疑,政治被长期地摆到了无可比拟的地位之上。
  正如电影史学家孟犁野所言:“……在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起根本作用的因素是在社会变革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政治文化。就是说:若从大文化的视角来观察电影,在近百年的中外电影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哪段历史时期的电影其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环境,会像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那样,如此直接、如此强烈地受到政治的影响。抓住了这点,也就抓住了这一时期电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根本要点。”(孟犁野,《电影艺术》1993年第6期第33页)
  政治对纪录片的这种种影响,使得中国的纪录片创作长期处于近乎宣传片的形态之下,也使中国的纪录片脱离了对个人的本体与意识的关注,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电影与其他艺术一样,毫无疑问地被置于国家和党的控制之下。这一时期,工农业生产建设和革命传统教育题材,成为纪录片作品创作的主要基调。如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英勇战斗的长纪录片《抗美援朝》(第一、二部),反映中国土地改革的长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1954年上影)、纪录几十万民工治理淮河为民造福的《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反映公私合营的长纪录片《万象更新》等,从1950年以来,几乎所有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事件都能在纪录片里找到影子,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沿袭了以往中国纪录片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不仅论述深刻、观点鲜明,而且画面真实而朴素,具有很强的“宣传性”。
  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不被压迫不被奴役,人民成了社会真正的主人,下层人民第一次作为主体进入到了纪录片的范围,但纪录片所反映的这些人却不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而是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先进模范人物。
  “目前文艺创作上头等重要的任务”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表现出新的人民的新的品质,表现出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以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周扬文集》第二卷,第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于是在故事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董存瑞》《赵一曼》《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老兵新传》创作出来的同时,纪录片也相应地产生了像《黄宝妹》《钢人铁马》《三八河边》《千女闹海》《水库上的歌声》《英雄战胜北大荒》等一系列反映英雄模范的影片。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体制和政策上,国家主导并规定了新中国电影的基本方向,但新中国电影美学并非完全是“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的结果,许多作家、艺术家从内心充满了对新中国的激情与真诚,这使得作品中充满了乐观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作家老舍就表示:“我热爱今天的一切,因为它与我记忆中的往事是那么不同,我无法不手舞足蹈地想去歌颂今天。”“我们眼前天天出现的新事是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要事。我们若不抓住这些新事,及时宣传,我们就耽误了今天,而且不易了解明天。”(《老舍论创作》第43页、4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纪录片与变革中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从内容到形式都走向多元化,选题范围不仅关注社会变革和重大事件,而且把视角指向生活中的普通人,注重刻画人物个性特征,关注人物生存命运,表现人的生存态度、性格、状态乃至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并对人的不幸给予同情、支持和理解。
  这一时期,人成为纪录片的主体反映对象,而不再是仅仅作为载体,服务于某种政治观念或社会观念的传播。纪录片中的人物也开始从社会中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特殊性的英雄、模范式人物,转向普通生活中的普通人。很多纪录片中开始有了人的主题的闪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人的美。这期间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纪录片,《望长城》《藏北人家》《谢晋和他的儿子》等完全是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纪录片,注重开掘人的主题、人的美。此外,一些反映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社会功能为主的纪录片,也在强化对人的表现。像《德兴坊》中的王凤珍,像《十五岁的中学生》中的几个中学生。《老年婚姻介绍所》的陆根楠,通过她在医院推水车等几个场面和镜头,将一个生存窘迫,但对生活、对自身幸福仍不懈努力、真挚追求的中年女性形象树立了起来,并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创作开始抛弃了以往主题先行的模式,受国际真实电影流派的影响,开始走向了“新现实主义”,主张真实描述人们生活的原生态,用小角度、情节化的描述来展现生存状态。在镜头与声音的运用上,则强调运用长镜头和同期声,打破了长期以来“画面+音乐+解说”的格里尔逊式的纪录片的表现模式,使一个个具体的人从画面到声音纷纷从后台走上前台,传递出自己所特有的准确信息。
  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更是将这种“新纪实”运用到了极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题材、拍摄方式的把握上注意抓取一段或几段有意味的生活流程,加以“过程化”的表现,使细节放大,过程“浓缩”,使“结果”在“过程”的展示中,逐渐地明晰凸显出来。
  中国纪录片也从20世纪90年代起,完全确立了这种新纪实的美学风格,不仅如此,中国纪录片还纷纷走向国际,获得各项大奖,像《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神鹿呀,我们的神鹿》等,从而确立了中国纪录片在国际纪录片领域中的地位,也使我国的纪录片更加成熟。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1991年,江苏沭阳县沂涛乡农民编写反“三乱”说唱鼓词,奋起“抗捐”,与乡村干部吃喝挥霍的贪污腐败行为作斗争的种种举动,经记者在新华社内部刊物报道后,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对此作了重要批示根据批示,江苏省委组织调查组对沂涛乡问题做了调查,并专门发出第24号文件对问题进行了处理紧接着,1992年初,沭阳县委又选派优秀青年干部陈学平到沂涛乡担任乡党委书记,整顿和加强那里的基层党组织
期刊
核心提示一:当信息技术再前进一点,当手机屏幕再大一点,当笔记本电脑再轻薄一点,当它们融为一体,成为一张“纸”,仅仅是一张“纸”,这一张“纸”就可以是有图文的“报纸”,可以是有视频的“电视”,可以是有音频的“收音机”,可以是信息海量、没有疆界的、互动性强的“电脑”,可以是随心所欲通话的“手机”,可以是储存大量文件的“公文包”。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张“纸”:E纸——“跨媒体”时代的媒体,
期刊
在今年7月18日揭晓的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全国省级以上党报报网互动先河的《焦点网谈》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名专栏。这是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媒体获得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中国新闻奖名专栏,既是我省报刊系统目前获得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回顾《焦点网谈》创办一年多来的工作,想就其办刊定位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对网络认识的深度决定着《焦点网谈》定位的高度 
期刊
齐飞,河南省禹州市人,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政协常委、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许昌市政协副主席。1995年被命名为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津贴至今。1998年获首届“香玉杯”艺术奖;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文艺十佳;2002年被誉为“河南新闻人物”,全国第六届、第七届文代会代表;2004年与戏剧大师常香玉、杨兰春等艺术家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评为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  20
期刊
一月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强调,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根据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
期刊
政法领域的报道,因多为案件或突发事件,多揭露批评而使从业者险象环生,如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新闻失真或违反相关规定,使供职媒体和记者的声誉受损,有的甚至与被报道者对簿公堂,教训深刻。    避风险,采访前要判断    政法领域的报道采访前要有一个判断,尤其是批评报道,要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预测所要采访的新闻事实中的主要矛盾、焦点内容和症结所在,初步判断其中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采取最佳
期刊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电视媒体产业化竞争,电视的涉农服务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单一,行为越来越被动,以至于产生庞大的收视群体被搁置、被忽视、被异化。7500万河南农民和农村工作者迫切需要一个内容专业化、服务定向化的电视播出频道,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由此产生。    跨越式起跳:战略方向的选择    新农村频道和其他类型的频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期刊
9月26日上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路国贤在报业大厦亲切会见了以党的主席洛基先生为团长的斐济执政党团结的斐济党代表团,宾主进行了友好而愉快的交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建,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赵铁军,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陈振兴,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俊本等参加了会见。  路国贤社长对洛基主席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向来宾介绍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洛基主席
期刊
如何发挥优势,谋求发展,以全新姿态应对广电改革时期的新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新时期地市电视台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实力上,地市电视台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无法与中央台、省台相提并论。内在功力上,地市台的电视报道存在四个不足:写事的多,写人的少,或者可以说是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精神;受地域限制,考虑问题片面;跟风、赶时髦的多;报道形式单一,即常用“概念、数字加表态”的形式。而今
期刊
河南电视台是河南省的主流媒体之一,河南电视新闻既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也是宣传河南的一个重要窗口。在近年来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河南电视台以卫星频道的新闻改革为突破口,致力于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力图在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大合唱”中,成为“主声部”。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不论是日常的新闻报道,还是重大新闻宣传战役,河南电视台都以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做好省委、省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