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制造业二次腾飞的重要战略,在国内经济发展、后金融危机、疫情常态、国际经济环境波动的背景下,宏观优势出现明显演变。因此,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机遇与挑战,有效对接国内与国际、传统与现代两大节点,推动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转换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关键词:宏观优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全球价值链提升牵引、传统制造业升级驱动、制造业强国动力效应和国家举国政策推动的多维发展环境与机遇,也面临传统制造业受内外部环境约束明显、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制造业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视不够等挑战。新时代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两大节点,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转换制造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一、制造业发展的宏观优势演变
制造业传统优势呈现新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弱化,不断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优势增强,市场规模优势日益凸显,空间梯度发展优势潜力巨大。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优势将会持续,产业集群集聚优势需进一步升级。在国际分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也随之发生变化。
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弱化。长期以来,劳动力、土地等制造业的要素成本较低是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参与制造业国际分工的基础性优势。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力成本连年增长,这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也使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挑战。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制造业人力成本仍然较低,还有相对的劳动生产率优势,但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我国不但没有成本优势,而且存在较为沉重的成本负担。
第二,市场规模优势日益凸显。尽管在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全球市场持续一体化的背景下,制造业是可以利用国际市场获得发展的。但是在理论上,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本土市场规模的终端需求效应会对本土产业升级产生更重要的积极影响。国际经验也表明,对于大国的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而言,稳定增长的国内市场是助推其发展的“无价之宝”。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规模已与美国不相上下,即使我国GDP保持中高速增长,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内需驱动力的进一步增强,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我国国内市场的规模仍将持续快速增长,这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本土市场优势。
第三,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优势将会持续。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一方面使制造业发展有其上下游辅助配套和需求市场,优化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不同类型、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加工、生产、组装等制造环节相辅相成并各自发挥作用。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显著缩短了我国制造业创新的产业化周期,能让技术创新成果更快“开花结果”,这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优势。整体上看,除了少数先进制造业的装备、零部件和材料配套能力相对较弱,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处于全球前列。
第四,不断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优势增强。经过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在部分领域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这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以能源基础设施为例,在与制造业关联最紧密的电力基础设施领域,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电网发展最前沿的智能电网建设中,我国处在与发达国家并肩的位置;我国物流方面的硬件基础设施的质量较高,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中位居首位,包括海关通关等物流服务在内的物流综合绩效领先所有发展中国家。
第五,空间梯度发展优势潜力巨大。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是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所在,但也是延续并维持已有比较优势的潜力所在。“雁阵模式”等区域產业分工理论认为,产业会随着地区要素禀赋的变化而进行跨区域再配置,形成有梯度次序的“雁阵”空间发展模式。具体到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已不具备优势的情形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生产流程改进升级的基础上可以维持甚至强化原有的比较优势。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扮演着跟随者与执行者的角色,兼之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故只能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亦即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国家从全球价值链只获取较少份额的增值,那么其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就极为有限;如果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外溢效应过低,那么其对本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同样也就不够显著。
1、制造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出口利润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与组装。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环境等成本的上升,我国制造业的利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大额让利给了与我们合作的外商。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部分。但现在这些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国企业所控制的。产业价值链的定位错误成就了发达国家制造强国的地位,而我们只不过扮演了打工者的角色。
2、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制造业举步维艰
近几年,国际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土地成本、环保成本逐步上升,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压力。大量的用工需求,导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和币值波动、疫情常态以及全球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利润减少,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的我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走势放缓的情况下,销售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那些依赖低劳动力成本,技术含量又不高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的中国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我国引进技术、设备后,不注重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投入不够,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陷入了恶性循环。
4、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制造业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成本增加,出口需求减少,利润微薄的困难局面。面临当前这种境况,有的中小企业急需资金维持生产,有的需要资金进行产业升级,而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解决,就只能选择停产或倒闭,但现实是融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承受民间借贷的高利息,融资难的问题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把握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国际分工格局大调整的历史机遇,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是当前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无论政府的产业政策还是企业的发展战略,都应该围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这两个重点,积极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1. 优化制造业结构
扩大我国先进制造业生产规模,提高先进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占比。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关乎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现代航空航天、互联网等行业,占领制造领域国内制高点,优先发展各地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后的制造行业,推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解决先进制造业领域行业、产品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消除低端制造的过剩供给,充分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高端制造产品的需求。要改善先进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结构,推动先进制造业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成若干具有领先国内、影响国际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2.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要创新制造业服务化模式,拓展企业价值链。传统制造业要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力发展产品研发、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售后全方位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变单纯的加工制造为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制造,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优质的服务,提高有形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二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我国要实现制造业的二次腾飞,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支持。要选择有潜力的行业进行重点突破,例如随着工业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仓储物流服务的需求大幅攀升,可以对相关行业进行重点扶植,建立大型仓储物流集散中心,鼓励交通运输物流业兼并整合,做大做强,积极承接沿海仓储包装物流服务业的转移。
3. 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系统工程,需要增强对创新驱动、协同共生、核心平台、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支持,奋力走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陷阱。创新是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率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 业态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要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要将创新置于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产业创新体系。
4. 建立先进制造业联盟
通过建立先进制造业联盟,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优秀解决方案,构建标准化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联盟不仅仅在生产环节,它涉及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报废处理等过程,涉及多产业参与。建立以项目、行业、产品、技术创新或服务为核心的动态联盟,一是要大力发挥政府招商引资功能,在补齐产业链的短板上下功夫,通过产业链助推企业价值链的升值。二是要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对同行业兼并重组,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动业内分散的制造企业组建联邦制。三是要重视发挥工商联行业商会作用,行业商会内企业共享技术、生产能力和品牌,合力承接行业大客户大型订单,形成合作为先、兼顾竞争的联合生产模式。
6. 推进制造业人才战略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企业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直接决定了制造產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影响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1)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集群壮大的配套政策,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完善制造业企业博士后工作的配套政策,改革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完善提升制造业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聚集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研发机构、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
(2)优化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分布。结合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业人才战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和定向引导,形成行业吸引人才、人才带动行业的良性循环,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分布。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领域,着力培养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采取短期合作、临时聘请、兼职兼薪等多种形式吸引行业急需紧缺关键人才。
(3)促进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加强制造业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主动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和猎头公司,健全人才信息网络体系,构建高效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和标准化管理,加大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强人才政策协调,完善人才准入条件,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地区、城乡、部门、行业、身份以及所有制等制度性障碍,制定专业技术人才依法自由流动的管理服务政策。
(4)构建“制造业+”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职业教育独具特色,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构建“制造业+”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加强职业院校与制造业的衔接,放大职业技术和高级技工培养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制造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廉水等《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评价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2
[2].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6
[3].简晓彬 《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机理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4
[4].张志元《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现实路径》,经济研究,2020.2
[5].Coase, R.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rm. Economical 4, 386–405.
关键词:宏观优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全球价值链提升牵引、传统制造业升级驱动、制造业强国动力效应和国家举国政策推动的多维发展环境与机遇,也面临传统制造业受内外部环境约束明显、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制造业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视不够等挑战。新时代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两大节点,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转换制造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一、制造业发展的宏观优势演变
制造业传统优势呈现新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弱化,不断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优势增强,市场规模优势日益凸显,空间梯度发展优势潜力巨大。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优势将会持续,产业集群集聚优势需进一步升级。在国际分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也随之发生变化。
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弱化。长期以来,劳动力、土地等制造业的要素成本较低是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参与制造业国际分工的基础性优势。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力成本连年增长,这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也使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挑战。尽管从整体上看,我国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制造业人力成本仍然较低,还有相对的劳动生产率优势,但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我国不但没有成本优势,而且存在较为沉重的成本负担。
第二,市场规模优势日益凸显。尽管在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全球市场持续一体化的背景下,制造业是可以利用国际市场获得发展的。但是在理论上,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本土市场规模的终端需求效应会对本土产业升级产生更重要的积极影响。国际经验也表明,对于大国的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而言,稳定增长的国内市场是助推其发展的“无价之宝”。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规模已与美国不相上下,即使我国GDP保持中高速增长,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内需驱动力的进一步增强,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我国国内市场的规模仍将持续快速增长,这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本土市场优势。
第三,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优势将会持续。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势,一方面使制造业发展有其上下游辅助配套和需求市场,优化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不同类型、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加工、生产、组装等制造环节相辅相成并各自发挥作用。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显著缩短了我国制造业创新的产业化周期,能让技术创新成果更快“开花结果”,这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优势。整体上看,除了少数先进制造业的装备、零部件和材料配套能力相对较弱,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处于全球前列。
第四,不断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优势增强。经过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在部分领域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这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以能源基础设施为例,在与制造业关联最紧密的电力基础设施领域,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在电网发展最前沿的智能电网建设中,我国处在与发达国家并肩的位置;我国物流方面的硬件基础设施的质量较高,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中位居首位,包括海关通关等物流服务在内的物流综合绩效领先所有发展中国家。
第五,空间梯度发展优势潜力巨大。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是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难点所在,但也是延续并维持已有比较优势的潜力所在。“雁阵模式”等区域產业分工理论认为,产业会随着地区要素禀赋的变化而进行跨区域再配置,形成有梯度次序的“雁阵”空间发展模式。具体到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地已不具备优势的情形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生产流程改进升级的基础上可以维持甚至强化原有的比较优势。
二、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扮演着跟随者与执行者的角色,兼之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故只能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亦即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国家从全球价值链只获取较少份额的增值,那么其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就极为有限;如果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外溢效应过低,那么其对本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同样也就不够显著。
1、制造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出口利润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与组装。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环境等成本的上升,我国制造业的利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大额让利给了与我们合作的外商。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部分。但现在这些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国企业所控制的。产业价值链的定位错误成就了发达国家制造强国的地位,而我们只不过扮演了打工者的角色。
2、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制造业举步维艰
近几年,国际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土地成本、环保成本逐步上升,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压力。大量的用工需求,导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和币值波动、疫情常态以及全球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利润减少,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的我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走势放缓的情况下,销售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那些依赖低劳动力成本,技术含量又不高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的中国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我国引进技术、设备后,不注重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工夫,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资金投入不足,人力资源投入不够,结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陷入了恶性循环。
4、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制造业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成本增加,出口需求减少,利润微薄的困难局面。面临当前这种境况,有的中小企业急需资金维持生产,有的需要资金进行产业升级,而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解决,就只能选择停产或倒闭,但现实是融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承受民间借贷的高利息,融资难的问题直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把握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国际分工格局大调整的历史机遇,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是当前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无论政府的产业政策还是企业的发展战略,都应该围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这两个重点,积极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1. 优化制造业结构
扩大我国先进制造业生产规模,提高先进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占比。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关乎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现代航空航天、互联网等行业,占领制造领域国内制高点,优先发展各地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后的制造行业,推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解决先进制造业领域行业、产品的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消除低端制造的过剩供给,充分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高端制造产品的需求。要改善先进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结构,推动先进制造业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成若干具有领先国内、影响国际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2.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要创新制造业服务化模式,拓展企业价值链。传统制造业要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力发展产品研发、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售后全方位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变单纯的加工制造为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制造,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优质的服务,提高有形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二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我国要实现制造业的二次腾飞,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支持。要选择有潜力的行业进行重点突破,例如随着工业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仓储物流服务的需求大幅攀升,可以对相关行业进行重点扶植,建立大型仓储物流集散中心,鼓励交通运输物流业兼并整合,做大做强,积极承接沿海仓储包装物流服务业的转移。
3. 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系统工程,需要增强对创新驱动、协同共生、核心平台、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支持,奋力走出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陷阱。创新是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效率的根本动力,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 业态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要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要将创新置于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产业链条上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产业创新体系。
4. 建立先进制造业联盟
通过建立先进制造业联盟,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优秀解决方案,构建标准化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联盟不仅仅在生产环节,它涉及制造业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从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报废处理等过程,涉及多产业参与。建立以项目、行业、产品、技术创新或服务为核心的动态联盟,一是要大力发挥政府招商引资功能,在补齐产业链的短板上下功夫,通过产业链助推企业价值链的升值。二是要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对同行业兼并重组,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推动业内分散的制造企业组建联邦制。三是要重视发挥工商联行业商会作用,行业商会内企业共享技术、生产能力和品牌,合力承接行业大客户大型订单,形成合作为先、兼顾竞争的联合生产模式。
6. 推进制造业人才战略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企业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直接决定了制造產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影响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1)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集群壮大的配套政策,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完善制造业企业博士后工作的配套政策,改革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完善提升制造业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聚集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研发机构、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
(2)优化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分布。结合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业人才战略,通过政策倾斜扶持和定向引导,形成行业吸引人才、人才带动行业的良性循环,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分布。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领域,着力培养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采取短期合作、临时聘请、兼职兼薪等多种形式吸引行业急需紧缺关键人才。
(3)促进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加强制造业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主动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和猎头公司,健全人才信息网络体系,构建高效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和标准化管理,加大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强人才政策协调,完善人才准入条件,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地区、城乡、部门、行业、身份以及所有制等制度性障碍,制定专业技术人才依法自由流动的管理服务政策。
(4)构建“制造业+”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职业教育独具特色,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构建“制造业+”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加强职业院校与制造业的衔接,放大职业技术和高级技工培养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制造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廉水等《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评价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5.2
[2].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6
[3].简晓彬 《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机理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14
[4].张志元《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现实路径》,经济研究,2020.2
[5].Coase, R.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rm. Economical 4, 38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