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与解决文化产业瓶颈的关键所在。两类产业同是第三产业,具备融合基础。近年来,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结合实际浅析东北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3.001
1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查找近12年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关的指标数据,分析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1.1 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2004年至2015年,东北三省的国内旅游收入从920.32亿元增长至6498.37亿元;旅游企业总收入实现由1145185.16万元到5336255.757万元的增长;旅行社营业收入2004年为368525.2万元,2015年为3636229万元,增长近10倍;星级饭店营业收入从327400.5万元增长至1608420万元;旅行社数量由1572个增加到2576个;旅游星级饭店数量2004年为825个,而2015年为752个,数量减少了73个;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数由97948人减少至67900人,旅行社从业人员数由17562人增加到18855人。
近12年间,在反映东北三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数据中可以看出,除旅游星级饭店和星级饭店从业人数略有下降外,其余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旅行社营业收入增幅最大,营业收入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
1.2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在2004年到2015年12年间文化机构经营收入由30951千元下降到25313千元;文化市场经营收入由316245 千元增长至599431千元,12年来的增幅并不理想;艺术表演团体经营收入增幅明显,实现13795万元到150369万元近12倍的增长;艺术表演团体表演收入由13795万元增长至150369,实现了近11倍的增长;博物馆由2004年的135个增加到497个;文化机构数减少,由39269个减少到21066个;演艺团体数由215个增加到了363个;文化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110396人减少至84627人;演艺从业14517人减少到12191人;文化事业费由95175万元增加至346857万元。
在以上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数据中,除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状况良好外,东北三省文化產业近12年间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1.3 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状况
东北历史文化资源充足,东北二人转、大秧歌等始终生机勃勃,文物遗迹丰富——沈阳的福陵、新乐遗址、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抚顺的中俄战争遗迹、松峰山的海云寺、齐齐哈尔的万善寺、沈阳故宫、清太宗的昭陵、长春的伪满皇宫等。旅游资源丰富——牡丹江、鸭绿江、长白山、锦州红海滩、本溪水洞、鞍山千山、亚布力滑雪场和北大湖滑雪场、白玉山、冰灯和冰雪旅游景点、吉林雾凇、长春的汽博会、长影世纪城、农博会等。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占据文化旅游资源的天然优势,在文化和旅游的资源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是目前的东北,体现融入文化元素的旅游景点项目太少,景点特色不够,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旅游景点寥寥无几,没有形成品牌集聚效应。
因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东北地区尚处于初期阶段,一方面大多数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仍在孤立地寻找各自的经济增长点,未进行深入合作,共同开发出体现东北特色文化的文化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各政府也没有从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融合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整合,出台相应地鼓励两产业融合的政策。
2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必要性
结合东三省近10年的旅游总收入和GDP数据,分析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旅游总收入从2007年的215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725.67亿元,占当地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2.18% 增长到2016年的3.06%,增幅较小,东北地区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25.17% 增长到 2016年的3372%,增幅还算可观。
为清晰描绘2007年到2016年间,东北三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我们计算得出表2。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发现近十年东北地区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增加了约7%,2009年至2015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在12%附近,比重变化不大,2015年到2016年间有小幅上升。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虽有上升但比重太小。近十年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因为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众多,旅游资源的开发着重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虽近年来生态旅游一直备受青睐,但东北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单一,难以对旅游者有巨大的诱惑力。
在以上数据中,计算得出近10年来东北三省GDP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由于数据从2007年开始,我们列出从2008年到2016年间二者增长率的变化。
从该表3中(去除两个特殊点)我们可以看到,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均高于GDP的增长率,所以旅游收入对GDP的弹性是大于1的,说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的旅游意识、追求精神享受的意识增加。从东北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上,发现近10年,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因为东北地区的旅游人群近几年倾向于外出旅游,而不是在东北地区旅游消费,这也印证了东北地旅游产品单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主打的旅游产品是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光旅游,旅游产业对文化旅游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开发自然资源景点和古文物遗迹,对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度太小,没有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现代旅游企业也很少基于文化内涵的视角,对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实质性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效益配置未达到最优。两产业的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普遍、生活压力的增大,现代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需要一种别样的精神体验和角色互动满足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情趣。 据预测,服务业的产值将达到36万亿元以上,所以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这就是未来中国支柱型产业的第二产业。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属于精神服务业,因而发展前景可观。清华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魏杰表示,旅游、文化产业属于精神服务范畴,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东北地区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合作,将文化旅游產业进行融合,共同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盈利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供给方应从现代人们的主导需求出发,按需求决定其供给产品的特点。现在,纯粹的旅游产品难以对现代人释放诱惑力,而融合使一项产品具有多重功能,可满足不同人的差异型性需求。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曩昔主要依靠要素的投入鞭策经济的增长,而要素投放的模式已结束,不可再持续了。由要素投入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模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变方向。所以东北地区应该抛却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一味的以自然资源的开发作为所谓的新旅游项目,要转向集约式——最大化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对现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实现两者融合,提高两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以此带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 经济地理,2016,36(1).
[2]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2).
[3] 李世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及效应分析[J].经济 /产业,2013,(18).
[4] Yuko Aoyama.The role of consump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a cultural industry[J].The case of flamenco. Geoforum, 2007,(38).
[5] Nelson V. Place reputation:representing Houston,Texas as acreative destination through culinary culture[J].Tourism Geog-raphies,2015,17(2).
[6] 方守林,于婧.河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及发展路径探析[J].区域经济,2013,(11).
[7] 厉无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3.001
1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查找近12年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关的指标数据,分析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1.1 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2004年至2015年,东北三省的国内旅游收入从920.32亿元增长至6498.37亿元;旅游企业总收入实现由1145185.16万元到5336255.757万元的增长;旅行社营业收入2004年为368525.2万元,2015年为3636229万元,增长近10倍;星级饭店营业收入从327400.5万元增长至1608420万元;旅行社数量由1572个增加到2576个;旅游星级饭店数量2004年为825个,而2015年为752个,数量减少了73个;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数由97948人减少至67900人,旅行社从业人员数由17562人增加到18855人。
近12年间,在反映东北三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数据中可以看出,除旅游星级饭店和星级饭店从业人数略有下降外,其余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旅行社营业收入增幅最大,营业收入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
1.2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在2004年到2015年12年间文化机构经营收入由30951千元下降到25313千元;文化市场经营收入由316245 千元增长至599431千元,12年来的增幅并不理想;艺术表演团体经营收入增幅明显,实现13795万元到150369万元近12倍的增长;艺术表演团体表演收入由13795万元增长至150369,实现了近11倍的增长;博物馆由2004年的135个增加到497个;文化机构数减少,由39269个减少到21066个;演艺团体数由215个增加到了363个;文化从业人数从2004年的110396人减少至84627人;演艺从业14517人减少到12191人;文化事业费由95175万元增加至346857万元。
在以上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数据中,除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状况良好外,东北三省文化產业近12年间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1.3 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状况
东北历史文化资源充足,东北二人转、大秧歌等始终生机勃勃,文物遗迹丰富——沈阳的福陵、新乐遗址、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抚顺的中俄战争遗迹、松峰山的海云寺、齐齐哈尔的万善寺、沈阳故宫、清太宗的昭陵、长春的伪满皇宫等。旅游资源丰富——牡丹江、鸭绿江、长白山、锦州红海滩、本溪水洞、鞍山千山、亚布力滑雪场和北大湖滑雪场、白玉山、冰灯和冰雪旅游景点、吉林雾凇、长春的汽博会、长影世纪城、农博会等。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占据文化旅游资源的天然优势,在文化和旅游的资源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是目前的东北,体现融入文化元素的旅游景点项目太少,景点特色不够,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旅游景点寥寥无几,没有形成品牌集聚效应。
因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东北地区尚处于初期阶段,一方面大多数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仍在孤立地寻找各自的经济增长点,未进行深入合作,共同开发出体现东北特色文化的文化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各政府也没有从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融合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整合,出台相应地鼓励两产业融合的政策。
2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必要性
结合东三省近10年的旅游总收入和GDP数据,分析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旅游总收入从2007年的2156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725.67亿元,占当地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2.18% 增长到2016年的3.06%,增幅较小,东北地区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25.17% 增长到 2016年的3372%,增幅还算可观。
为清晰描绘2007年到2016年间,东北三省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我们计算得出表2。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发现近十年东北地区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增加了约7%,2009年至2015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在12%附近,比重变化不大,2015年到2016年间有小幅上升。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虽有上升但比重太小。近十年东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因为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众多,旅游资源的开发着重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虽近年来生态旅游一直备受青睐,但东北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单一,难以对旅游者有巨大的诱惑力。
在以上数据中,计算得出近10年来东北三省GDP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由于数据从2007年开始,我们列出从2008年到2016年间二者增长率的变化。
从该表3中(去除两个特殊点)我们可以看到,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均高于GDP的增长率,所以旅游收入对GDP的弹性是大于1的,说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的旅游意识、追求精神享受的意识增加。从东北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上,发现近10年,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因为东北地区的旅游人群近几年倾向于外出旅游,而不是在东北地区旅游消费,这也印证了东北地旅游产品单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主打的旅游产品是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光旅游,旅游产业对文化旅游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开发自然资源景点和古文物遗迹,对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度太小,没有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现代旅游企业也很少基于文化内涵的视角,对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实质性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效益配置未达到最优。两产业的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普遍、生活压力的增大,现代人们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需要一种别样的精神体验和角色互动满足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情趣。 据预测,服务业的产值将达到36万亿元以上,所以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这就是未来中国支柱型产业的第二产业。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属于精神服务业,因而发展前景可观。清华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魏杰表示,旅游、文化产业属于精神服务范畴,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所以东北地区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合作,将文化旅游產业进行融合,共同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盈利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供给方应从现代人们的主导需求出发,按需求决定其供给产品的特点。现在,纯粹的旅游产品难以对现代人释放诱惑力,而融合使一项产品具有多重功能,可满足不同人的差异型性需求。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曩昔主要依靠要素的投入鞭策经济的增长,而要素投放的模式已结束,不可再持续了。由要素投入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模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变方向。所以东北地区应该抛却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一味的以自然资源的开发作为所谓的新旅游项目,要转向集约式——最大化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对现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创新,实现两者融合,提高两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以此带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 经济地理,2016,36(1).
[2]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2).
[3] 李世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及效应分析[J].经济 /产业,2013,(18).
[4] Yuko Aoyama.The role of consump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a cultural industry[J].The case of flamenco. Geoforum, 2007,(38).
[5] Nelson V. Place reputation:representing Houston,Texas as acreative destination through culinary culture[J].Tourism Geog-raphies,2015,17(2).
[6] 方守林,于婧.河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及发展路径探析[J].区域经济,2013,(11).
[7] 厉无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