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瓦尔堡的幽灵学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比·瓦尔堡,这位德国艺术史家是现今人文学界的宠儿,他的学术涉猎范围广泛,但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古代"遗存"在各历史时代的"重生".因为时空的错置,因为古代"遗存"中表达生命能量的象征形式不断变形,使得每一次重生就像原初生命能量在历史性中的幽灵般返回,尤其在文艺复兴早期这种"危急的时刻",生命能量的极性化通过象征形式的两极性获得最为充分的表达,后者也因此成为历史的症候、生命的症候和艺术的症候.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探讨马克斯·韦伯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对于今天深入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及其限度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韦伯关于"终极意义"与"经验认识"相区分的"价值中立"原则,蕴含着他对于现代社会价值秩序及其根据所发生的根本转变的自觉理解,体现着他对于"终极意义"与"经验认识"的统一原则在现代社会潜存风险的忧思.正是在此意义上,韦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现代的最重要功能是让人保持"头脑的清明"并以此抵御"先知般的立法者"的妄念.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20世纪初,逻辑经验主义者将哲学定位于语言分析,发动了使哲学放弃认知功能的哲学运动.然而,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发展表明,科学与哲学在前沿科学领域和科学思想的交汇地带再次相遇.科学家承担起了使科学哲学化的工作.哲学开始于科学停止的地方,并贯穿于科学发现过程中出现理解歧义的各个环节.在科学基础的转变或变革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深刻的哲学家.科学研究越深入、越技术化、越工程化,就会带来越多的哲学问题.因此,科学—技术—社会深度纠缠发展的时代也是哲学问题迸发的时代
原始艺术的灵光,体现在此时此地仅此一次的现场感,但出于想留住"瞬间美好"的天性,人类发明了文字、印刷术、摄影、电影以及当代人工智能技术,它们都是广义上的复制,而艺术越来越依附于机械复制,它的升级,就是如今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效果上,不仅艺术而且人类精神也进入了"后真相"时代.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既是冲突的,又是互补和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