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内,她上百次出入人迹罕至的荒漠,捡到600颗“星星”,重量近400公斤,是中国首位90后女“陨石猎人”。她还创办了一家陨石科普馆,为人们普及陨石文化。她就是杨可欣。
1990年,杨可欣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独自养大三个孩子。“为了多赚点钱,母亲总是加班到很晚回家,我就坐在星空下等母亲,无尽的苍穹,藏着我儿时的梦想。”
2012年年初,杨可欣作为温州一家煤矿电器厂商的代表,远赴新疆哈密工作。很多煤矿建在荒漠里,杨可欣经常要往返于戈壁灘。黄沙漫漫,狂风吹得让人睁不开眼,毫无生气的景象让当时青春年少的她心生枯燥。
一次返程途中,她看见朋友手中捧着一块黑乎乎的石头,十分好奇。朋友告诉她:“这是来自天上的陨石。陨石闯入大气层后与之发生摩擦,绝大多数在降落地面前化作灰烬,能存留下来的陨石比例非常低。”
杨可欣看着那块黑黑的陨石,儿时的星空梦被点燃。杨可欣想,陨石降落到地面前,它可是天上的星星,也许在很久以前,它还曾接受过自己眼神的注视。回到宿舍,她查阅了很多关于陨石的资料,对这些“天外来客”产生了更深的迷恋。她还加入“陨石猎人”队伍,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女性“陨石猎人”, 结识了很多“石友”。
新疆是陨石“富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陨石爱好者和收藏者。不是陨石只掉落在新疆,而是由于陨石富含铁类金属,掉在山区和森林中不易被发现,且容易氧化,新疆有广袤的沙漠和戈壁滩,空气非常干燥,陨石比其他地方更容易被保存、被发现。
2012年5月的一个周末,杨可欣和队友驾车从哈密出发,经过近千公里的跋涉,进入罗布泊陨石散落带核心区。到了不适合车辆行驶的地方,她和伙伴们只能顶着烈日徒步行走。
杨可欣一边走,一边担心能不能找到梦寐以求的陨石?她已经在戈壁滩上走了十多里路,双脚酸胀、口干舌燥,体能接近极限。正当她垂头丧气时,突然眼前出现一块圆圆的小黑石头,杨可欣小心翼翼地捡起来,翻过来一看,下面有微微的锈色,表面有不规则的气印。她大声呼喊同伴们过来帮助确认自己的判断。这是她捡到的第一块陨石,尽管只有20克,却被她当作最有价值的陨石。
不要以为“猎陨”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危险就潜伏在每个猎陨者身边。五年间,杨可欣遇到过很多次意外情况。
2013年6月,杨可欣再次踏上荒漠。讲好集合时间,大家分头行动。不知不觉间,她越走越远,错过了集合时间。当时有两辆车进入荒漠,同车的人以为她在另一辆车上。等她赶到集合地点,却发现车辆早已开走。
天渐渐黑了,杨可欣不断提醒自己要冷静,留在原地等候救援。就在地平线上最后一丝夕阳的余晖散尽,远处出现一个黑点。原来,同伴们发现她没有上车,顺着车辙原路返回寻找她。看着伙伴们从车上下来,她的眼泪落下来。这是一位资深野外探险者教给她的经验:一旦在戈壁滩上和同伴迷失,尽量待在原地不动,这样更有利于获救。
半年后,杨可欣乘坐的越野车在荒漠上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卫星电话的信号也不好。同伴们商量对策后,决定派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士,携带指南针和GPS徒步去找救援车辆。当时正值冬天,北风呼啸,等待变得无比煎熬,如果不想办法,很可能还没等到救援者,就倒毙荒野。杨可欣提议众人绕着车辆缓慢跑步,这样身体渐渐有了热量,手脚也开始有知觉。不知过了多久,救援车辆终于赶到,大家安然无恙。
艰苦生活常常有意外收获。2014年初,杨可欣在阿拉塔格山发现一块黑乎乎的石头。凭借肉眼无法判定,杨可欣把石头带回来请专家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这块重达30多斤的石头是一块货真价实的陨石。
杨可欣逐渐积攒了一些辨识技巧和规律。陨石外表通常会有一层薄薄的熔壳,受到大气挤压,表皮还会产生像手指印一样的气印。由于铁陨石含铁纯度特别高,古代很多“吹毛断发、削铁如泥”的兵器就是由铁陨石锻制。
从2012年到2017年初,杨可欣去过库木塔格、阿拉塔格山和土牙三个陨石散落带,也去过吐鲁番、塔克拉玛干沙漠,捡到各类陨石600多块。
就在猎陨过程中,杨可欣对陨石的关注和了解越来越多,懂得了陨石的科研价值和收藏价值。
600多块陨石的交易变现将为杨可欣带来一大笔财富。可杨可欣不为所动,坚持要开一家关于陨石的科普馆,让更多人了解陨石,了解宇宙的秘密。
陨石不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还可以在科学研究和科普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人类还无法直接从宇宙中某个星球大量采集岩石样本,而陨石带给人类大量来自地球之外的岩石样品。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和结构,能探索到宇宙和太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
2017年3月,杨可欣开始忙于科普馆的各项筹备事务。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贵州省观赏石协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下,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于2017年8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为广大陨石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
有人以百万元的高价求购大陨石,但杨可欣一一拒绝了。她努力让科普馆保持公益特色,不以营利为目标。尽管面临资金上的困难,但她有信心将其打造成一个有文化、有故事、有科普意义的民间公益科普教育基地。
2018年7月,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举办了一次科普公益活动,请来了中国南极科考陨石专家陈宏毅博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专家金秉进博士等,做了精彩的讲座。同时,杨可欣也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在沙漠戈壁猎陨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
杨可欣希望陨石文化科普馆能让人们正确认识陨石的价值,用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引导普通民众。这是杨可欣的初衷,也是她的目标。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迷上“天外来客”
1990年,杨可欣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独自养大三个孩子。“为了多赚点钱,母亲总是加班到很晚回家,我就坐在星空下等母亲,无尽的苍穹,藏着我儿时的梦想。”
2012年年初,杨可欣作为温州一家煤矿电器厂商的代表,远赴新疆哈密工作。很多煤矿建在荒漠里,杨可欣经常要往返于戈壁灘。黄沙漫漫,狂风吹得让人睁不开眼,毫无生气的景象让当时青春年少的她心生枯燥。
一次返程途中,她看见朋友手中捧着一块黑乎乎的石头,十分好奇。朋友告诉她:“这是来自天上的陨石。陨石闯入大气层后与之发生摩擦,绝大多数在降落地面前化作灰烬,能存留下来的陨石比例非常低。”
杨可欣看着那块黑黑的陨石,儿时的星空梦被点燃。杨可欣想,陨石降落到地面前,它可是天上的星星,也许在很久以前,它还曾接受过自己眼神的注视。回到宿舍,她查阅了很多关于陨石的资料,对这些“天外来客”产生了更深的迷恋。她还加入“陨石猎人”队伍,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女性“陨石猎人”, 结识了很多“石友”。
新疆是陨石“富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陨石爱好者和收藏者。不是陨石只掉落在新疆,而是由于陨石富含铁类金属,掉在山区和森林中不易被发现,且容易氧化,新疆有广袤的沙漠和戈壁滩,空气非常干燥,陨石比其他地方更容易被保存、被发现。
捡600颗“星星”
2012年5月的一个周末,杨可欣和队友驾车从哈密出发,经过近千公里的跋涉,进入罗布泊陨石散落带核心区。到了不适合车辆行驶的地方,她和伙伴们只能顶着烈日徒步行走。
杨可欣一边走,一边担心能不能找到梦寐以求的陨石?她已经在戈壁滩上走了十多里路,双脚酸胀、口干舌燥,体能接近极限。正当她垂头丧气时,突然眼前出现一块圆圆的小黑石头,杨可欣小心翼翼地捡起来,翻过来一看,下面有微微的锈色,表面有不规则的气印。她大声呼喊同伴们过来帮助确认自己的判断。这是她捡到的第一块陨石,尽管只有20克,却被她当作最有价值的陨石。
不要以为“猎陨”是一个美妙的过程,危险就潜伏在每个猎陨者身边。五年间,杨可欣遇到过很多次意外情况。
2013年6月,杨可欣再次踏上荒漠。讲好集合时间,大家分头行动。不知不觉间,她越走越远,错过了集合时间。当时有两辆车进入荒漠,同车的人以为她在另一辆车上。等她赶到集合地点,却发现车辆早已开走。
天渐渐黑了,杨可欣不断提醒自己要冷静,留在原地等候救援。就在地平线上最后一丝夕阳的余晖散尽,远处出现一个黑点。原来,同伴们发现她没有上车,顺着车辙原路返回寻找她。看着伙伴们从车上下来,她的眼泪落下来。这是一位资深野外探险者教给她的经验:一旦在戈壁滩上和同伴迷失,尽量待在原地不动,这样更有利于获救。
半年后,杨可欣乘坐的越野车在荒漠上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卫星电话的信号也不好。同伴们商量对策后,决定派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士,携带指南针和GPS徒步去找救援车辆。当时正值冬天,北风呼啸,等待变得无比煎熬,如果不想办法,很可能还没等到救援者,就倒毙荒野。杨可欣提议众人绕着车辆缓慢跑步,这样身体渐渐有了热量,手脚也开始有知觉。不知过了多久,救援车辆终于赶到,大家安然无恙。
艰苦生活常常有意外收获。2014年初,杨可欣在阿拉塔格山发现一块黑乎乎的石头。凭借肉眼无法判定,杨可欣把石头带回来请专家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这块重达30多斤的石头是一块货真价实的陨石。
杨可欣逐渐积攒了一些辨识技巧和规律。陨石外表通常会有一层薄薄的熔壳,受到大气挤压,表皮还会产生像手指印一样的气印。由于铁陨石含铁纯度特别高,古代很多“吹毛断发、削铁如泥”的兵器就是由铁陨石锻制。
从2012年到2017年初,杨可欣去过库木塔格、阿拉塔格山和土牙三个陨石散落带,也去过吐鲁番、塔克拉玛干沙漠,捡到各类陨石600多块。
就在猎陨过程中,杨可欣对陨石的关注和了解越来越多,懂得了陨石的科研价值和收藏价值。
开陨石知识科普馆
600多块陨石的交易变现将为杨可欣带来一大笔财富。可杨可欣不为所动,坚持要开一家关于陨石的科普馆,让更多人了解陨石,了解宇宙的秘密。
陨石不仅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还可以在科学研究和科普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人类还无法直接从宇宙中某个星球大量采集岩石样本,而陨石带给人类大量来自地球之外的岩石样品。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和结构,能探索到宇宙和太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
2017年3月,杨可欣开始忙于科普馆的各项筹备事务。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贵州省观赏石协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下,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于2017年8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为广大陨石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
有人以百万元的高价求购大陨石,但杨可欣一一拒绝了。她努力让科普馆保持公益特色,不以营利为目标。尽管面临资金上的困难,但她有信心将其打造成一个有文化、有故事、有科普意义的民间公益科普教育基地。
2018年7月,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举办了一次科普公益活动,请来了中国南极科考陨石专家陈宏毅博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专家金秉进博士等,做了精彩的讲座。同时,杨可欣也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在沙漠戈壁猎陨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
杨可欣希望陨石文化科普馆能让人们正确认识陨石的价值,用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引导普通民众。这是杨可欣的初衷,也是她的目标。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