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健身气功教学中,偶遇到有些学员说健身气功·易筋经前三势(也即韦驮献杵一、二、三势)动作简单,没什么好学的!健身气功也就是我们打太极拳前的预备操!然而,当他们听我讲解后,学习态度却有了180度的改变!针对此现象,加强对健身气功功法原理及动作要领的讲解非常有必要。为此,本文拟就韦驮献杵势理法进行详细介绍如下:
编排原理
韦驮梵文是Veda,又名韦驮天,本是婆罗门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之一。韦驮的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威武将样,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两肘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手持宝杵的韦驮象征着刚强、忠诚的品质。韦驮献杵势就是韦驮持杖的三种姿势,这三势之间关系密切,是易筋经功法的基础,练气的入门。开始第一势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例如,通过十指连心,两掌相合,十指相接,意守两掌及中丹田处,可使心静神定,起到气定神敛、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这就是古人所说“神住气自回”的功法要旨。同时两掌合于胸前并与“膻中穴”相对,这个姿势可使肺脏上下左右的“位置”适中、升降开合与呼吸吐呐合乎标准,利于肺气的调节。功法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直接掌握了“肺主气、司呼吸”的关键,控制了全身“气”运行的总枢纽,从而达到“息调”、“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自然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从而达到三调的统一,这也体现了易筋经古传口诀中“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的深刻含义。第二势通过脚趾抓地(尤其脚掌及腿部内侧较为用劲),中指领劲立掌,两掌用暗劲外撑,力达掌根的动作导引,能有效地激发足三阴经及手三阴经连属的脏腑的功能,达到改善气血运行,畅通经络,强壮内脏的作用。第三势通过下肢提踵、脚掌及腿部外侧用力,以及提肛等动作导引,能够有效刺激足三阳经、督脉等经脉,对提高人的阳气及全身血液循环有重要作用。这三势动作从平心静气、敛神开始,接着通过脚掌和腿部内外两侧至两掌的运劲用力,引发全身气机运行,对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动机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循序渐进习练健身气功的重要法门,因此韦驮献杵势的编排非常全面、合理和科学。
调身规律
阴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本指物体对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用阴阳的原理分析韦驮献杵势,可发现每势均有动中涵静,且每势过程均呈现出阴阳的运动规律。如第一势动作先由两肩胛骨向前上方领起,再往下沉,带动两肩两臂向后向下划半弧形,使劲力沉至腰部,随之以腰带臂(命门后突下沉与两臂相应,形成前后、上下的阴阳对应运动关系),两手拇指领劲带动双臂向前向上抬至前平举,两手腕距离与两肩同宽,高度与肩平,掌心相对,指尖向前。接着两肘下沉领劲带双手回收,但之前向前向上合力不丢,与两肘下沉之力形成对拉的阴阳关系。两掌合于胸前,掌根在膻中穴正前方10厘米处,掌指尖方向与水平约成30度;两肘弯处处恰好可以放一根木杖;两腋要虚。两眼透过中指尖看在前下方1.5至2米处。此势动作由动入静。第二势动作要领是两肘抬起时,要注意沉肩,形成上下阴阳运动;同时重心略向前移。随之两掌向前伸展时,身体略向后靠,形成前后对拉的阴阳运动,此时重心略向后移。当两臂向左右分开时,身体重心再缓缓向前移回。接着脚趾抓地,中指领劲立掌,两掌用暗劲由小到大(阴阳消长规律),逐渐加力,意想力大无穷将两座山逐渐推开。坐腕立掌时,脚趾抓地,呼吸自然,气定神敛。这正如文献中所述“足趾拄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的一种动中涵静的景象。第三势松腕又是一个阴阳运动的过程(这一松腕过程是逐渐慢慢的放松,而不是一下松完),其要求是先沉肩、沉肘,再向后挑肘划半圆,然后慢慢松肩、松肘、松腕,伸直向前平举,随之屈肘内收至胸前平屈才算松完。这充分体现了阴阳消长的规律。接着两掌同时内旋,翻掌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当两手向上托至头顶上时,脚指抓地,两脚掌外侧及大小腿外侧用力提脚跟,同时微收下颌,舌抵上腭,牙关紧咬,目视前下方;随之两手继续用暗劲尽力上托,虎口相对,两臂伸直。这个动作两脚掌及腿部外侧用力,两脚前脚掌用力下踩,两手用力上举,形成上下阴阳对称运动,使全身得到拉伸。同时用两手上托也是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用力要从小到大,逐渐增力。此外两掌心向上为阳,眼向前下方看为阴,也形成上下的阴阳对称关系,有利于身体的平衡。
调心方法
习练韦驮献杵势的调心基本要求是在精神放松,意识平静条件下,以调身为主,通过意识引动形体,并随动作的转变而变化,以导引气的运行,达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例如,第一势意想通过两肩胛骨先向后上方领起,再往下沉,带动两肩两臂向后向下划半弧形,使劲力沉至腰部,随之以腰为动力,通过拇指向前向上引领拉伸,将两臂向前向上举至与肩平。接着两肘下沉领劲带双手回收,两掌合于胸前距膻中穴(两乳连线中点,也称中丹田,是宗气产生的地方)10厘米之处,随之意守两掌及中丹田处。第二势意想“肩井穴”部向下松沉,摧动两肘自动向外向上抬起。随之意想两手中指领劲向前伸展,两手犹如伸到无限远的天边,并沿着天边左右分开至两肩成一直线,心胸开阔自然。接着意想中指领劲立掌坐腕,指尖内翘,掌心外撑,犹如将两座山向左右推向无限远处——力大无穷。第三势意想随动作要领而变,最后两手上托时透过天门意注双掌,意想两手向上托至天空无限高处,与天相接;同时两脚趾用力下踩入地,将身体各部肌肉尽力伸展,引动全身经络气血运行,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
通过以上以意识引动形体的动作导引(调心)活动,容易让学员掌握功法技术要领,以及更容易体验到松静自然及抻筋拨骨的本体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和锻炼效果。韦驮献杵势主要目的是通过调身、调心、调息活动,达到端正身形,畅通经络,宁静心神,内安五脏的目的,因此定势动作意识不能太强,要处于有意无意之间。
调息准则
韦驮献杵势的呼吸方法以自然舒适的呼吸为主,不可过分讲求呼吸。也就是习练时,要求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为准。但习练者随着动作的熟练,也要主动配合动作及意念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例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掌上托时自然吸气,下落时自然呼气。
综上所述,可看出韦驮献杵势是一个非常全面、合理和科学的组合。学习韦驮献杵势,不仅能认识易筋经的运动原理和方法,而且还能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内涵。为此,在教授该功法动作时,详细讲解以上理法,无疑能给学员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这对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及功法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排原理
韦驮梵文是Veda,又名韦驮天,本是婆罗门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之一。韦驮的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威武将样,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两肘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手持宝杵的韦驮象征着刚强、忠诚的品质。韦驮献杵势就是韦驮持杖的三种姿势,这三势之间关系密切,是易筋经功法的基础,练气的入门。开始第一势运用平心静气、敛神的原则,结合人体的内景生理,经络气脉,运用得非常合理。例如,通过十指连心,两掌相合,十指相接,意守两掌及中丹田处,可使心静神定,起到气定神敛、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这就是古人所说“神住气自回”的功法要旨。同时两掌合于胸前并与“膻中穴”相对,这个姿势可使肺脏上下左右的“位置”适中、升降开合与呼吸吐呐合乎标准,利于肺气的调节。功法一开始便从这里下手,直接掌握了“肺主气、司呼吸”的关键,控制了全身“气”运行的总枢纽,从而达到“息调”、“气定”的要求。气机能定,则自然心境澄清、神意内敛,从而达到三调的统一,这也体现了易筋经古传口诀中“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的深刻含义。第二势通过脚趾抓地(尤其脚掌及腿部内侧较为用劲),中指领劲立掌,两掌用暗劲外撑,力达掌根的动作导引,能有效地激发足三阴经及手三阴经连属的脏腑的功能,达到改善气血运行,畅通经络,强壮内脏的作用。第三势通过下肢提踵、脚掌及腿部外侧用力,以及提肛等动作导引,能够有效刺激足三阳经、督脉等经脉,对提高人的阳气及全身血液循环有重要作用。这三势动作从平心静气、敛神开始,接着通过脚掌和腿部内外两侧至两掌的运劲用力,引发全身气机运行,对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动机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循序渐进习练健身气功的重要法门,因此韦驮献杵势的编排非常全面、合理和科学。
调身规律
阴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本指物体对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用阴阳的原理分析韦驮献杵势,可发现每势均有动中涵静,且每势过程均呈现出阴阳的运动规律。如第一势动作先由两肩胛骨向前上方领起,再往下沉,带动两肩两臂向后向下划半弧形,使劲力沉至腰部,随之以腰带臂(命门后突下沉与两臂相应,形成前后、上下的阴阳对应运动关系),两手拇指领劲带动双臂向前向上抬至前平举,两手腕距离与两肩同宽,高度与肩平,掌心相对,指尖向前。接着两肘下沉领劲带双手回收,但之前向前向上合力不丢,与两肘下沉之力形成对拉的阴阳关系。两掌合于胸前,掌根在膻中穴正前方10厘米处,掌指尖方向与水平约成30度;两肘弯处处恰好可以放一根木杖;两腋要虚。两眼透过中指尖看在前下方1.5至2米处。此势动作由动入静。第二势动作要领是两肘抬起时,要注意沉肩,形成上下阴阳运动;同时重心略向前移。随之两掌向前伸展时,身体略向后靠,形成前后对拉的阴阳运动,此时重心略向后移。当两臂向左右分开时,身体重心再缓缓向前移回。接着脚趾抓地,中指领劲立掌,两掌用暗劲由小到大(阴阳消长规律),逐渐加力,意想力大无穷将两座山逐渐推开。坐腕立掌时,脚趾抓地,呼吸自然,气定神敛。这正如文献中所述“足趾拄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的一种动中涵静的景象。第三势松腕又是一个阴阳运动的过程(这一松腕过程是逐渐慢慢的放松,而不是一下松完),其要求是先沉肩、沉肘,再向后挑肘划半圆,然后慢慢松肩、松肘、松腕,伸直向前平举,随之屈肘内收至胸前平屈才算松完。这充分体现了阴阳消长的规律。接着两掌同时内旋,翻掌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当两手向上托至头顶上时,脚指抓地,两脚掌外侧及大小腿外侧用力提脚跟,同时微收下颌,舌抵上腭,牙关紧咬,目视前下方;随之两手继续用暗劲尽力上托,虎口相对,两臂伸直。这个动作两脚掌及腿部外侧用力,两脚前脚掌用力下踩,两手用力上举,形成上下阴阳对称运动,使全身得到拉伸。同时用两手上托也是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用力要从小到大,逐渐增力。此外两掌心向上为阳,眼向前下方看为阴,也形成上下的阴阳对称关系,有利于身体的平衡。
调心方法
习练韦驮献杵势的调心基本要求是在精神放松,意识平静条件下,以调身为主,通过意识引动形体,并随动作的转变而变化,以导引气的运行,达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例如,第一势意想通过两肩胛骨先向后上方领起,再往下沉,带动两肩两臂向后向下划半弧形,使劲力沉至腰部,随之以腰为动力,通过拇指向前向上引领拉伸,将两臂向前向上举至与肩平。接着两肘下沉领劲带双手回收,两掌合于胸前距膻中穴(两乳连线中点,也称中丹田,是宗气产生的地方)10厘米之处,随之意守两掌及中丹田处。第二势意想“肩井穴”部向下松沉,摧动两肘自动向外向上抬起。随之意想两手中指领劲向前伸展,两手犹如伸到无限远的天边,并沿着天边左右分开至两肩成一直线,心胸开阔自然。接着意想中指领劲立掌坐腕,指尖内翘,掌心外撑,犹如将两座山向左右推向无限远处——力大无穷。第三势意想随动作要领而变,最后两手上托时透过天门意注双掌,意想两手向上托至天空无限高处,与天相接;同时两脚趾用力下踩入地,将身体各部肌肉尽力伸展,引动全身经络气血运行,进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
通过以上以意识引动形体的动作导引(调心)活动,容易让学员掌握功法技术要领,以及更容易体验到松静自然及抻筋拨骨的本体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和锻炼效果。韦驮献杵势主要目的是通过调身、调心、调息活动,达到端正身形,畅通经络,宁静心神,内安五脏的目的,因此定势动作意识不能太强,要处于有意无意之间。
调息准则
韦驮献杵势的呼吸方法以自然舒适的呼吸为主,不可过分讲求呼吸。也就是习练时,要求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为准。但习练者随着动作的熟练,也要主动配合动作及意念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例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掌上托时自然吸气,下落时自然呼气。
综上所述,可看出韦驮献杵势是一个非常全面、合理和科学的组合。学习韦驮献杵势,不仅能认识易筋经的运动原理和方法,而且还能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内涵。为此,在教授该功法动作时,详细讲解以上理法,无疑能给学员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这对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及功法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