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我国外贸顺差仅为87.4亿美元,2006年,外贸顺差达到1775亿美元,2007年前两个月,外贸顺差已达396.1亿美元。
从外贸结构角度对贸易顺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1990年前后,我国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同时出现顺差。1990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16.6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53.4%,其中出口为354.6亿美元,进口为262亿美元,形成的贸易顺差为92.6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41.8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38.3%,其中出口为254.2亿美元,进口为187.6亿美元,形成的贸易顺差为66.6亿美元。可见当时我国一般贸易规模要高于加工贸易规模,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一般贸易。“九五”初期,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其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一般贸易。而且1998年,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额开始高于一般贸易,并呈逐渐增大趋势。但总的来说,加工贸易顺差从1998年以来,一直是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8319亿美元,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48.6%,出口5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同期出口额的53%,进口3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占同期进口额的41%,贸易顺差为1889亿美元,高于我国全年贸易顺差总额。从以上我国加工贸易规模在进出口总量中的比例上升情况与顺差扩大数据来看,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国内产品的附加值正在不断增加,产业链正在向深层次延伸。
由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投资,国际上很多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含量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促进了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产品结构优化。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国内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第一,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2006年,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进出口的比重提高到80%,生铁、铁合金、电解铝、皮革等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大幅下降,机电产品与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大幅上升。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家电、便携电脑等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99.9%的笔记本电脑,99%的彩色视频投影机和微型计算机,98%的等离子彩电,97%的DVD,96%的船舶均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由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机电行业与高技术产业得以迅速成长。根据商务部统计,“十五”期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928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70.7%,占机电产品出口的74.0%,较“九五”期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9%,是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的1.2倍。“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543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1.4%,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7%,较九五期间增长4.5倍,年均增速41%,是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的1.7倍。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内以机电、高技术为代表的主要产业的升级。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强、工艺装备系数高、加工环节复杂,是有效利用外资技术溢出效应走向低成本自主创新的重点产业。加工贸易对于推动机电、高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工业化目标具有不可否定的意义。
第二,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1990年到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增加值率数据来看,我国产业链条得以明显延伸。1990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加值率为26.2%,到2006年达到37.0%,增长了1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正在逐年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加工贸易顺差中30%以上是来自于来料加工方式,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主要是简单劳动力价值,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有限。随着后期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升级,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发展,进料加工贸易顺差比重大幅上升,达到加工贸易顺差的85%左右,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来自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使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第三,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益明显。我国的加工贸易战略主要与利用外资战略相互配合,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力量。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建立研发中心,不仅对国内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使我国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示范效应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原材料质量,同时增加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国产化率,加上政府对生产中间产品和原料企业的支持,与对外资进入中上游产业的引导和鼓励政策,国内配套能力显著提高,产业链明显延长。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发展迅速,规模和频率不断提高。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深加工结转1392亿美元,增长24.2%,相当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20%,平均结转2—3道左右,带动了国内配套产业发展。而且加工贸易不断向产业链的自主研发环节延伸,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底,外商已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超过75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近40家。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从外贸结构角度对贸易顺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1990年前后,我国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同时出现顺差。1990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16.6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53.4%,其中出口为354.6亿美元,进口为262亿美元,形成的贸易顺差为92.6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41.8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38.3%,其中出口为254.2亿美元,进口为187.6亿美元,形成的贸易顺差为66.6亿美元。可见当时我国一般贸易规模要高于加工贸易规模,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一般贸易。“九五”初期,加工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其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一般贸易。而且1998年,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额开始高于一般贸易,并呈逐渐增大趋势。但总的来说,加工贸易顺差从1998年以来,一直是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8319亿美元,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48.6%,出口5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同期出口额的53%,进口3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占同期进口额的41%,贸易顺差为1889亿美元,高于我国全年贸易顺差总额。从以上我国加工贸易规模在进出口总量中的比例上升情况与顺差扩大数据来看,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国内产品的附加值正在不断增加,产业链正在向深层次延伸。
由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投资,国际上很多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含量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促进了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产品结构优化。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国内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第一,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2006年,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进出口的比重提高到80%,生铁、铁合金、电解铝、皮革等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大幅下降,机电产品与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大幅上升。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家电、便携电脑等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99.9%的笔记本电脑,99%的彩色视频投影机和微型计算机,98%的等离子彩电,97%的DVD,96%的船舶均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由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机电行业与高技术产业得以迅速成长。根据商务部统计,“十五”期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928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70.7%,占机电产品出口的74.0%,较“九五”期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9%,是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的1.2倍。“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543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1.4%,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7%,较九五期间增长4.5倍,年均增速41%,是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的1.7倍。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内以机电、高技术为代表的主要产业的升级。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强、工艺装备系数高、加工环节复杂,是有效利用外资技术溢出效应走向低成本自主创新的重点产业。加工贸易对于推动机电、高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我国工业化目标具有不可否定的意义。
第二,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从1990年到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增加值率数据来看,我国产业链条得以明显延伸。1990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加值率为26.2%,到2006年达到37.0%,增长了1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正在逐年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加工贸易顺差中30%以上是来自于来料加工方式,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主要是简单劳动力价值,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有限。随着后期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升级,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发展,进料加工贸易顺差比重大幅上升,达到加工贸易顺差的85%左右,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来自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使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第三,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益明显。我国的加工贸易战略主要与利用外资战略相互配合,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力量。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建立研发中心,不仅对国内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使我国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示范效应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原材料质量,同时增加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国产化率,加上政府对生产中间产品和原料企业的支持,与对外资进入中上游产业的引导和鼓励政策,国内配套能力显著提高,产业链明显延长。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发展迅速,规模和频率不断提高。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深加工结转1392亿美元,增长24.2%,相当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20%,平均结转2—3道左右,带动了国内配套产业发展。而且加工贸易不断向产业链的自主研发环节延伸,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底,外商已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超过75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近40家。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