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结算审核是实施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益。因此,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合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从而提高工程投资的使用效益。本文对建筑工程造价结算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管理的重要性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施工方和建筑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对工程造价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执行力度。建筑方通常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尽可能多的投资效益,而施工方则希望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使用来保证施工的质量,两者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矛盾。要想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做好工程造价的结算与审核管理,可见工程造价的结算与审核管理对工程建设的正常、健康的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效的提高了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保障了投资主体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因工程造价的结算与审核是一项技术与经济、繁琐与专业相结合的工作,无形中也促使审核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二、建筑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工程造价的结算与审核工作因为涉及到的因素数量较多、影响层面较广而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显得十分的复杂繁琐,需要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人员按照规章流程认真的对待,同时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确客观的造价结算与审核需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经济、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结合不懂的技能知识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公正的结算和审核。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许多工程造价管理经常会因为人员素质问题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许多素质较低的造价工作人员无法胜任日益繁重的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许多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因为不能及时的补充相关知识,导致工程中许多造价数据不准确甚至缺失、扭曲的现象出现。
2、工程造价核算有失公允现象常有发生
工程造价核算有失公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工程造价结算和审核的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高估多报的现象。许多工程承建单位为了最大化的增加自身经济利益,采取多报工程建设名目,就高套用定额价格、多计工程建设量的情况,这些无疑都会造成工程造价的高估和扭曲。由于工程造价的构成项目较为繁多,而且有些项目变化较为频繁,材料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难寻,价格计量基础有失公允等问题的存在,给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和审核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建筑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的管理措施
1、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审核
作为专业性、知识性、技巧性极强的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审核人员需要具备强大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能够制定出专业、科学合理的审核方案,促进工程建设朝着更顺利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工程造价主管部门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且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管理,对工程造价人员进行有效约束,另一方面加强工作方法的引导,掌握住关键环节,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2、从细节着手抓项目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建筑领域。看似“大”的建筑工程,确是由繁杂又有条理的“小”预结算审核工作为施工的可靠保证。在“大工程、小预算”的工作中,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诸多细小处的资金运用都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如果在细节上出现差错,不仅会导致资金的流失也将给工程建设带来损失。
3、以工程建设施工图纸为依据,注重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审核
工程量是工程造价计量的关键性因素,其计算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工程造价中的工程安装费用计量是否能够反映实际支出情况。为了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工程量审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工程量审查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一下内容;首先审查的过程中应当反复审核,以确保其在预算偏差允许的范围之内。其次,工程结算审查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审查工程造价申报中是否存在夸大工程施工难度、虚增工程量等扭曲事实的事件存在。最后要做的就是检查工程项目申报的真实性。防止分包商重复申报或者多个施工组同时申报一个项目的现象出现。
四、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方法
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施工图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定额单价以及费用计算。适用于初学者审核的施工图预算;投资不多的项目,如维修工程;工程内容比较简单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等。
2、对比审核法
在同一地区,如果单位工程的用途、结构和建筑标准都一样,其工程造价应该基本相似。因此,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单方造价指标、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计算,找出其差异较大原因的审核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工料消耗指标:即对主要材料每m耗用量的分析,如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2)分部工程比例:基础、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门窗、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3)专业投资比例: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4)单方造价指标法:通过对同类项目的每m造价的对比,可直接反映出造价的准确性。
3、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是有侧重的,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核重点。如基础工程、砖石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幕墙工程等。高层结构还应注意内外装饰工程的工程量审核。而一些附属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往往忽略不计。其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是重点审核定额子目容易混淆的单价。另外对费用的计取、材差的价格也应仔细核实。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减少,效果较佳。
4、筛选审查法
筛选审查法是通过找出分部分项工程在每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工程量、价格、用工的基本数值,当所审查的预算建筑标准与基本值所适用的标准不同,就要对其进行调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审查速度快,但解决差错问题尚须要重复审查。
5、分组计算审查法
就是把预结算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审查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首先把若干分部分项工程,按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进行编组。利用同组中分项工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计算基数的关系,审查一个分项工程数量,就能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如一般把底层建筑面积、底层地面面积、地面垫层、地面面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涂料面层编为一组,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求出来,其他分项的工程量利用这些基数就能得出。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查速度快,工作量小。
结束语
工程结算审查工作是一项很具体、细致的工作,每个环节或细节都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做好结算审核工作,使之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青荣,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审核[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周彩文,小议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审核技巧[J].中国房地产业,2011
[3]王红,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方法[J].山西建筑,2011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管理的重要性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施工方和建筑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对工程造价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执行力度。建筑方通常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尽可能多的投资效益,而施工方则希望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使用来保证施工的质量,两者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矛盾。要想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的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做好工程造价的结算与审核管理,可见工程造价的结算与审核管理对工程建设的正常、健康的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效的提高了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保障了投资主体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因工程造价的结算与审核是一项技术与经济、繁琐与专业相结合的工作,无形中也促使审核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二、建筑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工程造价的结算与审核工作因为涉及到的因素数量较多、影响层面较广而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显得十分的复杂繁琐,需要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人员按照规章流程认真的对待,同时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确客观的造价结算与审核需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经济、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结合不懂的技能知识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公正的结算和审核。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许多工程造价管理经常会因为人员素质问题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许多素质较低的造价工作人员无法胜任日益繁重的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许多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因为不能及时的补充相关知识,导致工程中许多造价数据不准确甚至缺失、扭曲的现象出现。
2、工程造价核算有失公允现象常有发生
工程造价核算有失公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在工程造价结算和审核的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高估多报的现象。许多工程承建单位为了最大化的增加自身经济利益,采取多报工程建设名目,就高套用定额价格、多计工程建设量的情况,这些无疑都会造成工程造价的高估和扭曲。由于工程造价的构成项目较为繁多,而且有些项目变化较为频繁,材料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难寻,价格计量基础有失公允等问题的存在,给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和审核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建筑工程造价结算与审核的管理措施
1、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审核
作为专业性、知识性、技巧性极强的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审核人员需要具备强大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面对各种突发情况,能够制定出专业、科学合理的审核方案,促进工程建设朝着更顺利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工程造价主管部门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且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加强管理,对工程造价人员进行有效约束,另一方面加强工作方法的引导,掌握住关键环节,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2、从细节着手抓项目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建筑领域。看似“大”的建筑工程,确是由繁杂又有条理的“小”预结算审核工作为施工的可靠保证。在“大工程、小预算”的工作中,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中,诸多细小处的资金运用都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如果在细节上出现差错,不仅会导致资金的流失也将给工程建设带来损失。
3、以工程建设施工图纸为依据,注重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审核
工程量是工程造价计量的关键性因素,其计算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工程造价中的工程安装费用计量是否能够反映实际支出情况。为了确保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工程量审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工程量审查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一下内容;首先审查的过程中应当反复审核,以确保其在预算偏差允许的范围之内。其次,工程结算审查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审查工程造价申报中是否存在夸大工程施工难度、虚增工程量等扭曲事实的事件存在。最后要做的就是检查工程项目申报的真实性。防止分包商重复申报或者多个施工组同时申报一个项目的现象出现。
四、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方法
1、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施工图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定额单价以及费用计算。适用于初学者审核的施工图预算;投资不多的项目,如维修工程;工程内容比较简单的项目,如围墙、道路挡土墙、排水沟等;建设单位审核施工单位的预算等。
2、对比审核法
在同一地区,如果单位工程的用途、结构和建筑标准都一样,其工程造价应该基本相似。因此,在总结分析预结算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整理出用途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的工程单方造价指标、工料消耗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针对这些子目进行重点计算,找出其差异较大原因的审核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1)工料消耗指标:即对主要材料每m耗用量的分析,如钢材、木材、水泥、砂、石、砖、瓦、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2)分部工程比例:基础、砖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门窗、围护结构等各占定额直接费的比例;3)专业投资比例:土建、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照明等各专业占总造价的比例;4)单方造价指标法:通过对同类项目的每m造价的对比,可直接反映出造价的准确性。
3、重点审核法
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预结算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这种方法类同于全面审核法,其与全面审核法之区别仅是审核范围不同而已。该方法是有侧重的,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程量作为审核重点。如基础工程、砖石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幕墙工程等。高层结构还应注意内外装饰工程的工程量审核。而一些附属项目、零星项目(雨蓬、散水、坡道、明沟、水池、垃圾箱)等,往往忽略不计。其次,重点核实与上述工程量相对应的定额单价,尤其是重点审核定额子目容易混淆的单价。另外对费用的计取、材差的价格也应仔细核实。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减少,效果较佳。
4、筛选审查法
筛选审查法是通过找出分部分项工程在每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工程量、价格、用工的基本数值,当所审查的预算建筑标准与基本值所适用的标准不同,就要对其进行调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审查速度快,但解决差错问题尚须要重复审查。
5、分组计算审查法
就是把预结算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审查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首先把若干分部分项工程,按相邻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项目进行编组。利用同组中分项工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计算基数的关系,审查一个分项工程数量,就能判断同组中其他几个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如一般把底层建筑面积、底层地面面积、地面垫层、地面面层、楼板体积、天棚抹灰、天棚涂料面层编为一组,先把底层建筑面积、楼地面面积求出来,其他分项的工程量利用这些基数就能得出。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查速度快,工作量小。
结束语
工程结算审查工作是一项很具体、细致的工作,每个环节或细节都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做好结算审核工作,使之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青荣,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审核[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周彩文,小议建筑工程造价结算的审核技巧[J].中国房地产业,2011
[3]王红,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方法[J].山西建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