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4日,全省种子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省农委于文波副主任出席会议并对今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农委科教处、农业处、法规处、行政审批办等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十一五”期间,我省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种子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种子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种子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行业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五年间,全省共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51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43个,三大作物优质品率达到9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0%。
“十二五”时期我省种子工作要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按照确保“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的总体目标,创新科研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监管模式,创新工作载体,加快种子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种子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省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此,要着力提升七个能力:
提升种子产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新品种研发体系和繁育体系,依托省内大型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院校,建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公益性、基础性科研育种平台;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建立高标准、规范化、相对稳定、相对集中的北方种子生产基地;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在全省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现代种业体系。
提升科研育种创新能力重点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试验水平,完善品种退出机制,加快种子科技推广。到“十二五”末,主要农作物品种至少更新一次。单产要提高5%以上,本省自育品种占有率达到6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种子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2%以上。
提升种子市场监管能力要净化市场主体,搞好“两证”发放和种子商店的登记备案。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坚持“五统一”的管理制度,规范种子包装和广告宣传,逐步实现全省种子销售微机联网。强化种子市场监管,重点以“保安全、促增收、优秩序、维权益”为主题,集中打击种子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坚决遏制侵权假冒多发势头。
提升种子质量监控能力重点从提升能力、强化监督、完善制度等方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子检验机构,在5年内完成1个省级质检中心、9个市州、30个产粮大县种子检验机构的建设和资质认证;建设一支强大的种子检验员队伍,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认真负责的种子检验员;提高检测水平,做到省里能够检测品种真实性、转基因及品质分析等,市、县都能检测水分、净度、发芽率、纯度四项指标,到“十二五”末,市场上种子合格率达到99%以上。
提升种子调控和保供能力建立稳定的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生产基地,玉米制种面积要稳定在35~40万亩,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大豆制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努力提高企业种子生产加工水平,实现种子烘干、精选、包良、包装流水线作业;加强种子信息化建设,抓好国家和省里两级种子储备,提升我省抵御自然灾害和种子调控的能力。
提升种子企业竞争能力加快种子资源整合,加快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实施大协作,提升我省种业整体水平,支持开展商业化育种,着力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五年内培育和打造3~4家核心竞争能力突出、自主研发技术领先、进入全国种业50强的大型种子企业,种子企业竞争能力明显提升。
提升行风和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种子管理机构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坚持规范执法、廉洁执法、秉公执法,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决不允许种子管理人员参与种子经营活动。种子企业要严格自律,决不做坑农害农的事情。
2011年,全省种子管理部门要坚决打击侵权假冒种子行为,严格把好种子质量关,切实保证种子供应,认真抓好宣传引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吉林省种子总站 供稿)
“十一五”期间,我省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种子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种子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种子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行业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五年间,全省共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51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43个,三大作物优质品率达到9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0%。
“十二五”时期我省种子工作要紧紧围绕全省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按照确保“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的总体目标,创新科研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监管模式,创新工作载体,加快种子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种子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省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此,要着力提升七个能力:
提升种子产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新品种研发体系和繁育体系,依托省内大型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院校,建设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公益性、基础性科研育种平台;支持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建立高标准、规范化、相对稳定、相对集中的北方种子生产基地;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在全省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现代种业体系。
提升科研育种创新能力重点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试验水平,完善品种退出机制,加快种子科技推广。到“十二五”末,主要农作物品种至少更新一次。单产要提高5%以上,本省自育品种占有率达到6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种子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2%以上。
提升种子市场监管能力要净化市场主体,搞好“两证”发放和种子商店的登记备案。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坚持“五统一”的管理制度,规范种子包装和广告宣传,逐步实现全省种子销售微机联网。强化种子市场监管,重点以“保安全、促增收、优秩序、维权益”为主题,集中打击种子侵权假冒违法行为,坚决遏制侵权假冒多发势头。
提升种子质量监控能力重点从提升能力、强化监督、完善制度等方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子检验机构,在5年内完成1个省级质检中心、9个市州、30个产粮大县种子检验机构的建设和资质认证;建设一支强大的种子检验员队伍,培养一批技术过硬、认真负责的种子检验员;提高检测水平,做到省里能够检测品种真实性、转基因及品质分析等,市、县都能检测水分、净度、发芽率、纯度四项指标,到“十二五”末,市场上种子合格率达到99%以上。
提升种子调控和保供能力建立稳定的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生产基地,玉米制种面积要稳定在35~40万亩,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大豆制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努力提高企业种子生产加工水平,实现种子烘干、精选、包良、包装流水线作业;加强种子信息化建设,抓好国家和省里两级种子储备,提升我省抵御自然灾害和种子调控的能力。
提升种子企业竞争能力加快种子资源整合,加快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实施大协作,提升我省种业整体水平,支持开展商业化育种,着力提升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五年内培育和打造3~4家核心竞争能力突出、自主研发技术领先、进入全国种业50强的大型种子企业,种子企业竞争能力明显提升。
提升行风和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种子管理机构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坚持规范执法、廉洁执法、秉公执法,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决不允许种子管理人员参与种子经营活动。种子企业要严格自律,决不做坑农害农的事情。
2011年,全省种子管理部门要坚决打击侵权假冒种子行为,严格把好种子质量关,切实保证种子供应,认真抓好宣传引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吉林省种子总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