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本质与史家责任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即便从孔子算起,中国历史学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走过了一个漫长道路,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宗教。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历史意识淡薄的现象。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就是说,历史记录尊重事实,不隐恶,不溢美,那么历史学功能必然彰显,必然起到警醒、警示作用。
  根据儒家的观点,中国人从来不相信此生永存,但相信精神不死。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诲,其实与宗教具有类似功能,教导人们理性地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知道此生短暂,只是一个过程,即便享尽荣华富贵,最后也不过是一堆黄土。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是精神不死,能以精神持久影响社会,影响人类历史。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理性主义使中国历史学从一开始就信奉真实。相信真实是历史学存在的意义,也是历史学为学的根本价值。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春秋》及其三传时,注意到“一字之褒贬”,注意到孔子及其弟子的价值取向,因而怀疑历史学的科学性,怀疑历史记录的真实性。
  确实,相当程度上说,历史学是主观性较强的学问,是对人类智慧的终极考验。历史学的研究只能逐步接近历史真实,即便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历史学也没有办法真正复原,更没有办法像实验科学那样重新实验。读者、听者是否认同历史学家的分析、判断,主要就看研究者的结论、记录能否合乎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历史学无法重建一個完全真实的历史场景,但历史学永远都以还原历史,回到现场,达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为基本学术诉求。
  以“董狐直笔”真实记录历史,是中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史学史上的任何曲笔,甚至像司马迁、陈寿等人那种因某些私人原因的部分曲笔,也依然会被揭露、唾弃。真实,是历史学存在的依据,是历史学的生命,不真实的历史说教只是说教,不是历史。一切曲笔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会被揭穿。
  历史学的功能、意义,当然需要书斋学问,需要扎实、细致的考订功夫,需要心无旁骛。如果没有这样的功夫,没有这样的积累,历史学就不会被人們尊奉。曲笔的历史作品,或许能够赢得一时的虚假喝彩,但假的就是假的,假的终究不是真的。
  但是,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历史成为一种学问,除了弄清历史真相,记录历史事实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治,是通鉴。是用历史教训指导现实,是告诉人们在从事创造时,要有大关怀、大视野,要放在历史长河中通览、通鉴。
  我们过去总以为我们今天比古人聪明,总以为我们现在比古人幸福。其实,反观过去几千年可以检索的历史,我们应该相信章太炎的分析,善亦进化,恶亦进化,俱分进化,有古今之别,无古今之异。我们今天比孔子、孟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知道得更多,这不是我们比他们更聪明、更博学,而是我们生得比他们迟。
  熟读历史,不会轻言历史性的创造;熟读历史,应该能够为现实提供某种借鉴。孔子、司马迁、司马光等中国历史学家大都相信资治,相信通鉴,即便是比较纯粹的书斋学问,假如深究起来都有现实的大关怀。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问。老话说,无聊便读书。好像历史学就是一门消极的学问,是历史学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选择。这种观点在过去的中国或许是真实的,但在现代学科建立后,显然不能这样看。历史学不仅记录历史,研究历史,而且预知未来,参与历史的创造。历史学家不再是失意政客无聊之后的消遣,而是有识之士、饱学之士的职业,是一项与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等职业选择大致相同的选择。
  其实,在古典中国历史学家的眼中,并没有消极地将历史学视为一种无聊的学问,孔子知道之不行,退而修《诗》《书》,订《春秋》,让乱臣贼子惧。这既是孔子对历史学的定位,也是孔子以历史学为工具积极介入生活,影响政治,进而影响历史。此后,不论是司马迁,还是司马光,直至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们可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他们以历史学为工具服务于社会,影响政治,应该说一脉相承,精神一致。
  一个稳定的政治架构,需要历史学的参与。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真正的历史学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研究历史,而且还在于参与历史创造,在于通过历史了解过去,服务现在,预知未来,为人类指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王传生荐自《北京日报》2017年1月16日
其他文献
我们一贯提倡作报告、写文章“有话则長,无话则短”。可惜好多人并不理会,那种懒婆娘裹脚布式的大報告和空洞无物的长文章仍随处可闻,随时可见。有些人正是打着“有话则长”的幌子,贩卖其蹩脚货的。  “有话则长”,倘若是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屁话,那根本就不该说,不该写,怎么还谈得上“长”呢?!至于“无话则短”,也颇值得推敲,既然“无话”,那就免开尊口,免下大笔,而不是什么“短”不“短”的问题。  
期刊
一个男人,霸气、静气、傲气、江湖气;一个女人,娇气、秀气、灵气、自在气,都是很要紧很要紧的气。可是,男人女人,都该用点力气去养的,却是一缕清雅妩媚的书卷气。  大唐名相魏徵,“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因此博得唐太宗赞叹:“人言魏徵倔强,朕视之更觉妩媚耳”。  唐太宗说得对极了,魏徵哪是倔强?实是几分妩媚书生气。  书生的“妩媚”,不似女人的软妩
期刊
公款碰不得,有人就打起“公款存哪儿”的歪主意。恩惠“存”中取,反成了个别干部“退而求其次”的牟利通道,危害同样不可小觑。福建龙岩以“明规则”清扫灰色地带,坚决破除公款存储利益输送“潜规则”,营造了全面从严治党良好的“小气候”。  放眼当下,“潜规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滋生土壤还未清除。意思意思、通融通融的惯性在一些领域还未强力扭转,遇事找熟人、找人好办事等歪風的净化基础还不牢固。因而,只治标不治
期刊
杨孔翔(山东曲阜)  读许吉如先生的文章《安全感:国家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杂文月刊》2017年1月下),更加感觉到了我们中国的伟大。有比较才有差别,和一些仍然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国家的人民相比,我们稳定的社会是人们最大的福祉。如今的中国,以崭新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强大,国家富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再没有今天生活在一个平平安安的国度里让人们感到幸福的了。不比较不知道珍惜,特别
期刊
有一次,孔子带领十几个学生去泰山春游。赶车的是子路,他一路不停地向老师指点沿途的风景与建筑。当车子路过一个村口时,突然从路旁蹿出一个孩子,站立车前,挡住去路。子路跳下车,斥责挡路的孩子:“你为什么拦车,妨碍我们赶路?”  那孩子不但不予回答,反而指责子路:“你们不懂礼貌!”  坐在车子上的孔子,十分驚奇地反问:“你说说看,我们怎么对你无礼了?”  小孩说:“老先生,如果您面前有一座城池,是车子绕过
期刊
重看一本书,并不是奇怪的事。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阅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发现。因此过不久,我就会拿以前读过的、觉得有所得的书重读,果然有新的收获。真是高兴的事,因為自觉又进了一步。  张爱玲最爱的书是《红楼梦》和《海上花》,這是她一生中不断重读的两部书。  有人强调阅读要广博,也有人认为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和深。  两种说法都有理由,没有对错。  一位作家朋友说,他人生中的不同时间都
期刊
我是主张并践行乐享人生的,初步有了一些想法和实施的办法,似乎效果也挺理想。比如读书,重要的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读而不断,恒而有悟,就算是寂寞孤独,只要有书相伴,就感觉踏实了许多。  近来一直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挺深奥的,也不容易懂,但慢慢地一段段读下去,对其知行合一的理论似乎有那么些感受。正因如此,我把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也找来参读,想想过去还读过的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期刊
应试教育带来的难题之一,是读书的趣味消失了。这原本惯性下的精神生活,不免被意图伦理所缠绕。许多教育机构希望以通识教育的方式解决此间的问题,但是教学路线图设计得虽好,而成绩寥寥。我自己曾经参与过教学改革的工作,发现一个现象是,当给同学自由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许多人的注意力还是被分散掉。吸引青年的可能还是那些流行的东西。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读书的实用理念正在消解其间最为动人、有趣的部分。不过
期刊
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我们中总有些人老爱抢?  上次去医院看牙,早早地第一个来到诊室门口等着医生来了开门。  离下午开诊还有两分钟,医生来了。  突然,从电梯门后面又窜出一个中年女人,硬是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在最前面,坐到了主任医师的就诊椅上赖着不走,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第一个看的了。  这一看,足足让我等了一个多小时!  大家都是来看病,都挂了号,按照挂号顺序一个一个来是理所当然的规矩。  可为什么总
期刊
防汛抗旱、村道管养、烟叶生产、劳动力转移、果树病虫害防治……据最近一期《半月谈》报道,记者在湖南部分地区采访了解到,一些乡镇每年要与上级党委政府签订二三十份责任状。不少乡镇干部反映,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的初衷是好的,一些责任状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放任各种责任状“满天飞”,势必会造成基层干部忙乱不堪、无所适从,甚至带来浮夸虚报、数字造假、报喜不报忧等不正之风。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以文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