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调侃列夫·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的油画,那就是列宾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由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画出来的。
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回到家里。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围的围裙……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他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腰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苏霍京便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13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又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貴族”,但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却正是这个。他想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无报偿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闹僵。到82岁时还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相信:“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托尔斯泰的信奉劳动也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构思了一盏“托尔斯泰灯”。一张大桌子,上方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下方是13块隔板,均匀地分开了灯光。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了。即使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也自己读书,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自己动手制作一盏灯”很难吗?不。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
归雁生摘编自《人民日报》
编辑/静眉
屠格涅夫发现了托尔斯泰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便被一篇题目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很快就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写《猎人笔记》的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而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至此他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的油画,那就是列宾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由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画出来的。
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回到家里。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围的围裙……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他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腰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苏霍京便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13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又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貴族”,但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却正是这个。他想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无报偿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闹僵。到82岁时还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相信:“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托尔斯泰的信奉劳动也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孩子长到三四岁就要开始识字读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发现快乐?当了父亲的托尔斯泰构思了一盏“托尔斯泰灯”。一张大桌子,上方是一盏大号的煤油灯,下方是13块隔板,均匀地分开了灯光。每到晚上,全家人都必须坐到这同一盏灯下开始阅读。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下来,煤油灯曾改成汽油灯,再后来有了电,灯就更亮了。即使父母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们也自己读书,他们“常常是充满期待地等着晚上的全家共同阅读”。
“自己动手制作一盏灯”很难吗?不。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这需要有“长性”,而托尔斯泰正好是个有“长性”的人。他从12岁开始写日记,直到82岁去世,没有一天中断过。他的后人因得益于他的教育,至今还兴旺发达地生活在俄罗斯和欧洲。
归雁生摘编自《人民日报》
编辑/静眉
屠格涅夫发现了托尔斯泰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便被一篇题目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很快就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写《猎人笔记》的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而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至此他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