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创造力具有原始创作、解决问题、打破常规和打破标准等属性。文章系统提出了基于提升大学生创造力的大学制度改革,这些制度涉及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锻炼、弹性学制、养成教育、“双证”目标、贯通教育、师生相互促进、聘请兼职教师、领导能力建设、学徒制、科学的专业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科学的教学方法、严格的“双师”标准、授课流程、学习成果展示等。
【关键词】创造力;开发能力;制度改革;顶层设计
美国在2006年就发布了《 回应变革世界之挑战:为21世纪而加强教育》,该报告强调创造创新对于美国的价值。新时期,我国教育界已经开始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的国家。
一、大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属性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群体。笔者发现大学生创造力有四个基本属性:原始创作、解决问题、打破常规和打破标准来锁定其基本概念。(1)原始创作。创造从本质上意味着创新,可出成果,也可张扬个性。创造力是“创新的”和“生产的”,康德认为“原创性是它的第一属性”,尼采认为创造是“观察到无从称谓的东西即谓独创”。还有的学者强调创造是“把现有的素材进行新的组合”,就是把“相关联的因素用新方式联系到一起”。很多学者认同“旧瓶装新酒”属于创造,创造就是“增加、创新、建立世界上未曾有过的新东西”。总之,大学生创造力和新东西密切联系。(2)解决问题。大学生创造力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不一定是创造,但创造一定要解决问题。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寻找对策直至解决的过程,创造力可以是理论建构(问题解决相关的),还可以是实际应用,是能够“在普通思维模式以外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3)打破常规。创造是基于常规之上的。但是,常规会压制创造力发展,创造就是要打破常规。创造是反传统的,“创新都是对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否定或修正”。常规是群体的遗产,是限制创造力发展的力量。于是,批判和质疑常规本身就成为创造力的一种方式。(4)打破标准。创造力的对立面是什么?标准。创造力与个人主义同向,其特征是个体化和个性化,也就是人与人不一样。它不同于以往已经获得的能力,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二、建立健全培养创造力开发能力的办学制度
高职院校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要注重建立健全其培养制度。(1)工学结合。与企业开展实质性联合办学,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压缩理论课的内容,增加实验、实习和实践的内容,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技能实训工作,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2)订单培养。实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按照订单企业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3)顶岗锻炼。学生在学期间有不少于半年的时间到企业某一岗位上真刀真枪地进行锻炼。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内容适当前移,使学生较早介入专业课,增加动手做的机会。(4)弹性学制。突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有利于产学融合。根据行业特点、企业需要及学生实际,逐步推进学生自主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的进程。允许学生跨专业大类选修其他课程,所选课可以是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完成后取得学分,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辅修证明。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1。学生在完成公共平台课程后,可申请以“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企业要求的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代替原教学内容的学分。(5)养成教育。在实训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不搞见习、参观,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同时培养诚信意识,学生不敢懒散、粗心大意和不负责任。(6)“双证”目标。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学期间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证书考试由与院校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学会承担。考试强调统一规范,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的考试在同一时间举行,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7)贯通教育。各类教育形式随时分流。普通院校学生可以到职业院校学习,职业院校学生也可以经过考试进入普通院校。(8)师生相互促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会被反映给企业,企业会对学生提出警告或不予录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通过企业反映到学校,教师也会因此受到影响。(9)聘请兼职教师。建立聘任、考核、津贴分配、职务评审等制度。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要进行岗前培训。教学质量要考核,正确评价,及时反馈,要求举办学术性讲座或技能竞赛、参加教学会议和学术研讨会、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编写教材并做好发展规划。(10)领导能力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必须先进,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11)学徒制。学徒制是一种师傅带徒弟,正在成为“知识、技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鼓励企业为学徒提供位置。学徒制向成年劳动力开放。校企的有效配合,是校企合作的难题,将经费划拨与对企业督查的权利同时赋予院校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学徒制官方网站,提供交流平台,提供对接服务,包括学徒招聘信息、应聘者在线申请学徒岗位等。(12)科学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企业需要、学生愿学、学校具备条件、政府和行业论证。(13)科学的课程体系。专业计划是由课程决定的,不必要的课不要开,需要的课必须开。国家定位教学大纲的主旨和教学思想、技能考核的等级标准,学校按照标准培养人才,教学大纲按照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制定。开设哪些专业课程,课程的模块如何组合,由国家和行业委员会或顾问咨询组织根据行业发展、企业市场的信息以及就业的需要严格确定。(14)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教学方式:采用分段式和模块式的教学法、把知识变成问题,再把问题还原为知识的还原教学法、强调个性的兴趣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零距离”教学方法(超市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自选式教学法、现场再现教学法、“用户选择”式的学习方式。(15)严格的“双师”标准。“双师”标准同时满足三个,第一个叫院校标准,必须具备“三证”:学历证、教师证、职称证。第二个叫行政标准,高职老师必须在企业工作三至五年,或者每年有一个月时间在企业见习。第三个标准是“学者”标准,教师要有研究能力。(16)授课流程。教师授课,一是要把知识变成问题,二是要把课堂变成模拟公司和教学工场。课堂即模拟公司,学生即模拟职员。教师提出问题,教给任务,剖析问题,演示操作;教师再提出若干子问题,根据学生程度、问题难易程度因材施教。学生自选问题,练习,操作,待查。(17)学习成果展示。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比听一堂课效果好多了,学生有一种成功的意识,有一种自豪的感觉。可是教室走廊和教室墙壁上挂学生作品。
综上所述,以大学生创造力开发为切入口,推进十七项大学制度改革,必定集世界主流大学教育制度之大成,我国必定成为教育强国。
参 考 文 献
[1][英]雷蒙·威廉斯,刘建基译.关键词[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德]弗里德里希·尼采,黄明嘉译.快乐的知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日]恩田·彰.创造工程学和创造性开发学[A].许立言,张福奎.创造学研究汇[C].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5]柯林·马丁戴尔.创造力的生物学基础[A].[美]罗伯特·J·斯腾伯格,施建农等译.创造力手册[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美]罗伯特·诺齐克,严忠志,欧阳亚丽译.经过省察的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陆有锉.创造能力的养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9(4):2
[8][德]嘉布里勒·莱纳特·施耐德,顾江禾译.潜能·才华·天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9]周济.科技创新院士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关键词】创造力;开发能力;制度改革;顶层设计
美国在2006年就发布了《 回应变革世界之挑战:为21世纪而加强教育》,该报告强调创造创新对于美国的价值。新时期,我国教育界已经开始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的国家。
一、大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属性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群体。笔者发现大学生创造力有四个基本属性:原始创作、解决问题、打破常规和打破标准来锁定其基本概念。(1)原始创作。创造从本质上意味着创新,可出成果,也可张扬个性。创造力是“创新的”和“生产的”,康德认为“原创性是它的第一属性”,尼采认为创造是“观察到无从称谓的东西即谓独创”。还有的学者强调创造是“把现有的素材进行新的组合”,就是把“相关联的因素用新方式联系到一起”。很多学者认同“旧瓶装新酒”属于创造,创造就是“增加、创新、建立世界上未曾有过的新东西”。总之,大学生创造力和新东西密切联系。(2)解决问题。大学生创造力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不一定是创造,但创造一定要解决问题。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寻找对策直至解决的过程,创造力可以是理论建构(问题解决相关的),还可以是实际应用,是能够“在普通思维模式以外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3)打破常规。创造是基于常规之上的。但是,常规会压制创造力发展,创造就是要打破常规。创造是反传统的,“创新都是对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否定或修正”。常规是群体的遗产,是限制创造力发展的力量。于是,批判和质疑常规本身就成为创造力的一种方式。(4)打破标准。创造力的对立面是什么?标准。创造力与个人主义同向,其特征是个体化和个性化,也就是人与人不一样。它不同于以往已经获得的能力,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二、建立健全培养创造力开发能力的办学制度
高职院校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要注重建立健全其培养制度。(1)工学结合。与企业开展实质性联合办学,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压缩理论课的内容,增加实验、实习和实践的内容,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技能实训工作,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成才就业。(2)订单培养。实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按照订单企业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3)顶岗锻炼。学生在学期间有不少于半年的时间到企业某一岗位上真刀真枪地进行锻炼。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内容适当前移,使学生较早介入专业课,增加动手做的机会。(4)弹性学制。突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有利于产学融合。根据行业特点、企业需要及学生实际,逐步推进学生自主选课、选教师、选上课时间的进程。允许学生跨专业大类选修其他课程,所选课可以是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完成后取得学分,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辅修证明。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1。学生在完成公共平台课程后,可申请以“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企业要求的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代替原教学内容的学分。(5)养成教育。在实训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不搞见习、参观,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同时培养诚信意识,学生不敢懒散、粗心大意和不负责任。(6)“双证”目标。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学期间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证书考试由与院校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学会承担。考试强调统一规范,同一职业或不同职业的相同科目的考试在同一时间举行,并按照统一标准评分。(7)贯通教育。各类教育形式随时分流。普通院校学生可以到职业院校学习,职业院校学生也可以经过考试进入普通院校。(8)师生相互促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会被反映给企业,企业会对学生提出警告或不予录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通过企业反映到学校,教师也会因此受到影响。(9)聘请兼职教师。建立聘任、考核、津贴分配、职务评审等制度。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要进行岗前培训。教学质量要考核,正确评价,及时反馈,要求举办学术性讲座或技能竞赛、参加教学会议和学术研讨会、参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编写教材并做好发展规划。(10)领导能力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必须先进,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11)学徒制。学徒制是一种师傅带徒弟,正在成为“知识、技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鼓励企业为学徒提供位置。学徒制向成年劳动力开放。校企的有效配合,是校企合作的难题,将经费划拨与对企业督查的权利同时赋予院校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学徒制官方网站,提供交流平台,提供对接服务,包括学徒招聘信息、应聘者在线申请学徒岗位等。(12)科学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企业需要、学生愿学、学校具备条件、政府和行业论证。(13)科学的课程体系。专业计划是由课程决定的,不必要的课不要开,需要的课必须开。国家定位教学大纲的主旨和教学思想、技能考核的等级标准,学校按照标准培养人才,教学大纲按照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制定。开设哪些专业课程,课程的模块如何组合,由国家和行业委员会或顾问咨询组织根据行业发展、企业市场的信息以及就业的需要严格确定。(14)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教学方式:采用分段式和模块式的教学法、把知识变成问题,再把问题还原为知识的还原教学法、强调个性的兴趣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零距离”教学方法(超市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自选式教学法、现场再现教学法、“用户选择”式的学习方式。(15)严格的“双师”标准。“双师”标准同时满足三个,第一个叫院校标准,必须具备“三证”:学历证、教师证、职称证。第二个叫行政标准,高职老师必须在企业工作三至五年,或者每年有一个月时间在企业见习。第三个标准是“学者”标准,教师要有研究能力。(16)授课流程。教师授课,一是要把知识变成问题,二是要把课堂变成模拟公司和教学工场。课堂即模拟公司,学生即模拟职员。教师提出问题,教给任务,剖析问题,演示操作;教师再提出若干子问题,根据学生程度、问题难易程度因材施教。学生自选问题,练习,操作,待查。(17)学习成果展示。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比听一堂课效果好多了,学生有一种成功的意识,有一种自豪的感觉。可是教室走廊和教室墙壁上挂学生作品。
综上所述,以大学生创造力开发为切入口,推进十七项大学制度改革,必定集世界主流大学教育制度之大成,我国必定成为教育强国。
参 考 文 献
[1][英]雷蒙·威廉斯,刘建基译.关键词[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德]弗里德里希·尼采,黄明嘉译.快乐的知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日]恩田·彰.创造工程学和创造性开发学[A].许立言,张福奎.创造学研究汇[C].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5]柯林·马丁戴尔.创造力的生物学基础[A].[美]罗伯特·J·斯腾伯格,施建农等译.创造力手册[C].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美]罗伯特·诺齐克,严忠志,欧阳亚丽译.经过省察的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陆有锉.创造能力的养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9(4):2
[8][德]嘉布里勒·莱纳特·施耐德,顾江禾译.潜能·才华·天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9]周济.科技创新院士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