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没做的算吗?
最近演员童瑶做了一些新尝试:比如去IPTL网球公开赛,做主持人,和莎拉波娃、景志辉对话,对网球开始了解和有兴趣:马上她会去丽江跑马拉松。
一年就接1-2个戏,保持低频率的工作状态……这是她最满意的工作节奏。2013年拍完《爸爸快长大》后,她休息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年恰逢好剧本,她连接了3部戏。《后妈许多多》、《转身遇到你》和《定制幸福》这三部大女一的戏连续拍下来很累,在设想中,2016年又会是她比较享受生活的一年。
童瑶的工作节奏从没因为市场考量而安排得特别满过。“演员这个职业是需要修炼的。一直往外释放能量可能有些人可以,但我的阅历还不够,我会需要休息,去生活、去沉淀。”她说。
一般来说,她会在休息中旅行,一个人到处走走感受一些非常渺小和陌生的东西。
当然还有跑马。
童瑶说在自己之前人生中最讨厌的事就是跑步。一年前健身教练告诉她一定要突破自己,要爱上跑步:“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年后跑马拉松,定一个时间”。
“我说教练你跑过没有?”发现教练也还没跑。童瑶当即要求他做个榜样——结果人家真在半年之内跑了个全马。
在她眼中,跑马这事挺好玩,她很庆幸身边人让自己的世界又多了一个维度。“我不知道能跑多少,反正我敢去尝试。”她说。享受那种过去觉得极不可能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每当这时,成就感就来了。
放下对文艺电影的执念
童瑶是那种大学时期就主演了自己第一部戏的演员,《林海雪原》是在她大一寒假的时候拍的;时间再倒回点,读书时她是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的中央戏剧学院。
现在聊起这些,她通通报以“那又怎样”的答复。
在年纪尚轻的时候,童瑶和身边大部分学跳舞的女孩一样转行当演员,可能是出于舞蹈残酷而短暂的生命力的考量,毕竟“没有几个杨丽萍”:而眼下,她和时代上游大部分不恋过往、着眼当下的人一样,对那些过去取得的成绩不太在意。
“老师让朗诵就选一首诗朗诵,小品练习的时候给我一个情境,我就进入去演。那时没有过多的杂念。”对她而言,那些成绩早已不代表什么。
成为演员之后,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童瑶一直坚持拍文艺电影。但现在的她看来,电影无非拍得精良一点,要求你一场戏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准确的人物感觉:但电视剧可以通过很长的时间去塑造一个人物,可发挥的更多,对演员体力甚至做人都很有挑战。现在她已经没有专门要拍的那一类,而是“好的角色都愿意尝试”。
演《家常菜》里的何文远时,从十五六岁的女孩一直演到三十五六岁,角色极其叛逆的性格在生活当中被打磨、被塑造,直到渐渐形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性格;有挑战的年龄跨度和个性鲜明的人物特质,都让她感觉到这是让自己“上台阶”的一部戏。
再比如《民兵葛二蛋》里的孟喜子。第一次尝试喜剧,那时业内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温柔内敛的角色当中。编剧束焕甚至对这个角色的选角提出了很大的质疑。“就觉得怎么能让童瑶演,但没办法已经定了。等到他有一天去现场看一场我打黄渤的戏,各种打,还上脚踹——他惊了,说你还可以这样啊。”
后来她和束焕成了朋友,再聊起来当时那场戏,他还是觉得:“你挺突破的。”
对自身可能性的探索,文艺电影是,有突破和上台阶的戏是,短时间内完成两个反差特别大的角色也是。
表演很难
进入行业的年头不短,童瑶说,做演员和自己当初的设想有些不一样。“但没办法,就是喜欢这个事,愿意为它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她而言,这个行业是痛并快乐的,里面有非常多的辛苦,进入角色时,还会尝到特别焦虑的滋味。
直到现在,童瑶也愿意承认表演很难。这些年来表演对于她越来越难。因为:“如果说你只把它当做一份工作,可能不是那么难。人只要有理想,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很难。”
但是做演员的满足感是特别简单的。比如“在你拍完一场特别好的戏,全场给你鼓掌的时候”,对童瑶来说,那种满足简直无以言表。最近一次是在《转身遇到你》的一场戏里,她跟男演员的对手戏,两人一边聊天,在八分钟里把一瓶红酒全部喝完。连酒杯碎了的意外状况都没能打断的良好表演状态,让自己得到了特别大的满足。
不是表演型人格
去年生日童瑶发了条微博,说对现在的—切感到满足。
她的微博更新频率极低,低到根本不像一个艺人。哪怕朋友圈里也是常年潜水看别人——她说自己绝对不是表演型人格,在生活里就挺慢热的;另一个原因是总觉得自己好忙,时间永远不够用,顾不上鼓捣这些。
童瑶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日常生活了。
上大学的时候,她是那一届年纪最小的一个。到现在她都记得因为当时的成熟度特别低,经常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她的原话是:“那时的自己很苍白,除了特别紧绷的皮肤、稚嫩的脸满是胶原蛋白,其他……全是空白。长大后人才变得丰富,会有自己的生活态度。”
“人一定要学会平衡。”她知道自己不是那种纯事业型的人。而有些时候,为了获得想要的生活需要舍弃很多东西,比如某个特别好的工作。
在这些之外,“年纪越来越大,经历的事越来越多,幸福感也就越来越难得。比如上大学的时候买一身新衣服都要高兴好几天;现在呢?买个车也不会再有刚买第—辆车时的劲儿,去和所有朋友分享开着它的感觉。”虽然通过物质得来的幸福感越来越低,有时它反而会被一些小东西勾起。比如前段时间去巴黎,逛卢浮宫的时候她看见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让一个老头推着,两个人特别开心。她觉得那种幸福是能映射到自己身上的。
“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最重要的,只是每个人眼里的幸福不一样吧。怎么说呢,要幸福我可以放弃创作。任何人活到最后要的不就是快乐和健康吗?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的。”
这话被她说得特别笃定。这就像是此时此刻,童瑶对走出摄影棚之后自己一定会去做的那件事也心中有数:“我一定要去收拾行李,明天去跑马拉松。”
最近演员童瑶做了一些新尝试:比如去IPTL网球公开赛,做主持人,和莎拉波娃、景志辉对话,对网球开始了解和有兴趣:马上她会去丽江跑马拉松。
一年就接1-2个戏,保持低频率的工作状态……这是她最满意的工作节奏。2013年拍完《爸爸快长大》后,她休息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年恰逢好剧本,她连接了3部戏。《后妈许多多》、《转身遇到你》和《定制幸福》这三部大女一的戏连续拍下来很累,在设想中,2016年又会是她比较享受生活的一年。
童瑶的工作节奏从没因为市场考量而安排得特别满过。“演员这个职业是需要修炼的。一直往外释放能量可能有些人可以,但我的阅历还不够,我会需要休息,去生活、去沉淀。”她说。
一般来说,她会在休息中旅行,一个人到处走走感受一些非常渺小和陌生的东西。
当然还有跑马。
童瑶说在自己之前人生中最讨厌的事就是跑步。一年前健身教练告诉她一定要突破自己,要爱上跑步:“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年后跑马拉松,定一个时间”。
“我说教练你跑过没有?”发现教练也还没跑。童瑶当即要求他做个榜样——结果人家真在半年之内跑了个全马。
在她眼中,跑马这事挺好玩,她很庆幸身边人让自己的世界又多了一个维度。“我不知道能跑多少,反正我敢去尝试。”她说。享受那种过去觉得极不可能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每当这时,成就感就来了。
放下对文艺电影的执念
童瑶是那种大学时期就主演了自己第一部戏的演员,《林海雪原》是在她大一寒假的时候拍的;时间再倒回点,读书时她是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的中央戏剧学院。
现在聊起这些,她通通报以“那又怎样”的答复。
在年纪尚轻的时候,童瑶和身边大部分学跳舞的女孩一样转行当演员,可能是出于舞蹈残酷而短暂的生命力的考量,毕竟“没有几个杨丽萍”:而眼下,她和时代上游大部分不恋过往、着眼当下的人一样,对那些过去取得的成绩不太在意。
“老师让朗诵就选一首诗朗诵,小品练习的时候给我一个情境,我就进入去演。那时没有过多的杂念。”对她而言,那些成绩早已不代表什么。
成为演员之后,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童瑶一直坚持拍文艺电影。但现在的她看来,电影无非拍得精良一点,要求你一场戏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准确的人物感觉:但电视剧可以通过很长的时间去塑造一个人物,可发挥的更多,对演员体力甚至做人都很有挑战。现在她已经没有专门要拍的那一类,而是“好的角色都愿意尝试”。
演《家常菜》里的何文远时,从十五六岁的女孩一直演到三十五六岁,角色极其叛逆的性格在生活当中被打磨、被塑造,直到渐渐形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性格;有挑战的年龄跨度和个性鲜明的人物特质,都让她感觉到这是让自己“上台阶”的一部戏。
再比如《民兵葛二蛋》里的孟喜子。第一次尝试喜剧,那时业内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温柔内敛的角色当中。编剧束焕甚至对这个角色的选角提出了很大的质疑。“就觉得怎么能让童瑶演,但没办法已经定了。等到他有一天去现场看一场我打黄渤的戏,各种打,还上脚踹——他惊了,说你还可以这样啊。”
后来她和束焕成了朋友,再聊起来当时那场戏,他还是觉得:“你挺突破的。”
对自身可能性的探索,文艺电影是,有突破和上台阶的戏是,短时间内完成两个反差特别大的角色也是。
表演很难
进入行业的年头不短,童瑶说,做演员和自己当初的设想有些不一样。“但没办法,就是喜欢这个事,愿意为它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她而言,这个行业是痛并快乐的,里面有非常多的辛苦,进入角色时,还会尝到特别焦虑的滋味。
直到现在,童瑶也愿意承认表演很难。这些年来表演对于她越来越难。因为:“如果说你只把它当做一份工作,可能不是那么难。人只要有理想,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很难。”
但是做演员的满足感是特别简单的。比如“在你拍完一场特别好的戏,全场给你鼓掌的时候”,对童瑶来说,那种满足简直无以言表。最近一次是在《转身遇到你》的一场戏里,她跟男演员的对手戏,两人一边聊天,在八分钟里把一瓶红酒全部喝完。连酒杯碎了的意外状况都没能打断的良好表演状态,让自己得到了特别大的满足。
不是表演型人格
去年生日童瑶发了条微博,说对现在的—切感到满足。
她的微博更新频率极低,低到根本不像一个艺人。哪怕朋友圈里也是常年潜水看别人——她说自己绝对不是表演型人格,在生活里就挺慢热的;另一个原因是总觉得自己好忙,时间永远不够用,顾不上鼓捣这些。
童瑶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日常生活了。
上大学的时候,她是那一届年纪最小的一个。到现在她都记得因为当时的成熟度特别低,经常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她的原话是:“那时的自己很苍白,除了特别紧绷的皮肤、稚嫩的脸满是胶原蛋白,其他……全是空白。长大后人才变得丰富,会有自己的生活态度。”
“人一定要学会平衡。”她知道自己不是那种纯事业型的人。而有些时候,为了获得想要的生活需要舍弃很多东西,比如某个特别好的工作。
在这些之外,“年纪越来越大,经历的事越来越多,幸福感也就越来越难得。比如上大学的时候买一身新衣服都要高兴好几天;现在呢?买个车也不会再有刚买第—辆车时的劲儿,去和所有朋友分享开着它的感觉。”虽然通过物质得来的幸福感越来越低,有时它反而会被一些小东西勾起。比如前段时间去巴黎,逛卢浮宫的时候她看见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让一个老头推着,两个人特别开心。她觉得那种幸福是能映射到自己身上的。
“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最重要的,只是每个人眼里的幸福不一样吧。怎么说呢,要幸福我可以放弃创作。任何人活到最后要的不就是快乐和健康吗?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的。”
这话被她说得特别笃定。这就像是此时此刻,童瑶对走出摄影棚之后自己一定会去做的那件事也心中有数:“我一定要去收拾行李,明天去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