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探索适合语文教学的新途径。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它具有知识的广博性、学习的积累性、领会的渐悟性。单凭几本教材、几套训练题就能让学生了解祖国几千年的语言文化,这是不可能的。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空间,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感悟的最佳方法。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历年来的中考已从知识考查转变为能力考查,尤其是新教材的灵活创新,所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应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能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教学与素质教学就能协调统一。从学生成绩来看,大凡喜欢读书、广泛涉猎的同学在考试中总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所应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感染之中实现自主的语文知识学习,并能够以此为乐形成习惯。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行为的自主性、开拓性,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学习知识的深广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基础,培养学生的听书读写能力
在听说表达方面,多给学生表达心灵感受的机会。课前由学生开始讲第一句话,讲话的范围可以是固定的,比如初一入学时的自我介绍、对某影视剧的作品讨论等;也可以是不固定的,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喜好选择说话的话题,学校、家庭、社会无所不包,甚至是周杰伦、日韩剧、街舞都为作品的讨论话题。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节课就是请学生畅所欲言,讲述自己在假期所见所闻,并且请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们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讲话克服了紧张之感,到第二轮交流就驾轻就熟了。每位同学都能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阅读方面,构建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阅读过程,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既不能机械的把自己阅读感受或是教学参考书中的理解全盘灌输给学生,也不能简单的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尖子回答,全班总结这种草率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文本来创设情景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写作方面,首先要练就一手好字。初一开始,每周每人百字临帖,定期进行展示、评比。其次是采用写周记或随笔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写作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过程,如教师怎样让学生明白教学要求,怎样让学生向教师明确地表达自己要求和理解。有人说“教”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实现需要一种被称之为“抓手”的东西。有了这种“抓手”,教师可以凭借它传达思想,学生可以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的学习对象。我认为随笔就是“抓手”,就就是师生交流的工具,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落实课改可以充分利用好随笔这一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主动意识。
二、有侧重,合理应用新教材的重点单元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现代文教学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要运用技巧,大胆取舍。新教材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的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非常重要。然而面对艺术家用生命和情感创造的境界,要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并传授给学生委实艰难。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突出单元教学重点,以自读课为例,预先布置好自读目标,然后结合自测题,使学生在自读时对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再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平等对话。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师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
三、重熏陶,提升学生高尚的审美品味
语文学科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影响下,功利与短视因素过度膨胀,人们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终极关怀。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使他们对具有严肃和深度内涵的作品敬而远之。但令人欣慰的是新教材的篇目都各具特色。它们有的娓娓道来,如叙家常:有的滴水不漏,论证严谨;有的史料充盈,立论高远;有的剖析谬误,鞭辟入里;有的文采洋溢,情感真挚……这些文章的作者高屋建瓴,将沉甸甸的思考融进文章之中。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好现代教材的同时,还要利用好现在的外部环境,树立大语文思想。让学生充分地明确学习语文不能只靠课堂,还要走进实际;不能只靠套路、方法的把握、还要注重积累、领悟、实践;不能只是吸取知识,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灵感、激情、想象力,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孔子的学生颜渊有一句话:“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置身于大师们用语言为我们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语文教师要做一个美的使者,用我们的智慧、才能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其受用无穷。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历年来的中考已从知识考查转变为能力考查,尤其是新教材的灵活创新,所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应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能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教学与素质教学就能协调统一。从学生成绩来看,大凡喜欢读书、广泛涉猎的同学在考试中总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所应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感染之中实现自主的语文知识学习,并能够以此为乐形成习惯。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行为的自主性、开拓性,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学习知识的深广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抓基础,培养学生的听书读写能力
在听说表达方面,多给学生表达心灵感受的机会。课前由学生开始讲第一句话,讲话的范围可以是固定的,比如初一入学时的自我介绍、对某影视剧的作品讨论等;也可以是不固定的,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喜好选择说话的话题,学校、家庭、社会无所不包,甚至是周杰伦、日韩剧、街舞都为作品的讨论话题。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节课就是请学生畅所欲言,讲述自己在假期所见所闻,并且请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们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讲话克服了紧张之感,到第二轮交流就驾轻就熟了。每位同学都能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阅读方面,构建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是学生。这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阅读过程,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既不能机械的把自己阅读感受或是教学参考书中的理解全盘灌输给学生,也不能简单的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尖子回答,全班总结这种草率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文本来创设情景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写作方面,首先要练就一手好字。初一开始,每周每人百字临帖,定期进行展示、评比。其次是采用写周记或随笔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写作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过程,如教师怎样让学生明白教学要求,怎样让学生向教师明确地表达自己要求和理解。有人说“教”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实现需要一种被称之为“抓手”的东西。有了这种“抓手”,教师可以凭借它传达思想,学生可以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的学习对象。我认为随笔就是“抓手”,就就是师生交流的工具,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落实课改可以充分利用好随笔这一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主动意识。
二、有侧重,合理应用新教材的重点单元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现代文教学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要运用技巧,大胆取舍。新教材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的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非常重要。然而面对艺术家用生命和情感创造的境界,要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并传授给学生委实艰难。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突出单元教学重点,以自读课为例,预先布置好自读目标,然后结合自测题,使学生在自读时对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再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平等对话。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师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
三、重熏陶,提升学生高尚的审美品味
语文学科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影响下,功利与短视因素过度膨胀,人们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终极关怀。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使他们对具有严肃和深度内涵的作品敬而远之。但令人欣慰的是新教材的篇目都各具特色。它们有的娓娓道来,如叙家常:有的滴水不漏,论证严谨;有的史料充盈,立论高远;有的剖析谬误,鞭辟入里;有的文采洋溢,情感真挚……这些文章的作者高屋建瓴,将沉甸甸的思考融进文章之中。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好现代教材的同时,还要利用好现在的外部环境,树立大语文思想。让学生充分地明确学习语文不能只靠课堂,还要走进实际;不能只靠套路、方法的把握、还要注重积累、领悟、实践;不能只是吸取知识,还要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灵感、激情、想象力,真正提高语文能力。
孔子的学生颜渊有一句话:“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置身于大师们用语言为我们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语文教师要做一个美的使者,用我们的智慧、才能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其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