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的中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而“重理轻文”现象是诸多问题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其他教育问题都与这种文理失衡现象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教育现象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很难适应全方位的发展。本文就“重理轻文”现象形成的原因,美国文理不分科的好处,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重理轻文 发展趋势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19-01
一、重理轻文现象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推崇儒家思想的国家,重伦理道德,轻科技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正是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几千年来中国教育都存在“重文轻理”的现象。后来西方用洋枪大炮侵略中国以后,也来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实用主义思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也让中国人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洋务派开办新式学堂,重科学、重实用。“重文轻理”现象慢慢发生了变化。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理科人才的培养。1931年国民会议通过《确立教育设施趋向案》,提出“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实用科学为原则”,通过加强理科削弱文科而达到事实上的文理均衡。我国高等教育真正开始走上重理轻文的道路,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急需实用性理工类人才,很重视理科,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52 年至 195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工程和科学学科受宠,而人文社会科学因其“资产阶级性质”遭到冷落。改革开放后,重理轻文的势头仍然有增无减。由于人们对计划经济的思想根深蒂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考定终身”,考个好大学,分配好工作,在当时掌握一门技术被看作是“铁饭碗”的保证。到目前为止,“重理轻文”现象依然存在,中国的理工科学校多,专业多,招生数量又大,而文科学校少,招生数也少。大学对理工科学生的经费投入对比文科而言是多一些,所以对于一些家庭环境困难,又想依靠奖学金,经费维持生活的学生,必然在报考专业的时候有所考虑,有导向的去选择理工科。大部分学生在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还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据2013年度《中国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的调研结果显示2012届高校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在前50位的专业中,有41个为理科专业;2012届平均月收入最高的前50个本科专业中有39个为理科专业。而2012届薪资较低的前10位的专业中,全部都是文科专业。因此很多家长会在孩子读高一的时候,就灌输一种思想,读文科不仅辛苦3年,大学以后毕业找工作也苦难,因此想读文科的这种想法早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二、美国文理不分科的好处
根据世界前500名大学排名,我们知道世界上前20名的优秀大学,美国占了80%左右,所以世界各种教育体系中,美国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这也体现了美国文理不分科的好处。美国的教育不分文理科,甚至有些专业博士招生也不要求专业对口,正是这种文理融合让美国产生一大批创新人才,包括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他将完美的工艺与技术融合在一起,把简单的手机变成一件件艺术品。美国没有高考,只有测试学生一般能力的SAT考试。这种考试只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三种能力往往就是要文理科思维相结合。反观中国,很多理科生不懂文史哲,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科生基本上不懂理化生,像这样的畸形人才走上社会,会有多大贡献呢?学校引导学生选择理科,是一己私利的表现,即追求升学率,要眼前利益,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究其原因是现行的高考制度造成的。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核心素养,这种现象明显与核心素养价值观背道而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有多少是合格的呢?笔者认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最基本的就是先取消文理分科,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均衡发展,而不是一条腿走路。
三、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
目前,國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重理轻文现象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到2017年全面推进,争取在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即高考不分文理科。2014年启动的全国性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的上海和浙江在2017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该年高考,浙江、上海两地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除语数英3个主要科目外,其他3门选考科目,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值得一提的是,两地外语(课程)考试均为一年两考。两地高中生最多可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并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四、文理不分科新改革存在的问题
文科不分科新改革以后,这种“3+3”模式是不是就最符合中国国情,最完美的呢?任何新改革都会有弊端,从目前实施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浪费严重。学生选科不总是凭兴趣爱好来选的,大多数学生是按学科的难易度来进行选科。由于文科中的政治相对较难,因此选择历史和地理的同学增多;理科中生物较简单,因此选生物的同学多。而较难的物理、化学选择的人数偏少,这样的选择情况造成原本的历史、地理、生物老师奇缺,而原本的物理、化学老师偏多,教师资源浪费严重。从长远看,将来大学报考物理、化学专业的人数减少,会使得相关专业人才短缺,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会远远落后于其他科技强国。因此有人笑称:十年后,中国无物理、化学大家。
2.分层走班收效不佳。新高考制度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所以分层走班是每个学校的必然选择。从实施情况看:走班制很难有固定的课表,而且来自于不同班级的学生因合格考或等级考暂时汇集在一起,学生人数多,没方法兼顾所有学生每一科的水平差异,只能按照已有的老师和开设的班级数量来分班,因此教与学的效果都不理想。中国式走班和外国学生走班,因数量不同,效果也不同。
3.英语考2次不合理。本来部分省市已经拟出台政策取消高考英语考试,现在变成英语考2次,而且总分150分,使得英语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学生不得不重视。
4.学生课业负担更重。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各个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部分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会落后,周末还报补习班,使得学生休息时间更少。
五、结语
虽然部分地区已经进行文理不分科改革,但是“重理轻文”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树立“文理并重”的教学理念。首先从教师开始,教师做好榜样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学生。(2)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任何改革的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改革的推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即生长”,希望通过改革,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海涛,景安磊.新高考改革助推教育升级[J].教育研究,2015,8:91~97
【关键词】重理轻文 发展趋势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19-01
一、重理轻文现象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推崇儒家思想的国家,重伦理道德,轻科技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正是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几千年来中国教育都存在“重文轻理”的现象。后来西方用洋枪大炮侵略中国以后,也来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实用主义思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也让中国人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洋务派开办新式学堂,重科学、重实用。“重文轻理”现象慢慢发生了变化。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理科人才的培养。1931年国民会议通过《确立教育设施趋向案》,提出“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实用科学为原则”,通过加强理科削弱文科而达到事实上的文理均衡。我国高等教育真正开始走上重理轻文的道路,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急需实用性理工类人才,很重视理科,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52 年至 195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工程和科学学科受宠,而人文社会科学因其“资产阶级性质”遭到冷落。改革开放后,重理轻文的势头仍然有增无减。由于人们对计划经济的思想根深蒂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考定终身”,考个好大学,分配好工作,在当时掌握一门技术被看作是“铁饭碗”的保证。到目前为止,“重理轻文”现象依然存在,中国的理工科学校多,专业多,招生数量又大,而文科学校少,招生数也少。大学对理工科学生的经费投入对比文科而言是多一些,所以对于一些家庭环境困难,又想依靠奖学金,经费维持生活的学生,必然在报考专业的时候有所考虑,有导向的去选择理工科。大部分学生在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还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据2013年度《中国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的调研结果显示2012届高校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在前50位的专业中,有41个为理科专业;2012届平均月收入最高的前50个本科专业中有39个为理科专业。而2012届薪资较低的前10位的专业中,全部都是文科专业。因此很多家长会在孩子读高一的时候,就灌输一种思想,读文科不仅辛苦3年,大学以后毕业找工作也苦难,因此想读文科的这种想法早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二、美国文理不分科的好处
根据世界前500名大学排名,我们知道世界上前20名的优秀大学,美国占了80%左右,所以世界各种教育体系中,美国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这也体现了美国文理不分科的好处。美国的教育不分文理科,甚至有些专业博士招生也不要求专业对口,正是这种文理融合让美国产生一大批创新人才,包括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他将完美的工艺与技术融合在一起,把简单的手机变成一件件艺术品。美国没有高考,只有测试学生一般能力的SAT考试。这种考试只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三种能力往往就是要文理科思维相结合。反观中国,很多理科生不懂文史哲,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科生基本上不懂理化生,像这样的畸形人才走上社会,会有多大贡献呢?学校引导学生选择理科,是一己私利的表现,即追求升学率,要眼前利益,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究其原因是现行的高考制度造成的。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核心素养,这种现象明显与核心素养价值观背道而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有多少是合格的呢?笔者认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最基本的就是先取消文理分科,让我们的教育能够均衡发展,而不是一条腿走路。
三、高考文理不分科改革
目前,國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重理轻文现象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到2017年全面推进,争取在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即高考不分文理科。2014年启动的全国性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的上海和浙江在2017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该年高考,浙江、上海两地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除语数英3个主要科目外,其他3门选考科目,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值得一提的是,两地外语(课程)考试均为一年两考。两地高中生最多可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并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四、文理不分科新改革存在的问题
文科不分科新改革以后,这种“3+3”模式是不是就最符合中国国情,最完美的呢?任何新改革都会有弊端,从目前实施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浪费严重。学生选科不总是凭兴趣爱好来选的,大多数学生是按学科的难易度来进行选科。由于文科中的政治相对较难,因此选择历史和地理的同学增多;理科中生物较简单,因此选生物的同学多。而较难的物理、化学选择的人数偏少,这样的选择情况造成原本的历史、地理、生物老师奇缺,而原本的物理、化学老师偏多,教师资源浪费严重。从长远看,将来大学报考物理、化学专业的人数减少,会使得相关专业人才短缺,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会远远落后于其他科技强国。因此有人笑称:十年后,中国无物理、化学大家。
2.分层走班收效不佳。新高考制度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所以分层走班是每个学校的必然选择。从实施情况看:走班制很难有固定的课表,而且来自于不同班级的学生因合格考或等级考暂时汇集在一起,学生人数多,没方法兼顾所有学生每一科的水平差异,只能按照已有的老师和开设的班级数量来分班,因此教与学的效果都不理想。中国式走班和外国学生走班,因数量不同,效果也不同。
3.英语考2次不合理。本来部分省市已经拟出台政策取消高考英语考试,现在变成英语考2次,而且总分150分,使得英语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学生不得不重视。
4.学生课业负担更重。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各个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部分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会落后,周末还报补习班,使得学生休息时间更少。
五、结语
虽然部分地区已经进行文理不分科改革,但是“重理轻文”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树立“文理并重”的教学理念。首先从教师开始,教师做好榜样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学生。(2)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任何改革的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改革的推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即生长”,希望通过改革,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2]周海涛,景安磊.新高考改革助推教育升级[J].教育研究,2015,8: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