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众教学在博物馆引进展览价值体现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8年4月29日至2018年5月30日,天水市博物馆首次引进了国际大展“天才狂想曲——毕加索版画艺术精品展”,通过80件海外珍藏的毕加索艺术版画,全面展示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为了让青少年及绘画艺术爱好者了解展览内容,体会、学习艺术家对生活的解读和再创造,天水市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组织开展了版画艺术展配套教育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被评为“甘肃省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示范项目”。文章通过梳理该项目的实施始末,探讨挖掘展陈内涵,以及开展分众教学在博物馆引进展览价值体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我是小小毕加索;教育项目;展陈内涵;分众教学
  1 “我是小小毕加索”教育项目的开设背景
  1.1 天水市博物馆及毕加索版画艺术引进展简介
  天水市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是一所集天水地域内文物征集、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北宅子)的保护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近年来,天水市博物馆不断加强馆际交流,先后联合四川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兄弟单位成功举办了张大千、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名家书画作品展,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好评。
  2018年4月29日至2018年5月30日,天水市博物馆首次引进了高规格的境外艺术大展“天才狂想曲——毕加索版画艺术精品展”,通过蓝色时期、粉色时期、立体主义的革命、古典的新秩序、狂野的变形、战争与和平、年轻的老人这七个部分80件版画作品,全面展示了毕加索各个时期艺术创作的特点,是难得的一次艺术体验。
  1.2 开展“我是小小毕加索”展览配套教育项目的初衷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46000余件作品,如果按照这样的数量,毕加索从出生那天起到离世平均每天创作2幅画,天才加勤奋成就了他的伟大。毕加索曾说:“我很早就能画得很好,但是我一生都在追求怎样像孩子那样去画。”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儿童画天真的想象力和自由的线条,回归童真成为他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伟大的艺术源于尊崇内心的创作,反观近年来我们的幼儿艺术教育,很多学校及培训机构都在教学生怎样画的像,却鲜少教他们怎样通过画笔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体现在绘画教学上,还体现在当下教育的方方面面,于是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的学生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打造出来。很多人习惯了照做,不屑去思考,这对个体性格的养成和民族的持续发展并无益处。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载体,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不缺乏创新精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像呼吸空气一样享受着祖先的智慧,却没有思考过祖先创造和创新的初衷。而毕加索版画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强烈视觉和心灵冲击,正好可以起到让人们思索艺术创作的本源问题,进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艺术、审视生活。
  鉴于此,天水市博物馆结合毕加索版画艺术引进展览,本着“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公众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学龄段中小学生及广大美术爱好者,开设了“我是小小毕加索——毕加索版画艺术展”配套的教育项目,用伟大艺术家的版画作品给人以启迪,让人们回归童真,尝试用孩童般纯净无瑕的心态审视生活,用天真烂漫的想象力绘制未来。
  2 “我是小小毕加索”项目策划理念
  让观众仰慕毕加索大名而来,带着对艺术的理解与思考满意而归,这是天水市博物馆开发展览配套项目的原动力。考虑到博物馆观众年龄跨度大,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对美的认知和艺术价值考量的标准各不相同,我们分别设计了以青少年、博物馆志愿者、广大书画艺术爱好者为主体的教育课程,以此启发低学龄学生释放天性创造绘画,培养中小学生理解个人感受在艺术创造中的重要性。引导成年人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用童心看待问题,审视艺术。
  在因材施教、分众教学的同时,开设不同主题的体验项目,增强展览的参与性和记忆点,并适时介绍博物馆参观攻略,引导观众文明观展,学习自主观展小技巧。
  3 项目分众教学的内容及实施步骤
  3.1 “我是小小毕加索”绘画创作课程
  该课程主要针对小学低年学段(1~4年级)学生。课程分引导学生在博物馆文明观展,以及带领学生学习版画基础知识、中西方版画的区别,启发他们对自己喜欢的版画作品进行总结描述,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绘画作品的四个版块。旨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我是小小毕加索”版画创作体验课程
  该课程主要针对小学高年学段(5~6年级)、初中学段(7~9年级)学生。课程分观展技巧知多少、展览探秘、创作解读、问题讨论、版画创作五个版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体验版画创作和制作,锻炼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
  3.3 “我是小小毕加索”版画创作体验及学术讲座课程
  该课程主要针对大中专院校学生、博物馆志愿者及美术爱好者。
  课程打破以往以青少年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让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制作版画与展览互动,通过聆听专题讲座,深化对展陈作品的认识理解,提升全民的专业鉴赏水平。
  4 项目效果
  通过梳理观众的课程评价,我们发现挖掘展陈内涵、开展分众教学后,90%低学龄观众掌握了博物馆文明观展的注意事项,能说出两三条版画的相关知识,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绘画作品;85%的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利用展览图版信息高效获取展览内容,能够通过听讲解、找问题、查资料,通过分析对比的方式自主了解毕加索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并通过亲身体验版画的制作过程,加深对版画及其创作的了解;80%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及社会美术爱好者认为,美术教学实践及学术讲座深化了展览陈列的内容,能够提升观众的专业鉴赏水平,课程设置对今后的学习实践有所帮助。
  5 项目意义及亮点
  从参与观展人员来看,我们针对不同学龄青少年、大中专院校学生、社会美术爱好者开设了不同课程,使7岁以上观众都有机会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扩大了教育项目参与面。从课程老师配备来看,充分发挥博物馆人才优势,针对低学龄青少年邀请有15年一线美术教学经验的志愿者担任课程辅导员,全程启发式教学,调动了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中高年龄段学生,直接邀请展览策展人员进行知识导读,全方位介绍展陈理念;针对美术专业学生及社会美术爱好者,邀请美院教授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深化拓展展览内容。从教学成果来看,不同侧重点课程的开设,满足了不同年龄、学历层次观众对知识的需要。
  6 挖掘展陈内涵、开展分众教学在博物馆引进展览价值体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进展览在丰富博物馆展陈内容的同时,因展陈内容与当地文化存在差异性,很难让观众通过展品深刻了解其文化内涵,这就需要借助辅助展板、人工讲解及展览体验等媒介,带领观众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艺术大家毕加索版画展引进之初,很多人争相前来观展,却对着一幅幅一反常人思维的创作摸不着头脑,表示“看不懂”,如果展览与观众建立不了情感联系,它的展陈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基于展陈内容开发分众教育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懵懂少年、艺术小白,还是专业学生、过路观众,都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教学体验,在博物馆里刷一刷存在感。当路人甲变成“毕加索”,将童真的想象、某时某刻的思绪诉诸笔端,变成一幅幅绘画、版画作品的时候,80幅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它们成了观众与艺术天才心灵碰撞的桥梁。展品的魅力、展陈的意义被无数个“毕加索”重新解讀,这正是博物馆分众教育的魅力,也是博物馆开展公众教育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摘 要: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非营利组织。其职能从最初的保存、展示藏品延伸至研究、教育、娱乐、宣传等领域。文章从博物馆自身出发,明确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和创意来源,指出其开发的对策和意义,并以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为例做初步设想和实践,最后阐述文创产品与展览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来源;开发设计  博物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重要组成内容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博物馆实现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教育肩负着传承文化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满足公众需求,由“纸上得来”向“亲自躬行”转移,博物馆应适应公众需求,进而提供服务内容和服务空间。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教育服务由社教部主导,以“服务公众,奉献社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角度思考,以央视节目《国宝档案》里文物名称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文物名称翻译研究现状,分析适用于文物名称翻译的技巧与方法,旨在提高中国文物名称翻译的质量,吸引更多译者对文物名称翻译研究,加深世界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文物名称翻译;《国宝档案》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
期刊
摘 要:清代不少文人都以其书画为载体来表达他们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推崇和喜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博物馆和艺术收藏界都为不同时代孔子的图像解读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从康熙的书法到顾见龙的《孔子出游图》,其中即折射出清代帝王眼中孔子至圣先师的博大,也折射出文人眼中儒家教育的雅致。这些作品体现的精神层面追求都与当今欧美提出的博雅教育观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孔子教育观的普适性、深刻性及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关键
期刊
摘 要:当今博物馆在社会发挥的功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有异于传统固定不变的机构,博物馆正在重塑自身价值,更具交互性,关注公众需求,更具多变性、移动性和适应性特征。当代博物馆正发展成为城市文化中枢,是创新与知识密切结合的人文场所,更是和广大观众文化共享和交流互动的窗口平台。  关键词:公众教育;传统与未来;创造;分享;互动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承与延续灿烂的中华文明,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
期刊
摘 要:汉文字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学、蕴藏信息熵最高的文字。文章简述了汉文字数千年来从古老符文、徽文发展至今天的汉文字系统的过程。  关键词:汉文字;起源;发展  原生中国黄淮地区有三大古老符文或徽文,分别是夏民族的符号文字、鸟夷黎系民族的徽记和图形符号、东夷民族的兽骨卜符。华夏奴隶制联邦和夏帝国使用仓颉文字。商帝国在三大文符的基础上,以鸟夷黎系民族的徽标和图形符号为主体创造了象形文字—甲骨文。数千年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是实践性的综合活动课程,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基地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研学旅行中重要的校外课堂。博物馆的自身特点不同,造就了研学方式的不同,博物馆的研学课程直接影响着研学效果。文章从研学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入手,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为例,探究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开发的方式方法。从中发现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的优劣与馆校合作的密切程度有关,只有馆校双方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做好线下课程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赖少其与赵朴初共同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后于1954年相识于上海。此后萍水相逢的二人只是“点头之交”,直至1977年,他们开始艺事不断、互动频繁。赵朴初为赖少其山水画代表作《万松图》两次题跋,不仅见证了二者对相互人品和艺品的认可,而且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书画大师讴歌人民、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的决心与努力,值得后人铭记。  关键词:赖少其;赵朴初;书画;情
期刊
摘 要:原碑系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创立,前濮州鄄城县尉林谔撰,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朝议郎太原府司录参军常山苏倇题额。碑文字体刚劲秀丽,为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书,简称《高氏碑》。  关键词:《高氏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技艺精湛;碑刻;三火;三刻;凤凰涅槃  在中国佛教史——净土宗史上独树一帜的玄中寺(图1),地处山西省吕梁山交城县的秀丽山川。玄中寺创建于北魏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将教育智能化、数据化、个性化与服务化。人工智能将赋予高校通识教育“多元”“整合”和“智能”的特性,并以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在线学习系统)为架构基础,实现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升级和创新,即多学科融合、教师角色转换、智能批改、分类分级阅读和智能陪练,与传统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在新时代,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文物鉴定教育还将同时被赋予民族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