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揭示了当前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不够重视;开课时间短,效果差;美术教育有表无里,流于形式。并对现状进行了分析,而且近一步提出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阐述了美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旨,因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现状;美术教育重要性;培养兴趣
1 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因此,高中美术教育应充分注意均衡性与多样性,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鼓励学生在感受、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高中美术课程在教学中以美育人,寓美育人就尤显重要,
曾经一位国外的教育家指出:“每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如何去触动学生那敏感而又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呢?我想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美术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操,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美术教育中却存在着许多客观因素:
①学生普遍的对美术课不感兴趣。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或是昏昏欲睡或是做一些其它学科的作业等等。其实这也难怪,一方面美术课是非高考科目,在“素质教育”的口号呼喊了多年的情况下,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现状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应试教育”相比,仍未有较大的改变。考分仍然是衡量绝大部分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至少说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其它因素能动摇它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其主观上认为,属于许许多多的“副科”之一的美术课程只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到学校的升学率,影响到名次评比等等。这是应试教育模式下非主课程无法避免的悲惨命运。②由于小学初中的美术课同样得不到重视,因此到高中后,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几乎为零。加上进入高中阶段其它学科的学习压力日趋加重,处在“夹缝”中的美术课似乎更难“生存”。在这种大的教育趋势下,美术课就不被学生、学校所重视。尽管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已提及到美术学科的必要性,但是要真正的实施起来恐怕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障碍和难度。
实际上,早在八十年代,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就已经注意到应试教育给学生以及国家、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早已经提出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美术教学的效果始终不尽人意。随着近年素质教育的倡导以及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美”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实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强调对学生各种知识、各种能力的灌输与培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这明显有别于只对学生进行以应试为单纯目的的教育模式。
2 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美术教育是与人的心理因素相连,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是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支配着学习的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着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因而要把学生的学习动机调节好,满足学习的某些需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达成学生想画画的愿望,把学习的过程变为自己的要求和自己的活动,让美术课成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1 高中美术教育能使学生舒缓紧张的心理,有利于形成健全的心理。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不知肉味。说明艺术给予人的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高于单纯的生理快感。美术教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感的产生总是直观性的,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也包括风景等在美感产生中起着作用。因此创造美感的条件,使人心旷神怡,使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
随着美术教育的深入,美感的逐步形成,对美有更深入的体验,并根据各人对美的需要和评价产生情绪的体验。这些情绪也调节着人的心理过程。抒发着各人情感。不管是那一类型的学生,当他们手中的材料流淌着色彩的斑驳和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怎不会让他们欢呼雀跃!这样也就产生了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瞬间美感从人的内心直蹦出来了!只有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才能产生真正美的艺术。而美感的感召力也调节和平衡了人的心理过程,形成人的健全心理。
2.2 高中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反映人的心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都参加学习活动,由这些组成学习的心理智力结构,被称之为智力因素。美术学习需要有以上的智力因素,才能准确地把视觉形象反映出来。但同时也需要有学习的意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由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智力因素相似的情况下,学生的成材与否,非智力因素也是决定的条件之一。如用全情投入学习,愉快地学习;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耐心地反复练习等。对学生而言,美术教育是个性发展的一个良机。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对美术学习要因人而异,让各人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从而产生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学习环境条件,要循循善诱,富于启发性,不单纯模仿他人,让青少年学生心悦诚服,流露真正的情感与艺术浑然一体。
通过美术教育更显露出学生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和文化修养,从而使教育工作者由表及里把握住对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在学习中求得优化和合理。
2.3 高中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总称。17-19岁的学生是正当青少年期,处在心理断乳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身体已发育成长为大人的水平,但其心理发展仍属过度阶段,往往不够稳定,人们把他们称为小大人。把这个阶段称为“危险期”。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运用我们的教育手段来开发这些青少年。在这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让学生接受美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术可 以使人变文静;人对美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可以激发一生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区别美与丑等,都成了美术教育的任务。当然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而美术教育也是最直接从感官上起刺激作用。这些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来改革,美术教育不光是传授知识和技法,更重要的是挖掘美术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由于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模仿性也强,他们的行为要引起别人对他们的注意和认可,所以对这类学生的关注,要通过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来吸引,不能光靠简单说教。要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专长与德育教育并举,对青少年进行有益和有效的关心和帮助,而美术教育更使学生在心灵里受到艺术的魅力感染,抚慰那些扭曲了的心灵,让五彩缤纷的艺术恢复其心理健康状态,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在,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认真思考思考,还中学美术课一个应有的地位,应该在全程教学计划中把美术课当作一门重要课程来设置,加强师资建设,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只有营造了一个被重视的环境,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才算有了保障;从上到下都重视美的教育,才算把美育落到了实处,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懂得欣赏美、创造美的人才。
3 美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兴趣为主旨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在世界上,凡杰出人才都对自己本专业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势必会引发深入探究的热情和欲望。这种热情和欲望,对我们的学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唯有感兴趣,想学,愿学,方能在学习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取得学习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并不仅仅意味着某种特定等级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习的关注及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义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具有极其现实、重要的意义。作为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良好的审美观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的美术教育,更是应将着眼点放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发及培养上。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育,无论何时都要把怎样培养学生情趣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高中美术教育的关键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
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教师要改变美术课“一画到底”的静态教学模式。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光玉,浅谈素质教育中的中学美术教育,保山师专学报,1999(4)
[3]周兴红,让兴趣融入美术教学中
[4]《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现状;美术教育重要性;培养兴趣
1 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因此,高中美术教育应充分注意均衡性与多样性,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鼓励学生在感受、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高中美术课程在教学中以美育人,寓美育人就尤显重要,
曾经一位国外的教育家指出:“每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如何去触动学生那敏感而又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呢?我想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美术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操,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美术教育中却存在着许多客观因素:
①学生普遍的对美术课不感兴趣。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下面或是昏昏欲睡或是做一些其它学科的作业等等。其实这也难怪,一方面美术课是非高考科目,在“素质教育”的口号呼喊了多年的情况下,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现状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应试教育”相比,仍未有较大的改变。考分仍然是衡量绝大部分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至少说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其它因素能动摇它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其主观上认为,属于许许多多的“副科”之一的美术课程只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到学校的升学率,影响到名次评比等等。这是应试教育模式下非主课程无法避免的悲惨命运。②由于小学初中的美术课同样得不到重视,因此到高中后,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几乎为零。加上进入高中阶段其它学科的学习压力日趋加重,处在“夹缝”中的美术课似乎更难“生存”。在这种大的教育趋势下,美术课就不被学生、学校所重视。尽管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已提及到美术学科的必要性,但是要真正的实施起来恐怕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障碍和难度。
实际上,早在八十年代,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就已经注意到应试教育给学生以及国家、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早已经提出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美术教学的效果始终不尽人意。随着近年素质教育的倡导以及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美”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实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强调对学生各种知识、各种能力的灌输与培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这明显有别于只对学生进行以应试为单纯目的的教育模式。
2 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美术教育是与人的心理因素相连,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是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支配着学习的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着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因而要把学生的学习动机调节好,满足学习的某些需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达成学生想画画的愿望,把学习的过程变为自己的要求和自己的活动,让美术课成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2.1 高中美术教育能使学生舒缓紧张的心理,有利于形成健全的心理。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不知肉味。说明艺术给予人的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高于单纯的生理快感。美术教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感的产生总是直观性的,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也包括风景等在美感产生中起着作用。因此创造美感的条件,使人心旷神怡,使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
随着美术教育的深入,美感的逐步形成,对美有更深入的体验,并根据各人对美的需要和评价产生情绪的体验。这些情绪也调节着人的心理过程。抒发着各人情感。不管是那一类型的学生,当他们手中的材料流淌着色彩的斑驳和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怎不会让他们欢呼雀跃!这样也就产生了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瞬间美感从人的内心直蹦出来了!只有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才能产生真正美的艺术。而美感的感召力也调节和平衡了人的心理过程,形成人的健全心理。
2.2 高中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反映人的心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都参加学习活动,由这些组成学习的心理智力结构,被称之为智力因素。美术学习需要有以上的智力因素,才能准确地把视觉形象反映出来。但同时也需要有学习的意向——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由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智力因素相似的情况下,学生的成材与否,非智力因素也是决定的条件之一。如用全情投入学习,愉快地学习;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耐心地反复练习等。对学生而言,美术教育是个性发展的一个良机。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对美术学习要因人而异,让各人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从而产生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学习环境条件,要循循善诱,富于启发性,不单纯模仿他人,让青少年学生心悦诚服,流露真正的情感与艺术浑然一体。
通过美术教育更显露出学生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和文化修养,从而使教育工作者由表及里把握住对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在学习中求得优化和合理。
2.3 高中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总称。17-19岁的学生是正当青少年期,处在心理断乳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身体已发育成长为大人的水平,但其心理发展仍属过度阶段,往往不够稳定,人们把他们称为小大人。把这个阶段称为“危险期”。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运用我们的教育手段来开发这些青少年。在这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让学生接受美育就显得更为重要。爱美是人的天性,美术可 以使人变文静;人对美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可以激发一生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区别美与丑等,都成了美术教育的任务。当然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而美术教育也是最直接从感官上起刺激作用。这些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来改革,美术教育不光是传授知识和技法,更重要的是挖掘美术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由于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模仿性也强,他们的行为要引起别人对他们的注意和认可,所以对这类学生的关注,要通过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来吸引,不能光靠简单说教。要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专长与德育教育并举,对青少年进行有益和有效的关心和帮助,而美术教育更使学生在心灵里受到艺术的魅力感染,抚慰那些扭曲了的心灵,让五彩缤纷的艺术恢复其心理健康状态,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在,素质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认真思考思考,还中学美术课一个应有的地位,应该在全程教学计划中把美术课当作一门重要课程来设置,加强师资建设,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只有营造了一个被重视的环境,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才算有了保障;从上到下都重视美的教育,才算把美育落到了实处,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懂得欣赏美、创造美的人才。
3 美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兴趣为主旨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在世界上,凡杰出人才都对自己本专业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势必会引发深入探究的热情和欲望。这种热情和欲望,对我们的学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唯有感兴趣,想学,愿学,方能在学习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取得学习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并不仅仅意味着某种特定等级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习的关注及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义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具有极其现实、重要的意义。作为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良好的审美观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的美术教育,更是应将着眼点放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发及培养上。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育,无论何时都要把怎样培养学生情趣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高中美术教育的关键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
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教师要改变美术课“一画到底”的静态教学模式。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光玉,浅谈素质教育中的中学美术教育,保山师专学报,1999(4)
[3]周兴红,让兴趣融入美术教学中
[4]《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