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和学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题,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促进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师生关系 平等 互动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正从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向规范化和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师生在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形成一种自然的关系,它涉及到师生间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互动过程。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组成要素。
一、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校是国家进行职业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一种人际关系。高校师生关系,不仅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而且具有一些与中小学校不完全相同的特点:
(一)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
当前,师生除课堂教学交往外,课后各自行走匆匆,哪怕碰面也不见师生互打招呼,感情沟通渠道出现明显缩小的趋势。当学生对教师业务素质的不赞同、自身就业前景的迷惘及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时,师生间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师生感情就会产生隔膜。据调查,除了上课外,80%的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为零;而在上课时,教师与学生相隔一个讲台也似乎隔了一道鸿沟。他们仅仅是认识的人,而不是亲密的人,他们的关系越来越趋向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如此,必然影响到了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质量。
(二)师生关系的疏离,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落感
对于师生关系的疏离,学生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少管制甚至无管制是对学生自我的充分释放,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也有学生感到一种失落,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习惯了在老师的庇护、教诲和指导下生活。
但对于师生关系的疏离, 高校教师也有其苦衷。首先,大学的班级观念松散,学生多住集体公寓,上课地点也不固定且自由时间较多,学生很难管理,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高中时期,加之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多样化,大多数学生不会轻易找教师交流;二是教师课务繁重,同时教师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还要参加一些学术、业务研讨会,时间和精力也难以顾及与学生的过多交流;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其它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列入教师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课堂单向灌输多,师生平等沟通少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应该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的关系。然而,实际上多数高职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对此,也有老师尝试采取课堂讨论式教学,但大多数学生不爱提问,讨论效果不佳,也达不到高峰体验、和谐共振。
学生认为大学不同于中小学, 信息量的空前增多和实践环节、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对思维方式、实验、实践技能的训练取代了依靠记忆力获得知识的第一位置。教师不能再做手把手地向学生兜售知识的“夫子”,而应该做善于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经验的“手杖”,但目前多数教师未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令人失望。
(四)师生互信程度降低
据了解,高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他们大多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端庄的,赏心悦目的仪表;(2)优秀的表达能力;(3)专业扎实,知识渊博;(4)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5)有底蕴,有情趣,谈吐幽默风趣;(6)人格高尚,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不可能是完美的。有的同学在未进高职前,就为自己勾勒出了心中的大学,心中的大学教师,进入高职后,现实与想象的矛盾阻碍了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而教师也在不断地抱怨现在的学生“娇、骄”二气严重,普遍缺乏责任感。这无疑给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师生合作带来了困难,良好的师生关系越来越不容易建立。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相关措施
在我国,传统高职教育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表现为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吝惜赞赏。师生关系多为“猫鼠关系”,教育气氛紧张、沉闷、压抑。而民主、平等、自由、和諧、安全的精神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职教育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所谓新型师生关系就是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民主、平等式的关系。要建立这种关系必须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共同努力,其中教师由于是面对学生的,所以教师是关键的一环,社会与学校的措施大部分还是通过教师才能发挥作用。根据高职师生关系的特点,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改进的方法。
(一)高职教师应该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虽然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对于教师这一职责有了很多新的理解,但是说到底教书育人还是本职,教师应该时刻不忘在自身专业知识上下功夫,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创新式教育,教师自身只有具备了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专业教学方法,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在高职院校里更加如此,高职类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思维灵活,高职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量,根本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那也无从谈起建立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如果高职教师想通过严厉的斥责来建立自身威信,想让学生由怕而畏,对以往的学生可能奏效,但是现在的学生是有自身独立思考意识的成年人,这样做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丧失教师的风度。教师应该首先从知识上折服学生。
(二)高职教师应该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所谓的榜样源自教师的人格魅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包含了教师渊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学生品德上的影响。教师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施加特殊影响的人,这必然要求教师在人格、品行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教师要真正成为一名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必须通过自身对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通过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善于挖掘学生的情商,用善良和慈爱温暖着每一位学生。这些优良品质会使学生的性格受到各方面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易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教师应该从真正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家人式的温情教育学生。例如,对于学生吸烟的现象,采取温情关怀的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分析吸烟的害处,比一句硬梆梆的校纪校规更加有效。
(三)高职师生情感联系生活化,发挥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
陶行知先生强调“我们最重视师生接近,最重视以人教人”。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真正的人格教育。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生活德育模式中,教师不是充当“法官”、“警察”,也不是充当“领导者”,也不是充当“保姆”,而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成为学生的助手。高职教师要在课堂后与每一位学生交朋友,建立互助组。
现代高职学校中,学生与老师除了课堂上的联系外,其余的交流联系并不多。学校应在课余时间搭建平台,多举行一些师生互动活动,在生活中进一步增进师生情感联系,发挥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师生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开展,也可以在現实校园内外开展,在互动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倾听学生意见,不要强求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立场,而是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对学生给予一锤定音的道德裁决,而是要进行富于启发的道德评价,师生应在和谐、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商讨社会各方面的道德问题。例如高职院校中比较常见的学生间的恋爱现象,经济类教师如果从经济学原理(沉没成本)出发分析在学校期间发展这种恋爱的得失,比教条式的规劝更加有效。
(四)高职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效果关键,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高职学生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所以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要采取积极向上的激励方式,以鼓励为主,尽量不要采取斥责、批评的方式。例如对于学生上课迟到问题,你可以以比较轻松的方式问问他原因,然后提醒他这个理由下次不能再用,这样就能起到一个比较好的警示作用。如果下次课,这位学生没有再迟到,教师也可以及时提出表扬,鼓励他。
在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持良好的风度,对于违纪学生,不能风度尽失地痛骂,而是要采取比较轻松的方式提醒,因为高职教师面对的不是中小学生,而是成年人的高职学生。
(五)高职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该更加注重平等与互动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相互平等,教学课堂不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的课堂,而是一个由师生共进的园地。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师生间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畅所欲言,在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学生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都有义务尊重他人的发言。师生的认识不是如出一辙,对不同的观点,师生都可以作自己的选择。在课堂纪律上,应该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纪律,教师应该首先自身先遵守。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应该准时到达教室;要求学生上课不带手机,教师应该首先不带手机到教室等等,互相尊重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高职学生的社会意识加强,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教师要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建立以知识传授为媒介,以学术追求为内容,以心理交融为基础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社会也要给予学校一定的配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文叔.陶行知论德育.四川教育出版,1992年.
[2]汤文辉.关于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反思.www.qgyz.net.
[3]刁丽英.高校师生关系特点、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http://gz.jypc.org/webs/seeIMGNews.asp?id=81.
[4]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5]王晓虹.试论现代高校师生关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1).
[6]国文.论高职教育中教师职业素质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http://www.dds.qvtc.edu.cn/newsarticle/newsarticlelist0.htm.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师生关系 平等 互动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正从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向规范化和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师生在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形成一种自然的关系,它涉及到师生间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互动过程。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组成要素。
一、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校是国家进行职业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一种人际关系。高校师生关系,不仅具有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而且具有一些与中小学校不完全相同的特点:
(一)师生交往少,关系淡漠
当前,师生除课堂教学交往外,课后各自行走匆匆,哪怕碰面也不见师生互打招呼,感情沟通渠道出现明显缩小的趋势。当学生对教师业务素质的不赞同、自身就业前景的迷惘及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时,师生间出现心理上的代沟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师生感情就会产生隔膜。据调查,除了上课外,80%的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为零;而在上课时,教师与学生相隔一个讲台也似乎隔了一道鸿沟。他们仅仅是认识的人,而不是亲密的人,他们的关系越来越趋向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如此,必然影响到了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质量。
(二)师生关系的疏离,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落感
对于师生关系的疏离,学生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少管制甚至无管制是对学生自我的充分释放,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也有学生感到一种失落,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习惯了在老师的庇护、教诲和指导下生活。
但对于师生关系的疏离, 高校教师也有其苦衷。首先,大学的班级观念松散,学生多住集体公寓,上课地点也不固定且自由时间较多,学生很难管理,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高中时期,加之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多样化,大多数学生不会轻易找教师交流;二是教师课务繁重,同时教师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还要参加一些学术、业务研讨会,时间和精力也难以顾及与学生的过多交流;三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其它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列入教师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课堂单向灌输多,师生平等沟通少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应该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的关系。然而,实际上多数高职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对此,也有老师尝试采取课堂讨论式教学,但大多数学生不爱提问,讨论效果不佳,也达不到高峰体验、和谐共振。
学生认为大学不同于中小学, 信息量的空前增多和实践环节、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对思维方式、实验、实践技能的训练取代了依靠记忆力获得知识的第一位置。教师不能再做手把手地向学生兜售知识的“夫子”,而应该做善于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经验的“手杖”,但目前多数教师未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令人失望。
(四)师生互信程度降低
据了解,高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他们大多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端庄的,赏心悦目的仪表;(2)优秀的表达能力;(3)专业扎实,知识渊博;(4)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深入浅出;(5)有底蕴,有情趣,谈吐幽默风趣;(6)人格高尚,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不可能是完美的。有的同学在未进高职前,就为自己勾勒出了心中的大学,心中的大学教师,进入高职后,现实与想象的矛盾阻碍了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而教师也在不断地抱怨现在的学生“娇、骄”二气严重,普遍缺乏责任感。这无疑给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师生合作带来了困难,良好的师生关系越来越不容易建立。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相关措施
在我国,传统高职教育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表现为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吝惜赞赏。师生关系多为“猫鼠关系”,教育气氛紧张、沉闷、压抑。而民主、平等、自由、和諧、安全的精神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职教育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所谓新型师生关系就是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民主、平等式的关系。要建立这种关系必须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共同努力,其中教师由于是面对学生的,所以教师是关键的一环,社会与学校的措施大部分还是通过教师才能发挥作用。根据高职师生关系的特点,高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改进的方法。
(一)高职教师应该增强专业知识与技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虽然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对于教师这一职责有了很多新的理解,但是说到底教书育人还是本职,教师应该时刻不忘在自身专业知识上下功夫,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创新式教育,教师自身只有具备了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专业教学方法,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在高职院校里更加如此,高职类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思维灵活,高职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量,根本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那也无从谈起建立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如果高职教师想通过严厉的斥责来建立自身威信,想让学生由怕而畏,对以往的学生可能奏效,但是现在的学生是有自身独立思考意识的成年人,这样做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丧失教师的风度。教师应该首先从知识上折服学生。
(二)高职教师应该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所谓的榜样源自教师的人格魅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包含了教师渊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学生品德上的影响。教师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施加特殊影响的人,这必然要求教师在人格、品行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教师要真正成为一名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必须通过自身对事业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通过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善于挖掘学生的情商,用善良和慈爱温暖着每一位学生。这些优良品质会使学生的性格受到各方面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易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教师应该从真正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家人式的温情教育学生。例如,对于学生吸烟的现象,采取温情关怀的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分析吸烟的害处,比一句硬梆梆的校纪校规更加有效。
(三)高职师生情感联系生活化,发挥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
陶行知先生强调“我们最重视师生接近,最重视以人教人”。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真正的人格教育。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生活德育模式中,教师不是充当“法官”、“警察”,也不是充当“领导者”,也不是充当“保姆”,而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成为学生的助手。高职教师要在课堂后与每一位学生交朋友,建立互助组。
现代高职学校中,学生与老师除了课堂上的联系外,其余的交流联系并不多。学校应在课余时间搭建平台,多举行一些师生互动活动,在生活中进一步增进师生情感联系,发挥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师生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开展,也可以在現实校园内外开展,在互动中,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倾听学生意见,不要强求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立场,而是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对学生给予一锤定音的道德裁决,而是要进行富于启发的道德评价,师生应在和谐、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商讨社会各方面的道德问题。例如高职院校中比较常见的学生间的恋爱现象,经济类教师如果从经济学原理(沉没成本)出发分析在学校期间发展这种恋爱的得失,比教条式的规劝更加有效。
(四)高职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效果关键,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高职学生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所以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要采取积极向上的激励方式,以鼓励为主,尽量不要采取斥责、批评的方式。例如对于学生上课迟到问题,你可以以比较轻松的方式问问他原因,然后提醒他这个理由下次不能再用,这样就能起到一个比较好的警示作用。如果下次课,这位学生没有再迟到,教师也可以及时提出表扬,鼓励他。
在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持良好的风度,对于违纪学生,不能风度尽失地痛骂,而是要采取比较轻松的方式提醒,因为高职教师面对的不是中小学生,而是成年人的高职学生。
(五)高职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应该更加注重平等与互动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相互平等,教学课堂不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的课堂,而是一个由师生共进的园地。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师生间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畅所欲言,在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学生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都有义务尊重他人的发言。师生的认识不是如出一辙,对不同的观点,师生都可以作自己的选择。在课堂纪律上,应该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纪律,教师应该首先自身先遵守。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应该准时到达教室;要求学生上课不带手机,教师应该首先不带手机到教室等等,互相尊重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高职学生的社会意识加强,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教师要面向社会,面向学生,建立以知识传授为媒介,以学术追求为内容,以心理交融为基础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社会也要给予学校一定的配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文叔.陶行知论德育.四川教育出版,1992年.
[2]汤文辉.关于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反思.www.qgyz.net.
[3]刁丽英.高校师生关系特点、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http://gz.jypc.org/webs/seeIMGNews.asp?id=81.
[4]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5]王晓虹.试论现代高校师生关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1).
[6]国文.论高职教育中教师职业素质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http://www.dds.qvtc.edu.cn/newsarticle/newsarticlelist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