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为此做出了大量的积极性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绩,比如“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与数学应用能力。所谓“情境问题”策略,就是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积极创设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种教学学习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真正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创设数学情境呢?
1尊重生活,善于利用生活,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计划当日的时间分配,这些都要用到数学知识。那么,我们就利用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来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窗户挂上挂钩之后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测量仪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抛出的这些问题,会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促使他们认真地仔细观察,积极而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在充分增加学习体验与情感体验的前提下生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进而达到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实践证明: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尊重学习者身心规律,注重过程式情境的预设与运用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史证明: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它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即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而不是盲目地给出结论。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充足,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和形成,我们老师就更应该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推演,而且千方百计地创设学习情境并且积极地利用这样的情境与问题使所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力争在积极的活动或者是游戏中帮助学生通过过程的参与和把握达成学习目标,最终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共同证明这个过程。由于学生是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参与的,所以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一定是丰富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问题情境预设了,甚至是非常用心非常精心地设置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高水平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因为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它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都做出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提问策略,诸如:
2.1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2.2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大胆假设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2.3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2.4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2.5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即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们教师也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探索,师生一道快乐地学习,愉快地学习。
1尊重生活,善于利用生活,积极创设生活情境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每一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计算这一天的收支状况,计划当日的时间分配,这些都要用到数学知识。那么,我们就利用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生活常识来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再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窗户挂上挂钩之后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测量仪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等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抛出的这些问题,会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促使他们认真地仔细观察,积极而深入地思考与理解,在充分增加学习体验与情感体验的前提下生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进而达到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实践证明: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尊重学习者身心规律,注重过程式情境的预设与运用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史证明:要想彻底理解数学原理,就应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它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教授学生知识的推导过程,即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而不是盲目地给出结论。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充足,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和形成,我们老师就更应该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推演,而且千方百计地创设学习情境并且积极地利用这样的情境与问题使所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力争在积极的活动或者是游戏中帮助学生通过过程的参与和把握达成学习目标,最终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共同证明这个过程。由于学生是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参与的,所以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一定是丰富的,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问题情境预设了,甚至是非常用心非常精心地设置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有效地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高水平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因为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它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都做出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出了许多提问策略,诸如:
2.1通过比较统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2.2观察特殊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大胆假设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呢。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2.3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2.4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2.5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所以,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要强调过程式情景教学,即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们教师也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探索,师生一道快乐地学习,愉快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