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化发展的独立个体。教育则是通过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以实现终身教育。
一、研究学生,促进发展
怀特海认为: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可见,从童年到成人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情境、实物、操作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思考过程。而中年级的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变式训练,甚至会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整理成知识结构图。
在智力发展过程中,怀特海又进行了细分: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对于每一阶段孩子的认知的分析解读,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均有阐述,教育就体现在这三个阶段的反复循环中。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研究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走进孩子的心灵,通过进一步的情感交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想法、需求、情感,从而更加个性化地、深入地关注和处理学生情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学习的是有用的知识,对知识的有效利用,就是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把大量无活力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通过一份份练习来机械反复训练。而是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获得活动经验,便于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自主运用学习的本领解决。比如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寻找发现;可以通过数学小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此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鼓励学生把数学发现用小论文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育的主题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把学习到的本领、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数学课程目标中,也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学习的过程是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形式的灵活多样,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激活兴趣,发展思维
没有兴趣的指引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待特殊事例做出预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闯关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激发学生挑战的动力;通过小老师讲解、不同评价方式等激励学生的学习。
在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活后,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单一简单的思维方式到综合全面的思维方式,从思维的敏捷性到思维的逻辑性等都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寻求规律,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
怀特海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綜合起来运用。确实如此,在实际教学中,过多的关注了本学科的教学,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割裂开了。如果能够巧妙地抓住学科之间的共通点,加以整合利用,在教学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注差异,播种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着重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培养,本质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的培养。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性的,教育应该面对不同的个体需求,提供适合其成长的教育,让学习者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获得不断进取、挖掘潜力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科教学任务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忽略了学生潜能的挖掘,无形中就抹灭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播下创新的种子。此外,培养学生对风格的鉴赏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带着一份热情,带着一份执着,发自内心地去专注一件事,在学习中展现出清晰的风格,或许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全面发展的人。
一、研究学生,促进发展
怀特海认为: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可见,从童年到成人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情境、实物、操作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思考过程。而中年级的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变式训练,甚至会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整理成知识结构图。
在智力发展过程中,怀特海又进行了细分: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对于每一阶段孩子的认知的分析解读,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均有阐述,教育就体现在这三个阶段的反复循环中。对于我们教师而言,研究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走进孩子的心灵,通过进一步的情感交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想法、需求、情感,从而更加个性化地、深入地关注和处理学生情感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学习的是有用的知识,对知识的有效利用,就是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把大量无活力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通过一份份练习来机械反复训练。而是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掌握基本的思想方法,获得活动经验,便于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自主运用学习的本领解决。比如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寻找发现;可以通过数学小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此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鼓励学生把数学发现用小论文的方式记录下来。
教育的主题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把学习到的本领、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数学课程目标中,也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学习的过程是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资源的整合利用、形式的灵活多样,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激活兴趣,发展思维
没有兴趣的指引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待特殊事例做出预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闯关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激发学生挑战的动力;通过小老师讲解、不同评价方式等激励学生的学习。
在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活后,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单一简单的思维方式到综合全面的思维方式,从思维的敏捷性到思维的逻辑性等都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寻求规律,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树林,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
怀特海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綜合起来运用。确实如此,在实际教学中,过多的关注了本学科的教学,把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割裂开了。如果能够巧妙地抓住学科之间的共通点,加以整合利用,在教学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注差异,播种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着重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呢?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培养,本质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的培养。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性的,教育应该面对不同的个体需求,提供适合其成长的教育,让学习者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获得不断进取、挖掘潜力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科教学任务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忽略了学生潜能的挖掘,无形中就抹灭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播下创新的种子。此外,培养学生对风格的鉴赏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带着一份热情,带着一份执着,发自内心地去专注一件事,在学习中展现出清晰的风格,或许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担当、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