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行为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碰撞的心灵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对话的过程。
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作者,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过程正如伊瑟尔所说:“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更加全面的理解。”
张志公先生说,阅读就是读者在文本中能够自由穿行。为了无障碍的穿行于文本,对话就显得非常必要。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应该有价值的话题,并且话题也是有阶梯的。
通常说,一篇好的文章是文题、内容材料、思路线索、表现手法、主旨的和谐呈现。以主旨思想为圆心,文章立体的用题材(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构成圆的面。那么,对话的话题可以笼统的分为四个——文章的文题在文章中所指的内容和作用;文章有分几个层次的什么内容;组成文章的线索以及表现手法是什么;内容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或写作意图是什么。
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核心,所有的阅读对话也应该有中心的意识。伽德默尔得出结论,艺术作品只有当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时,它的意义才得以实现。因此读者也具有主体性。而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在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上,艺术的真理和意义只在于以后对他的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对话需要有效地进入文本及作者的内心世界,准确地理解重建文本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对话策略,往往以读者的询问、联想、想象、比较、反思、比较等心理过程为形态,以生成现实的,个性化的意义为目的,过程只有一个中心。”对话的过程是以内容为载体,以主旨、意图为目的,以整体—局部—整体为思维过程。
以毕淑敏的《悠长的铃声》为例,读者可以与作者围绕四个方面的话题进行对话。
作者以“悠长的铃声”为题,在文章中所指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文题的作用又是什么?当然作者是不能够回答你,但是把自己当成作者,通读全文后可以知道: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悠长”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而文题的作用可以在通读全文后,把自己当成作者思考出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是线索,是作者情感的具体表现。
第一次与作者对话是抓住文题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基调。一般好的文章其文题要么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话可以抓住写作对象;要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话可以抓住写作的内容;要么是文章的主题,对话可以抓住写作的意图。重视对文题的对话意识,是整体阅读理念的前提。
第二次对话的话题是:文章有分几个层次写了哪些内容。结合本文的文体特点(散文)应该写了下面几方面的内容:①—?輥?輯?訛写老人为我延长上课的铃声;?輥?輰?訛—?輥?輲?訛写我在叫错师傅的姓氏的情况下为我延长了三年的铃声;?輥?輳?訛—?輦?輯?訛写老人临行前告诉我的姓氏。作为叙事散文,应该与作者对话时对文章每部分的内容没有遗漏的概括、梳理。
第三次对话的话题是: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线索是什么,用什么表现手法。本文三个内容按照的是时间顺序,贯穿于全文的每部分的线索是老人的铃声和老人的善良。小说一般是一条主线一件事一个集中的冲突,所以采用顺叙、插叙为多;叙事散文可以围绕中心事件叙多件相关的事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可以是几件相关的事件。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应该理解散文通常的“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
第四次对话的话题是:你写本文的中心或者意图是什么。
小说的中心是通过人物形象结合典型环境来分析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应以及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散文的中心或写作意图可以根据全文的内容,结合作者在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段来理解。
本文的中心要把三部分的内容综合考虑,思考每部分的作用。尤其是第三部分内容为什么写(在我因无意识的伤害下依然为我延长三年的铃声),原来作家通过对孙师傅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朴实,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美好记忆。
知人论世,还原创作者的创作语境,就是读者与作者视域融合的过程。这是对话的基本原则。这一过程说明,阐释文本就要认识作者的视域以扩大自己的视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使用这一阅读策略的原则是以平等的态度去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力图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承认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主体性,不凌驾于文本之上,不以自己的好恶否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权利。
阅读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但是正确的方法很重要。阶梯阅读对话的层次既是有序的,同时又是互相互动相辅相成。对中心的理解需要有整体意识,要把各部分的内容都与中心建立联系,思考出每部分表现主题的角度。主题,是统领全文的思想,它能把作品中的全部人物都有机地串联起来,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
例如《故乡》杨二嫂与闰土,一个尖嘴贪利的小市民,一个忠厚老实的苦农民,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他们两个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豆腐西施对于迅哥儿的态度,似乎与闰土一定要称“老爷”的态度,相差很远;而实则同有一样的阶级观念在脑子里。不过因为两人的生活状况不同,所以口吻和举动也大异了。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这是作者对于“现在”的失望,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很盼望这“新生活”的理想,也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主要是通过闰土与“我”的关系来反映人们之间的隔膜和辛苦生活,但是小说也用杨二嫂对“我”的态度来揭示这个问题。通过“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揭示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蔽、农民破产的惨痛现实,热烈期望下一代能过上亲密友爱的幸福生活。
与作者的阅读对话,是置身于作者的时代背景,利用文本的内容线索,议论抒情句来形成主题思想的共鸣。
对话是围绕文本来展开的。这种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是读出作者,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过程正如伊瑟尔所说:“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更加全面的理解。”
张志公先生说,阅读就是读者在文本中能够自由穿行。为了无障碍的穿行于文本,对话就显得非常必要。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应该有价值的话题,并且话题也是有阶梯的。
通常说,一篇好的文章是文题、内容材料、思路线索、表现手法、主旨的和谐呈现。以主旨思想为圆心,文章立体的用题材(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构成圆的面。那么,对话的话题可以笼统的分为四个——文章的文题在文章中所指的内容和作用;文章有分几个层次的什么内容;组成文章的线索以及表现手法是什么;内容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或写作意图是什么。
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核心,所有的阅读对话也应该有中心的意识。伽德默尔得出结论,艺术作品只有当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时,它的意义才得以实现。因此读者也具有主体性。而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在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上,艺术的真理和意义只在于以后对他的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对话需要有效地进入文本及作者的内心世界,准确地理解重建文本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对话策略,往往以读者的询问、联想、想象、比较、反思、比较等心理过程为形态,以生成现实的,个性化的意义为目的,过程只有一个中心。”对话的过程是以内容为载体,以主旨、意图为目的,以整体—局部—整体为思维过程。
以毕淑敏的《悠长的铃声》为例,读者可以与作者围绕四个方面的话题进行对话。
作者以“悠长的铃声”为题,在文章中所指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文题的作用又是什么?当然作者是不能够回答你,但是把自己当成作者,通读全文后可以知道: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悠长”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而文题的作用可以在通读全文后,把自己当成作者思考出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是线索,是作者情感的具体表现。
第一次与作者对话是抓住文题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基调。一般好的文章其文题要么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话可以抓住写作对象;要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话可以抓住写作的内容;要么是文章的主题,对话可以抓住写作的意图。重视对文题的对话意识,是整体阅读理念的前提。
第二次对话的话题是:文章有分几个层次写了哪些内容。结合本文的文体特点(散文)应该写了下面几方面的内容:①—?輥?輯?訛写老人为我延长上课的铃声;?輥?輰?訛—?輥?輲?訛写我在叫错师傅的姓氏的情况下为我延长了三年的铃声;?輥?輳?訛—?輦?輯?訛写老人临行前告诉我的姓氏。作为叙事散文,应该与作者对话时对文章每部分的内容没有遗漏的概括、梳理。
第三次对话的话题是: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线索是什么,用什么表现手法。本文三个内容按照的是时间顺序,贯穿于全文的每部分的线索是老人的铃声和老人的善良。小说一般是一条主线一件事一个集中的冲突,所以采用顺叙、插叙为多;叙事散文可以围绕中心事件叙多件相关的事件,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也可以是几件相关的事件。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应该理解散文通常的“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
第四次对话的话题是:你写本文的中心或者意图是什么。
小说的中心是通过人物形象结合典型环境来分析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应以及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散文的中心或写作意图可以根据全文的内容,结合作者在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段来理解。
本文的中心要把三部分的内容综合考虑,思考每部分的作用。尤其是第三部分内容为什么写(在我因无意识的伤害下依然为我延长三年的铃声),原来作家通过对孙师傅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朴实,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美好记忆。
知人论世,还原创作者的创作语境,就是读者与作者视域融合的过程。这是对话的基本原则。这一过程说明,阐释文本就要认识作者的视域以扩大自己的视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使用这一阅读策略的原则是以平等的态度去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力图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承认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主体性,不凌驾于文本之上,不以自己的好恶否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权利。
阅读经验需要不断的积累,但是正确的方法很重要。阶梯阅读对话的层次既是有序的,同时又是互相互动相辅相成。对中心的理解需要有整体意识,要把各部分的内容都与中心建立联系,思考出每部分表现主题的角度。主题,是统领全文的思想,它能把作品中的全部人物都有机地串联起来,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
例如《故乡》杨二嫂与闰土,一个尖嘴贪利的小市民,一个忠厚老实的苦农民,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他们两个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豆腐西施对于迅哥儿的态度,似乎与闰土一定要称“老爷”的态度,相差很远;而实则同有一样的阶级观念在脑子里。不过因为两人的生活状况不同,所以口吻和举动也大异了。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这是作者对于“现在”的失望,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很盼望这“新生活”的理想,也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主要是通过闰土与“我”的关系来反映人们之间的隔膜和辛苦生活,但是小说也用杨二嫂对“我”的态度来揭示这个问题。通过“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揭示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蔽、农民破产的惨痛现实,热烈期望下一代能过上亲密友爱的幸福生活。
与作者的阅读对话,是置身于作者的时代背景,利用文本的内容线索,议论抒情句来形成主题思想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