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通基础建设是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公路建设作为交通基础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时代的节奏。然而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既要保证路线线形指标合理、满足城镇发展需要,又能维持公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路设计中首要考虑因素,也是衡量项目建设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公路;环境;影响;措施
1.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水土资源的影响
在众多已建公路项目的可研、设计阶段,设计师往往注重交通运输功能,项目工程造价,公路线形标准等硬性指标,却忽略了项目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一些公路建设项目出现运营期山体改变,大量水土流失。河道迁改导致河床紧缩,水资源断流,枯竭。弃渣弃土堆放不合理影响沿途景观,个别弃土、弃渣场地由于降雨冲刷,形成泥石流等灾害。后期公路養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难度大,维护费用高
1.2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展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湿地的影响性研究,到90年代Spellerberg的《公路生态影响》更是推动了生态公路建设理论化和定量化的研究发展。公路建设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1)直接影响
公路建设过程中改变了土地原貌,占用了大量土地,动物栖息地范围缩小,食物链资源减少,迫使野生动物反季迁徙,野生动物交通事故频发,区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2)间接影响
公路施工期间产生的机械弃渣,垃圾等化学污染。在降雨后会流入河道造成水资源污染,进而危及动物生存环境,导致物种减少,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1.3农业的影响
我国耕地面积为1300392km?,人均耕地面积为1060㎡,不到世界人均有效耕地的43%。然而因公路交通建设,耕地数量正逐年锐减。大量耕地,林地,草地被临时或永久占用。征用土地种类多、范围大是公路建设项目的一大的特点。就拿铜黄公路为例,项目永久占地损失耕地3.3076k㎡,每年粮食损失2976.8t,占公路沿线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38%。经调查,公路建设带来的耕地破碎化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经济产量。项目通车后形成三角地,有些耕地无路可通,有些耕地面积狭小无法再次利用。。
1.4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国家公路网络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社会服务的水平。但就局部而言,个别乡镇完整的区域服务体系也因公路建设分割在道路两侧,间接的给沿线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当然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噪音和尾气是沿线居民切身感受的最直接污染源。经研究,长期的噪音暴露与高血压呈正相关关系,人长期暴露在100分贝以上的噪音中,其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要比正常值高2.47倍。废气、尾气中包含了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二次污染物,能大大降低周围环境的能见度。沿线居民长期吸入,就会引起人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障碍,肺功能异常等。
2.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2.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公路规划与自然、城镇发展相协调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和《地方道路规划》及既有道路分布,综合考虑项目沿线的地形、地质、水位、军事设施、城镇规划区、工农业开发区、遗址、居住人口、公用及文娱设施等控制因素,尤其对沿线大中城市,采取“远而不疏,近而不进”的原则。在充分征询沿线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出既与自然协调又与沿线城镇体系规划相符的多条路线方案,通过规模、造价、施工难度、工期等指标进行反复定性、定量对比,选出最优方案。
2.2合理选线、避让基本农田,高效利用,尽量减少分割土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
合理选用平、纵面指标,在满足交通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中、低值;优先选择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方案,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地、废弃地、劣质地布线;同时尽量从村镇及农田边缘穿过,减少分割土地。在满足排水、立交净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采取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慎用高填路堤、深挖路堑,减少占地宽度,节约用地,重视取土(坑)、弃土场(堆)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借、弃方应就近解决处理,尽量利用荒地,避免占用良田、草场。若无法避免须在取土后进行场地复耕,弃土完毕回填种植土绿化复耕恢复地貌。路基靠山一侧,也可结合路基排水设计填平山坳弃土,解决弃土问题。并设置必要的排水防护工程,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环境。
2.3加强生态选线,对所经区域事先调查,避让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遵循自然优先原则
加强沿线生态景观保护,尽量避免大规模穿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设置野生动物通道,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野生动物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可以连接分割的栖息地从而使生境破碎等问题得以缓解,加强施工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加强施工生态监理,监督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对野生动物习性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以便为以后公路建设中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2.4恢复沿线路域生态,建立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监测及管理系统
治理沿线取土坑,回填种植土改良土壤,开挖水平阶地增加坡面糙度,播种乡土草种或铺设植物纤维毯引导植被自然恢复,在人口密集地区设置声屏障,减少噪音危害。实行交通管制,汽车分流,严禁柴油机械、汽车进去居民密集,从源头控制废气污染。公路两旁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在建立健全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项能耗指标的数据质量实施全面监测,评估各主题性项目主体数据质量,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主题性项目的节能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加强对各项指标数据质量的动态监测,不断完善主要监测指标的核算机制,不定期对低碳巡查,加强能源计量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准确。
3.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制定公路项目可行的重要依据。发展和保护应相辅相成,通过技术措施,最大化的降低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创新技术,打造绿色公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统详,魏中华,赵霞,王婷. 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生活的影响综述【J】
交通标准化 2014(12)42-23
[2]刘珊,孙宏亮,郜学军,钟亮,黄二良.公路占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
长安大学学报 2007(12) 9-4
关键词:公路;环境;影响;措施
1.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水土资源的影响
在众多已建公路项目的可研、设计阶段,设计师往往注重交通运输功能,项目工程造价,公路线形标准等硬性指标,却忽略了项目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一些公路建设项目出现运营期山体改变,大量水土流失。河道迁改导致河床紧缩,水资源断流,枯竭。弃渣弃土堆放不合理影响沿途景观,个别弃土、弃渣场地由于降雨冲刷,形成泥石流等灾害。后期公路養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难度大,维护费用高
1.2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展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湿地的影响性研究,到90年代Spellerberg的《公路生态影响》更是推动了生态公路建设理论化和定量化的研究发展。公路建设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1)直接影响
公路建设过程中改变了土地原貌,占用了大量土地,动物栖息地范围缩小,食物链资源减少,迫使野生动物反季迁徙,野生动物交通事故频发,区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2)间接影响
公路施工期间产生的机械弃渣,垃圾等化学污染。在降雨后会流入河道造成水资源污染,进而危及动物生存环境,导致物种减少,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1.3农业的影响
我国耕地面积为1300392km?,人均耕地面积为1060㎡,不到世界人均有效耕地的43%。然而因公路交通建设,耕地数量正逐年锐减。大量耕地,林地,草地被临时或永久占用。征用土地种类多、范围大是公路建设项目的一大的特点。就拿铜黄公路为例,项目永久占地损失耕地3.3076k㎡,每年粮食损失2976.8t,占公路沿线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38%。经调查,公路建设带来的耕地破碎化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经济产量。项目通车后形成三角地,有些耕地无路可通,有些耕地面积狭小无法再次利用。。
1.4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国家公路网络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社会服务的水平。但就局部而言,个别乡镇完整的区域服务体系也因公路建设分割在道路两侧,间接的给沿线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当然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噪音和尾气是沿线居民切身感受的最直接污染源。经研究,长期的噪音暴露与高血压呈正相关关系,人长期暴露在100分贝以上的噪音中,其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要比正常值高2.47倍。废气、尾气中包含了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二次污染物,能大大降低周围环境的能见度。沿线居民长期吸入,就会引起人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障碍,肺功能异常等。
2.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2.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公路规划与自然、城镇发展相协调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和《地方道路规划》及既有道路分布,综合考虑项目沿线的地形、地质、水位、军事设施、城镇规划区、工农业开发区、遗址、居住人口、公用及文娱设施等控制因素,尤其对沿线大中城市,采取“远而不疏,近而不进”的原则。在充分征询沿线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出既与自然协调又与沿线城镇体系规划相符的多条路线方案,通过规模、造价、施工难度、工期等指标进行反复定性、定量对比,选出最优方案。
2.2合理选线、避让基本农田,高效利用,尽量减少分割土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
合理选用平、纵面指标,在满足交通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中、低值;优先选择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方案,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地、废弃地、劣质地布线;同时尽量从村镇及农田边缘穿过,减少分割土地。在满足排水、立交净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采取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慎用高填路堤、深挖路堑,减少占地宽度,节约用地,重视取土(坑)、弃土场(堆)规划设计。一般情况下,借、弃方应就近解决处理,尽量利用荒地,避免占用良田、草场。若无法避免须在取土后进行场地复耕,弃土完毕回填种植土绿化复耕恢复地貌。路基靠山一侧,也可结合路基排水设计填平山坳弃土,解决弃土问题。并设置必要的排水防护工程,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环境。
2.3加强生态选线,对所经区域事先调查,避让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遵循自然优先原则
加强沿线生态景观保护,尽量避免大规模穿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设置野生动物通道,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野生动物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可以连接分割的栖息地从而使生境破碎等问题得以缓解,加强施工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加强施工生态监理,监督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对野生动物习性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以便为以后公路建设中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2.4恢复沿线路域生态,建立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监测及管理系统
治理沿线取土坑,回填种植土改良土壤,开挖水平阶地增加坡面糙度,播种乡土草种或铺设植物纤维毯引导植被自然恢复,在人口密集地区设置声屏障,减少噪音危害。实行交通管制,汽车分流,严禁柴油机械、汽车进去居民密集,从源头控制废气污染。公路两旁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在建立健全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项能耗指标的数据质量实施全面监测,评估各主题性项目主体数据质量,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主题性项目的节能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加强对各项指标数据质量的动态监测,不断完善主要监测指标的核算机制,不定期对低碳巡查,加强能源计量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准确。
3.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制定公路项目可行的重要依据。发展和保护应相辅相成,通过技术措施,最大化的降低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创新技术,打造绿色公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统详,魏中华,赵霞,王婷. 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生活的影响综述【J】
交通标准化 2014(12)42-23
[2]刘珊,孙宏亮,郜学军,钟亮,黄二良.公路占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
长安大学学报 2007(12)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