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大提琴 马友友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大提琴音乐
内容摘要:本文描述了大提琴的特点和演奏与曲目的一般常识,着重介绍了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艺术成就,并以他为东方电影音乐所作的独特贡献为视角,折射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大提琴 (Violoncello)是一种西洋拉弦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由古代欧洲的膝琴(Viola?de?gamba)演变而来的,自16世纪以来即流行于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乐器大小一直未能固定下来,经过许多年的实践与改革,意大利提琴制作大师斯特拉迪瓦里把古大提琴的尺寸缩小,找出了相互间正确的比例关系,确立了直到今天一直被采用的大提琴式样。大提琴和小提琴一样有四根弦,它的音域较宽,约为四个八度,乐谱通常用低音谱表,在较高音区有时用次中音谱表。大提琴的音色非常接近人声,且变化多彩,表现力极为丰富,是很多音乐爱好者非常钟情的乐器。它的高音区是最有特色的音区,富于歌唱性,表现狂热混乱的情感、痛苦、懊悔、忧郁的沉思、昂扬奋发等等都绰绰有余;中音区音色较朦胧,适于表达婉转悦耳、温暖和煦的音乐;低音区低沉响亮,相当于深沉的男低音,音响极为饱满。关于它的演奏技巧,由于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与琴弦长短等方面与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各有难易。与中、小提琴不同,它是夹在两腿之间演奏。演奏时,演奏者将琴身轻轻夹于两膝间,底部以一根可调整高度的金属棒支撑。关于大提琴的声音特点,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在讲到自己青年时代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在街头徘徊,听到了一种特别的、他从未听过的音乐。从窗口有一种陌生的声音随着一股蒸汽流向街头,好像一个健壮又善良的人在闭着嘴巴哼曲子。歌词虽然听不清,曲调似乎很熟悉。他坐在台阶上,猜想这是有人在演奏一种非常大和令人难过的小提琴,因为听它演奏心里非常难受。有时候它奏的那么有力,好像整栋房子在颤抖,窗玻璃簌簌响。房檐滴下了冰渣,他掉下了眼泪……差不多每逢星期六他就到这屋子跟前去,但是只有一次,在春天,他才重又听到这大提琴的声音,——这一次,它几乎不间断地一直奏到深夜……”⑴。交响乐队中大提琴是主要的旋律性低音乐器,承担各式低音进行,有时兼顾乐队次中音声部。由于它的弦线长,拨弦声音清晰、响亮,具有余音长、共鸣好的特点,音响效果相当好,又能很好地与其它乐器相融合,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大师都创作了大量大提琴独奏曲、协奏曲和有大提琴声部的室内乐,使这一乐器的性能与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德国作曲家J.S.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海顿的《D大调》与《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为小提琴与大提琴谱写的《a小调大提琴、小提琴二重协奏曲》、舒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等。????
大提琴起源于欧洲,所演奏的经典曲目几乎都是欧美作曲家的作品,早期的演奏家也都来自欧美,尤其是国际顶尖的演奏大师,还没有一个东方人的身影;但是自从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出现以后,改变了这种欧美演奏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祖籍浙江的马友友,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后迁居纽约。5岁就能公开演奏,8岁即上美国电视,后于美国茱丽亚音乐学院师从李纳德-罗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位,为他开启传统音乐学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他虽从未在中国土地上生活过,但他的身上却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所有的华人对他的演奏总觉得很熟悉,很亲切,有一种隐在血液深处最本质的情感,这和听纯粹的外国人演奏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许马友友的个别技巧不如某些演奏家,但他指下释放的音乐韵味十足,如泣如诉,魅惑人心,像与旋律本身的一出精彩对话。马友友说,透过音符,重新诠释作曲家的心灵,那种与古人神交,引起共鸣的时刻,就是身为演奏家最为荣耀的时刻。而我们的愉悦,在他与不同的演奏家合作中,都为我们带来超越单一音乐风格的声效。马友友将音乐化为独特的语言,越过世界种族意识,无数动人心魄的传说被他演绎得高贵、绝美。从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众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乐、或与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触、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形式,马友友总是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为发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除了古典音乐曲目,马友友时常演奏20世纪较不为人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皆为他量身订做新乐曲。先后录制过近50张风格不一的专辑 (曾获13次葛莱美奖)。此外,他多项跨界的录音如与巴比-麦菲林合作的“天籁”、与麦尔和欧康诺合作的“民歌的马友友-阿帕拉契圆舞曲”、演出皮亚左拉作品的“探戈灵魂”等,皆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马友友除了不断在音乐舞台上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还积极参与其他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其中电影音乐也是他非常感兴趣的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影片结合了罗曼史、武术功夫和东西文化,低缓安静,典型的中国特色, 作曲家谭盾为《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为武打电影画龙点睛地引出剧情的气氛,电影里有声的情感,不愠不火,用中国乐曲搭配西洋乐器,奏出片中主角为任务、爱情纠葛的心情,谭盾可说是拿捏得宜,以音乐贯穿电影情节,藉此强调影片内涵的丰富情感与惊险动作。马友友则为影片演奏出扣人心弦的音乐。如果说谭盾是这张电影原声带的音乐导演的话,那马友友无疑是最佳的男主角了。马友友的大提琴是贯穿该影片全场的重点,与中国古琴相互搭配,呈现出与一般武侠电影不同的音乐效果。其中一段二胡和大提琴的对话,应当说是最精彩的片段。在整个电影音乐中,马友友以其无人能及的大提琴演奏功力,淋漓地发挥了大提琴浑厚悠扬的音色,模仿出中国古琴演奏出令人动容的凄美气氛,结合了东西方之独特的音乐内涵,而贯穿全片不断延伸,诉说着这部片子各个片段所描述的爱恨情仇。
打从20世纪初进入电影以后,音乐渐而成为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和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而如何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流畅表现武打电影的意境,这个大家追求的效果,「卧虎藏龙」做到了!音乐可以为电影营造一种情绪、营造一种气氛。这种气氛是维持生命的空气,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气氛像被雾气包裹着神秘的原始物质那样,浓缩在一些形象里,气氛是创作的各种因素的核心,是一切艺术的最终本质。”⑵
电影因为音乐而使电影的魅力更加漳显和完美,音乐揭示了电影的真谛:一种抽象的语言,一种思维结构。它体现为上帝对人类恩赐和通向渺茫宇宙的跳板。⑶
注:世界上最早的电影音乐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20世纪初,人们逐渐领悟到无声电影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厅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乐纪录影片《基督教的士兵》。片长50分钟,由救世军巴依奥斯克普公司拍摄,为影片配乐作曲的是澳大利亚音乐家R·N·马卡诺里。1908年11月17日,法国巴黎公开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杀》,是世界上最早配乐的故事片,由卡米尤·桑萨恩斯作曲
注:
⑴《弓弦上的辉煌—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
⑵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第24页
⑶浅谈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蔡世林《DVD电影评介》2007年第22期
参考书目:
《西方音乐史》[法]保·朗多米尔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
《弓弦上的辉煌—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
内容摘要:本文描述了大提琴的特点和演奏与曲目的一般常识,着重介绍了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的艺术成就,并以他为东方电影音乐所作的独特贡献为视角,折射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大提琴 (Violoncello)是一种西洋拉弦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由古代欧洲的膝琴(Viola?de?gamba)演变而来的,自16世纪以来即流行于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乐器大小一直未能固定下来,经过许多年的实践与改革,意大利提琴制作大师斯特拉迪瓦里把古大提琴的尺寸缩小,找出了相互间正确的比例关系,确立了直到今天一直被采用的大提琴式样。大提琴和小提琴一样有四根弦,它的音域较宽,约为四个八度,乐谱通常用低音谱表,在较高音区有时用次中音谱表。大提琴的音色非常接近人声,且变化多彩,表现力极为丰富,是很多音乐爱好者非常钟情的乐器。它的高音区是最有特色的音区,富于歌唱性,表现狂热混乱的情感、痛苦、懊悔、忧郁的沉思、昂扬奋发等等都绰绰有余;中音区音色较朦胧,适于表达婉转悦耳、温暖和煦的音乐;低音区低沉响亮,相当于深沉的男低音,音响极为饱满。关于它的演奏技巧,由于大提琴在琴身大小、琴弦排列与琴弦长短等方面与小提琴均不相同,因而各有难易。与中、小提琴不同,它是夹在两腿之间演奏。演奏时,演奏者将琴身轻轻夹于两膝间,底部以一根可调整高度的金属棒支撑。关于大提琴的声音特点,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在讲到自己青年时代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在街头徘徊,听到了一种特别的、他从未听过的音乐。从窗口有一种陌生的声音随着一股蒸汽流向街头,好像一个健壮又善良的人在闭着嘴巴哼曲子。歌词虽然听不清,曲调似乎很熟悉。他坐在台阶上,猜想这是有人在演奏一种非常大和令人难过的小提琴,因为听它演奏心里非常难受。有时候它奏的那么有力,好像整栋房子在颤抖,窗玻璃簌簌响。房檐滴下了冰渣,他掉下了眼泪……差不多每逢星期六他就到这屋子跟前去,但是只有一次,在春天,他才重又听到这大提琴的声音,——这一次,它几乎不间断地一直奏到深夜……”⑴。交响乐队中大提琴是主要的旋律性低音乐器,承担各式低音进行,有时兼顾乐队次中音声部。由于它的弦线长,拨弦声音清晰、响亮,具有余音长、共鸣好的特点,音响效果相当好,又能很好地与其它乐器相融合,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部。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以及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大师都创作了大量大提琴独奏曲、协奏曲和有大提琴声部的室内乐,使这一乐器的性能与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中最常演奏的有德国作曲家J.S.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海顿的《D大调》与《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为小提琴与大提琴谱写的《a小调大提琴、小提琴二重协奏曲》、舒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等。????
大提琴起源于欧洲,所演奏的经典曲目几乎都是欧美作曲家的作品,早期的演奏家也都来自欧美,尤其是国际顶尖的演奏大师,还没有一个东方人的身影;但是自从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出现以后,改变了这种欧美演奏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祖籍浙江的马友友,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后迁居纽约。5岁就能公开演奏,8岁即上美国电视,后于美国茱丽亚音乐学院师从李纳德-罗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位,为他开启传统音乐学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他虽从未在中国土地上生活过,但他的身上却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所有的华人对他的演奏总觉得很熟悉,很亲切,有一种隐在血液深处最本质的情感,这和听纯粹的外国人演奏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许马友友的个别技巧不如某些演奏家,但他指下释放的音乐韵味十足,如泣如诉,魅惑人心,像与旋律本身的一出精彩对话。马友友说,透过音符,重新诠释作曲家的心灵,那种与古人神交,引起共鸣的时刻,就是身为演奏家最为荣耀的时刻。而我们的愉悦,在他与不同的演奏家合作中,都为我们带来超越单一音乐风格的声效。马友友将音乐化为独特的语言,越过世界种族意识,无数动人心魄的传说被他演绎得高贵、绝美。从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众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乐、或与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触、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形式,马友友总是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为发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除了古典音乐曲目,马友友时常演奏20世纪较不为人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皆为他量身订做新乐曲。先后录制过近50张风格不一的专辑 (曾获13次葛莱美奖)。此外,他多项跨界的录音如与巴比-麦菲林合作的“天籁”、与麦尔和欧康诺合作的“民歌的马友友-阿帕拉契圆舞曲”、演出皮亚左拉作品的“探戈灵魂”等,皆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马友友除了不断在音乐舞台上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还积极参与其他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其中电影音乐也是他非常感兴趣的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影片结合了罗曼史、武术功夫和东西文化,低缓安静,典型的中国特色, 作曲家谭盾为《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为武打电影画龙点睛地引出剧情的气氛,电影里有声的情感,不愠不火,用中国乐曲搭配西洋乐器,奏出片中主角为任务、爱情纠葛的心情,谭盾可说是拿捏得宜,以音乐贯穿电影情节,藉此强调影片内涵的丰富情感与惊险动作。马友友则为影片演奏出扣人心弦的音乐。如果说谭盾是这张电影原声带的音乐导演的话,那马友友无疑是最佳的男主角了。马友友的大提琴是贯穿该影片全场的重点,与中国古琴相互搭配,呈现出与一般武侠电影不同的音乐效果。其中一段二胡和大提琴的对话,应当说是最精彩的片段。在整个电影音乐中,马友友以其无人能及的大提琴演奏功力,淋漓地发挥了大提琴浑厚悠扬的音色,模仿出中国古琴演奏出令人动容的凄美气氛,结合了东西方之独特的音乐内涵,而贯穿全片不断延伸,诉说着这部片子各个片段所描述的爱恨情仇。
打从20世纪初进入电影以后,音乐渐而成为电影这个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和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强影片的戏剧性、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而如何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流畅表现武打电影的意境,这个大家追求的效果,「卧虎藏龙」做到了!音乐可以为电影营造一种情绪、营造一种气氛。这种气氛是维持生命的空气,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气氛像被雾气包裹着神秘的原始物质那样,浓缩在一些形象里,气氛是创作的各种因素的核心,是一切艺术的最终本质。”⑵
电影因为音乐而使电影的魅力更加漳显和完美,音乐揭示了电影的真谛:一种抽象的语言,一种思维结构。它体现为上帝对人类恩赐和通向渺茫宇宙的跳板。⑶
注:世界上最早的电影音乐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20世纪初,人们逐渐领悟到无声电影需要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厅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乐纪录影片《基督教的士兵》。片长50分钟,由救世军巴依奥斯克普公司拍摄,为影片配乐作曲的是澳大利亚音乐家R·N·马卡诺里。1908年11月17日,法国巴黎公开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杀》,是世界上最早配乐的故事片,由卡米尤·桑萨恩斯作曲
注:
⑴《弓弦上的辉煌—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
⑵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第24页
⑶浅谈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蔡世林《DVD电影评介》2007年第22期
参考书目:
《西方音乐史》[法]保·朗多米尔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
《弓弦上的辉煌—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