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
【机 构】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广州 51063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骨科,广州 510800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创伤骨科,广州 510630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骶前孔;Ⅲ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端向骶管内嵌插,造成骶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分型评估结果对SJDISWF分型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型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型患者12例,Ⅱ型患者7例,Ⅲ型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型83%(10/12),Ⅱ型71%(5/7),Ⅲ型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分,术后6个月为(84.4±5.8)分(P
其他文献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目前尚无国际标准治疗方案。本文报道了1例晚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在一线治疗中出现疾病进展后通过使用PD-1单抗联合化疗或联合表观遗传学药物治疗方案而获良好缓解,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了机会。这一治疗策略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乳斑是位于腹膜脂肪组织上的特殊免疫结构,参与维持腹腔内正常的免疫状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卵巢上皮性癌(EOC)的种植转移过程中,脱落的肿瘤细胞倾向于首先转移至大网膜的乳斑区域,提示乳斑与EOC的种植转移密切相关。本文就乳斑的结构、功能及其与EOC种植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TSC22D1是TSC-22/Dip/Bun家族中的一员,在大鼠、小鼠和人类等不同种属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基因;其两个转录本TSC22D1.1和TSC22D1.2在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的调控中功能相反,与肿瘤增殖、凋亡等密切相关;不仅仅局限于参与肿瘤进程,且具有协调脂质代谢、诱导细胞衰老、参与细胞外基质重构等生物学功能。本文综述了TSC22D1的相关研究,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机制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表现为髓系肿瘤细胞在外周血、骨髓、髓外组织的克隆性扩增,导致患者贫血、出血、发热,直至死亡。微小残留病(MRD)是检测AML肿瘤负荷最有效的手段,常用的方法包括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和RT-PCR。但二代高通量测序(NGS)技术更适合检测AML患者克隆演化过程,因为其可以同时检测高通量的突变基因。本文就AML克隆演化及NGS检测AML的MRD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独特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亚型。AITL起源于滤泡辅助T细胞,TET2、IDH2、DNMT3A基因突变频率高。AITL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常伴有B症状与结外侵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即是晚期病变。AITL缺乏标准治疗方案,常用的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远期疗效不佳。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免疫治疗的兴起,新的治疗靶点、新的联合策略逐渐受到关注,迄今AITL的最佳治疗方案仍未确定。本文就AITL的诊疗现状与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与石棉暴露相关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潜伏期长、早期诊断困难、晚期预后差等特点,化疗、放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疗效不佳。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新兴策略,多个临床试验均展示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单药或联合方案在MPM一线、后续治疗的有效性;其中纳武利尤单抗(PD-1抑制剂)联合伊匹木单抗(CTLA-4抑制剂)成为各大指南推荐的首个应用于MPM的一线免疫治疗方案,是免疫治疗在MPM领域里程碑式进展。本文总结免疫治疗在晚期MPM中的现状,重点强调ICIs及靶向间
滤泡性淋巴瘤(FL)是成熟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形成的淋巴瘤类型,其生物学行为和治疗具有很强的异质性。10%~15%患者可以等待观察,无需治疗;10%~20%的患者发生早期进展,整体生存时间明显缩短;30%~40%的患者可能发生组织学转化,需要强化治疗;迄今为止,大多数FL患者仍然不可治愈。FL的治疗应充分考虑患者耐受情况、肿瘤负荷及复发风险而采取个体化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为主要考量。本文主要总结了近年关于新型CD20单抗、PI3K抑制剂、EZH2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CD1
随着椎体强化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骨水泥渗漏这一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多数骨水泥渗漏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椎体骨折、肺栓塞、脊髓神经受压等严重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与患者自身因素、骨水泥因素及围术期相关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明确骨水泥渗漏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预防,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对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为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移位组(78例)和骨水泥非移位组(1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
目的探讨特立帕肽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残余腰背痛(RBP)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OVCF行PKP术后R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2例;年龄57~85岁[(68.0±5.9)岁]。32例规律使用特立帕肽治疗(特立帕肽组),58例常规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h、术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