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普世设计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倾向于接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尽完美,我们甚至会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科技的发展,直到发现另一个引起惊叹且可以使用的替代品为止,比方说左撇子一直适应右撇子的工具一样。因此,弱势群体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地位,他们只能等待受到关注,因为设计师往往都是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器具的演进并不是来自大众需要,而是来自对现有事物缺点的观察”。为弱势群体而进行的设计,如果不能从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其思考,得出的只会是一厢情愿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是设计师,而不是上帝,设计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障碍。
普适设计(Universal Design)作为一个术语最早被设计师罗·玛斯(Ron Mace)于1985年使用。罗·玛斯是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因为这一点使他对“普适设计”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于1988年对“普适设计”进行了解释:“普适设计指的是诸如建筑等综合型产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的设计。”
普适设计(Universal Design)和广泛设计(Inclusive De—sign)在美国成为可以互换的术语用来表述一种体现公平与社会公正的设计。与之相类似的专业术语还有“生活范围设计”(Life span Design)、“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等。相比较“普适设计”而言,这些术语较缺乏“对社会整体范围的关注”(Mullick and Steinfeld,1997)。在20世纪50年代,“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作为“普适设计”的原型就已经出现。l961年在瑞典召开的大会(ISRD,1961)更加关注了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展开的无障碍设计尝试。但是在美国,“无障碍设计”被消极地理解为针对残疾人的设计,相对而言,“易接近设计”(Accessible Design)则较为积极地被使用,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而在欧洲和日本,“无障碍设计”这个术语则被更为宽泛地用来解释“普适设计”。此外,自从1967年以来,“为所有人的设计”(designfor all)在欧洲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日本则较为接受“普适设计”这个说法。
二.何为普适设计
在某种程度上讲,战争促进了人体工程学的发展,战争的结果则促进了普适设计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世界各国如美国带来了大量的残疾人口。如何使他们较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成为工业设计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在普适设计中,那些一开始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需要而进行修改以达到残疾人使用要求的设计,被称作“自下而上的设计”;相反,那些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残疾人的特殊要求,而后进行修改以适应身体能力正常的人的设计,被称作“自上而下的设计”。
残疾人概念的存在,本身就是由设计上的不平等和不合理造成的。因为设计给他们造成了太多障碍使他们不能完成某种活动或操作,导致他们被其他人判断为“残疾人”。残疾人从设计的角度可以定义为“活动障碍者”。如果设计可以消除这种障碍,让他们自由地出入建筑,自由地使用生活中的产品,那他们就不再是残疾人,至少在每一个人心中都不会再意识到这一点。
广义地讲,普适设计是指设计师的作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供所有人方便地使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初主要是针对大多数身体各方面能力正常的人所设计的作品,必须随着所考虑的适用范围的扩大进行精心的推敲和修改,以使其适用于其他潜在使用者的需要,这些人中包括残疾人。
三.如何在产品设计中体现普世设计
设计中的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群体中身体状况处于弱势的阶层,比如老人、儿童、病人、残疾人等。设计行为对他们应有特别地关注和考虑,因为他们无法像正常成年人那样去使用普通的设计品。由于这些设计品大多是为成年健康人设计的,导致弱势人群在生活中会受到一些特殊的限制,这些都是设计师所必须注意的。为弱势群体进行相关的产品设计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1.隐形化
一些老年人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从而出现能力与行为上的失调,因此辅助工具(如手杖、浴缸椅、马桶扶手等)对老年人很重要。但老年人和残疾人并不希望别人看出自己使用了这些辅助性装置(如助听器),除非这些产品的外型能够被掩盖起来,比如成为衣服的一个部分或和室内的装饰结合起来。总之,尽量地“隐形化”。
2.渐进化
从整体上讲,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会随之减少。老人会对生活的变化更加敏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会变得相对迟钝。因此,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在技术的变化上要循序渐进,在产品形态的语义表达上要注意与已有产品的语义衔接,否则将较难被接受。
3.通用化
为弱势群体设计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因此,应尽量设计出可以在不同环境和场合中都可以使用的“通用产品”。例如,美国有一种被普遍使用的助步器,在家庭中使用时非常方便且由于美国家庭空间宽裕,储藏也不是问题。但一旦离家就非常不便,一方面不易于储藏,另一方面则根本不能通过公交车的过道。而欧洲的一种同类产品则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因为这种助步器可以折叠,而且装配了座位和手闸。因此这种助步器在欧洲和加拿大等地很受欢迎。
普适设计极力想改变设计中业已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卫生间设计便常常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许多旧式的建筑中,男卫生问往往拥有更多的厕位和面积。l992年在伦敦对公共建筑卫生间所做的调查中,有这样的一些数据:在英国国家剧院有83个男用小便设施及厕位,而女用厕位是36个;在英国皇家宴会大厅相应的数据是64个和28个; 在英国博物馆相应的数据是41个和l9个;在利物浦车站则是49个和20个。而今天通常的做法是将男卫生问和女卫生间设计的面积相等,这种做法仍然忽视了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带来的实际上的不平等。因为,女卫生间中所需要的每个厕位的面积比男卫生问里的要大(男式小便池相当节省空间,将每个厕位的平均面积予以缩小)。而同时,每个女卫生间中所消耗的单位时间也要长于男卫生问。平均安排男女卫生间面积的结果是,当女卫生问门口排起长队的时候,男卫生间则往往是空空荡荡的。
四.普适设计的局限
在全球范围内,如果不考虑文化、道德和地理的因素,人们在处理生活之中的挑战时有着非常相似的愿望。实际上,“普适设计”正是从人类身体的共性出发,去努力消除人们之间身体的差异性。但是,如果考虑到人类的心理需要,那么可以说并不存在“普适设计”,或者说“普适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人们在身体上的差别使人们需要“普适”的设计,但人们在心理上的差别则使人们需要“差别”的设计——这也是为什么“普适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公共空问与公共用具范围的原因。而在那些私人用品和私人环境中,人们更加注重设计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享受。当然,这种享受因人而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倾向于接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尽完美,我们甚至会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科技的发展,直到发现另一个引起惊叹且可以使用的替代品为止,比方说左撇子一直适应右撇子的工具一样。因此,弱势群体处于相对比较被动的地位,他们只能等待受到关注,因为设计师往往都是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器具的演进并不是来自大众需要,而是来自对现有事物缺点的观察”。为弱势群体而进行的设计,如果不能从他们的角度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其思考,得出的只会是一厢情愿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是设计师,而不是上帝,设计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障碍。
普适设计(Universal Design)作为一个术语最早被设计师罗·玛斯(Ron Mace)于1985年使用。罗·玛斯是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因为这一点使他对“普适设计”的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于1988年对“普适设计”进行了解释:“普适设计指的是诸如建筑等综合型产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的设计。”
普适设计(Universal Design)和广泛设计(Inclusive De—sign)在美国成为可以互换的术语用来表述一种体现公平与社会公正的设计。与之相类似的专业术语还有“生活范围设计”(Life span Design)、“跨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等。相比较“普适设计”而言,这些术语较缺乏“对社会整体范围的关注”(Mullick and Steinfeld,1997)。在20世纪50年代,“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作为“普适设计”的原型就已经出现。l961年在瑞典召开的大会(ISRD,1961)更加关注了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展开的无障碍设计尝试。但是在美国,“无障碍设计”被消极地理解为针对残疾人的设计,相对而言,“易接近设计”(Accessible Design)则较为积极地被使用,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而在欧洲和日本,“无障碍设计”这个术语则被更为宽泛地用来解释“普适设计”。此外,自从1967年以来,“为所有人的设计”(designfor all)在欧洲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日本则较为接受“普适设计”这个说法。
二.何为普适设计
在某种程度上讲,战争促进了人体工程学的发展,战争的结果则促进了普适设计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世界各国如美国带来了大量的残疾人口。如何使他们较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成为工业设计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在普适设计中,那些一开始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需要而进行修改以达到残疾人使用要求的设计,被称作“自下而上的设计”;相反,那些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残疾人的特殊要求,而后进行修改以适应身体能力正常的人的设计,被称作“自上而下的设计”。
残疾人概念的存在,本身就是由设计上的不平等和不合理造成的。因为设计给他们造成了太多障碍使他们不能完成某种活动或操作,导致他们被其他人判断为“残疾人”。残疾人从设计的角度可以定义为“活动障碍者”。如果设计可以消除这种障碍,让他们自由地出入建筑,自由地使用生活中的产品,那他们就不再是残疾人,至少在每一个人心中都不会再意识到这一点。
广义地讲,普适设计是指设计师的作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供所有人方便地使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初主要是针对大多数身体各方面能力正常的人所设计的作品,必须随着所考虑的适用范围的扩大进行精心的推敲和修改,以使其适用于其他潜在使用者的需要,这些人中包括残疾人。
三.如何在产品设计中体现普世设计
设计中的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群体中身体状况处于弱势的阶层,比如老人、儿童、病人、残疾人等。设计行为对他们应有特别地关注和考虑,因为他们无法像正常成年人那样去使用普通的设计品。由于这些设计品大多是为成年健康人设计的,导致弱势人群在生活中会受到一些特殊的限制,这些都是设计师所必须注意的。为弱势群体进行相关的产品设计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1.隐形化
一些老年人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从而出现能力与行为上的失调,因此辅助工具(如手杖、浴缸椅、马桶扶手等)对老年人很重要。但老年人和残疾人并不希望别人看出自己使用了这些辅助性装置(如助听器),除非这些产品的外型能够被掩盖起来,比如成为衣服的一个部分或和室内的装饰结合起来。总之,尽量地“隐形化”。
2.渐进化
从整体上讲,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会随之减少。老人会对生活的变化更加敏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会变得相对迟钝。因此,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在技术的变化上要循序渐进,在产品形态的语义表达上要注意与已有产品的语义衔接,否则将较难被接受。
3.通用化
为弱势群体设计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因此,应尽量设计出可以在不同环境和场合中都可以使用的“通用产品”。例如,美国有一种被普遍使用的助步器,在家庭中使用时非常方便且由于美国家庭空间宽裕,储藏也不是问题。但一旦离家就非常不便,一方面不易于储藏,另一方面则根本不能通过公交车的过道。而欧洲的一种同类产品则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因为这种助步器可以折叠,而且装配了座位和手闸。因此这种助步器在欧洲和加拿大等地很受欢迎。
普适设计极力想改变设计中业已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卫生间设计便常常存在着极大的不平等。许多旧式的建筑中,男卫生问往往拥有更多的厕位和面积。l992年在伦敦对公共建筑卫生间所做的调查中,有这样的一些数据:在英国国家剧院有83个男用小便设施及厕位,而女用厕位是36个;在英国皇家宴会大厅相应的数据是64个和28个; 在英国博物馆相应的数据是41个和l9个;在利物浦车站则是49个和20个。而今天通常的做法是将男卫生问和女卫生间设计的面积相等,这种做法仍然忽视了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带来的实际上的不平等。因为,女卫生间中所需要的每个厕位的面积比男卫生问里的要大(男式小便池相当节省空间,将每个厕位的平均面积予以缩小)。而同时,每个女卫生间中所消耗的单位时间也要长于男卫生问。平均安排男女卫生间面积的结果是,当女卫生问门口排起长队的时候,男卫生间则往往是空空荡荡的。
四.普适设计的局限
在全球范围内,如果不考虑文化、道德和地理的因素,人们在处理生活之中的挑战时有着非常相似的愿望。实际上,“普适设计”正是从人类身体的共性出发,去努力消除人们之间身体的差异性。但是,如果考虑到人类的心理需要,那么可以说并不存在“普适设计”,或者说“普适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人们在身体上的差别使人们需要“普适”的设计,但人们在心理上的差别则使人们需要“差别”的设计——这也是为什么“普适设计”主要关注的是公共空问与公共用具范围的原因。而在那些私人用品和私人环境中,人们更加注重设计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享受。当然,这种享受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