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十载寒窗,
赢得专业资质以教书育人;
十余载辛劳,
传道授业解惑得桃李满天下。
做学问 孜孜不倦,
做研究 勤勤恳恳,
这就是黄玉龙博士为学的精神。
社团服务 他奉献的是专业和热忱,
关爱家人 他享受的是快乐和幸福,
在古色古香的字画收藏里,
他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
勾勒简单生活的美好。
专业资质循序渐进
1973年在香港浸会学院就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到泰国亚洲理工学院攻读硕士,1979年回到香港,1985年再度远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攻读博士,并于1990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遂返回香港,一年后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他就是黄玉龙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寒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做研究也是他的必修课,抗震及高强混凝土的抗火性能是他新近研究的课题。
土木工程、混凝土其实是很复杂的,土木工程要熟练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混凝土是在各种土木工程中使用的重要的材料,其中,高性能混凝土的配置比设计研究,尤其是在抗高温方面比较复杂。这些在外行看来或简单或复杂的事务,陪伴着黄玉龙博士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只为有所突破,巩固人类的安全防线。
混凝土抗高温的研究,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混凝土在火灾等突发事故中的破坏程度,乃至其所带来的灾难后果,并寻求解决方案,提高混凝土抗高温的质量。黄玉龙博士解释道:“在香港,大多数的建筑物是用钢筋混凝土做的,组成复合构件支撑整个建筑物。在火灾或高温情况下,表面的混凝土的功能主要是隔热,里面的钢筋温度不能太高,否则钢筋就会在高温作用下变软,丧失强度,从而导致钢筋变型,甚至会引起整个建筑物坍塌,祸及生命。近年广泛使用的高强度混凝土,其抗火性能比普通混凝土差得多,我們必须研究提升高强混凝土的耐火能力,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消除其使用上存在的隐患。”
黄玉龙博士现在的主要工作分为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他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利用有效的时间做科研工作,他研究的课题均与混凝土相关,近期主要集中在抗高温(火灾)方面。黄玉龙博士介绍说:“从八年前开始就投入到混凝土在高温情况下,安全问题的研究工作之中了,这对增强建筑安全指数尤为重要。”他们的埋头苦干,是用汗水浇灌生命,换取大众的安全。黄玉龙博士以其专业资质,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本质,在试验的基础上探求混凝土实际运用的标准。
教研互补齐头并进
据黄玉龙博士介绍,十多年前,在香港工程设计上高强混凝土在高温情况下的问题不是很受重视,虽然其它地方国家对此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或已把成果写入设计标准,但混凝土尤其是高强混凝土不是任何地方的使用标准都是一样的,有的就不适合在香港使用,所以要不断地做实验,用有力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证明其是否符合实际使用标准。”黄玉龙博士说:“在方法、技术等方面也要寻求改变和突破,使其符合实际情况,在实验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不一定会一次成功,但要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反复不停的做实验,直到成功。”黄玉龙博士的话语里,流露出做学问、探索研究的实干精神,其实事求是是对科学研究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得到研究经费后,黄玉龙博士自2009年始,和国内外的专家、工程师及消防单位开始启动做研究。他说:“我们和英国防火工程协会香港分会、香港及国内的工程师及消防专家一起做实验、研究,合作交流,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应有在实际中。这方面的实验投资很大,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但高强混凝土的研究对降低灾难程度,增强安全指数非常重要,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反复不停地做实验,如黄玉龙博士所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香港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政府。“可以向香港政府申请研究经费,但审批不是很容易拿到。”黄玉龙博士如是说。香港政府重视并支持教育和科研工作,每一位全职研究生都得到来自政府客观的奖学金。他接着说:“研究经费只做研究之用,只要是用来购置仪器、请研究员及研究生等,不能混在私人收入之中。”在香港科研和顾问工作是分得很清楚的,黄玉龙博士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领域及顾问工作严以律己,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为科学的进步和建筑安全贡献智慧。
做研究是黄玉龙博士教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不做研究不带学生,就不能出专业论文,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教学和研究是一体的。”黄玉龙博士说:“上世纪90年代的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而言更勤奋、专心,当代学生则更具国际视野,要自觉抵制更多的诱惑。”面对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在十年的历练和积累中,其轻重缓急黄玉龙博士自有判断,二者互利共存,齐头并进。
在教学、科研及顾问工作之余,黄玉龙博士还担任香港专业审核师学会荣誉司库、香港混泥土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工程师学会材料分部事务委员兼建造分部事务委员等社会职务,以其专业知识回馈社会。当问及他这么多年里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时,黄玉龙博士如此回答:“做适当的顾问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工程在实际进展中的问题在学校难以遇到,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顾问便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学以致用,也便于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走出学校,参与社团活动,和众多专家一起带领工程界迈步向前,促进知识与理念的交流,提高工程界的专业水平,黄玉龙博士亦是尽力而为。四川地震后,他亦和专家前往灾区实地考察,对于“豆腐渣”工程的说法,黄玉龙博士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困难、资金不足、专业技术不过硬、质量监管、缺乏抗震知识等问题,众多不利因素集合在一起爆发,导致类似四川震后的严重后果。黄玉龙博士立足现实,在灾难面前亦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一切。
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的黄玉龙博士,在今天的岗位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的工程学课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两者不能缺一,深入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所学。”学有所长,才能发挥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黄玉龙博士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亦为社会建设贡献着力量。
简单就很快乐
黄玉龙博士在教学和研究之余,陪伴家人是他最乐意做的事情,将身心置于一个舒适而放松的环境,与家人享受美好时光。他育有一儿二女,身为教师的他,尤为重视孩子的教育,“供孩子读书是我现在最大的支出,最大的孩子现在英国留学,两个小的在香港读书。”黄玉龙博士笑着说:“不要求他一定要很成功,但为人处世的态度很重要,先成人后成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尚的人格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身为教师,黄玉龙博士定然深谙此道。
在古色古香的字画里感受时光静流的从容,是黄玉龙博士最惬意的时刻。他对画的喜欢源自其父的影响,五六年前他也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的画,收藏,他不一定专业,但是,“孩子乖巧,还能够教书、研究,有时间看画,就很开心满足。”这是黄玉龙博士的心声,享受简单的快乐。黄玉龙博士在讲台上挥洒汗水,传播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工作,兢兢业业,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他的处世态度,在古代先贤的哲学中领悟待人的道理,于丹青古艺中享受平淡而恬静的生活。
黄玉龙博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
香港专业审核师学会荣誉司库
香港混泥土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香港工程师学会材料分部事务委员
兼建造分部事务委员
香港认可处香港实验所评审员
香港混凝土建筑规范技术委员会委员
赢得专业资质以教书育人;
十余载辛劳,
传道授业解惑得桃李满天下。
做学问 孜孜不倦,
做研究 勤勤恳恳,
这就是黄玉龙博士为学的精神。
社团服务 他奉献的是专业和热忱,
关爱家人 他享受的是快乐和幸福,
在古色古香的字画收藏里,
他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
勾勒简单生活的美好。
专业资质循序渐进
1973年在香港浸会学院就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到泰国亚洲理工学院攻读硕士,1979年回到香港,1985年再度远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攻读博士,并于1990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遂返回香港,一年后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他就是黄玉龙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寒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做研究也是他的必修课,抗震及高强混凝土的抗火性能是他新近研究的课题。
土木工程、混凝土其实是很复杂的,土木工程要熟练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混凝土是在各种土木工程中使用的重要的材料,其中,高性能混凝土的配置比设计研究,尤其是在抗高温方面比较复杂。这些在外行看来或简单或复杂的事务,陪伴着黄玉龙博士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只为有所突破,巩固人类的安全防线。
混凝土抗高温的研究,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混凝土在火灾等突发事故中的破坏程度,乃至其所带来的灾难后果,并寻求解决方案,提高混凝土抗高温的质量。黄玉龙博士解释道:“在香港,大多数的建筑物是用钢筋混凝土做的,组成复合构件支撑整个建筑物。在火灾或高温情况下,表面的混凝土的功能主要是隔热,里面的钢筋温度不能太高,否则钢筋就会在高温作用下变软,丧失强度,从而导致钢筋变型,甚至会引起整个建筑物坍塌,祸及生命。近年广泛使用的高强度混凝土,其抗火性能比普通混凝土差得多,我們必须研究提升高强混凝土的耐火能力,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消除其使用上存在的隐患。”
黄玉龙博士现在的主要工作分为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他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利用有效的时间做科研工作,他研究的课题均与混凝土相关,近期主要集中在抗高温(火灾)方面。黄玉龙博士介绍说:“从八年前开始就投入到混凝土在高温情况下,安全问题的研究工作之中了,这对增强建筑安全指数尤为重要。”他们的埋头苦干,是用汗水浇灌生命,换取大众的安全。黄玉龙博士以其专业资质,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本质,在试验的基础上探求混凝土实际运用的标准。
教研互补齐头并进
据黄玉龙博士介绍,十多年前,在香港工程设计上高强混凝土在高温情况下的问题不是很受重视,虽然其它地方国家对此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或已把成果写入设计标准,但混凝土尤其是高强混凝土不是任何地方的使用标准都是一样的,有的就不适合在香港使用,所以要不断地做实验,用有力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证明其是否符合实际使用标准。”黄玉龙博士说:“在方法、技术等方面也要寻求改变和突破,使其符合实际情况,在实验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不一定会一次成功,但要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反复不停的做实验,直到成功。”黄玉龙博士的话语里,流露出做学问、探索研究的实干精神,其实事求是是对科学研究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得到研究经费后,黄玉龙博士自2009年始,和国内外的专家、工程师及消防单位开始启动做研究。他说:“我们和英国防火工程协会香港分会、香港及国内的工程师及消防专家一起做实验、研究,合作交流,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应有在实际中。这方面的实验投资很大,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但高强混凝土的研究对降低灾难程度,增强安全指数非常重要,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反复不停地做实验,如黄玉龙博士所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香港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政府。“可以向香港政府申请研究经费,但审批不是很容易拿到。”黄玉龙博士如是说。香港政府重视并支持教育和科研工作,每一位全职研究生都得到来自政府客观的奖学金。他接着说:“研究经费只做研究之用,只要是用来购置仪器、请研究员及研究生等,不能混在私人收入之中。”在香港科研和顾问工作是分得很清楚的,黄玉龙博士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领域及顾问工作严以律己,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为科学的进步和建筑安全贡献智慧。
做研究是黄玉龙博士教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不做研究不带学生,就不能出专业论文,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教学和研究是一体的。”黄玉龙博士说:“上世纪90年代的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而言更勤奋、专心,当代学生则更具国际视野,要自觉抵制更多的诱惑。”面对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在十年的历练和积累中,其轻重缓急黄玉龙博士自有判断,二者互利共存,齐头并进。
在教学、科研及顾问工作之余,黄玉龙博士还担任香港专业审核师学会荣誉司库、香港混泥土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工程师学会材料分部事务委员兼建造分部事务委员等社会职务,以其专业知识回馈社会。当问及他这么多年里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时,黄玉龙博士如此回答:“做适当的顾问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工程在实际进展中的问题在学校难以遇到,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顾问便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学以致用,也便于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走出学校,参与社团活动,和众多专家一起带领工程界迈步向前,促进知识与理念的交流,提高工程界的专业水平,黄玉龙博士亦是尽力而为。四川地震后,他亦和专家前往灾区实地考察,对于“豆腐渣”工程的说法,黄玉龙博士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困难、资金不足、专业技术不过硬、质量监管、缺乏抗震知识等问题,众多不利因素集合在一起爆发,导致类似四川震后的严重后果。黄玉龙博士立足现实,在灾难面前亦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一切。
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的黄玉龙博士,在今天的岗位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的工程学课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两者不能缺一,深入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所学。”学有所长,才能发挥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黄玉龙博士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亦为社会建设贡献着力量。
简单就很快乐
黄玉龙博士在教学和研究之余,陪伴家人是他最乐意做的事情,将身心置于一个舒适而放松的环境,与家人享受美好时光。他育有一儿二女,身为教师的他,尤为重视孩子的教育,“供孩子读书是我现在最大的支出,最大的孩子现在英国留学,两个小的在香港读书。”黄玉龙博士笑着说:“不要求他一定要很成功,但为人处世的态度很重要,先成人后成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尚的人格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身为教师,黄玉龙博士定然深谙此道。
在古色古香的字画里感受时光静流的从容,是黄玉龙博士最惬意的时刻。他对画的喜欢源自其父的影响,五六年前他也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的画,收藏,他不一定专业,但是,“孩子乖巧,还能够教书、研究,有时间看画,就很开心满足。”这是黄玉龙博士的心声,享受简单的快乐。黄玉龙博士在讲台上挥洒汗水,传播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工作,兢兢业业,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他的处世态度,在古代先贤的哲学中领悟待人的道理,于丹青古艺中享受平淡而恬静的生活。
黄玉龙博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
香港专业审核师学会荣誉司库
香港混泥土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香港工程师学会材料分部事务委员
兼建造分部事务委员
香港认可处香港实验所评审员
香港混凝土建筑规范技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