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平凡父子的西藏故事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q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李青元与妻子曹兰英带着不满1 岁的李胜利留影于上海

  1958年,恰逢我们国家给苏联还账期间,班戈县巨大的矿产正是苏联讨账的觊觎之物,他们需要硼砂加强军事设备建设,我国需要还债重振国威。
  西藏那曲地区班戈湖硼砂厂应运而生,矿区海拔在4600米左右,气候和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甚至还有大片无人区。但就是这样的不毛之地却有着极好的硼砂矿藏以及其他丰富的矿藏。
  开采硼砂的队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西藏建设工作者组成。
  本文主人公李青元来自甘肃,当时只有14岁的他和伙伴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最后圆满完成了国家制定的任务并因此留在了西藏安居。
  “要认真对待镜头!”李胜利说。这大概是李胜利作为一名摄像记者的独有感悟,但同时他又是一名最为平凡的“藏二代”。
  眼前的青年,高大而结实的身形,染成棕黄的微卷头发,一张带着少许高原红的方正脸庞。做了18年记者的他,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被采访,特意换了件胸口印着“中国李宁”四个红色大字的白色T 恤。
  话题延展,却是从他的父亲、“藏一代”李青元说起。

懵懂的勇敢,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14岁的李青元成了“藏一代”


  1958年,因为西藏那曲地区班戈湖硼砂厂的一次招工机会,14岁的青涩少年李青元离开了甘肃兰州榆中县夏官营镇的农村老家来到了藏北高原。李青元家中五個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二,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是农民,一大家子吃个饱饭都很艰难。
  西藏盐湖资源丰富,早在公元6世纪,藏族同胞就开始在班戈措开采硼砂,这里也成了西藏最早发现和利用硼砂之地。班戈在藏语里被称为“吉祥保护神”,是往返西部必经之地的交通枢纽。
  1958年,恰逢我们国家给苏联还账期间,班戈县巨大的矿产正是苏联讨账的觊觎之物,他们需要硼砂加强军事设备建设,我国需要还债重振国威。
  开采硼砂的队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西藏建设工作者组成。
  李青元年龄虽小,但在厂里承担的工作却是最苦最累的挖硼砂。好在能吃饱饭,每个月还有42元工资,这让他知足。每月工资到手,李青元基本都寄回了老家。
  矿区海拔在4600米左右,气候和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甚至还有大片无人区。但就是这样的不毛之地却有着极好的硼砂矿藏以及其他丰富的矿藏。
  挖硼砂时,李青元和伙伴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
  强烈的紫外线晒得皮肤生疼,加上狂暴的风沙,让人平地走路呼吸都十分困难。为了生存,少年李青元一次次用纤细的胳膊奋力抡动着十字镐,他身边不时有同伴因身体扛不住而倒下,除了咬牙坚持,他没有其他选择。
  在那样的环境里,没人再把他当孩子。
  最需要营养的岁月,他和工友却只能吃到萝卜白菜;没有饮用水,大家还得去数公里以外的湖里凿冰取水;仅能避风的帐篷一旦遭遇狂风就被无情掀跑、打翻所有物品,众人又得喘着粗气追上重建……
  矿区常年气温都在零下二十几度,帆布帐篷根本不保暖,许多人穿着棉大衣,还是冻得直打哆嗦、无法入眠。休息,对他们来说,只是另一场与大自然的无声对抗。
  夜晚空旷的天空,时常会缀满闪烁的星星,想来应该是极美的,可当时谁也没有心情抬头凝望一眼。
  李青元那时的信念只有六个字:挖硼砂,活下去。
  这样的艰苦劳作持续三年多后,硼砂厂解散。
  李青元被调到了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拉萨,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交际处,具体的工作是在西藏自治区第二招待所做一名厨师。
  1967年,李青元回老家探亲时,娶了18岁的家乡姑娘曹兰英,便一起带到了西藏,同年生下了大儿子,时隔两年,又生下一个女儿。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李青元主动找师傅学习驾驶,成为了司机,这在那个年代是被很多人羡慕的职业,因为那意味着起码你有机会去外地跑车时帮自家捎带点吃穿用度。
  李青元一家和许多职工都被分配住在一栋古老的藏式楼里(现在成为了古建筑文化遗产),大家还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种菜、挖地窖囤菜。李青元每次跑车带了吃的都不忘分给左邻右舍,大家有啥好吃的也拿些给他家,楼里的各族人都相处得其乐融融,情谊弥补了物资匮乏给人们带来的欠缺。
  就这样,拉萨成了李青元安家落户的第二故乡。
  李青元时常想,如果一直待在甘肃老家,他的世界或许就是祖辈留下的一亩三分地,但年少时懵懂的勇敢,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83年,李青元夫妇带着女儿李胜萍与儿子李胜利在西藏自治区第二招待所、自家院中留影

李胜利出生、成长在拉萨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过着平凡的日子


  1979年11月,已经有两个孩子的李青元夫妻,在离计划生育实施尚有一个月之际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时机赶得巧,就很直观地给孩子取名——胜利。
  胜利果真是幸运的。之前家里条件不好,胜利的哥哥姐姐都被送回了老家抚养,他则留在了父母身边。
  所以胜利对童年的回忆都是幸福和满足。
  “我们家到1983年就还完了全部外债,寄养在亲戚家的哥哥姐姐也被接回了拉萨。我9岁那年,家里凭票买到了福建日立牌彩电,我就再也不用去大礼堂挤着看电视了。”   “大概是1990年,拉萨街头有了小餐馆,能吃到担担面、抄手、饺子等简单食物,周末能在文化宫外面吃凉皮、烤羊肉串,一小门口还有卖麻辣烫的……当时真觉得太好吃了!”
  “小时候穿的都是母亲织的毛衣、做的棉鞋。过年的新衣服大人总是提前一个月就准备好了。那阵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半夜总偷偷把新衣服拿出来试一下……”
2017年7月,留影于北京天安门广场

  从小和单位大院里的藏族孩子一起长大,李胜利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藏语,以至于连汉语也带着一股子“酥油味”。无怪乎走到哪里,李胜利都常被人误以为是半藏半汉,李胜利很喜欢这种不分彼此的感覺。
  10岁那年,李胜利才第一次随父母回内地探亲。
  2000年高中毕业时,李胜利考上了西藏大学第一批面向汉族考生招收的西藏大学藏语文系,但他那时候有个执念,觉得长这么大,基本没去过西藏以外的地方,他喜欢拉萨,但也想去外面看看。“父母那时已经没有经济压力,加之我是家里老幺,所以对我的选择很宽容。”
  24岁大学毕业后,李胜利被招进了西藏电视台工作。
  “这些年我当过主持人、制片人、外勤记者,也打过杂。”他笑言在电视台除了没当过领导,几乎什么都做过。李胜利说自己是个爱玩的人,所以32岁才结婚。爱人侯蓉也是一个“藏二代”,3岁就随做生意的父母来到了西藏,现在在中华网西藏站做负责人。
  2012年,他们的儿子出生在拉萨。小家伙生下来就因为呛羊水而在保温箱住了半个月,让夫妻俩很心疼,这也是后来他关注儿子的健康远高过关注儿子成绩的原因。
  “儿子今年9岁了,在我当年读过的一小上学,算是名副其实的‘藏三代’。”言谈间李胜利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的宠爱。虽然夫妻俩工作忙碌,但带孩子这事,他和妻子都不想假手于人。
2010年,李胜利在成都折多山拍摄《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献礼》纪录片

  “自己带,更有感情。”李胜利的理由很简单。
  虽然李胜利极少谈自己的工作,获得的一大摞奖章、证书都被捂得严严实实,他觉得自己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贡献。但在同事眼中,他却是一个对新闻有着敏锐视角、充满朝气、特别勤奋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2014年,李胜利成为了西藏电视台第一位首席记者,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屡屡拍出最具价值的“西藏影像”。
  李胜利很庆幸自己能以记者的视角亲眼见证西藏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和重大事件,并以一名“藏二代”的身份融入环境、结识全国各地的朋友、向他们推介西藏。
  “这里和故乡早已没有区别,我就喜欢这里的自在和慢节奏。”李胜利笑着说。
其他文献
印度尼西亚,“海岛之国”,名字中的“印度”意为“海”,“尼西亚”意为“岛”。它的美既丰富又与众不同。  一提起印度尼西亚,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地震、海啸和火山。可当你亲身体验这个国家,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从而改变对它的恐惧。  印尼最著名的古迹当数婆罗浮屠,可是在这里,我却想首先介绍一下印度教庙宇——普兰巴南,然后再带你逐一走近王宫、饭店、美食和美妙的蜡染……    普兰巴南    5月的月圆夜,是
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的思想家和代表人物不遗余力地宣扬所谓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弗朗西斯·福山宣称这是“意识形态的终结”。英国工党理论家安东尼·戈登斯下结论说,“作为一种经济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已经不复存在”。“9·11”悲惨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在宣布其“先发制人”战略时,推出一个措辞更加坚决的结论:“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极权主义破坏性思想与自由、平等之间的一场严重意识形态之争使世界陷入
2012年5月20—21日,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约成员国领导人第25次峰會落下帷幕。虽然峰会报告宣称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各方就北约防务建设、阿富汗问题与伙伴关系这三个主要议题达成多项共识[1],但就其实质而言,这更像是一场“华美”的展览秀,无论是老选手的卖力表演,还是新选手的粉墨登场,都难掩峰会背后的激烈争议与种种困境,反映出北约众口难调,需要重新定位战略目标的不争事实。  议题众多却引发诸多争论  芝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的当口,汉语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竖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继2006—2007年中俄两国成功互办“国家年”之后,两国领导人又作出在2009~2010年互办“语言年”的重大决策。互办语言年是中俄两国在新世纪共同推动双方人文合作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语言年”开创人文交流新局面    1996年,中俄两国根据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需要,决定建立战略协
记者:作为一个法国贵族出身的学者,近十多年来,却经常在中国生活。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感兴趣,中国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易思:中国有两点最吸引我:一是淳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中国农民。我欣赏中国人的智慧、幽默、好客、友好以及注意“面子”。从1997年开始,每个月我都会在中国农村呆一段时间,近距离地与农民交往。199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浩特,我第一次深入体验了中国的农村生活,我住在一户农民家里
20世纪60化,西欧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次转型带来了一场激烈的文化冲突。1968年发生了形成当时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年学生运动。这场文化冲突最大的影响是,起因于反对资本主义当时体制,却把资本主义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经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文化的激烈批判,资本主义在自我调节中,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向着一种经济发展同社会公正相平衡和市场机制同个性自由相平衡方向转承。社会和文化变革激发了资本
2001年发生的“911”重大恐怖事件,对于美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对于世界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和从一定角度看,可以说它改变了美国,并通过美国之后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行动改变了世界。  之前的美国,享受着冷战结束带来的红利,“知识经济”沿着“信息高速公路”持续增长八年,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综合实力盛极一时,堪称处于巅峰状态;之后的美国,则开始连续经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
编者按:新年伊始,本刊特邀请有关国际问题专家,就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展望,以飨读者。    缓和与危机并存调整与合作加强   ——新一年国际形势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    2006年将是一个继续缓和、相对“太平”的年份,也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期。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多边外交、地区合作更
由阿卜杜勒哈格塔兹率领的摩洛哥独立党议员代表团一行18人应中国共产党邀请,于2月17-21日访问了上海、北京两地。20日晚在北京新世纪饭店举行了代表团团长与中外媒体见面活动。  柔和的灯光洒在红黄相间的地毯上,再加上室内宜人的温度,让人颇有一种“暖春”的感觉。而当一位满头银发、神清气爽的老人笑意盈盈地走到我们面前时,更带给我们类似摩洛哥——这个“烈日下清凉国土”般清新、舒畅的体会。他就是摩洛哥独立
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公元18世纪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开始兴建,至20世纪的250余年间,作为七世及后来历世达赖喇嘛夏季处理政事的办公场所,因此被称为达赖喇嘛的夏宫。这里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宇,精美绝伦的壁画,独具特色的藏式园林,而且珍藏着各种品别的珍贵文物,可谓一座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罗布林卡内的“雪堆白”艺术,可谓最具特色。  “雪堆白”,意为“布达拉宫下的如意吉祥工院”,是清代西藏地方政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