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从幼儿的性别、性格类型、幼儿园教育等层面探究,发现除幼儿自身因素外,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等都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因此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引导幼儿敢于表达;对幼儿实施与其年龄认知相符合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力推进家园共育等具有目的性、可行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教育对策
一、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自身因素
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完善,幼儿慢慢能够更多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发生分享行为;外向型幼儿善于与人交际,更容易产生分享行为。而内向型幼儿性格孤僻,不愿意主动交流、分享;女孩易产生怜悯心,相比性格刚硬的男孩更容易表现分享行为;还有部分幼儿缺乏分享的方法,常常因不知如何分享而无法与他人进行分享。
(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家庭因素
民主型教养方式更易利于幼儿产生分享行为,家长会积极主动的鼓励幼儿,而使幼儿的自我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分享行为。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则会让幼儿形成胆怯的性格,不愿与人分享;其次在3-6岁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比较薄弱,喜欢模仿,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分享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影响
当教师与幼儿形成良性的相互依赖关系时,教师做出分享行为示范,幼儿自然而然的会效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越亲密,幼儿对教师越信服,当教师表现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期待”时,会激发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
(四)同伴关系对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影响
幼儿大都愿意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好朋友进行分享,而与其他幼儿关系生疏便不愿意分享;如果有同伴向自己分享食品或者玩具,那么当自己拥有也会主动向给自己分享过的同伴分享,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次,幼儿会发现同伴之间分享行为的益处,如收到被分享者的感谢,使分享者与被分享者都能产生愉悦的情绪等。这样幼儿便会有更多的分享行为。
二、促进3-6岁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教育对策
本研究旨在对家长、教师、幼儿园能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议,确保对幼儿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分享教育。
(一)为幼儿创设利于分享的适宜环境
1.创设幼儿园及幼儿教室的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使幼儿消除陌生、恐惧的心理,如:针对小班幼儿可在教室放置一些玩偶及幼儿熟悉的一些物品等。让幼儿有亲近感,进一步拉近幼儿与幼儿园的距离,从而使幼儿更依赖于这个环境,更好的与同伴交往,达到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目的。对中大班幼儿设置具有规则性的经营类、益智类、合作类的玩具材料,满足幼儿内心需要并与幼儿自身认知相适应,使幼儿对幼儿园充满向往,感受到来自幼儿园大家庭的爱,能够主动并愿意进行一些分享行为。
2.创设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
作为家长应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言语中透露着关心、相爱的情感,并且能够积极的表现出这种情绪让幼儿感受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也容易使幼儿养成自信、善良的品质。家长还应该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尝试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意见,与幼儿进行的平等沟通,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二)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班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分享教育
1.对小班幼儿进行以爱分享为目标的教育
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处于自我期,好独占,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要求,如果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也是建立在自己已经拥有的前提下。我们要培养小班幼儿以爱分享为目标的分享行为,经常鼓励幼儿分享,可以让他们带自己喜欢的玩具与小朋友分享,遇到爱分享的小朋友一定要及时的口头表扬或者奖励等,让幼儿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小班幼儿爱模仿,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阅读分享行为的绘本,观看分享行为的动画片,幼儿便会有意识的模仿绘本、动画的行象;还可组织幼儿进行分享游戏,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感受分享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为日后幼儿分享行为奠定基础。
2.对中班幼儿进行以能分享为目标的教育
中班幼儿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出现分享意识,但由于他们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的道德判断阶段,所以要通过老师或家长的鼓励暗示,来形成被动的分享行为。中班作为幼儿分享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鼓励幼儿自主分享交流,增强幼儿交际能力,鼓励幼儿和其他小朋友共同玩玩具、玩游戏,主动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的玩具,教师在适当的情景教给幼儿分享的经验,如:分享过程中人数多于分享物怎么办?怎样避免分享过程中与同伴发生冲突等。让中班幼儿学会分享的经验也是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目标之一。还可以引导幼儿向同伴说出自己分享成功的经验,让幼儿了解到分享的喜悦。
3.对大班幼儿进行以会分享为目标的教育
大班幼儿有清晰的分享观念,他们分享的东西也在不斷丰富,由最初的玩具、食品到分享情感、经验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思考交流,引导幼儿如果要解决实际生活中分享的问题是要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来分析,要以尊重和理解他人为前提,从而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深切感受分享行为带给自己的快乐和自我价值。同时还应该引导幼儿更多的进行精神层面的分享,使幼儿的分享层次得到提升。教师可讲述自己的分享经验或邀请幼儿讲述其分享经验,激发更多的分享动机。
(三)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树立榜样作用
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科学的育儿方式并且具有教育幼儿分享的意识。也可以同幼儿一起阅读分享行为的绘本等,观看分享的动画片、儿童剧等。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对幼儿心理的关注,鼓励幼儿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要与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以一种朋友的方式相互沟通,多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亲子互动,这样能更好的促进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其次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由于幼儿自身的认知有所受限,模仿能力强,家长为幼儿做好表率幼儿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幼穗,赵莹.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2] 韦敏丽.室内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教育对策
一、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自身因素
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完善,幼儿慢慢能够更多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发生分享行为;外向型幼儿善于与人交际,更容易产生分享行为。而内向型幼儿性格孤僻,不愿意主动交流、分享;女孩易产生怜悯心,相比性格刚硬的男孩更容易表现分享行为;还有部分幼儿缺乏分享的方法,常常因不知如何分享而无法与他人进行分享。
(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家庭因素
民主型教养方式更易利于幼儿产生分享行为,家长会积极主动的鼓励幼儿,而使幼儿的自我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分享行为。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则会让幼儿形成胆怯的性格,不愿与人分享;其次在3-6岁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比较薄弱,喜欢模仿,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分享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影响
当教师与幼儿形成良性的相互依赖关系时,教师做出分享行为示范,幼儿自然而然的会效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越亲密,幼儿对教师越信服,当教师表现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期待”时,会激发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
(四)同伴关系对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影响
幼儿大都愿意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好朋友进行分享,而与其他幼儿关系生疏便不愿意分享;如果有同伴向自己分享食品或者玩具,那么当自己拥有也会主动向给自己分享过的同伴分享,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次,幼儿会发现同伴之间分享行为的益处,如收到被分享者的感谢,使分享者与被分享者都能产生愉悦的情绪等。这样幼儿便会有更多的分享行为。
二、促进3-6岁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教育对策
本研究旨在对家长、教师、幼儿园能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建议,确保对幼儿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分享教育。
(一)为幼儿创设利于分享的适宜环境
1.创设幼儿园及幼儿教室的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使幼儿消除陌生、恐惧的心理,如:针对小班幼儿可在教室放置一些玩偶及幼儿熟悉的一些物品等。让幼儿有亲近感,进一步拉近幼儿与幼儿园的距离,从而使幼儿更依赖于这个环境,更好的与同伴交往,达到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目的。对中大班幼儿设置具有规则性的经营类、益智类、合作类的玩具材料,满足幼儿内心需要并与幼儿自身认知相适应,使幼儿对幼儿园充满向往,感受到来自幼儿园大家庭的爱,能够主动并愿意进行一些分享行为。
2.创设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
作为家长应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言语中透露着关心、相爱的情感,并且能够积极的表现出这种情绪让幼儿感受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也容易使幼儿养成自信、善良的品质。家长还应该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尝试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意见,与幼儿进行的平等沟通,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二)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班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分享教育
1.对小班幼儿进行以爱分享为目标的教育
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处于自我期,好独占,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要求,如果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享,也是建立在自己已经拥有的前提下。我们要培养小班幼儿以爱分享为目标的分享行为,经常鼓励幼儿分享,可以让他们带自己喜欢的玩具与小朋友分享,遇到爱分享的小朋友一定要及时的口头表扬或者奖励等,让幼儿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小班幼儿爱模仿,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阅读分享行为的绘本,观看分享行为的动画片,幼儿便会有意识的模仿绘本、动画的行象;还可组织幼儿进行分享游戏,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感受分享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为日后幼儿分享行为奠定基础。
2.对中班幼儿进行以能分享为目标的教育
中班幼儿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出现分享意识,但由于他们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的道德判断阶段,所以要通过老师或家长的鼓励暗示,来形成被动的分享行为。中班作为幼儿分享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鼓励幼儿自主分享交流,增强幼儿交际能力,鼓励幼儿和其他小朋友共同玩玩具、玩游戏,主动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的玩具,教师在适当的情景教给幼儿分享的经验,如:分享过程中人数多于分享物怎么办?怎样避免分享过程中与同伴发生冲突等。让中班幼儿学会分享的经验也是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目标之一。还可以引导幼儿向同伴说出自己分享成功的经验,让幼儿了解到分享的喜悦。
3.对大班幼儿进行以会分享为目标的教育
大班幼儿有清晰的分享观念,他们分享的东西也在不斷丰富,由最初的玩具、食品到分享情感、经验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思考交流,引导幼儿如果要解决实际生活中分享的问题是要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来分析,要以尊重和理解他人为前提,从而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深切感受分享行为带给自己的快乐和自我价值。同时还应该引导幼儿更多的进行精神层面的分享,使幼儿的分享层次得到提升。教师可讲述自己的分享经验或邀请幼儿讲述其分享经验,激发更多的分享动机。
(三)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树立榜样作用
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科学的育儿方式并且具有教育幼儿分享的意识。也可以同幼儿一起阅读分享行为的绘本等,观看分享的动画片、儿童剧等。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对幼儿心理的关注,鼓励幼儿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要与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以一种朋友的方式相互沟通,多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亲子互动,这样能更好的促进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其次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由于幼儿自身的认知有所受限,模仿能力强,家长为幼儿做好表率幼儿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幼穗,赵莹.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2] 韦敏丽.室内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