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房子可以养老?老人去世后房子怎么处置?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提议,再次将“以房养老”的话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名词解释:
啥是“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也叫倒按揭。
是指达到一定岁数的老人将私有房产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而获得养老金,获得方式可以是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一次性获得;待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通过处置房产来取得支付给老人的养老金和利息。
(注:传统的抵押,需要借款人每个月按照一定的数额积极还款,否则就可以拍卖财产来弥补损失;而以房养老则是老人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所以称反向抵押贷款。)
没了儿子只能靠房子
“如果想回家,可家给人占了,那该咋办?”西城区菜市口一家敬老院里,76岁的李金云和80岁的老伴儿李国凡一想到要把房子抵押出去,就会忍不住都对着空气念叨两句。
从养老院到家仅隔着两个街区,然而,在两位老人的眼里,这段回家的路越来越长。老话讲,人生之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当年孩子的去世给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李金云和老伴儿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每次回到家,看一眼挂在墙上的孩子的照片,再想想未来的养老问题,“那种压抑让人窒息。”
与所有失独父母一样,有关孩子的一切最初都是禁区。用了几年的时间,李金云和老伴儿才重使自己对生活有了感知。
李金云说,老伴儿腿脚不灵便,眼睛也变得不灵光,随着年纪的增大,自己照顾起老伴儿来越来越吃力。又没了儿子,两位老人开始琢磨养老院的事情。
他们看中了离家很近的一家,床位费、饭费、护理费等加起来要5000元左右。试住之后,居住环境、营养膳食还算不错。李金云和老伴儿的退休金加起来有一万多,其中老伴儿的退休金占了1万。
住在这样的养老院里似乎有不少剩余,然而一想到老伴的身体状况,身体还很硬朗的李金云心里总会升起一层雾霾。“老伴儿已过80,得了帕金森症,瘦得皮包骨。说句不好听的,万一他哪天撒手去了,到时候,就我自己这点儿钱,根本没法养老。”
在李金云眼里,除了交给养老院的费用之外,请一个初级护工需要1000块钱,以后年纪再大一些,身体再有个大病小灾的,加护理工的话,就得多需要2000块,甚至3000块。
李金云不是没想过自家的房子,如果“以房养老”把房子抵押出去,可以从抵押机构拿到一些钱。但她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都有很多的担心——如果把房子抵押了,万一几年后房价跌了,我是不是每月只能得到很少的钱呢?如果把房子抵押了,那我每逢年节时,是不是也就不能回家了?
那一刻,老人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副凄惨的画面:寒冷的除夕,别的老人都回了家,只有自己搬个小板凳,独自坐在养老院的院子里晒太阳,最多是独自蹒跚到自己家楼下转一圈、看一眼再默然离开……
李金云没事的时候也会给自己算笔账,自己家50平米的房子,按5万一平米计算,能有250万,以后打发病重的老伴儿得花上一笔,假若自己再活十几年,加上生病、住院、吃药……这点儿钱养老,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说话间,李金云突然站起来,重重地叹了口气。“算了,不想那么多了……”她说下午要回趟家看看。
如今,“没事回家看看”成了老两口经常做的事……
房子是指望不上了
和李金云老人一样,张玉梅同样是一位失独母亲,对于未来养老的问题,张玉梅说,自己不太敢想未来。
2012年1月,张玉梅唯一的儿子因患上淋巴癌不幸去世,儿子的离开让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瞬间变成了一个悲痛的失独家庭。
祸不单行,儿子去世后,张玉梅和丈夫的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那之后俩人经常争吵,最终也宣告离婚。
连续的打击,让刚刚50岁的张玉梅感到的是生活的不公。
张玉梅原来在一家研究所上班,由于走的是工人成分,她退休比较早。自从儿子去世后,张玉梅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她说,自己一个月的退休金只有1500元,再加上300块的补贴,一共1800元。以后住养老院,这点钱远远不够。
于是,张玉梅也想到了房子。自家的房是2004年单位分的,40多平米,虽然不大,可是北四环的位置也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跟不幸的人对着干。一次邻居之间的聊天,张玉梅知道自家小区的房子都是央产房,由于央产房具有福利属性,央产房的产权人并不具有完全的房屋产权,因此不能上市交易。
“央产房”的标签像一瓢冷水浇在了张玉梅的头上,那之后,在张玉梅的眼中,“以房养老”的政策对于孤寡老人来说固然不错,但实现起来并没那么简单。
抵押不行,那把房子租出去呢?这点,张玉梅不是没有想过,可在她眼里,“租房养老”也不是那么靠谱,邻居老太太的遭遇曾像针扎一样,让张玉梅感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刺痛感。
“我们院儿的一老太太,和儿子的关系不太好,后来,儿子就撇下老太太独自搬了出去。老太太为养老,把房子租了出去,结果不仅钱收不回来,还常常受到租客的欺负。老太太年纪大了,根本拿租客没办法。找过社区,但社区推诿……这种事情,社区应该管,可是应该的事情太多了,他们的观念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那些租客,既然敢欠着你的房租,就不怕你来闹事,尤其在孤寡老人面前。”张玉梅说, 一件事情在整个社会中的发生率可能是1%,但是在当事人身上真的就是100%。
“以房养老”张玉梅是指望不上了,于是她开始寻找别的方式。
张玉梅说,儿子去世后,她有幸在网上加入了的北京失独家庭交流群,在群里,她和很多有着相同遭遇的家庭互相安慰、抱团取暖。
2013年春节,张玉梅没有在家里过,她选择了和那些同样遭遇的人们在一起,她选择了忘记痛苦。日子慢慢地流逝,面对老无所依的境遇,群里人也都开始想自己的办法。 “我们这些人,家庭条件都不一样,有富的,有穷的,那些富足的家庭认为,他们的钱也没孩子继承了,他们打算把钱拿出来和我们这些同样命运的人一起用,所以,群里人打算一起找个房子,一起养老……”
回顾近两年来的心路历程,张玉梅说,自己慢慢从痛苦的阴霾中走了出来……面对现实,只有去接受!而面对未来,只能去迎接!
把房子当成“养老机器”
而同样对“以房养老”很关心的张淑琴老人已经80多岁,她觉得“租房养老”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自从老伴儿去世后,她独居生活了很多年。可对一个老人来讲,独居的生活并不只是适应那么简单。
张淑琴老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多年前就下岗了,一家人过得很拮据,女儿一家的日子倒是过得富足有余。
张淑琴说,自己单过习惯了,不愿意打扰孩子们的生活,一来自己还没有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住到孩子家里反倒没了自由,二来也不想给孩子们增加负担。
于是,除了平时儿女们来家里看望自己,家里就她一人,家还是那个熟悉的家,她希望能够在家里终老。
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女儿曾多次要求老人住到自己家,最后拗不过女儿,张淑琴住进了女儿家。
随后的日子,老人把自己家空出的房子租了出去,由于房子在一楼,正好临街,于是按底商的价格把房子租给一个商人,每个月租金1万。这样一来,每个月房租的收入不仅满足了自己的花销,还能接济一下本就艰难的儿子一家。
在张淑琴眼里,她觉得这种方式也算是“以房养老”,“其实,‘租房养老’也不错,能让我们老人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只是把家里的房子当成了‘养老机器’而已……”
核心提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而北京市每天新增410个老龄人口,每年共增加15万,到2050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其中,75.7%的老年人拥有本人或配偶产权的房屋。
什么样的房子可“以房养老”?
采访中,孟妍法官说,我国房屋产权性质复杂,主要包括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小产权房、公租房、宅基地上的私房等,而以房养老中的“房”的标准颇高。首先,老人须是自有住房且具有完全产权,这样才有权对房屋进行处置。其次,房屋是老人的独立住房,若子女与老人合住,待老人去世后,子女则无房可住。再者,地段良好,房屋地处城市或城郊,尤其是欣欣向荣、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或城郊,房屋价值较高,且房屋增值保值潜力较大,住房变现转让较为容易,这样才能保障制度执行的可持续性。以房养老尤其适合有独立产权房的、没有直接继承人的、属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城市老人。
老人去世后房子怎么处置?
“以房养老”是不是意味着将房子卖给了银行?子女是不是无法继承房产了?老人会不会因为以房养老“无家可归”?
老人在将房产抵押给银行等机构后,老人仍是房产的所有人,在去世之前不用担心居无定所,而银行会对房产价值进行评估,并结合老人的预期寿命决定按期支付养老金的数额,而主管部门只能在老人去世后,通过出售方式来还清银行支付的款项及利息,若有剩余,子女仍有权进行继承;若子女有能力支付银行的相关款项和利息,可直接偿还然后继承房产。
特邀专家 徐 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退休教授,“爱心传递热线”创办人,长期关注养老课题。
特邀专家 李 松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房产事务部首席律师
特邀专家 孟 妍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
专家观点
“以房养老”遇冷 观念成最大阻力
不少百姓对“以房养老”存在误解或排斥,对其理解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养儿防老”才是正道,抵押房产有违人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养老问题应该由国家兜底,商业化方案不符合国人的养老诉求。
采访中,李松律师认为,“以房养老”之所以不被看好,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很多子女不愿意放弃父母的房产,希望父母过世后能自然继承。
同时,我国大多数老年人自身也有强烈的馈赠动机,希望给子女尽可能多的支持。老人们会认为,自己打拼了一辈子才拥有的房产是将来留给子女的最大一笔财富和遗产。为了养老最终房子没了,会落子女埋怨。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好一些就将房产抵押给银行,观念上难以接受,也有悖于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
所以很多老百姓对“以房养老”都持观望的心理。
“以房养老”可先从孤寡老人开始
针对“以房养老”的适用人群问题,李松律师指出,“以房养老”可先从无子女和失独老人开始推行。“我国无子女和失独老年人约有 2000万,很多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比较麻烦。这些家庭的老人已无子女赡养,但是由于房子自己要住,又不能卖掉,如果反向抵押就可产生现金流用于养老,提高老人的养老质量。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又不触及中国人‘将房屋传给子女’的传统观念。”
李松说,居家养老仍将是中国未来养老的一个主渠道。但多元化的养老手段应该并存,“有儿女可以靠儿女养老,有钱可以靠钱养老……”社会应该给老人提供“以房养老”这种选择,以增加对老人的养老支付。
中国现在老龄人口约2亿,其中大约有10%老人没有子女,此外,也有不少老人的子女长期居住在国外或外地,使其成为空巢家庭,这些老人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如果这些老人有住房,可以考虑使用反向抵押,不用卖掉住房就可以将这笔财富变现。
“以房养老”存在很多变数
徐坤教授指出,“以房养老”可以盘活沉睡的房产资本,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
首先,就是房地产市场行情的变化。从房地产市场行情来看,目前确实没有下跌的预期,但即使是一路看涨,增长率也没法确定,一旦评估显得保守,老年人肯定又难以接受;评估值高则带来银行、保险公司的高风险。
其次,70年产权到期后可能会面临风险。根据我国实行的住宅用地70年使用权限的有关制度,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这样房屋价值大打折扣,银行及保险机构风险较大。如果70年土地租期届满后养老服务尚未结束,银行已支付的养老金如何获得回报?银行很可能存在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风险。
最后,就是老人寿命的不可预测性。目前,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的逐步增长,使得银行与保险机构将要面临的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参与热情和动力。
它山之石:
国外如何“以房养老”
美国:62岁以上的老年人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或专门的倒按揭公司,然后每月领取生活费。具体数值同房产的价值和该机构对此人的寿命预期相关,一旦确定就不可更改,双方要承担中间风险。贷款的款额每隔3年便会重估一次。
英国:英国的“以房养老”是把房产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月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直至去世或搬进养老院后用该住房归还贷款。
日本:日本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其“以房养老”也非常普遍。通常选用“倒按揭”形式,适用于55岁以上的人群。这种贷款不需要还债,贷款人死亡时房子作为还债的资金。
加拿大:超过62岁的老人可将住房抵押给银行,贷款数额1.5-30万加元,只要不搬、不卖,房产主权不变,可一直住到享尽天年,由后人处理房产时折还贷款。
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后者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在新加坡,只有私人建造的商品住房才能参加倒按揭操作。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提议,再次将“以房养老”的话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名词解释:
啥是“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也叫倒按揭。
是指达到一定岁数的老人将私有房产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而获得养老金,获得方式可以是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一次性获得;待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通过处置房产来取得支付给老人的养老金和利息。
(注:传统的抵押,需要借款人每个月按照一定的数额积极还款,否则就可以拍卖财产来弥补损失;而以房养老则是老人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所以称反向抵押贷款。)
没了儿子只能靠房子
“如果想回家,可家给人占了,那该咋办?”西城区菜市口一家敬老院里,76岁的李金云和80岁的老伴儿李国凡一想到要把房子抵押出去,就会忍不住都对着空气念叨两句。
从养老院到家仅隔着两个街区,然而,在两位老人的眼里,这段回家的路越来越长。老话讲,人生之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当年孩子的去世给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李金云和老伴儿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每次回到家,看一眼挂在墙上的孩子的照片,再想想未来的养老问题,“那种压抑让人窒息。”
与所有失独父母一样,有关孩子的一切最初都是禁区。用了几年的时间,李金云和老伴儿才重使自己对生活有了感知。
李金云说,老伴儿腿脚不灵便,眼睛也变得不灵光,随着年纪的增大,自己照顾起老伴儿来越来越吃力。又没了儿子,两位老人开始琢磨养老院的事情。
他们看中了离家很近的一家,床位费、饭费、护理费等加起来要5000元左右。试住之后,居住环境、营养膳食还算不错。李金云和老伴儿的退休金加起来有一万多,其中老伴儿的退休金占了1万。
住在这样的养老院里似乎有不少剩余,然而一想到老伴的身体状况,身体还很硬朗的李金云心里总会升起一层雾霾。“老伴儿已过80,得了帕金森症,瘦得皮包骨。说句不好听的,万一他哪天撒手去了,到时候,就我自己这点儿钱,根本没法养老。”
在李金云眼里,除了交给养老院的费用之外,请一个初级护工需要1000块钱,以后年纪再大一些,身体再有个大病小灾的,加护理工的话,就得多需要2000块,甚至3000块。
李金云不是没想过自家的房子,如果“以房养老”把房子抵押出去,可以从抵押机构拿到一些钱。但她在心理上和经济上都有很多的担心——如果把房子抵押了,万一几年后房价跌了,我是不是每月只能得到很少的钱呢?如果把房子抵押了,那我每逢年节时,是不是也就不能回家了?
那一刻,老人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副凄惨的画面:寒冷的除夕,别的老人都回了家,只有自己搬个小板凳,独自坐在养老院的院子里晒太阳,最多是独自蹒跚到自己家楼下转一圈、看一眼再默然离开……
李金云没事的时候也会给自己算笔账,自己家50平米的房子,按5万一平米计算,能有250万,以后打发病重的老伴儿得花上一笔,假若自己再活十几年,加上生病、住院、吃药……这点儿钱养老,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说话间,李金云突然站起来,重重地叹了口气。“算了,不想那么多了……”她说下午要回趟家看看。
如今,“没事回家看看”成了老两口经常做的事……
房子是指望不上了
和李金云老人一样,张玉梅同样是一位失独母亲,对于未来养老的问题,张玉梅说,自己不太敢想未来。
2012年1月,张玉梅唯一的儿子因患上淋巴癌不幸去世,儿子的离开让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瞬间变成了一个悲痛的失独家庭。
祸不单行,儿子去世后,张玉梅和丈夫的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那之后俩人经常争吵,最终也宣告离婚。
连续的打击,让刚刚50岁的张玉梅感到的是生活的不公。
张玉梅原来在一家研究所上班,由于走的是工人成分,她退休比较早。自从儿子去世后,张玉梅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她说,自己一个月的退休金只有1500元,再加上300块的补贴,一共1800元。以后住养老院,这点钱远远不够。
于是,张玉梅也想到了房子。自家的房是2004年单位分的,40多平米,虽然不大,可是北四环的位置也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跟不幸的人对着干。一次邻居之间的聊天,张玉梅知道自家小区的房子都是央产房,由于央产房具有福利属性,央产房的产权人并不具有完全的房屋产权,因此不能上市交易。
“央产房”的标签像一瓢冷水浇在了张玉梅的头上,那之后,在张玉梅的眼中,“以房养老”的政策对于孤寡老人来说固然不错,但实现起来并没那么简单。
抵押不行,那把房子租出去呢?这点,张玉梅不是没有想过,可在她眼里,“租房养老”也不是那么靠谱,邻居老太太的遭遇曾像针扎一样,让张玉梅感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刺痛感。
“我们院儿的一老太太,和儿子的关系不太好,后来,儿子就撇下老太太独自搬了出去。老太太为养老,把房子租了出去,结果不仅钱收不回来,还常常受到租客的欺负。老太太年纪大了,根本拿租客没办法。找过社区,但社区推诿……这种事情,社区应该管,可是应该的事情太多了,他们的观念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那些租客,既然敢欠着你的房租,就不怕你来闹事,尤其在孤寡老人面前。”张玉梅说, 一件事情在整个社会中的发生率可能是1%,但是在当事人身上真的就是100%。
“以房养老”张玉梅是指望不上了,于是她开始寻找别的方式。
张玉梅说,儿子去世后,她有幸在网上加入了的北京失独家庭交流群,在群里,她和很多有着相同遭遇的家庭互相安慰、抱团取暖。
2013年春节,张玉梅没有在家里过,她选择了和那些同样遭遇的人们在一起,她选择了忘记痛苦。日子慢慢地流逝,面对老无所依的境遇,群里人也都开始想自己的办法。 “我们这些人,家庭条件都不一样,有富的,有穷的,那些富足的家庭认为,他们的钱也没孩子继承了,他们打算把钱拿出来和我们这些同样命运的人一起用,所以,群里人打算一起找个房子,一起养老……”
回顾近两年来的心路历程,张玉梅说,自己慢慢从痛苦的阴霾中走了出来……面对现实,只有去接受!而面对未来,只能去迎接!
把房子当成“养老机器”
而同样对“以房养老”很关心的张淑琴老人已经80多岁,她觉得“租房养老”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自从老伴儿去世后,她独居生活了很多年。可对一个老人来讲,独居的生活并不只是适应那么简单。
张淑琴老人有一儿一女,儿子多年前就下岗了,一家人过得很拮据,女儿一家的日子倒是过得富足有余。
张淑琴说,自己单过习惯了,不愿意打扰孩子们的生活,一来自己还没有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住到孩子家里反倒没了自由,二来也不想给孩子们增加负担。
于是,除了平时儿女们来家里看望自己,家里就她一人,家还是那个熟悉的家,她希望能够在家里终老。
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女儿曾多次要求老人住到自己家,最后拗不过女儿,张淑琴住进了女儿家。
随后的日子,老人把自己家空出的房子租了出去,由于房子在一楼,正好临街,于是按底商的价格把房子租给一个商人,每个月租金1万。这样一来,每个月房租的收入不仅满足了自己的花销,还能接济一下本就艰难的儿子一家。
在张淑琴眼里,她觉得这种方式也算是“以房养老”,“其实,‘租房养老’也不错,能让我们老人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只是把家里的房子当成了‘养老机器’而已……”
核心提示
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而北京市每天新增410个老龄人口,每年共增加15万,到2050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其中,75.7%的老年人拥有本人或配偶产权的房屋。
什么样的房子可“以房养老”?
采访中,孟妍法官说,我国房屋产权性质复杂,主要包括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小产权房、公租房、宅基地上的私房等,而以房养老中的“房”的标准颇高。首先,老人须是自有住房且具有完全产权,这样才有权对房屋进行处置。其次,房屋是老人的独立住房,若子女与老人合住,待老人去世后,子女则无房可住。再者,地段良好,房屋地处城市或城郊,尤其是欣欣向荣、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或城郊,房屋价值较高,且房屋增值保值潜力较大,住房变现转让较为容易,这样才能保障制度执行的可持续性。以房养老尤其适合有独立产权房的、没有直接继承人的、属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城市老人。
老人去世后房子怎么处置?
“以房养老”是不是意味着将房子卖给了银行?子女是不是无法继承房产了?老人会不会因为以房养老“无家可归”?
老人在将房产抵押给银行等机构后,老人仍是房产的所有人,在去世之前不用担心居无定所,而银行会对房产价值进行评估,并结合老人的预期寿命决定按期支付养老金的数额,而主管部门只能在老人去世后,通过出售方式来还清银行支付的款项及利息,若有剩余,子女仍有权进行继承;若子女有能力支付银行的相关款项和利息,可直接偿还然后继承房产。
特邀专家 徐 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退休教授,“爱心传递热线”创办人,长期关注养老课题。
特邀专家 李 松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房产事务部首席律师
特邀专家 孟 妍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
专家观点
“以房养老”遇冷 观念成最大阻力
不少百姓对“以房养老”存在误解或排斥,对其理解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养儿防老”才是正道,抵押房产有违人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养老问题应该由国家兜底,商业化方案不符合国人的养老诉求。
采访中,李松律师认为,“以房养老”之所以不被看好,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很多子女不愿意放弃父母的房产,希望父母过世后能自然继承。
同时,我国大多数老年人自身也有强烈的馈赠动机,希望给子女尽可能多的支持。老人们会认为,自己打拼了一辈子才拥有的房产是将来留给子女的最大一笔财富和遗产。为了养老最终房子没了,会落子女埋怨。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好一些就将房产抵押给银行,观念上难以接受,也有悖于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
所以很多老百姓对“以房养老”都持观望的心理。
“以房养老”可先从孤寡老人开始
针对“以房养老”的适用人群问题,李松律师指出,“以房养老”可先从无子女和失独老人开始推行。“我国无子女和失独老年人约有 2000万,很多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比较麻烦。这些家庭的老人已无子女赡养,但是由于房子自己要住,又不能卖掉,如果反向抵押就可产生现金流用于养老,提高老人的养老质量。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又不触及中国人‘将房屋传给子女’的传统观念。”
李松说,居家养老仍将是中国未来养老的一个主渠道。但多元化的养老手段应该并存,“有儿女可以靠儿女养老,有钱可以靠钱养老……”社会应该给老人提供“以房养老”这种选择,以增加对老人的养老支付。
中国现在老龄人口约2亿,其中大约有10%老人没有子女,此外,也有不少老人的子女长期居住在国外或外地,使其成为空巢家庭,这些老人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如果这些老人有住房,可以考虑使用反向抵押,不用卖掉住房就可以将这笔财富变现。
“以房养老”存在很多变数
徐坤教授指出,“以房养老”可以盘活沉睡的房产资本,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
首先,就是房地产市场行情的变化。从房地产市场行情来看,目前确实没有下跌的预期,但即使是一路看涨,增长率也没法确定,一旦评估显得保守,老年人肯定又难以接受;评估值高则带来银行、保险公司的高风险。
其次,70年产权到期后可能会面临风险。根据我国实行的住宅用地70年使用权限的有关制度,70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要有偿续期,那么续期费用将是一个巨大的未知风险。这样房屋价值大打折扣,银行及保险机构风险较大。如果70年土地租期届满后养老服务尚未结束,银行已支付的养老金如何获得回报?银行很可能存在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风险。
最后,就是老人寿命的不可预测性。目前,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的逐步增长,使得银行与保险机构将要面临的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参与热情和动力。
它山之石:
国外如何“以房养老”
美国:62岁以上的老年人将房子抵押给银行或专门的倒按揭公司,然后每月领取生活费。具体数值同房产的价值和该机构对此人的寿命预期相关,一旦确定就不可更改,双方要承担中间风险。贷款的款额每隔3年便会重估一次。
英国:英国的“以房养老”是把房产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每月取得贷款作为养老金,老人继续在原房屋居住,直至去世或搬进养老院后用该住房归还贷款。
日本:日本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其“以房养老”也非常普遍。通常选用“倒按揭”形式,适用于55岁以上的人群。这种贷款不需要还债,贷款人死亡时房子作为还债的资金。
加拿大:超过62岁的老人可将住房抵押给银行,贷款数额1.5-30万加元,只要不搬、不卖,房产主权不变,可一直住到享尽天年,由后人处理房产时折还贷款。
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后者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在新加坡,只有私人建造的商品住房才能参加倒按揭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