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之“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相联系的,我想不仅是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同样也是他对自己艺术的坚持,始终如一,这也是对自己艺术思想的一个哲理性的概括。
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勋,字楚生、初生、初升,号老来,后归仁里民、楚凫、负翁、后悲庵主、然犀、一枝、木人、大讷、安处、非叶、怀旦,斋号有然犀室、一枝室、一阳楼头、安处楼。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和新华艺专,并加入莼社、东南印社、天风书画社、西泠印社等。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和上海文史馆馆员,以及担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委员等职。其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均不涉前规,风格鲜明,被同时代人称为金石书画三绝的来楚生。
“来楚生性格内向、为人耿直、认真而固执,因之,在生活中也就比较拘谨,像他的艺术一样,表现出内在力量”这是郑重先生在《唐云传》中的记录。也正是因为来楚生不喜聚餐,不爱凑热闹,所以他有更多独处的时间醉心于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上来。并且来楚生从年轻时期就有很强时间观念,这一点一直贯穿他的整个人生。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来楚生对时间更是利用的相当充分,他的传世墨迹和印章作品很多,并且质量很高,这不得不说来楚生之所以成为公认一代大家,与他的良好的时间观是有很大关系的。据张用博统计:从1973年5月至1974年初冬,他治印一百余方(自留的),仅1×2尺的画就创作了两百多幅。书法方面,单是隶书,用笺纸将各种汉碑就通临一次,这些仅是他自定的“晨课”,外来的应酬就无法统计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创作出这么多艺术作品,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可见来楚生对时间是多么的珍惜和善于利用。
让时间回到1925年他23岁时,刻的“老来”一印(图1),边款云:“余自己丑夏自号老来,盖取白香山,年少须臾老到来诗意籍以自警,老之将至云耳,楚生刻记。”在23岁就对时间就有如此强的观念,于此可见矣。在此之后来楚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书画印艺事上。在晚期1971年所刻的“折得一枝香在手”(图2),也可以理解为对时间的珍惜,勉励自己把握好时间,这又可以对应其在1973年所刻的“莫待无花空折枝”一印,边款云:“唐杜秋娘《金缕衣》句,癸丑八月初升刻杜枝美记。”“莫待无花空折枝”语出唐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对时间多么好的注解,来楚生取其刻印,其意义是自勉,于后人也是一剂良药,楚翁对时间的珍惜和把握可见一班。又如在1972年所刻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印,边款云:“初升刻晏殊句,壬子春,时病胃。”此时的来楚生已检查出有胃癌,期间有六次胃出血,他知道自己身體出现的病变,可能知道自己将老之将至,故刻了一方“无可奈何花落去”以寄托自己对疾病的无奈和对时光无情的悲感之情。之后来楚生因胃癌做了大手术后,曾做了一首诗,表明自己对时间的渴望与内心的不甘:“一刀信未死,残喘许苟延。假我五年计,安排赶两千。”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5年时间赶画二千张画,这是对时间多么的渴望和珍惜,但他却没能如愿,1975年一代艺术大师便溘然长逝。在其晚期又刻了一方“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印(图3),正好可与之相对,面对时光无情,他所期望的正是在走遍人生的坎坷与荆棘之后,我们还如以前一样,不曾改变,初心不变。踏遍青山人未老,归来时依旧如同少年,这是多么美好和诗意的理想。
与之“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相联系的,我想不仅是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同样也是他对自己艺术的坚持,始终如一,这也是对自己艺术思想的一个哲理性的概括。
在其晚期所刻的“花香不在多”一印(图4),正是其艺术思想的归纳和概括,“花香不在多”吻合他的艺术观念和追求,其晚年所作的书画印都是简单概括,神完气足。其晚年作品所表现的也正如孙过庭所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矣。”与“花香不在多”所对应的“为容不在貌”一印(图5),可谓是珠联璧合,把其艺术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言简意赅。“为容不在貌”,暗合其艺术不在于形态似与不似,而在于精神是否神完气足,传为王僧虔所作的《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来楚生对于神采的把握在他的艺术当中都能体现出来,其作肖形印有感:“肖形印不求甚肖,不宜不肖,肖甚近俗,不肖则离,要能善体物情,把握特征于似肖非肖中求肖则得之矣。”这是来楚生刻肖形印的思想,广而大之,又是其治艺思想的精华,其晚年所刻肖形印都是简单概括,形神兼备,文字印包括边款也是简洁明快,风格统一完备,真如古人所言,“不见字形,唯观神采。”
来楚生的篆刻在规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前人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印外求印的学习,对金文、陶文、砖文、石鼓文、汉碑额、瓦当、钱币等等文字进行不断临摹与学习,在经过广搜约取后,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浑厚、朴茂的艺术风格。来楚生融入汉砖文、汉碑额及古代钟鼎彝器等,使其所作的朱文印以粗线条为主,粗却不显臃肿,反而更加朴拙,给人一种铮铮铁骨的感觉。于刀法方面,创立向线用刀,这一刀法古人可能早有使用,或在其作品中偶有体现,但来楚生却将此刀法运用的较为纯熟,与其篆刻风格结合得相得益彰,了无痕迹,最重要的是来楚生将此刀法记录在他所作的《然犀室印学心印》里,将此刀法付诸于理论,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于肖形印方面,来楚生所作的肖形印又是一大创举,在他之前,肖形印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已有的范例,无非四灵印以及少有的图画印章,来楚生将四灵印再度延伸与发展,创作出个性鲜明的生肖印,进而又把多个生肖印融到一方印章中,形成一个具有画面感的多形生肖印,这个创意不单是对个人生肖具有重大意义,于一家生肖合刻一印,更是使得肖形印的意义扩大化,更具生活气息。不仅拓宽了肖形印的意义,而且把印文与生肖、图画结合,这就使得印章的解读更加清晰,画面感更强烈,这样也增加了肖形印的形式感,丰富了肖形印的表现手法。来楚生总结了汉砖、汉画像石、唐善业泥等特点,又借住绘画的形式、布局等,创作的佛像、八仙、图画印等印章,已然把肖形印的意义提升到无所不包、囊括万殊,达到与文字印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治印思想崇尚简练概括,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在规模前人基础上,学习古人而又不泥于古,入古出新,领略古法再生新奇是其治艺思想的精髓。这些治艺思想对当下的艺术界都有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来楚生(1904-1975)原名稷勋,字楚生、初生、初升,号老来,后归仁里民、楚凫、负翁、后悲庵主、然犀、一枝、木人、大讷、安处、非叶、怀旦,斋号有然犀室、一枝室、一阳楼头、安处楼。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和新华艺专,并加入莼社、东南印社、天风书画社、西泠印社等。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和上海文史馆馆员,以及担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委员等职。其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均不涉前规,风格鲜明,被同时代人称为金石书画三绝的来楚生。
“来楚生性格内向、为人耿直、认真而固执,因之,在生活中也就比较拘谨,像他的艺术一样,表现出内在力量”这是郑重先生在《唐云传》中的记录。也正是因为来楚生不喜聚餐,不爱凑热闹,所以他有更多独处的时间醉心于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上来。并且来楚生从年轻时期就有很强时间观念,这一点一直贯穿他的整个人生。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来楚生对时间更是利用的相当充分,他的传世墨迹和印章作品很多,并且质量很高,这不得不说来楚生之所以成为公认一代大家,与他的良好的时间观是有很大关系的。据张用博统计:从1973年5月至1974年初冬,他治印一百余方(自留的),仅1×2尺的画就创作了两百多幅。书法方面,单是隶书,用笺纸将各种汉碑就通临一次,这些仅是他自定的“晨课”,外来的应酬就无法统计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创作出这么多艺术作品,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可见来楚生对时间是多么的珍惜和善于利用。
让时间回到1925年他23岁时,刻的“老来”一印(图1),边款云:“余自己丑夏自号老来,盖取白香山,年少须臾老到来诗意籍以自警,老之将至云耳,楚生刻记。”在23岁就对时间就有如此强的观念,于此可见矣。在此之后来楚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书画印艺事上。在晚期1971年所刻的“折得一枝香在手”(图2),也可以理解为对时间的珍惜,勉励自己把握好时间,这又可以对应其在1973年所刻的“莫待无花空折枝”一印,边款云:“唐杜秋娘《金缕衣》句,癸丑八月初升刻杜枝美记。”“莫待无花空折枝”语出唐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对时间多么好的注解,来楚生取其刻印,其意义是自勉,于后人也是一剂良药,楚翁对时间的珍惜和把握可见一班。又如在1972年所刻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印,边款云:“初升刻晏殊句,壬子春,时病胃。”此时的来楚生已检查出有胃癌,期间有六次胃出血,他知道自己身體出现的病变,可能知道自己将老之将至,故刻了一方“无可奈何花落去”以寄托自己对疾病的无奈和对时光无情的悲感之情。之后来楚生因胃癌做了大手术后,曾做了一首诗,表明自己对时间的渴望与内心的不甘:“一刀信未死,残喘许苟延。假我五年计,安排赶两千。”这是何等的豪言壮语,5年时间赶画二千张画,这是对时间多么的渴望和珍惜,但他却没能如愿,1975年一代艺术大师便溘然长逝。在其晚期又刻了一方“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印(图3),正好可与之相对,面对时光无情,他所期望的正是在走遍人生的坎坷与荆棘之后,我们还如以前一样,不曾改变,初心不变。踏遍青山人未老,归来时依旧如同少年,这是多么美好和诗意的理想。
与之“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相联系的,我想不仅是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同样也是他对自己艺术的坚持,始终如一,这也是对自己艺术思想的一个哲理性的概括。
在其晚期所刻的“花香不在多”一印(图4),正是其艺术思想的归纳和概括,“花香不在多”吻合他的艺术观念和追求,其晚年所作的书画印都是简单概括,神完气足。其晚年作品所表现的也正如孙过庭所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矣。”与“花香不在多”所对应的“为容不在貌”一印(图5),可谓是珠联璧合,把其艺术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言简意赅。“为容不在貌”,暗合其艺术不在于形态似与不似,而在于精神是否神完气足,传为王僧虔所作的《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来楚生对于神采的把握在他的艺术当中都能体现出来,其作肖形印有感:“肖形印不求甚肖,不宜不肖,肖甚近俗,不肖则离,要能善体物情,把握特征于似肖非肖中求肖则得之矣。”这是来楚生刻肖形印的思想,广而大之,又是其治艺思想的精华,其晚年所刻肖形印都是简单概括,形神兼备,文字印包括边款也是简洁明快,风格统一完备,真如古人所言,“不见字形,唯观神采。”
来楚生的篆刻在规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前人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印外求印的学习,对金文、陶文、砖文、石鼓文、汉碑额、瓦当、钱币等等文字进行不断临摹与学习,在经过广搜约取后,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浑厚、朴茂的艺术风格。来楚生融入汉砖文、汉碑额及古代钟鼎彝器等,使其所作的朱文印以粗线条为主,粗却不显臃肿,反而更加朴拙,给人一种铮铮铁骨的感觉。于刀法方面,创立向线用刀,这一刀法古人可能早有使用,或在其作品中偶有体现,但来楚生却将此刀法运用的较为纯熟,与其篆刻风格结合得相得益彰,了无痕迹,最重要的是来楚生将此刀法记录在他所作的《然犀室印学心印》里,将此刀法付诸于理论,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于肖形印方面,来楚生所作的肖形印又是一大创举,在他之前,肖形印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已有的范例,无非四灵印以及少有的图画印章,来楚生将四灵印再度延伸与发展,创作出个性鲜明的生肖印,进而又把多个生肖印融到一方印章中,形成一个具有画面感的多形生肖印,这个创意不单是对个人生肖具有重大意义,于一家生肖合刻一印,更是使得肖形印的意义扩大化,更具生活气息。不仅拓宽了肖形印的意义,而且把印文与生肖、图画结合,这就使得印章的解读更加清晰,画面感更强烈,这样也增加了肖形印的形式感,丰富了肖形印的表现手法。来楚生总结了汉砖、汉画像石、唐善业泥等特点,又借住绘画的形式、布局等,创作的佛像、八仙、图画印等印章,已然把肖形印的意义提升到无所不包、囊括万殊,达到与文字印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治印思想崇尚简练概括,不求形似,遗貌取神,在规模前人基础上,学习古人而又不泥于古,入古出新,领略古法再生新奇是其治艺思想的精髓。这些治艺思想对当下的艺术界都有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