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8月25日凌晨00:26,央视纪录频道首播纪录片《中国蓝盔在行动之五——拯救童子军》播出了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的专访节目。消息是次日由同事告知的,说有几段采访我的镜头。细细想来维和已是六七年前的事了,这段经历随着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已多年未被提起过,我怀着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在网上点播观看了这期节目,顷刻间的思绪又被扯回了战火纷飞、疾病肆虐、气候炎热、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刚果(金)维和任务区,在那里所经历的一切像放电影一样开始在脑海里浮现。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蕴涵着中国维和军人的爱国情怀。
维和前线的大无畏精神
我们所在的刚果(金)东部,党派林立,武装割据,是非洲大湖地区武装冲突的中心。第一轮大选后,部族之间、政府军与反政府军之间冲突升级,局势变得扑朔迷离,我们也经历了刚果(金)局势最为复杂、最为严峻的时期。初到任务区,一走出卡武姆机场,映入眼帘的便是钢盔、防弹服、子弹袋、紧握在手子弹上膛的自动步枪和防卫人员充满敌情的目光。向“中国半岛”(中国维和工兵分队驻地)开进沿途,穿着混杂、携枪带弹的武装分子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他们有的主动朝我们乘坐的大巴挥手,有的则用怒视的目光盯着我们。抵达任务区的第三天,首都金沙萨参选两派间发生激烈交火,中国路桥公司一对夫妇被流弹击伤,消息传来让初到任务区的我们感到了局势的紧张。
2006年8月24日(轮换交接签字仪式的第二天),根据东部师作战命令,指挥长邸殿玺带领我们赶赴瓦伦古(距驻地近40公里)进行工程勘察。瓦伦古是刚果(金)东部地区有名的叛军聚集地,这里有18个部落,各部落间关系复杂,矛盾容易激化,自然也是维和部队关注的焦点。车在崎岖盘旋的山路上飞快奔驰,突然一阵急促的枪声从前方传来,一群衣衫褴褛、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拦住了我们的去路,他们有的手持棍棒,有的身披弹链,有的端着冲锋枪,还时不时朝天扣动板机,虎视眈眈地盯着从远处驶来的车辆。我的心跳骤然加速,这种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场面,却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坐在指挥车前排的护卫张世虎迅速将子弹上膛。邸指挥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老兵,他冷静地观察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沉稳地暗示我们:“听我命令行事,不要擅自开枪!”车子缓缓地停了下来,我随邸指挥走下车,护卫紧贴邸指挥警惕地挪动着每一步。我们上前行了一个军礼,尔后,发现他们不懂英语,这使我们的沟通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他们倒底想干什么?是打击抱负?劫获物品?还是……”我在心里猜测着一切可能的理由。在用最原始的手语交流中,我明白了他们是要吃的,这是当地人对生活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车上的食物不多,仅仅是我们一天的口粮。邸指挥让我拿了几盒饼干给他们,他们欣然接受,但还是不肯放行,要我们留下所有的食物,说着就涌上前企图对车辆进行搜查。这帮亡命徒是贪得无厌的,必须尽快摆脱。邸指挥暗示人员先上车,留下我用手势告诉他们:我们是先遣队,随后有大部队,那里有很多食物可以留下,边说边佯装给后续部队打电话才勉强放行。此时,机敏的司机王虎急踩油门加速猛冲过去,随后听见的是喊叫声和零星的枪声。车辆通过村庄时总有人拍打车身、车窗、车门,这让我们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战乱就在身边,为期10个月的维和生活将随时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
2006年12月,M40武装与政府军在刚果(金)与卢旺达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一座桥梁被炸毁,留下一个直径约15米、深约4米的巨型弹坑。上万刚果(金)老百姓的逃生之路被堵住了,联刚团(联合国驻刚果金特别代表团)部队唯一的后勤补给线也被切断了。刚果(金)东部地区具备野战开设、修复通路能力的工兵分队有三个,分别是南非、乌拉圭和中国,东部师通报了维和部队补给告急的情况,揪紧了分队领导的心。交火仍在持续,是否出兵对中国工兵是个严峻的考验。分队党委从心系刚果(金)百姓和友军安危的高度,决定由副指挥长吉养峰带30名技术骨干组成分遣队机动120余公里山路修复这条“生命线”。道路刚修好一半,被困近20天的刚果(金)难民车辆迫不及待地鱼贯而行,他们鸣笛挥手,向炮火中奋战的中国军人致谢。官兵们冒雨连续奋战五天五夜,修复了桥梁,打通了补给通道,滞留15天的给养物资终于送到了各维和部队营地。距施工场地不远的印度飞行中队地勤连官兵提着烤羊腿、端着炒米饭送到工地,并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中国施工官兵住。南基伍旅旅长巴基瓦准将专程到中国半岛致谢,他深情地说:“没想到一支工兵部队竟有如此令人钦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你们才是真正的军人。”
维和期间,我们先后八次派出分遣队。每次派分遣队出征,大家都以严整的军容列队为分遣队官兵壮行。分队领导彼此行上一个庄重的军礼,而后他们的手会不约而同地握在一起,深情地道一声:“珍重!”出行的战士也会与亲密的战友留下一张合影,留下维和战士对岗位的一个交待、留下赤子对父母妻儿的一份嘱托、留下普通军人对组织的最后一点请求、留下共产党员签缴的维和党费,这是一种平安顺利的祝福,也是一种难舍而无奈的告别,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一去,真的不知能不能再回来。每次分遣队回撤,官兵们又会不约而同地敲起锣、打起鼓,夹道欢迎出征勇士胜利凯旋,场面像迎接亲人一样热烈,正是这种在特殊使命、特殊环境下凝结的情谊,激励着官兵在血与火的维和前线一往无前、奋勇前进。
刚果(金)是艾滋病、疟疾、霍乱、鼠疫等恶性传染性高发区。营区外经常有因疾病死亡的黑人。距“中国半岛”约500米的政府军营地因疟疾、霍乱导致非战斗减员的事也时有发生。2007年3月,与我们毗邻而居的乌拉圭江河连出现两例伤寒患者,联刚团立即调用专机将其送往南非联刚团高级医院进行救治。就在我们即将启程回国之时,又得到了孟加拉宪兵队指挥艾滋病血检呈阳性的消息……看着周围活生生的人群不断被无情的病魔袭倒,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任务区疫情是比战乱威胁更大的无形杀手。分队领导从情系官兵安危的高度,重视做好防病防疫工作,分队医院每天对营区营房进行全面消毒,督促官兵定期服从抗疟药品,睡觉关窗门、挂蚊帐这些个体行为在任务区成了铁的纪律。维和10个月,中国维和分队没有一人患疟疾或出现疑似病例,回国体检时,没有一人体内携带疟原虫。 五星红旗——刚果(金)孩子的记忆
瓦伦古停机坪建设是我们进驻任务区后的第一项工程,工期100天。官兵们仅用两个月就把瓦伦古市南郊的一个山坡改造成了1万平方米、地面平整、精确坡度为1%的直升机起降场。就剩下铺设停机板了,这是机场建设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场地压实后需要人工来完成的一项工作。
2006年11月9日上午,作战参谋张耀突然接到联刚团电话:有一批人道主义救援药品急需运抵瓦伦古,询问飞机能否在新建的停机坪降落。
张参谋在第一时间把情况向邸指挥作了汇报,并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距机场交工时间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加之持续降雨,停机板无法铺设,完全有理由推辞这项任务。
邸指挥突然想起前段时间联刚团发布的一则紧急通告:瓦伦古地区发现肺鼠疫,几所中小学集体感染发病,目前病情趋势还在恶化……邸指挥当即召集人员召开党委扩大会进行专题研究。会上,大家各抒己见,邸指挥说:“刚果(金)第二轮大选在即,现在社会治安混乱,车匪路霸出没频繁,陆路运输不安全。瓦伦古地区又没有机场,如此紧急空运药品肯定是用于应对当地出现的肺鼠疫疫情。大家想一想我们维和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如果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那还叫什么军事行动?如果不能救人于危难之时,还怎么体现中国军队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时间就是生命啊!”指挥长一席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会议做出全力保障药品降落的决定,并研究部署了施工方案。
按照往常经验,铺设900平米见方的停机板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大家都明白:雨不停就没法开工。那天晚上,官兵们彻夜未眠,很多人掩住耳朵在床上辗转反侧,大家不愿再听到雨滴拍打帐篷的声音,祈祷明天是个艳阳天。这一夜真的没有雨。
10日凌晨5:30,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由于疫区形势恶化,飞机要提前到达,临时改在中午12:00降落。”这是联刚团发来的作战命令,时间紧迫,邸指挥当即下令全体出动赶赴停机坪,全力以赴铺设停机板。能不能赶飞机到达前铺设完毕,邸指挥心里没底,大家心里也没底。停了一夜的雨,停机坪表面的积水已经渗去,脚踩在上面不泥泞,但还有点软。我和分遣队指导员江志愿、中队长赵彦军各带一组,采用梯次推进、平行作业的方法全面展开作业,攻坚战打响了。
战士们就像从笼子里放出的小老虎一样,把所有的力气一股脑儿往外使,整个施工场面喊声震天,紧张而热烈。100多公斤重的钢板原本四个人抬都觉得沉,现在两个人喊着号子抬着呼呼地跑。抬起、搬运、拼接、固定,一块、两块、三块……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停机板好像铺地毯一样不断展开。邸指挥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炊事班的同志把早餐送来了,可大家哪顾得上吃啊!战士们互相鼓励:坚持,一定要挺住,这可是咱们中国工兵承接的第一项任务,咱可不能为五星红旗丢脸呢!天色又阴沉下来,大家又加快了节奏。此时,停机坪周边围观的当地群众越来越多,部分年青力壮的小伙子自愿加入到搬运钢板的行列中。
11:50,停机坪一侧出现了一辆带有红十字标志的联合国救护车,车上走下了同样黄皮肤黑眼睛医护人员,他们左臂上的五星红旗分外夺目耀眼。这是驻防距瓦伦古50公里外布卡武任务区的联刚团二级医院派来拉运救援药品的,这是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亲人战友。远在异国他家,同一任务区驻防的两支中国维和分队也只在执行任务中才能偶遇。
此时,战士们已经高强度连续工作了五个多小时,巨大的矩形停机板三个角已经奇迹般地呈现出来。战士们还在拼命地搬运、拼接、固定,但是从那蹒跚的步履中不难看出:大家已经筋疲力尽了。很多战士的手磨出了血泡,鲜血从手套不断渗出来,邸指挥再也不忍心让战士们继续干下去了。他高喊了一声:“停工开饭!”
这时战士们纷纷把头转向了邸指挥,部分战士听到命令后腿脚不听使唤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就在这时,人群中冲出来一位中年妇女,一边朝我们奔跑,一边急切地呼喊着:“China,help!China,help……”
这位中年妇女用并不纯正的英语和手势诉说着。她是瓦伦古小学的一位老师,她的六个学生感染了肺鼠疫,现正在医院里等待着这批药品。她急切地盼望着这批药品尽快运到医院,救治她那些已生命垂危的孩子们。知道飞机快到了,她乞求战士们不要停顿把板铺完,让飞机快点降下来。从她泪流满面的焦虑表情中,指挥长读懂了一名老师对学生的爱。
此刻,一滴雨敲打在我汗流如柱的脸庞上。
“指挥长,赶紧铺完吧,没关系,我们能挺住!”我喘着粗气朝邸指挥喊。
“对,我们能挺住,您下命令吧!”“下命令吧!”“ 下命令吧,指挥长!”战士们流露出坚定而焦虑的表情,但可以看得出,他们是在强打精神。
邸指挥被眼前的场面打动了,他心里清楚,雨一旦下来就不会轻易停住。一边是自己的士兵,他们的手被磨破了,渗出手套的血迹清晰可见,一边是老师和黑人群众期盼的目光。停机坪施工现场哑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指挥长身上。这位43岁的北方汉子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雨团逐渐向停机坪方向移动,雨滴连成了线。此时围观的群众除了抱小孩的妇女和年迈的老人,全部加入到了搬运钢板的行列中。
12:30,一架涂有“UN”字样的白色直升机从远处呼啸而来,在飞机着陆的那一刻,整个施工现场沸腾了,雷鸣般的掌声伴着螺旋桨的轰鸣声,身边的雨声和远方的雷声组成了一首美妙而壮丽的交响曲。
加入搬运钢板行列的那位女老师将万分感激的目光逐个投向虽已精疲力竭但又兴奋无比的中国维和官兵,我知道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药品迅速转装后,她随车向医院的方向疾驶而去。临行前,这位老师向我们索要了一面五星红旗,她说要让她的学生把这面旗永远记在心里。
联刚团对中国工兵主动请缨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报道,东部师师长卡梅尔特少将视察了瓦伦古工程后,在联刚团高层会议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工兵队干得很出色。他们士气高,讲效率,求质量。构筑的直升机停机坪平整得像航空母舰甲板一样!” 以苦为乐苦亦乐
任务区的生活条件是异常艰苦的。先从吃说起,联刚团供应的144种食品中,只有22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奶肉类食品多,果酱、黄油等西餐食品多,考虑到存放时间问题,为维和部队供应的水果都是又酸又涩的青苹果,但为了补充必要的维生素还必须要吃。供应的面粉来自巴基斯坦,等同与国内的二等粉,做出的都是黑面馒头,国内带去的为数不多的精白面粉是用来招待外宾、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因为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相当一部分人刚进驻任务区不久就出现了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为此,我们就把营区内边边角角的地方都开垦出来,自己动手种菜吃。刚果(金)的土壤很特别,晒干了是灰,浸湿了是块,种出的萝卜都是花心,种出的东瓜全部畸形,种出的白菜长不大,种出的辣椒怕雨打。尽管收效不大,但大家的种菜热情很高,因为战士们认准一个理:一分耕耘总会有一分收获,官兵们真的很需要绿色蔬菜!每当餐盘中出现新鲜的绿色蔬菜,大家都会主动夹给那些缺乏营养和身体不适的战友。2006年12月发生在刚果(金)与卢旺达边境的武装冲突,切断了联刚团部队唯一的后勤补给线。中国分队的伙食保障也受到严重影响:每顿饭由两个菜减为一个菜,菜吃完了,就吃本不该消耗的单兵战备食品,实在没什么可吃了,就到当地买木薯(当地群众的主要食物),学当地黑人熬粥喝,真是嚼之无味,吃木薯的日子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作业区环境的艰苦程度是国内无法遇到的。外出施工官兵每天早出晚归,顶烈日、斗酷暑,大型机械驾驶室如同蒸笼,令人窒息,操作手一呆就是大半天,不少战士身上长满了痱子,屁股上长满了水泡。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凉馒头就酸苹果是最有营养的午餐,吃完饭顾不上休息又要马上登机作业,长期高强度作业使不少官兵得了胃溃疡。强烈的高原紫外线使全负武装、长时间暴晒在太阳下的护卫人员脸被灼伤或出现严重脱皮现象,痛得连续几天不能洗脸,有的战士出现眩晕、流鼻血等症状,晚上回来连饭都吃不下。分遣队官兵长期居住在低矮潮湿的野战帐篷里,只要一出太阳,帐篷里的温度便会骤然升高至40℃以上,帐篷成了桑拿室。夜幕降临,气温便直线下降,最低温度达到8℃,帐蓬只挡风不御寒,晚上如果盖得不严就会被冻醒。早晨起床时会明显感觉到衣服的潮湿。如果连降几天雨,被褥就会生出潮虫,墙角就会生出霉斑,湿疹、腰腿痛成了分遣队官兵的普遍症状。卡莱米分遣队距“中国半岛”600余公里,作战参谋李岗带平路机操作手苏安良、卫生员肖利涛住在贝宁维和部队营区内,每月才能从大本营送一次食物,方便面成了他们唯一的食品,而且一吃就是三个月,到后来他们一看到方便面就反胃,三个月下来,他们每个人平均瘦了20斤。因为长时间缺乏营养和维生素,三名同志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灰指甲、手脚皲裂和口腔溃烂等症状。
1000瓦电台辐射大,按规定天线必须设置在离开宿舍至少50米开外的地方,但由于营区场地受限,天线只能设置在1000瓦电台机房到修理班宿舍房顶一线,负责1000瓦电台的三期士官仲红彩、朱金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掉发脱发现象,我和中队长高世明商量给他们调换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但被他俩拒绝了:“电台设备重要而且精贵,是与国内联系的唯一通道,别人操作我们不放心啊!”修理班一期士官贺巍一到任务区,就开始整块整块地掉头发,这个充满朝气、维和前刚刚处到对象的小伙子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全身心投入到维和工作中。当修理班班长郝海刚得知母亲病逝的消息,悲痛万分,痛哭失声,他独自跑到基伍湖旁(驻地营区畔湖而建),向着东方磕个三个头,重又全身心投入到了繁重的装备核查准备中。
每天中午或晚上休息时间,分队医院总是挤满了人,他们有的在针炙,有的在烤电,有的在拔火罐治疗,这些都是任务区潮湿的环境和连续高强度的施工给官兵身体造成的损伤。虽然恶劣的环境给官兵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但大家受累不怕累,吃苦不言苦,立足自身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着一个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始终有一种精神激励着大家,那就是中国工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能”精神。
形象比生命还重要
英语学习是官兵们在维和期间最自觉、最用功、最受益的一件事,因为大家在对外交往中遇到了不少由于不懂英语而产生的尴尬。2006年10月,东部师召开工兵分队指挥会议,当邸指挥看到其他国家的维和分队指挥都单独参加会议,而自己却处处离不开翻译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奈感、责任感和焦虑感涌上心头:“不掌握英语,怎能体现大国军人的素质?”如何让更多的人尽快冲破外语关卡,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回来后,邸指挥号召大家把学习当作任务来完成,努力营造了学习英语的浓厚营氛围。副指挥王东升从我做起,白天工作,晚上坚持学英语,听不懂,他就用MP3反复听;发音不准,他就及时请教随队翻译;语法难,他就坚持每天用英语写工作日记。几个月时间,硬是把《新概念英语》一至三册学了下来。在分队领导的鼓励和影响下,学英语成了分队官兵工作以外的第一要务,大家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所有的干部和40%的士官都能用英语进行日常对外交流。
在任务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都是一个窗口,都从不同侧面展示着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每次外出执行任务,带队干部都不忘用对讲机提醒大家:“我们已经出走营门,刚果(金)老百姓都在看着我们中国军人呢……”大家就会立即从头到脚把军装整理一遍。二期士官余清每次外出都要换身新军服,都要修整军容、擦亮皮鞋。他说:“我们左臂绣有五星红旗,右臂带有‘UN’标志,我们的一举一动绝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个国家,代表着联合国部队,咱要给中国军人树好形象啊!”他表达出的是所有中国维和军人共同的心声。
2006年11月,联刚团组成专家组对政府军渡河装备进行调度评估,东部师请求我分队派出渡河专家,分队决定让担任过舟桥营长的副指挥张永恒担负这项任务。从每个小螺丝钉到整套操作系统,他都全面详细地进行检查,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重新部署和使用这批装备提供了可靠依据。负责装备鉴定和运输工作的联刚团官员满意地说:“没有中国渡河专家张少校的参与,我们不可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 维和出发前,分队干部作词谱曲集体创作了维和之歌《和平之旅》:“我们身上澎湃着黄河的血脉,我们生长在万里长城的故乡,跨为高山越过重洋,带着对和平的无限向往,不负家乡父老的期望。中国蓝盔奔赴硝烟四起的地方,为了刚果(金)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排除雷阵架起桥梁,让橄榄树在非洲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这首铿锵有力的军歌在维和特殊环境中对鼓舞官兵士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哼唱起来还觉得浑身有劲。到达任务区后,我们创作编排了众多反映维和生活和体现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有京剧、武术、民族舞蹈、民族器乐演奏、剪纸绘画等,对外演出十余场次,向联刚团官员、各友邻维和部队充分展示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2007年4月29日,由联刚团主办、中国维和分队承办的“中国文化周”在布卡武联刚团大院内拉开了帷幕,这是联刚团自组建以来第一次专门为一个国家的维和部队举办“文化周”。战士们的书法绘画作品在“中国文化周”上展出时,受到了外宾的特殊青睐,联刚团官员欲出价60美金购买三期士官曹贵锋、王二伟所作的山水画,乌拉圭江河连的一位女军官对二期士官李政伟的一幅书法作品特别感兴趣,我不解地问她:“你不认识中国文字,为什么还要买它?”这位女军官告诉我:“中国字看起来刚劲有力,有一种独到的美感,美是不分国界的啊!”联刚团第三区最高行政长官阿尔法苏在“中国文化周”致辞时说:“应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我每次在‘中国半岛’看完你们精彩的演出后,都为那些没能看到的人们感到惋惜!”我深知,这是联刚团对中国维和工作的肯定。
非洲到处都是珍贵的木材,战士们利用业余时间用废旧的边角料精心制作了造型独特、形状各异的小木雕,非洲独特的木料、自己精心的设计,加上加班加点付出的辛勤汗水,成了送给国内亲人最有价值的特别礼物。在任务区,大家把“中国半岛”当家建,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在尝试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设计、取料、加固、装饰,每个环节都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汗水,先后建造了一处中国特色的石林、两处热带特色园林、一座造型独特的使馆亭、一个多功能的官兵休闲亭,构建了优美的营院环境,使“中国半岛”成为联刚团维和部队的窗口。
2007年3月29日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联刚团在“中国半岛”举行了隆重的授勋仪式,中国维和工兵分队175名官兵被授予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荣誉勋章”,这是我们维持世界和平的有力见证,是对维和部队的最高褒奖,是维和军人的至高荣誉。这一刻,很多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感慨,泪水夺眶而出。大家深知: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太多血汗和艰辛,真的来之不易。
“未到非洲怕非洲,到了非洲爱非洲,离开非洲想非洲。维和是你们一生中难得的经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半岛’是你们永远值得回忆的地方,《和平之旅》是值得永远传唱的一首歌!”这是中国驻刚果(金)原特命全权大使范振水阁下留给我们第六批赴刚维和工兵的一段话,是这位情系非洲30余年的老外交官对维和意义的最好诠释。维和结束了,但对于曾经的蓝色贝雷帽来说,又将是新的起点,必将激励我们珍惜荣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续写人生新篇章。
维和前线的大无畏精神
我们所在的刚果(金)东部,党派林立,武装割据,是非洲大湖地区武装冲突的中心。第一轮大选后,部族之间、政府军与反政府军之间冲突升级,局势变得扑朔迷离,我们也经历了刚果(金)局势最为复杂、最为严峻的时期。初到任务区,一走出卡武姆机场,映入眼帘的便是钢盔、防弹服、子弹袋、紧握在手子弹上膛的自动步枪和防卫人员充满敌情的目光。向“中国半岛”(中国维和工兵分队驻地)开进沿途,穿着混杂、携枪带弹的武装分子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他们有的主动朝我们乘坐的大巴挥手,有的则用怒视的目光盯着我们。抵达任务区的第三天,首都金沙萨参选两派间发生激烈交火,中国路桥公司一对夫妇被流弹击伤,消息传来让初到任务区的我们感到了局势的紧张。
2006年8月24日(轮换交接签字仪式的第二天),根据东部师作战命令,指挥长邸殿玺带领我们赶赴瓦伦古(距驻地近40公里)进行工程勘察。瓦伦古是刚果(金)东部地区有名的叛军聚集地,这里有18个部落,各部落间关系复杂,矛盾容易激化,自然也是维和部队关注的焦点。车在崎岖盘旋的山路上飞快奔驰,突然一阵急促的枪声从前方传来,一群衣衫褴褛、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拦住了我们的去路,他们有的手持棍棒,有的身披弹链,有的端着冲锋枪,还时不时朝天扣动板机,虎视眈眈地盯着从远处驶来的车辆。我的心跳骤然加速,这种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场面,却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坐在指挥车前排的护卫张世虎迅速将子弹上膛。邸指挥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老兵,他冷静地观察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沉稳地暗示我们:“听我命令行事,不要擅自开枪!”车子缓缓地停了下来,我随邸指挥走下车,护卫紧贴邸指挥警惕地挪动着每一步。我们上前行了一个军礼,尔后,发现他们不懂英语,这使我们的沟通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他们倒底想干什么?是打击抱负?劫获物品?还是……”我在心里猜测着一切可能的理由。在用最原始的手语交流中,我明白了他们是要吃的,这是当地人对生活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车上的食物不多,仅仅是我们一天的口粮。邸指挥让我拿了几盒饼干给他们,他们欣然接受,但还是不肯放行,要我们留下所有的食物,说着就涌上前企图对车辆进行搜查。这帮亡命徒是贪得无厌的,必须尽快摆脱。邸指挥暗示人员先上车,留下我用手势告诉他们:我们是先遣队,随后有大部队,那里有很多食物可以留下,边说边佯装给后续部队打电话才勉强放行。此时,机敏的司机王虎急踩油门加速猛冲过去,随后听见的是喊叫声和零星的枪声。车辆通过村庄时总有人拍打车身、车窗、车门,这让我们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战乱就在身边,为期10个月的维和生活将随时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
2006年12月,M40武装与政府军在刚果(金)与卢旺达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一座桥梁被炸毁,留下一个直径约15米、深约4米的巨型弹坑。上万刚果(金)老百姓的逃生之路被堵住了,联刚团(联合国驻刚果金特别代表团)部队唯一的后勤补给线也被切断了。刚果(金)东部地区具备野战开设、修复通路能力的工兵分队有三个,分别是南非、乌拉圭和中国,东部师通报了维和部队补给告急的情况,揪紧了分队领导的心。交火仍在持续,是否出兵对中国工兵是个严峻的考验。分队党委从心系刚果(金)百姓和友军安危的高度,决定由副指挥长吉养峰带30名技术骨干组成分遣队机动120余公里山路修复这条“生命线”。道路刚修好一半,被困近20天的刚果(金)难民车辆迫不及待地鱼贯而行,他们鸣笛挥手,向炮火中奋战的中国军人致谢。官兵们冒雨连续奋战五天五夜,修复了桥梁,打通了补给通道,滞留15天的给养物资终于送到了各维和部队营地。距施工场地不远的印度飞行中队地勤连官兵提着烤羊腿、端着炒米饭送到工地,并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中国施工官兵住。南基伍旅旅长巴基瓦准将专程到中国半岛致谢,他深情地说:“没想到一支工兵部队竟有如此令人钦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你们才是真正的军人。”
维和期间,我们先后八次派出分遣队。每次派分遣队出征,大家都以严整的军容列队为分遣队官兵壮行。分队领导彼此行上一个庄重的军礼,而后他们的手会不约而同地握在一起,深情地道一声:“珍重!”出行的战士也会与亲密的战友留下一张合影,留下维和战士对岗位的一个交待、留下赤子对父母妻儿的一份嘱托、留下普通军人对组织的最后一点请求、留下共产党员签缴的维和党费,这是一种平安顺利的祝福,也是一种难舍而无奈的告别,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一去,真的不知能不能再回来。每次分遣队回撤,官兵们又会不约而同地敲起锣、打起鼓,夹道欢迎出征勇士胜利凯旋,场面像迎接亲人一样热烈,正是这种在特殊使命、特殊环境下凝结的情谊,激励着官兵在血与火的维和前线一往无前、奋勇前进。
刚果(金)是艾滋病、疟疾、霍乱、鼠疫等恶性传染性高发区。营区外经常有因疾病死亡的黑人。距“中国半岛”约500米的政府军营地因疟疾、霍乱导致非战斗减员的事也时有发生。2007年3月,与我们毗邻而居的乌拉圭江河连出现两例伤寒患者,联刚团立即调用专机将其送往南非联刚团高级医院进行救治。就在我们即将启程回国之时,又得到了孟加拉宪兵队指挥艾滋病血检呈阳性的消息……看着周围活生生的人群不断被无情的病魔袭倒,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任务区疫情是比战乱威胁更大的无形杀手。分队领导从情系官兵安危的高度,重视做好防病防疫工作,分队医院每天对营区营房进行全面消毒,督促官兵定期服从抗疟药品,睡觉关窗门、挂蚊帐这些个体行为在任务区成了铁的纪律。维和10个月,中国维和分队没有一人患疟疾或出现疑似病例,回国体检时,没有一人体内携带疟原虫。 五星红旗——刚果(金)孩子的记忆
瓦伦古停机坪建设是我们进驻任务区后的第一项工程,工期100天。官兵们仅用两个月就把瓦伦古市南郊的一个山坡改造成了1万平方米、地面平整、精确坡度为1%的直升机起降场。就剩下铺设停机板了,这是机场建设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场地压实后需要人工来完成的一项工作。
2006年11月9日上午,作战参谋张耀突然接到联刚团电话:有一批人道主义救援药品急需运抵瓦伦古,询问飞机能否在新建的停机坪降落。
张参谋在第一时间把情况向邸指挥作了汇报,并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在距机场交工时间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加之持续降雨,停机板无法铺设,完全有理由推辞这项任务。
邸指挥突然想起前段时间联刚团发布的一则紧急通告:瓦伦古地区发现肺鼠疫,几所中小学集体感染发病,目前病情趋势还在恶化……邸指挥当即召集人员召开党委扩大会进行专题研究。会上,大家各抒己见,邸指挥说:“刚果(金)第二轮大选在即,现在社会治安混乱,车匪路霸出没频繁,陆路运输不安全。瓦伦古地区又没有机场,如此紧急空运药品肯定是用于应对当地出现的肺鼠疫疫情。大家想一想我们维和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如果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那还叫什么军事行动?如果不能救人于危难之时,还怎么体现中国军队威武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时间就是生命啊!”指挥长一席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会议做出全力保障药品降落的决定,并研究部署了施工方案。
按照往常经验,铺设900平米见方的停机板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大家都明白:雨不停就没法开工。那天晚上,官兵们彻夜未眠,很多人掩住耳朵在床上辗转反侧,大家不愿再听到雨滴拍打帐篷的声音,祈祷明天是个艳阳天。这一夜真的没有雨。
10日凌晨5:30,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由于疫区形势恶化,飞机要提前到达,临时改在中午12:00降落。”这是联刚团发来的作战命令,时间紧迫,邸指挥当即下令全体出动赶赴停机坪,全力以赴铺设停机板。能不能赶飞机到达前铺设完毕,邸指挥心里没底,大家心里也没底。停了一夜的雨,停机坪表面的积水已经渗去,脚踩在上面不泥泞,但还有点软。我和分遣队指导员江志愿、中队长赵彦军各带一组,采用梯次推进、平行作业的方法全面展开作业,攻坚战打响了。
战士们就像从笼子里放出的小老虎一样,把所有的力气一股脑儿往外使,整个施工场面喊声震天,紧张而热烈。100多公斤重的钢板原本四个人抬都觉得沉,现在两个人喊着号子抬着呼呼地跑。抬起、搬运、拼接、固定,一块、两块、三块……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停机板好像铺地毯一样不断展开。邸指挥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炊事班的同志把早餐送来了,可大家哪顾得上吃啊!战士们互相鼓励:坚持,一定要挺住,这可是咱们中国工兵承接的第一项任务,咱可不能为五星红旗丢脸呢!天色又阴沉下来,大家又加快了节奏。此时,停机坪周边围观的当地群众越来越多,部分年青力壮的小伙子自愿加入到搬运钢板的行列中。
11:50,停机坪一侧出现了一辆带有红十字标志的联合国救护车,车上走下了同样黄皮肤黑眼睛医护人员,他们左臂上的五星红旗分外夺目耀眼。这是驻防距瓦伦古50公里外布卡武任务区的联刚团二级医院派来拉运救援药品的,这是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亲人战友。远在异国他家,同一任务区驻防的两支中国维和分队也只在执行任务中才能偶遇。
此时,战士们已经高强度连续工作了五个多小时,巨大的矩形停机板三个角已经奇迹般地呈现出来。战士们还在拼命地搬运、拼接、固定,但是从那蹒跚的步履中不难看出:大家已经筋疲力尽了。很多战士的手磨出了血泡,鲜血从手套不断渗出来,邸指挥再也不忍心让战士们继续干下去了。他高喊了一声:“停工开饭!”
这时战士们纷纷把头转向了邸指挥,部分战士听到命令后腿脚不听使唤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就在这时,人群中冲出来一位中年妇女,一边朝我们奔跑,一边急切地呼喊着:“China,help!China,help……”
这位中年妇女用并不纯正的英语和手势诉说着。她是瓦伦古小学的一位老师,她的六个学生感染了肺鼠疫,现正在医院里等待着这批药品。她急切地盼望着这批药品尽快运到医院,救治她那些已生命垂危的孩子们。知道飞机快到了,她乞求战士们不要停顿把板铺完,让飞机快点降下来。从她泪流满面的焦虑表情中,指挥长读懂了一名老师对学生的爱。
此刻,一滴雨敲打在我汗流如柱的脸庞上。
“指挥长,赶紧铺完吧,没关系,我们能挺住!”我喘着粗气朝邸指挥喊。
“对,我们能挺住,您下命令吧!”“下命令吧!”“ 下命令吧,指挥长!”战士们流露出坚定而焦虑的表情,但可以看得出,他们是在强打精神。
邸指挥被眼前的场面打动了,他心里清楚,雨一旦下来就不会轻易停住。一边是自己的士兵,他们的手被磨破了,渗出手套的血迹清晰可见,一边是老师和黑人群众期盼的目光。停机坪施工现场哑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指挥长身上。这位43岁的北方汉子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雨团逐渐向停机坪方向移动,雨滴连成了线。此时围观的群众除了抱小孩的妇女和年迈的老人,全部加入到了搬运钢板的行列中。
12:30,一架涂有“UN”字样的白色直升机从远处呼啸而来,在飞机着陆的那一刻,整个施工现场沸腾了,雷鸣般的掌声伴着螺旋桨的轰鸣声,身边的雨声和远方的雷声组成了一首美妙而壮丽的交响曲。
加入搬运钢板行列的那位女老师将万分感激的目光逐个投向虽已精疲力竭但又兴奋无比的中国维和官兵,我知道她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药品迅速转装后,她随车向医院的方向疾驶而去。临行前,这位老师向我们索要了一面五星红旗,她说要让她的学生把这面旗永远记在心里。
联刚团对中国工兵主动请缨的事迹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报道,东部师师长卡梅尔特少将视察了瓦伦古工程后,在联刚团高层会议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工兵队干得很出色。他们士气高,讲效率,求质量。构筑的直升机停机坪平整得像航空母舰甲板一样!” 以苦为乐苦亦乐
任务区的生活条件是异常艰苦的。先从吃说起,联刚团供应的144种食品中,只有22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奶肉类食品多,果酱、黄油等西餐食品多,考虑到存放时间问题,为维和部队供应的水果都是又酸又涩的青苹果,但为了补充必要的维生素还必须要吃。供应的面粉来自巴基斯坦,等同与国内的二等粉,做出的都是黑面馒头,国内带去的为数不多的精白面粉是用来招待外宾、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因为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相当一部分人刚进驻任务区不久就出现了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为此,我们就把营区内边边角角的地方都开垦出来,自己动手种菜吃。刚果(金)的土壤很特别,晒干了是灰,浸湿了是块,种出的萝卜都是花心,种出的东瓜全部畸形,种出的白菜长不大,种出的辣椒怕雨打。尽管收效不大,但大家的种菜热情很高,因为战士们认准一个理:一分耕耘总会有一分收获,官兵们真的很需要绿色蔬菜!每当餐盘中出现新鲜的绿色蔬菜,大家都会主动夹给那些缺乏营养和身体不适的战友。2006年12月发生在刚果(金)与卢旺达边境的武装冲突,切断了联刚团部队唯一的后勤补给线。中国分队的伙食保障也受到严重影响:每顿饭由两个菜减为一个菜,菜吃完了,就吃本不该消耗的单兵战备食品,实在没什么可吃了,就到当地买木薯(当地群众的主要食物),学当地黑人熬粥喝,真是嚼之无味,吃木薯的日子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作业区环境的艰苦程度是国内无法遇到的。外出施工官兵每天早出晚归,顶烈日、斗酷暑,大型机械驾驶室如同蒸笼,令人窒息,操作手一呆就是大半天,不少战士身上长满了痱子,屁股上长满了水泡。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凉水,凉馒头就酸苹果是最有营养的午餐,吃完饭顾不上休息又要马上登机作业,长期高强度作业使不少官兵得了胃溃疡。强烈的高原紫外线使全负武装、长时间暴晒在太阳下的护卫人员脸被灼伤或出现严重脱皮现象,痛得连续几天不能洗脸,有的战士出现眩晕、流鼻血等症状,晚上回来连饭都吃不下。分遣队官兵长期居住在低矮潮湿的野战帐篷里,只要一出太阳,帐篷里的温度便会骤然升高至40℃以上,帐篷成了桑拿室。夜幕降临,气温便直线下降,最低温度达到8℃,帐蓬只挡风不御寒,晚上如果盖得不严就会被冻醒。早晨起床时会明显感觉到衣服的潮湿。如果连降几天雨,被褥就会生出潮虫,墙角就会生出霉斑,湿疹、腰腿痛成了分遣队官兵的普遍症状。卡莱米分遣队距“中国半岛”600余公里,作战参谋李岗带平路机操作手苏安良、卫生员肖利涛住在贝宁维和部队营区内,每月才能从大本营送一次食物,方便面成了他们唯一的食品,而且一吃就是三个月,到后来他们一看到方便面就反胃,三个月下来,他们每个人平均瘦了20斤。因为长时间缺乏营养和维生素,三名同志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灰指甲、手脚皲裂和口腔溃烂等症状。
1000瓦电台辐射大,按规定天线必须设置在离开宿舍至少50米开外的地方,但由于营区场地受限,天线只能设置在1000瓦电台机房到修理班宿舍房顶一线,负责1000瓦电台的三期士官仲红彩、朱金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掉发脱发现象,我和中队长高世明商量给他们调换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但被他俩拒绝了:“电台设备重要而且精贵,是与国内联系的唯一通道,别人操作我们不放心啊!”修理班一期士官贺巍一到任务区,就开始整块整块地掉头发,这个充满朝气、维和前刚刚处到对象的小伙子默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全身心投入到维和工作中。当修理班班长郝海刚得知母亲病逝的消息,悲痛万分,痛哭失声,他独自跑到基伍湖旁(驻地营区畔湖而建),向着东方磕个三个头,重又全身心投入到了繁重的装备核查准备中。
每天中午或晚上休息时间,分队医院总是挤满了人,他们有的在针炙,有的在烤电,有的在拔火罐治疗,这些都是任务区潮湿的环境和连续高强度的施工给官兵身体造成的损伤。虽然恶劣的环境给官兵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但大家受累不怕累,吃苦不言苦,立足自身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着一个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始终有一种精神激励着大家,那就是中国工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能”精神。
形象比生命还重要
英语学习是官兵们在维和期间最自觉、最用功、最受益的一件事,因为大家在对外交往中遇到了不少由于不懂英语而产生的尴尬。2006年10月,东部师召开工兵分队指挥会议,当邸指挥看到其他国家的维和分队指挥都单独参加会议,而自己却处处离不开翻译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无奈感、责任感和焦虑感涌上心头:“不掌握英语,怎能体现大国军人的素质?”如何让更多的人尽快冲破外语关卡,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回来后,邸指挥号召大家把学习当作任务来完成,努力营造了学习英语的浓厚营氛围。副指挥王东升从我做起,白天工作,晚上坚持学英语,听不懂,他就用MP3反复听;发音不准,他就及时请教随队翻译;语法难,他就坚持每天用英语写工作日记。几个月时间,硬是把《新概念英语》一至三册学了下来。在分队领导的鼓励和影响下,学英语成了分队官兵工作以外的第一要务,大家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所有的干部和40%的士官都能用英语进行日常对外交流。
在任务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都是一个窗口,都从不同侧面展示着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每次外出执行任务,带队干部都不忘用对讲机提醒大家:“我们已经出走营门,刚果(金)老百姓都在看着我们中国军人呢……”大家就会立即从头到脚把军装整理一遍。二期士官余清每次外出都要换身新军服,都要修整军容、擦亮皮鞋。他说:“我们左臂绣有五星红旗,右臂带有‘UN’标志,我们的一举一动绝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一个国家,代表着联合国部队,咱要给中国军人树好形象啊!”他表达出的是所有中国维和军人共同的心声。
2006年11月,联刚团组成专家组对政府军渡河装备进行调度评估,东部师请求我分队派出渡河专家,分队决定让担任过舟桥营长的副指挥张永恒担负这项任务。从每个小螺丝钉到整套操作系统,他都全面详细地进行检查,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重新部署和使用这批装备提供了可靠依据。负责装备鉴定和运输工作的联刚团官员满意地说:“没有中国渡河专家张少校的参与,我们不可能顺利完成这项任务。” 维和出发前,分队干部作词谱曲集体创作了维和之歌《和平之旅》:“我们身上澎湃着黄河的血脉,我们生长在万里长城的故乡,跨为高山越过重洋,带着对和平的无限向往,不负家乡父老的期望。中国蓝盔奔赴硝烟四起的地方,为了刚果(金)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排除雷阵架起桥梁,让橄榄树在非洲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这首铿锵有力的军歌在维和特殊环境中对鼓舞官兵士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哼唱起来还觉得浑身有劲。到达任务区后,我们创作编排了众多反映维和生活和体现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有京剧、武术、民族舞蹈、民族器乐演奏、剪纸绘画等,对外演出十余场次,向联刚团官员、各友邻维和部队充分展示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2007年4月29日,由联刚团主办、中国维和分队承办的“中国文化周”在布卡武联刚团大院内拉开了帷幕,这是联刚团自组建以来第一次专门为一个国家的维和部队举办“文化周”。战士们的书法绘画作品在“中国文化周”上展出时,受到了外宾的特殊青睐,联刚团官员欲出价60美金购买三期士官曹贵锋、王二伟所作的山水画,乌拉圭江河连的一位女军官对二期士官李政伟的一幅书法作品特别感兴趣,我不解地问她:“你不认识中国文字,为什么还要买它?”这位女军官告诉我:“中国字看起来刚劲有力,有一种独到的美感,美是不分国界的啊!”联刚团第三区最高行政长官阿尔法苏在“中国文化周”致辞时说:“应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我每次在‘中国半岛’看完你们精彩的演出后,都为那些没能看到的人们感到惋惜!”我深知,这是联刚团对中国维和工作的肯定。
非洲到处都是珍贵的木材,战士们利用业余时间用废旧的边角料精心制作了造型独特、形状各异的小木雕,非洲独特的木料、自己精心的设计,加上加班加点付出的辛勤汗水,成了送给国内亲人最有价值的特别礼物。在任务区,大家把“中国半岛”当家建,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在尝试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设计、取料、加固、装饰,每个环节都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汗水,先后建造了一处中国特色的石林、两处热带特色园林、一座造型独特的使馆亭、一个多功能的官兵休闲亭,构建了优美的营院环境,使“中国半岛”成为联刚团维和部队的窗口。
2007年3月29日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联刚团在“中国半岛”举行了隆重的授勋仪式,中国维和工兵分队175名官兵被授予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荣誉勋章”,这是我们维持世界和平的有力见证,是对维和部队的最高褒奖,是维和军人的至高荣誉。这一刻,很多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感慨,泪水夺眶而出。大家深知: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太多血汗和艰辛,真的来之不易。
“未到非洲怕非洲,到了非洲爱非洲,离开非洲想非洲。维和是你们一生中难得的经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半岛’是你们永远值得回忆的地方,《和平之旅》是值得永远传唱的一首歌!”这是中国驻刚果(金)原特命全权大使范振水阁下留给我们第六批赴刚维和工兵的一段话,是这位情系非洲30余年的老外交官对维和意义的最好诠释。维和结束了,但对于曾经的蓝色贝雷帽来说,又将是新的起点,必将激励我们珍惜荣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续写人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