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专生担负着对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重任,加强幼专生生命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科技素质,同时具备向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全面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命科学教育;幼专生
跨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必然要反映到教育上。因此,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国家培养出知识基础坚实,具有科技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丰富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都必须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是21世纪的公民和建设者,幼儿教育必须有超前意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今天的幼专生是未来的科技基础教育导师,将担负着对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重任。因此,幼专生自身科技意识的树立和科技知识的掌握,决定着未来科技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关系着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许多科学家都预言,21世纪生命科学将是自然领域中的带头科学,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对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环境和健康等许多重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幼专生生命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科技素质,同时具备向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全面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近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中就如何渗透生物技术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 改革生物学教材,完善课程内容的科技结构
改革和加强自然科学课程是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的需要,及时反映基础科学、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和由于现代生产带来的新问题而形成的新学科。而现行的幼专生物学教材无论教学体系还是教材内容都明显陈旧落后,教材学术知识过多,轻知识应用,缺乏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改革生物学教材,调整内容,优化结构,删减陈旧、重复的内容,增加一些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含量,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科技教育发展趋势、体现高职高专特点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体系。如在学习植物类群时,删减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而在菌类植物部分,增加了利用“基因工程由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的内容,增加利用“基因工程的发酵工程由大肠杆菌、酵母菌生产蛋白质、氨基酸等食品原料”的内容,补充现代发酵工程的发展状况。经过这样的调整,扭转了重理论轻技术、重知识轻应用的现象。幼专生物学教材可以联系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内容很多,介绍这些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看到科技知识的力量,由此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 课堂教学是渗透生物技术知识的主战场
课堂教学是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场,采用恰当、易行的方法,寓科技内容于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他们的科技兴趣,造就具有一定科学情操和科学素养的未来的科技启蒙教育教师。
1. 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渗透内容及目标
生物技术知识的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本学科的科技含量,选准结合点,增加一些科技新知识和新成果,也就是要明确科技教育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例如在“绪论”教学时,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应用的具体事例,唤起幼专生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生物学献身生命科学的强烈愿望;在学习“种子的生理”时,通过介绍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制成植物“试管婴儿”(即人工种子)比天然种子具有许多优点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在学习“哺乳动物的多样性”时,增补对特有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等)用人工受精和胚胎转移等技术进行人工繁殖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丰富了科技知识,并培养了他们的科技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 坚持渗透的经常性
教学中要把现代生物技术及其新成果寓于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追踪最新科技信息,及时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尤其是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新技术进步的了解。也就是要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列举一些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分类禾本科时,补充“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高科技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已成功地培育出一批批优质、高产、抗逆的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新品种,使粮食获得大幅度的增产增收。学生学习了这些新知识,可以体验到科学技术前进的时代步伐,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
3. 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进行渗透
教学中要注意不应局限于科技知识的渗透,还应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多方面渗透。如在学习禾本科时,通过介绍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水稻杂交技术研究的事迹,及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通过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潜心研究8年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三、课外实践是丰富技术知识、培养科技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外实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根据幼专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是普及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技能的好办法。
1. 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教师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科技教育设施,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野外采集的考察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尊重调查结果,重视原始材料的保存和积累,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养成了事实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2. 举行科技讲座
根据学科特点,有选择地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开展“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广阔前景”“生态环境”“人口问题”“新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科普讲座,并根据讲座内容进一步展开专题讨论。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明确了幼师生物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的意义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3. 搞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活动
结合教材、学校条件及联系幼儿园,组织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饲养等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设计种子萌发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食用菌栽培”“花卉栽培”,制作“叶脉书签”“青蛙骨骼”标本等技术活动;组织学生到幼儿园指导设计“自然角”和幼儿一起进行腊叶标本的艺术粘贴及制作昆虫标本等制作。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增强了幼专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命科学教育;幼专生
跨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必然要反映到教育上。因此,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国家培养出知识基础坚实,具有科技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丰富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都必须从幼儿抓起。因为幼儿是21世纪的公民和建设者,幼儿教育必须有超前意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今天的幼专生是未来的科技基础教育导师,将担负着对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重任。因此,幼专生自身科技意识的树立和科技知识的掌握,决定着未来科技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关系着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许多科学家都预言,21世纪生命科学将是自然领域中的带头科学,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对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环境和健康等许多重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幼专生生命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科技素质,同时具备向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的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全面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近年来我在生物教学中就如何渗透生物技术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 改革生物学教材,完善课程内容的科技结构
改革和加强自然科学课程是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的需要,及时反映基础科学、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和由于现代生产带来的新问题而形成的新学科。而现行的幼专生物学教材无论教学体系还是教材内容都明显陈旧落后,教材学术知识过多,轻知识应用,缺乏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改革生物学教材,调整内容,优化结构,删减陈旧、重复的内容,增加一些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含量,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科技教育发展趋势、体现高职高专特点的课程结构和教育内容体系。如在学习植物类群时,删减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而在菌类植物部分,增加了利用“基因工程由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的内容,增加利用“基因工程的发酵工程由大肠杆菌、酵母菌生产蛋白质、氨基酸等食品原料”的内容,补充现代发酵工程的发展状况。经过这样的调整,扭转了重理论轻技术、重知识轻应用的现象。幼专生物学教材可以联系现代生物技术知识的内容很多,介绍这些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知识,让学生看到科技知识的力量,由此唤起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 课堂教学是渗透生物技术知识的主战场
课堂教学是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场,采用恰当、易行的方法,寓科技内容于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他们的科技兴趣,造就具有一定科学情操和科学素养的未来的科技启蒙教育教师。
1. 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渗透内容及目标
生物技术知识的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本学科的科技含量,选准结合点,增加一些科技新知识和新成果,也就是要明确科技教育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例如在“绪论”教学时,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应用的具体事例,唤起幼专生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生物学献身生命科学的强烈愿望;在学习“种子的生理”时,通过介绍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制成植物“试管婴儿”(即人工种子)比天然种子具有许多优点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在学习“哺乳动物的多样性”时,增补对特有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等)用人工受精和胚胎转移等技术进行人工繁殖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丰富了科技知识,并培养了他们的科技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 坚持渗透的经常性
教学中要把现代生物技术及其新成果寓于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追踪最新科技信息,及时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尤其是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新技术进步的了解。也就是要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列举一些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分类禾本科时,补充“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高科技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已成功地培育出一批批优质、高产、抗逆的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新品种,使粮食获得大幅度的增产增收。学生学习了这些新知识,可以体验到科学技术前进的时代步伐,从而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
3. 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进行渗透
教学中要注意不应局限于科技知识的渗透,还应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多方面渗透。如在学习禾本科时,通过介绍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水稻杂交技术研究的事迹,及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通过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潜心研究8年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三、课外实践是丰富技术知识、培养科技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外实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根据幼专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是普及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技能的好办法。
1. 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教师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科技教育设施,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野外采集的考察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尊重调查结果,重视原始材料的保存和积累,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他们养成了事实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2. 举行科技讲座
根据学科特点,有选择地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开展“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广阔前景”“生态环境”“人口问题”“新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等科普讲座,并根据讲座内容进一步展开专题讨论。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明确了幼师生物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的意义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勇敢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3. 搞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活动
结合教材、学校条件及联系幼儿园,组织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饲养等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设计种子萌发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食用菌栽培”“花卉栽培”,制作“叶脉书签”“青蛙骨骼”标本等技术活动;组织学生到幼儿园指导设计“自然角”和幼儿一起进行腊叶标本的艺术粘贴及制作昆虫标本等制作。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增强了幼专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