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奶奶,把给邻居端饭当作一件大事。要选择最大的碗,装得满满的,如果有肉,还要多挑几块放进去,这样才显得心诚。要在客人没有端碗之前,安排家里的人端过去,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到邻居家,要把碗恭恭敬敬地呈给长者,还要说一些“做得不好,尝一尝”之类的客气话。邻居家吃完饭,会在碗里放一个馍馍,或者盛一碗面,同样由大人还回来,分享一些生活中的乐趣。
这个习俗,一碗热气腾腾的饭,缭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扶助、友善,也延续着一种质朴、美好的情义。
饥馑的年月里,能闻到荤腥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邻居老杨家来了亲戚,佝偻着腰的杨奶奶,给我们家端来一碗干拌面。那是一个粗瓷大碗,上面小山似的堆着洋芋、萝卜和肉丁做的臊子,还有一坨鲜红的油泼辣子。清汤寡水的肠胃,根本无法抵御那碗饭带来的巨大冲击,那气味、形状和色彩,让人喷嚏不断、涎水连连。我们的一双双目光变成了筷子,都想隔空捞取。不过,吃饭是有规矩的,奶奶端着碗,象征性地尝了一点,就把碗递给父亲,父亲粗大的喉结动了一下,随便扒拉两口,又把碗给了母亲,母亲负责给我们分配。我迫不及待地想用手抓,却因姐妹们戒备森严无从下手。最后分到的一点饭食,来不及咀嚼就被猛烈蠕动的肠胃吸了进去。
我后悔自己吃得太快,舔着嘴唇,眼巴巴地望着小妹,她的小碗里,还有半碗饭,油泼辣子均匀地铺开,微黄细碎的油花漂在上面,那是一团炫目的火焰,灼烧着我焦渴的心。此后多年,味道和颜色在我的感觉系统中建立了深刻的联系,小妹碗里的油泼辣子,宛如瑰丽的花朵,长久地盛开在记忆的天空中。
老杨家的那碗饭,因为有辣椒热烈的红色,我的感觉中,凡是带有荤腥的饭菜,那香味都像火苗子一样上下蹿动。那么,青菜萝卜的香味就是粉红的,瓜果的香味是桃红的,庄稼成熟的香味是橘红的,烧洋芋的香味是焦黄的,而母亲的体香是乳白色的,父亲的汗味是古铜色的。还有,草木的清香是嫩绿的,野花的香味是淡紫的,土地的气息是深灰的,雨水的味道是蓝色的……这种关联,让我深深地着迷。世间万物总是有着隐秘的联系,这种联系,蕴含着丰厚诗意,寻找和捕捉这种诗意,心灵会有如沐春风、如淋细雨的感觉。
邻里之间的那碗饭,用的都是寻常的食材。洋芋、萝卜、小葱、芹菜,来自自家的田间地头,施的是农家的羊粪牛粪,吸纳星月光辉,吞吐山野气息,雨露滋润,清风抚摸,坦荡自在地生长,散漫而壮硕,有一种清新自然的味道。这样的饭菜吃起来让人神清气爽,耳聪目明。那些做饭的手,布满老茧,有时候并没有洗干净,或许沾着灰土和汗渍,但那些手对待食物总是小心翼翼,极其虔诚,丝毫不敢玩弄和亵渎;每一种粮食和蔬菜,从一粒小小的种子进入泥土,而后破土、发芽、长叶,到收获,都离不开手的操持和侍弄。手,见证了农作物成长的艰难,手,带着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采摘和加工食物,那樣的食物,就不仅仅是饮食意义上的饭菜,而是饱含着浓郁爱意的心血之作。还有那只用来盛饭的碗,无论是简陋的木碗、石碗,还是朴拙的陶碗、瓷碗,都装满了绵长而细微的情思,这些情思,传承了千年万年,在一代代人的心里埋藏、发酵和扩散,氤氲出一幅幅温暖的乡村场景。
互相端一碗饭,是回赠、是分享、是友好,也是彼此之间的问候。平时鸡毛蒜皮的一点摩擦,一碗饭端过去,说明人家不计较这些,对方也就心气平和了。端过去的那碗饭,邻居家可能每人只吃一口,但端过去的饭不在于多少,是看得起对方的表现,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感激之情。一个村庄的几十户人家,隔三岔五总会有亲戚来访,因此,村庄的巷道里,总能看到从这家到那家端饭的情景。每户人家,饭菜的做法各不相同,精细程度也不一样,但那种朴素、厚道、真诚的心意是相同的。
如今,那一碗带着泥土气息的饭正在被淡忘。农村里陆续拆掉了老房子,搬进了新居室,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敞明亮,住在楼房里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更不要说端饭了。防盗门固然比柴扉坚固,但门内没有了鸡犬之声,门外没有了牵牛花和蜂蝶,进进出出的人都步履匆匆,甚至忧心忡忡,关门的同时,也关闭了彼此之间的真心和温情。
饭虽然还在吃,但家里动烟火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街头的小饭馆熙熙攘攘,豪华的大酒店人流如织,年轻人更是足不出户,点一份外卖就是一天。我们常常请别人吃饭,也接受别人的吃请。但请或被请的饭菜里,却吃不出原来的味道,都有一种明确的“目的”在里面。城市的味道是浓烈的,又是纷繁芜杂的,甚至是混乱刺鼻的。在城市里,我的嗅觉失灵,视觉模糊,心思散漫,联想枯萎,再也没有能力建立起味道与色彩的联系了。
闭上眼,那一束来自远古的微弱光亮,应该不会消失吧!
这个习俗,一碗热气腾腾的饭,缭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扶助、友善,也延续着一种质朴、美好的情义。
饥馑的年月里,能闻到荤腥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邻居老杨家来了亲戚,佝偻着腰的杨奶奶,给我们家端来一碗干拌面。那是一个粗瓷大碗,上面小山似的堆着洋芋、萝卜和肉丁做的臊子,还有一坨鲜红的油泼辣子。清汤寡水的肠胃,根本无法抵御那碗饭带来的巨大冲击,那气味、形状和色彩,让人喷嚏不断、涎水连连。我们的一双双目光变成了筷子,都想隔空捞取。不过,吃饭是有规矩的,奶奶端着碗,象征性地尝了一点,就把碗递给父亲,父亲粗大的喉结动了一下,随便扒拉两口,又把碗给了母亲,母亲负责给我们分配。我迫不及待地想用手抓,却因姐妹们戒备森严无从下手。最后分到的一点饭食,来不及咀嚼就被猛烈蠕动的肠胃吸了进去。
我后悔自己吃得太快,舔着嘴唇,眼巴巴地望着小妹,她的小碗里,还有半碗饭,油泼辣子均匀地铺开,微黄细碎的油花漂在上面,那是一团炫目的火焰,灼烧着我焦渴的心。此后多年,味道和颜色在我的感觉系统中建立了深刻的联系,小妹碗里的油泼辣子,宛如瑰丽的花朵,长久地盛开在记忆的天空中。
老杨家的那碗饭,因为有辣椒热烈的红色,我的感觉中,凡是带有荤腥的饭菜,那香味都像火苗子一样上下蹿动。那么,青菜萝卜的香味就是粉红的,瓜果的香味是桃红的,庄稼成熟的香味是橘红的,烧洋芋的香味是焦黄的,而母亲的体香是乳白色的,父亲的汗味是古铜色的。还有,草木的清香是嫩绿的,野花的香味是淡紫的,土地的气息是深灰的,雨水的味道是蓝色的……这种关联,让我深深地着迷。世间万物总是有着隐秘的联系,这种联系,蕴含着丰厚诗意,寻找和捕捉这种诗意,心灵会有如沐春风、如淋细雨的感觉。
邻里之间的那碗饭,用的都是寻常的食材。洋芋、萝卜、小葱、芹菜,来自自家的田间地头,施的是农家的羊粪牛粪,吸纳星月光辉,吞吐山野气息,雨露滋润,清风抚摸,坦荡自在地生长,散漫而壮硕,有一种清新自然的味道。这样的饭菜吃起来让人神清气爽,耳聪目明。那些做饭的手,布满老茧,有时候并没有洗干净,或许沾着灰土和汗渍,但那些手对待食物总是小心翼翼,极其虔诚,丝毫不敢玩弄和亵渎;每一种粮食和蔬菜,从一粒小小的种子进入泥土,而后破土、发芽、长叶,到收获,都离不开手的操持和侍弄。手,见证了农作物成长的艰难,手,带着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采摘和加工食物,那樣的食物,就不仅仅是饮食意义上的饭菜,而是饱含着浓郁爱意的心血之作。还有那只用来盛饭的碗,无论是简陋的木碗、石碗,还是朴拙的陶碗、瓷碗,都装满了绵长而细微的情思,这些情思,传承了千年万年,在一代代人的心里埋藏、发酵和扩散,氤氲出一幅幅温暖的乡村场景。
互相端一碗饭,是回赠、是分享、是友好,也是彼此之间的问候。平时鸡毛蒜皮的一点摩擦,一碗饭端过去,说明人家不计较这些,对方也就心气平和了。端过去的那碗饭,邻居家可能每人只吃一口,但端过去的饭不在于多少,是看得起对方的表现,心中就会升起一种感激之情。一个村庄的几十户人家,隔三岔五总会有亲戚来访,因此,村庄的巷道里,总能看到从这家到那家端饭的情景。每户人家,饭菜的做法各不相同,精细程度也不一样,但那种朴素、厚道、真诚的心意是相同的。
如今,那一碗带着泥土气息的饭正在被淡忘。农村里陆续拆掉了老房子,搬进了新居室,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敞明亮,住在楼房里的人,却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更不要说端饭了。防盗门固然比柴扉坚固,但门内没有了鸡犬之声,门外没有了牵牛花和蜂蝶,进进出出的人都步履匆匆,甚至忧心忡忡,关门的同时,也关闭了彼此之间的真心和温情。
饭虽然还在吃,但家里动烟火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街头的小饭馆熙熙攘攘,豪华的大酒店人流如织,年轻人更是足不出户,点一份外卖就是一天。我们常常请别人吃饭,也接受别人的吃请。但请或被请的饭菜里,却吃不出原来的味道,都有一种明确的“目的”在里面。城市的味道是浓烈的,又是纷繁芜杂的,甚至是混乱刺鼻的。在城市里,我的嗅觉失灵,视觉模糊,心思散漫,联想枯萎,再也没有能力建立起味道与色彩的联系了。
闭上眼,那一束来自远古的微弱光亮,应该不会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