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自2017年10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医师院外抢救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心肺复苏。2018年1月-2018年4月我院醫师院外抢救的3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肺复苏后的气管插管及电除颤,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情况。结果:实验组颈动脉搏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后的气管插管及电除颤可以提高患者的复苏率,并稳定血流及血氧饱和度的作用。
关键词:电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对在院前心肺复苏急救中采用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后,患者心肺复苏情况是否好转,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自2017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医师院外抢救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②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次院外抢救。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55.3±5.7)岁,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5.1±5.6)岁。对照组男性19例,平均年龄为(55.6±6.3)岁,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55.0±5.2)岁。
1.2方法
在接到急救中心电话后,对患者病史、病情、发病地点进行询问,完善好急救器械及药物,15分钟内赶到事发地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记录,快速作出诊断。明确抢救环境安全后实施抢救,判断患者意识,检查患者呼吸、胸廓起伏度、颈动脉搏动情况,对照组给予心肺复苏,松解衣领以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进行按压,按压频率>100次/min,深度≥5cm,助手同时清理呼吸道,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进行5个周期后评估患者呼吸、脉搏,无效后继续进行抢救。实验组在进行心肺复苏后进行气管插管和电除颤。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抢救颈动脉搏动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患者的一般情况、结局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计算,其中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中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并以P<0.05(双侧)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颈动脉搏动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实验组颈动脉搏动时间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的患者结局
实验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有效的通气是重要的,而其中采用机械通气是比较安全的方式,机械通气可以稳定的向患者输入氧气,可预防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并纠正其缺氧状态,降低心肌及脑细胞的损伤程度并提高CPR的成功率[1]。在进行CPR期间给与机械通气可能会引起胸部按压的有效性,对心肺相互作用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本次进行心肺复苏后进行机械通气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血氧饱和度可达到93%左右。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后4/5的患者容易再次发生室颤,而室颤的最佳治疗为电除颤,使用电除颤可以瞬间将心脏同时除极,消除异位心律,而使窦房结再次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
总之,在心脏骤停期间有力的胸部按压是最重要的,以产生冠状动脉和重要器官灌注,直到可以恢复自发心律。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心肺复苏后的机械通气及电除颤可以提高患者的复苏率,并稳定血流及血氧饱和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莹,濮娜,张彩萍. 气管插管不同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J]. 医学综述,2016,22(14)
关键词:电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对在院前心肺复苏急救中采用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后,患者心肺复苏情况是否好转,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自2017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医师院外抢救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②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本次院外抢救。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55.3±5.7)岁,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5.1±5.6)岁。对照组男性19例,平均年龄为(55.6±6.3)岁,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55.0±5.2)岁。
1.2方法
在接到急救中心电话后,对患者病史、病情、发病地点进行询问,完善好急救器械及药物,15分钟内赶到事发地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记录,快速作出诊断。明确抢救环境安全后实施抢救,判断患者意识,检查患者呼吸、胸廓起伏度、颈动脉搏动情况,对照组给予心肺复苏,松解衣领以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进行按压,按压频率>100次/min,深度≥5cm,助手同时清理呼吸道,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比例为30:2(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进行5个周期后评估患者呼吸、脉搏,无效后继续进行抢救。实验组在进行心肺复苏后进行气管插管和电除颤。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抢救颈动脉搏动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患者的一般情况、结局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计算,其中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中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并以P<0.05(双侧)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颈动脉搏动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实验组颈动脉搏动时间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舒张压、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的患者结局
实验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有效的通气是重要的,而其中采用机械通气是比较安全的方式,机械通气可以稳定的向患者输入氧气,可预防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并纠正其缺氧状态,降低心肌及脑细胞的损伤程度并提高CPR的成功率[1]。在进行CPR期间给与机械通气可能会引起胸部按压的有效性,对心肺相互作用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本次进行心肺复苏后进行机械通气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血氧饱和度可达到93%左右。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后4/5的患者容易再次发生室颤,而室颤的最佳治疗为电除颤,使用电除颤可以瞬间将心脏同时除极,消除异位心律,而使窦房结再次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
总之,在心脏骤停期间有力的胸部按压是最重要的,以产生冠状动脉和重要器官灌注,直到可以恢复自发心律。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心肺复苏后的机械通气及电除颤可以提高患者的复苏率,并稳定血流及血氧饱和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莹,濮娜,张彩萍. 气管插管不同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的影响[J]. 医学综述,2016,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