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提问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则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实施“三段六步”教学,更是要求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笔者从诱导学生提问,激发质疑兴趣、明确“提问”的入口,促使学生能问、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发现并提出问题等方面论述了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三段六步教学;政治课;提问能力
一、诱导学生提问,激发质疑兴趣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loom)指出,学生提问积极性的高低和他们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的概率成正比。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踊跃提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积极性,善于诱导他们提问,尽量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学业成功的需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各种类型的提问予以充分的肯定,比如对提问有点偏的学生,教师应该肯定他提问题的角度新颖,思维具有发散性等;对提出跨学科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对有些政治生活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就应勉励他们好好学习,通过刻苦努力来争取解决那些实际问题。在这种反复鼓励和诱导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变通性,使他们能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例如,在高中《政治生活》中,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三权分立制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制?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国只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通过不断激发质疑兴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辨别能力,培养辩证思维习惯,也能使学生把握教材的深度。此外,其他相关知识也可以进行对比质疑。如: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有什么异同?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质疑兴趣,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二、明确“提问”入口,促使学生能问
1.针对“概念”提问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并能准确解答,会使学生明确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甚至能起到用己有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2.针对“定义”提问
定义是对概念的陈述,往往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让学生在定义中提问,能促使学生去分析、思考定义,从而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概念,杜绝死记硬背定义的现象。
3.针对“原理”提问
让学生在原理中提出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的说教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自觉性。
4.针对“知识联系”提问
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
1.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教师要善于打破教材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使每堂课的内容具有新异的信息,并通过图画、幻灯、录像、多媒体、报告会、辩论、讨论、社会调查、社会访问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掌握,尽量避免内容和方式的格式化。
2.创设问题情境。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留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时间。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不讲完,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探索知识奥妙的愿望。另外,教师不应该独占课堂,满堂灌,从头讲到尾,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忙于记忆,而应该留给学生适当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思、去问。
4.注重“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给予解答。他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当他们自学中碰到疑难问题向人请教时,总是先说:“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
总之,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老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任何时候都应重视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的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关键词】三段六步教学;政治课;提问能力
一、诱导学生提问,激发质疑兴趣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loom)指出,学生提问积极性的高低和他们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的概率成正比。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踊跃提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积极性,善于诱导他们提问,尽量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学业成功的需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各种类型的提问予以充分的肯定,比如对提问有点偏的学生,教师应该肯定他提问题的角度新颖,思维具有发散性等;对提出跨学科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对有些政治生活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就应勉励他们好好学习,通过刻苦努力来争取解决那些实际问题。在这种反复鼓励和诱导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的变通性,使他们能做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例如,在高中《政治生活》中,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三权分立制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制?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国只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通过不断激发质疑兴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辨别能力,培养辩证思维习惯,也能使学生把握教材的深度。此外,其他相关知识也可以进行对比质疑。如: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有什么异同?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质疑兴趣,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二、明确“提问”入口,促使学生能问
1.针对“概念”提问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提出问题并能准确解答,会使学生明确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甚至能起到用己有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2.针对“定义”提问
定义是对概念的陈述,往往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让学生在定义中提问,能促使学生去分析、思考定义,从而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概念,杜绝死记硬背定义的现象。
3.针对“原理”提问
让学生在原理中提出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的说教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自觉性。
4.针对“知识联系”提问
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缺乏思考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
1.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教师要善于打破教材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使每堂课的内容具有新异的信息,并通过图画、幻灯、录像、多媒体、报告会、辩论、讨论、社会调查、社会访问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掌握,尽量避免内容和方式的格式化。
2.创设问题情境。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留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时间。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不讲完,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探索知识奥妙的愿望。另外,教师不应该独占课堂,满堂灌,从头讲到尾,让学生不假思索地忙于记忆,而应该留给学生适当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思、去问。
4.注重“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某些“好心”的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给予解答。他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当他们自学中碰到疑难问题向人请教时,总是先说:“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
总之,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老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任何时候都应重视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的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