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长得什么样子,大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大体都由这些部件构成,而这次我所参观的大学,也差不多都有这些部分,但却是一所将近2000年前建造的佛教最高学府,连著名的“唐僧”——玄奘,都曾在此学习。这里就是印度东部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在5世纪到12世纪之间,是印度最高的佛教学府,曾有多达900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据说当时这里有个水池,池中栖息了一只名为那烂陀的龙,支配着水和雨,因而得名。那烂陀寺在全盛时期占地方圆48里,南北数10所寺院,有10000多名学生,教授也达2000人的盛况。现在挖掘出土的遗迹,据说不到十分之一。
去那烂陀寺的那天,是个极热的日子,在印度的旱季中,这样炎热的日子里,神牛们一般都只是趴在树荫下用尾巴掸着苍蝇而不去下地干活,狗儿们都伸长了舌头仿佛成了一具具干尸,而我们却要去2000年前盖的没有屋顶的那烂陀大学参观,真是对我们礼佛虔诚度的考验。
我们随着印度一所著名大学研究佛教的教授进入了这所神圣的大学。先是经过了一条两边种着无忧树的林荫大道,然后就看到像长城般高耸的城墙。顺着没有扶手的楼梯走上去,楼梯两边都离地面有10米多的高度,当我们胆战心惊的到了楼梯的尽头,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间间用砖垒成的小房间围起了整个几千平米的平台,每个小房间里还有用砂石搭建成的“床”。教授说,这里既有单人间,也有双人间,单人间一般是给级别比较高的僧侣住的,而在另一边的平台上的房间则是双人间。双人间里,一张床住着高年级的学生,一张床住着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的床边上用砖垒了两个“书柜”,低年级在床边则只有一个“书柜”。真没想到,这样有趣细节的设计在千年以前已经被用在佛教大学的宿舍中了。再往前走,看到有一间比较大的房间,我问教授:是否这里是住着更高级别的僧侣呢?答日:这里是给新来的学生的,是一个大通铺,所以连床和书柜都没有搭。我这才恍然大悟。据说当年玄奘来的时候就是住在这其中的一个单人间里面。教授指着其中的一个“房间”说:“当时释迦牟尼的像就是放在这里,每一个来学的人都要来膜拜,但是具体的位置是这个下面三层的地方,因为我们现在所在的楼层是相对晚的一个时期盖的,越下面的楼层年代越早。”在这个500平米的平台上,不光有一个个房间,还有喝水的地方,是一个像水井一样的圆洞在平台正中间,而圆洞周围有一圈砖头搭成的“桌子”——当时的书桌,这时我的脑海立刻勾勒出一幅僧人们围坐在桌子边上读书的场景,闭上眼睛,仿佛都能听到摇头晃脑的念经声,甚至有点神往他们那种特别的“学生生活”。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事实上,那烂陀大学除了传授佛法之外,还教授天文学、数学、文学、哲学等课程,并不只是让僧人们到此来学习念经。
那烂陀的名气还来源于它巨大的藏书量,那900多万册的书当时是放在哪里的呢?在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如同在悬崖上走路般,走在了一条两边没有护栏的高台上,走着走着,就看到了几个奇怪的巨型“房间”,深10米多,每个面积都有好几百平方米。“我们到了,这儿就是当时的图书馆”教授说。而图书馆旁边是好多个有着一米多厚的墙壁的“阅览室”。学生们从图书馆中借阅的书籍就是在这里阅读的,而这么厚的墙也是为了让阅读者可以安心阅读,起到隔音隔热的作用。阅览室里有两个洞,一个大的洞是用来供阅读者打坐或者摆放物品,小的洞则是用来放灯,而且图书馆和阅览室不光是学生可以用,伊斯兰教徒、印度教徒、当地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确实是非常人性化的。这么巨大的藏书量,不要说是在那样古老的年代了,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是很可观的规模。然而后来突厥人侵略印度,破坏一切印度教和佛教的文化,那烂陀寺也未能幸免于难。这900多万本书的大部分都被毁掉了,只有少部分被逃脱屠杀的僧人带到了亚洲各国,得以保存下来。
怀着对历史感慨的心情,我们离开了那烂陀寺。开车没几分钟,就到了玄奘纪念堂。建造玄奘纪念堂是中印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从1956年提起,直到2007年才建成后真正对世人开放。这个纪念堂有一个广场,上面竖着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玄奘雕像,他背着高过头顶的背篓,背篓上顶着一把伞,伞上吊着一个小灯台,一手拿着一个像观音菩萨手中的那种小瓶子,一手握着一把拂尘,似乎象征着玄奘千里跋涉来到印度,将中国的文明带到了印度,更将印度的佛教传播到中国甚至更广阔的地方,普度了众生。在中国人的心里,玄奘除了传播佛教,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被吴承恩用神话的手法赋予了特有的性格。而在印度人心中的玄奘又是怎样的呢?就这个问题我问起印度这位60多岁的老教授,他告诉我,印度民众认识的中国人并不多,但是有两位中国人没有人不认识,一位是玄奘,一位是成龙。可见玄奘在印度的地位。
在离开的时候听说印度政府正筹划在那烂陀寺原址附近建一所新的佛教大学,这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可能过几年到几十年,这里又会传出琅琅书声。这所那烂陀大学,或许连佛祖都没有料想到,它会经历那么多的跌宕起伏,从无到有,再到发展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教大学,然后在侵略者的掠夺下繁华散尽,只留下躯壳,而又在千年之后成为旅游胜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而这一次的重建是否会是那烂陀寺的又一次新生呢?
那烂陀寺,在5世纪到12世纪之间,是印度最高的佛教学府,曾有多达900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据说当时这里有个水池,池中栖息了一只名为那烂陀的龙,支配着水和雨,因而得名。那烂陀寺在全盛时期占地方圆48里,南北数10所寺院,有10000多名学生,教授也达2000人的盛况。现在挖掘出土的遗迹,据说不到十分之一。
去那烂陀寺的那天,是个极热的日子,在印度的旱季中,这样炎热的日子里,神牛们一般都只是趴在树荫下用尾巴掸着苍蝇而不去下地干活,狗儿们都伸长了舌头仿佛成了一具具干尸,而我们却要去2000年前盖的没有屋顶的那烂陀大学参观,真是对我们礼佛虔诚度的考验。
我们随着印度一所著名大学研究佛教的教授进入了这所神圣的大学。先是经过了一条两边种着无忧树的林荫大道,然后就看到像长城般高耸的城墙。顺着没有扶手的楼梯走上去,楼梯两边都离地面有10米多的高度,当我们胆战心惊的到了楼梯的尽头,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间间用砖垒成的小房间围起了整个几千平米的平台,每个小房间里还有用砂石搭建成的“床”。教授说,这里既有单人间,也有双人间,单人间一般是给级别比较高的僧侣住的,而在另一边的平台上的房间则是双人间。双人间里,一张床住着高年级的学生,一张床住着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的床边上用砖垒了两个“书柜”,低年级在床边则只有一个“书柜”。真没想到,这样有趣细节的设计在千年以前已经被用在佛教大学的宿舍中了。再往前走,看到有一间比较大的房间,我问教授:是否这里是住着更高级别的僧侣呢?答日:这里是给新来的学生的,是一个大通铺,所以连床和书柜都没有搭。我这才恍然大悟。据说当年玄奘来的时候就是住在这其中的一个单人间里面。教授指着其中的一个“房间”说:“当时释迦牟尼的像就是放在这里,每一个来学的人都要来膜拜,但是具体的位置是这个下面三层的地方,因为我们现在所在的楼层是相对晚的一个时期盖的,越下面的楼层年代越早。”在这个500平米的平台上,不光有一个个房间,还有喝水的地方,是一个像水井一样的圆洞在平台正中间,而圆洞周围有一圈砖头搭成的“桌子”——当时的书桌,这时我的脑海立刻勾勒出一幅僧人们围坐在桌子边上读书的场景,闭上眼睛,仿佛都能听到摇头晃脑的念经声,甚至有点神往他们那种特别的“学生生活”。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事实上,那烂陀大学除了传授佛法之外,还教授天文学、数学、文学、哲学等课程,并不只是让僧人们到此来学习念经。
那烂陀的名气还来源于它巨大的藏书量,那900多万册的书当时是放在哪里的呢?在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如同在悬崖上走路般,走在了一条两边没有护栏的高台上,走着走着,就看到了几个奇怪的巨型“房间”,深10米多,每个面积都有好几百平方米。“我们到了,这儿就是当时的图书馆”教授说。而图书馆旁边是好多个有着一米多厚的墙壁的“阅览室”。学生们从图书馆中借阅的书籍就是在这里阅读的,而这么厚的墙也是为了让阅读者可以安心阅读,起到隔音隔热的作用。阅览室里有两个洞,一个大的洞是用来供阅读者打坐或者摆放物品,小的洞则是用来放灯,而且图书馆和阅览室不光是学生可以用,伊斯兰教徒、印度教徒、当地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确实是非常人性化的。这么巨大的藏书量,不要说是在那样古老的年代了,即使是放在今天,也是很可观的规模。然而后来突厥人侵略印度,破坏一切印度教和佛教的文化,那烂陀寺也未能幸免于难。这900多万本书的大部分都被毁掉了,只有少部分被逃脱屠杀的僧人带到了亚洲各国,得以保存下来。
怀着对历史感慨的心情,我们离开了那烂陀寺。开车没几分钟,就到了玄奘纪念堂。建造玄奘纪念堂是中印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从1956年提起,直到2007年才建成后真正对世人开放。这个纪念堂有一个广场,上面竖着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玄奘雕像,他背着高过头顶的背篓,背篓上顶着一把伞,伞上吊着一个小灯台,一手拿着一个像观音菩萨手中的那种小瓶子,一手握着一把拂尘,似乎象征着玄奘千里跋涉来到印度,将中国的文明带到了印度,更将印度的佛教传播到中国甚至更广阔的地方,普度了众生。在中国人的心里,玄奘除了传播佛教,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被吴承恩用神话的手法赋予了特有的性格。而在印度人心中的玄奘又是怎样的呢?就这个问题我问起印度这位60多岁的老教授,他告诉我,印度民众认识的中国人并不多,但是有两位中国人没有人不认识,一位是玄奘,一位是成龙。可见玄奘在印度的地位。
在离开的时候听说印度政府正筹划在那烂陀寺原址附近建一所新的佛教大学,这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可能过几年到几十年,这里又会传出琅琅书声。这所那烂陀大学,或许连佛祖都没有料想到,它会经历那么多的跌宕起伏,从无到有,再到发展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佛教大学,然后在侵略者的掠夺下繁华散尽,只留下躯壳,而又在千年之后成为旅游胜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而这一次的重建是否会是那烂陀寺的又一次新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