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之间交往也必须有边界意识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im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她说的都对,你却感觉就是不爽、就是不愿意听?只因“你的领地被侵犯了”——
  常女士是来讨教如何改善母女关系的,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她发现围绕着她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以及丈夫和婆婆的母子关系,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她大惑不解,本来应该亲密无间的关系,为什么到头来却是一地鸡毛?
  什么事儿都得她说了算——“妈妈说的都对,但我就是不爽。”
  常女士今年39岁,是一名银行职员,会计学硕士,在单位颇受领导器重。女儿小琴今年16岁,上高一,寄宿,学习成绩中等偏上。
  小琴上初二以来,经常因为生活琐事与常女士闹别扭,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吵一架。常女士知道,女儿进入了青春期,出现叛逆行为是正常的,以为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我想错了,小琴越来越不像话!”常女士委屈地说,“她事事都跟我对着干,成心气我。比如,她喜欢睡觉时把窗户开条缝,说是要通风。我说天渐渐凉了,晚上睡觉不要开窗,以免感冒,可她偏要敞开窗户睡觉!我给她买了两双新袜子,让她带到学校穿,特意帮她放到书包里。开车送她到学校,她把袜子拿出来放到座位上,讥讽道:‘这么好看的颜色,留着自己穿吧。’您说,这哪像亲母女,明明是冤家嘛!”
  我说:“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张,您可以适当放手。”
  常女士摇头:“16岁的小丫头懂什么,生活中什么事不得我张罗?”
  见她听不进去,我转换话题:“小琴跟爸爸的关系怎么样?也是水火不容吗?”
  常女士撇了撇嘴,不屑地说:“还行吧,至少比我们母女关系融洽。有时候,父女俩有说有笑的,见我来了马上闭嘴,那场景挺伤人的。”
  我问:“你们夫妻关系很好吧?”
  常女士惆怅起来:“我们是大学同学,相互忠诚,收入相当,共同培养女儿,夫妻关系本来是不错的。可惜,他妈妈来了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她告诉我,婆婆退休前是大学教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性格极好,动手能力强,三年前来珠海跟儿子一起生活,几乎承包了所有家务,让常女士感觉轻松了不少。
  “但凡事都得讲究个分寸。”常女士抱怨,“老人家太能干了,什么都操心,什么都得听她的,而小琴的爸爸就是这样被她宠大的,特别听话,所以老人家渐渐霸道起来,拿自己当这个家的家长,让我十分不爽!”
  我问:“哪些事让你不爽?”
  常女士扳着指头说:“她说早餐要喝牛奶,我不得不戒掉早餐咖啡;她说看电视不能正对屏幕,要呈45度角,于是我们只好分散开坐,字幕看不全只能靠猜;她买来两个大大的塑料桶接洗菜水,用来冲马桶,说避免浪费,于是我们只好天天从厨房提水到卫生间,有时候马桶里会散发出蔬菜水果和秽物的混杂气味……”
  我笑着打断她:“老人家的每一个主张,好像都蛮有道理嘛,你为什么不爽呢?”
  常女士皱眉:“是的,老人家每件事做得都有道理,而且道理讲得也好,但我就是不爽。”
  我说:“这正是小琴对您的心情:妈妈说的都对,但我就是不爽。”
  闻听此言,常女士目瞪口呆。她想反驳,可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扑哧笑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来亲密无间的关系,怎么到头来总是一地鸡毛?”
  人际交往必须要有边界意识,亲人之间也不例外,否则就有侵犯别人领地之嫌
  我告诉常女士,她婆婆的所作所为之所以让她不爽,是因为她感觉自己的领地被侵犯了。不管婆婆的主张是否正确,只要是侵犯,就充满了敌意。就像邻国的军队越境来帮助维持治安,尽管出于好意,也不被允许。
  常女士想了想,说:“好像是这么回事。不过,亲人之间有界限吗?”
  我说:“当然有。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人际交往,但人际交往必须有邊界意识,亲人之间也不例外。如果缺乏边界感,会导致许多问题。”
  常女士来了兴趣:“您快说说,会导致哪些问题?”
  我告诉她,边界感是指能够将自我与他人分离开的意识。相反,边界不清晰就是指将别人的一部分或整体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将自我的一部分与他人融合,从而混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由此引发诸多冲突和不适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边界不清晰是导致人和人之间关系紧张的主要内在原因。
  常女士问:“您说的‘别人’,也包括亲人吗?”
  我说:“当然包括。各种亲密关系,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恋人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如果在互动中感觉不舒服,或者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心里总有那么一些说不出的别扭,很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了。比如亲人之间出现控制和过度关爱、夫妻之间过度干涉等。生活中,小琴是否有过拒绝你干涉,捍卫自己权利的言行?”
  “有的,有的。”常女士忙不迭地说,“她要求我进她的房间要敲门,不能以打扫卫生为名翻她的抽屉。对了,她的口头禅是:‘你少管闲事!’”
  我问:“您是怎么回应的?”
  常女士说:“我骂她不懂事,家人就要有家人的样子,女儿不该有事瞒着妈妈。”
  我说:“看,您是在刻意模糊母女之间的边界,悍然侵犯小琴的领地,必然会激起小琴的愤怒。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她会对你有疏离感。话说回来,婆婆的过度控制和干涉也是在侵犯你的领地,同样让你愤怒。所以,您应该理解小琴的反应。”
  常女士说:“看来,亲人之间边界不清晰危害还挺大。我以前认为,亲子关系就应该亲密无间,这样我才能精准把握小琴的动向,及时予以帮助。”
  “世界上不存在‘亲密无间’的关系!”我进一步解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我意识和隐私,神圣不可侵犯。如果孩子的边界经常被父母侵犯,他就不能建立自我意识,就会变成无自尊、无自由、无权利的人,这不就是奴隶吗?孩子内心的苦恼可想而知。小琴正处于青春期,而青春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意识、争取个人权利,所以与您的冲突格外强烈。”   常女士问:“如果自己的边界总是被亲人侵犯,对孩子有哪些负面影响?”
  我说:“负面影响很深远。比如,父母不信任孩子,不让孩子去完成他力所能及的任务,认为孩子独立做事是危险的,于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过多的呵护,而孩子也因此不用去承担必须承担的责任,比如做一些家务,努力学习等,变得过度依赖,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必然造成没有成就感,而没有成就感就没有快乐。所以,独立性差的孩子绝大多数有抑郁倾向。要命的是,这样的负面影响传递给后代是大概率事件。”
  常女士问:“怎样传递给后代?”
  我说:“通常来说,习惯于侵犯孩子边界的父母,小时候也经常被父母侵犯边界。也就是说,当孩子被父母灌输了不清晰的边界感,那么这种不清晰的边界感就会成为孩子的人际交往观念,当孩子变成了家长,他肯定会不自觉地用这种观念影响自己的孩子。”
  常女士沉吟半晌,感慨:“没错,我小时候也是一个被妈妈控制的人,我什么事都得听她的,否则她就不理我,几天不和我说一句话。当时我发誓,以后绝不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可是谁能想到,我居然变成了妈妈的翻版。这是宿命吗?”
  “不,不是宿命!”我纠正道,“出现类似的行为再正常不过,这是因为同样不正确的观念在两代母亲头脑里作祟。大部分家庭问题,深刻原因都是边界不清晰。不客气地说,这是中国传统家族观念中的糟粕,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家庭幸福。”
  亲子关系其乐融融,秘密就在彼此之间边界清晰
  常女士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可是,我经常看到别的母女相处融洽,一起逛街,一起追剧,好像不分彼此,令我万分羡慕!”
  “这样的亲子关系确实令人羡慕。”我解释,“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和睦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父母在精心维护,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比如,父母对孩子不指责、不挑剔、不提过高要求,接纳孩子的行为方式。父母尊重和信任孩子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等等。”
  常女士问:“亲子关系中,多远的距离是恰当的?这个分寸太难把握了!”
  我说:“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讲过一个寓言: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挤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们马上分开。御寒的本能使它们又聚到一起,疼痛则使它们再次分开。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它们终于找到了最佳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亲子关系中的边界,就是刺猬身上的刺,既保护自己不被外界伤害,又让我们不伤害别人。只有找到最合适的距离,才能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何增强边界意识?我给常女士以下3点建议:
  1.改变观念
  有的父母把付出和牺牲当成对孩子的爱,然后要求孩子用学习成绩来回报;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偏执地控制孩子;有的父母一味地忽视自我,迎合子女,成为“拼孩子”的父母……这些狭隘的观念必须摒弃。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孩子的成长不仅意味着能力增强,也意味着与父母的分离。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独立,而不是把自己与孩子捆绑在一起。
  2.内省和尊重
  親子关系中,父母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孩子的边界在哪里,然后尊重孩子的边界,就可以减少很多冲突和不快。
  常女士说:“您能举例说明吗?”
  我说:“比如小琴某次考试没发挥好,回家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哭泣。这时,首先您要在自己的记忆里搜索一下,类似情况是否发生过?当时小琴需要怎样的安慰?她讨厌怎样的安慰?以免碰钉子。其次,您要内省:我给她的安慰是她需要的还是我需要的?”
  常女士打断我:“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孩子需要的!”
  “不一定。”我解释,“有些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暗含了自己的某些需要。所以,当小琴不领情时,您可以想想,是否自己给予的超过了她所需要的,或者两者不匹配。比如,小琴哭泣只是想发泄一下,然后静静地待一会儿。此时您安慰她不要哭,就是不允许她发泄,您左哄右劝,事实上打扰了她的安静。您这样做,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心疼女儿的心愿,也是想尽快结束自己的焦虑。看,您的举动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小琴的需要?”
  常女士羞愧地笑了。
  3.拥有自己的生活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轴心,只有夫妻关系经营好了,家庭才能稳定,孩子才能有安全感。所以,父母不必把孩子当成生活的中心,而要在孩子具备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后,让他们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一个问题!”常女士问,“父母追求自己的生活,不是自私吗?”
  我笑道:“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其著作中写道:‘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其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边界并不是自私,而是让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这句话正好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一  好友说,前几天,讽刺她教孩子诗词是瞎耽误工夫的同事居然跑来问她,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诗词,并能快速地背诵。  那时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正火,好友建议同事带孩子看看这个节目,她觉得让孩子多接触一下诗词挺不错的。可是这位同事毫不留情地泼她冷水:“孩子的时间宝贵,要用在正确的地方。诗词古文在高考中就占5~8分,有那个时间多背几个英语单词,多记几个知识点,多刷几道奥数题多好啊,费那工夫干吗?”
问:请问,满足哪些条件才能监视居住?  顾北河(广西桂林)  律师意见: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2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條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
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代价是地球母亲变得虚弱不堪,以前美丽的蓝天变得灰蒙蒙的,以前清澈的河水如今漂满垃圾……地球母亲愤怒了,制造各种自然灾害惩罚我们,我们的后代将再无资源可用。所以,我们要做自己的救世主,学会约束自己,避免能源的过度开发,做到垃圾分类,资源共享。让我们同舟共濟,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指导老师:王邦普)
问:我的朋友关某是一位饭店老板,装修饭店厨房时私自改装天然气管道,盗用旁边一家浴池的天然气,3个多月间共盗用1790余立方米,价值5479元。请问,偷盗天然气涉嫌犯哪宗罪?  陈冬林(山西大同)  律师意见:盗窃天然气不仅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更是违法行为,严重者构成盗窃罪。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
用运动培养儿子的阳刚之气  2008年8月25日,60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刚喜事临门,比他小20岁的妻子郑艳东剖腹产下4.3公斤重的奥运男宝宝。老来得子,王刚激动得挥毫写下“戊子偏得子,花甲一轮回”的诗句,并为儿子取名王一丁。  妻子高龄产子身体虚弱,王刚停下一切工作,专心照料妻子和孩子。丁丁4个月大时,整夜啼哭,弄得王刚夫妇很疲惫。王刚心疼妻子,让她睡到另一间卧室,他来照看儿子。有时凌晨,丁丁还
热线电话:0371— 63581713  咨询时间:每月1日~15日  问:我家是标准的“男主外,女主内”。我丈夫负责赚钱养家,对孩子的事情很少过问;而我负责家里的衣食住行,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也是一手包办。很多朋友羡慕我,日子中产,衣食无忧,但其中的苦闷只有我自己知道。孩子動手能力差,进入初中后逆反心强,不好好学习,丈夫把这都怪在我头上,认为我教子无方。我自问已尽了全力,可为何培养不出一个优秀的孩
周永迪教授是一位著名的脑科学研究专家,他从专业角度讨论成长和家庭教育,让人耳目一新。不可否认的是,周教授的表述略显艰深,但在采访中他一再强调,作为家长,应该对脑科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因为这样的认识对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叛逆应该被理解  记者(以下简称记):众所周知,孩子进入青春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叛逆行为,让家长们手足无措,也就谈不上家庭教育了。此外,青春期叛逆具有不小的破坏力,家庭气氛和亲
2006年,德国的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和海德霍夫基金会共同设立了“德国学校奖”,每年评选出1所年度最佳学校和4~6所年度优秀学校,并由德国联邦总理、总统或者外交部部长亲自颁奖。德国学校奖目前是德国要求水准最高、奖金额也最高的学校奖项。10年来,已经有10所学校获得了最佳学校奖,51所学校获得优秀学校奖。  这些优秀学校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一起来看看。  1.重视让学生合作,而不是竞争。  在瓦尔特堡
一方面,她省吃俭用,吃苦受累:自己啃烧饼,却让儿子吃清蒸鱼;自己连条项链都没有,却为儿子买高档乐器,一两万的培训班说报就报……另一方面,她对儿子严格控制:每天除了上学,不能再走出家门;上下学的路线和到家的时间都规定好了,稍有差池,非打即骂;一次考试成绩不如人意,就是一顿暴揍……15岁少年弑母悲剧引发人们太多沉重思考——  果果(化名)作案时只有15岁。如果不是站在威严的法庭上,谁也不会想到,皮肤白
女儿小学读二年级时写的一篇看图作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我怕她骄傲,就把杂志社寄来的样刊和喜报藏在抽屉里。报社的意思是让家长把喜报送给学校,让学校张贴起来。我想,喜报一张贴,孩子就在学校出名了,过早出名容易滋生骄傲情绪,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不利。我还认真观察了女儿发表文章后的心理变化:由于年龄小,她对这件事并不在意。  读小学四年级时,女儿又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老师知道后经常在班上表扬她,夸她的文章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