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且发展很不均衡。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文化贸易问题。本文以我国文化产业贸易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电影贸易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结尾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服务贸易 文化产品 电影产业
引 言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世界范围内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新的竞争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貿易迅速发展,贸易额不断增加。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国门,如何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文化贸易的发展会为我国带来如经济效益拉动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带动高质量就业和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积极作用。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产品的输出,可以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电影产业的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中国加入之后,势必将不断放开国内电影市场,同时中国电影产业和美国等国家相比,仍然非常弱小。因此,中国必须不断提高电影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制定完善成熟的电影贸易政策,才能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电影产业现状
在当今世界电影市场上,国际电影贸易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绝大多数的贸易发生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之间。中国在全球电影贸易浪潮中,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处于完全落后的位置,长期以来在电影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
(1)中国电影产业规模
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整体在高速增长,但体现出结构不均衡的特征,表现为国内票房收入占比逐年增高,从2009年的61.8%攀升到2014年的81.4%,中国电影产业成长的基础和未来都需要借助多元盈利渠道来拓展。国内票房增速除 2013 年低于产业规模增速之外,2009-2013 年都以高出 10%的速度增长,电影产业规模增速的动力开始部分转移到国内非票房和海外销售的拉动上,2013-2014 年二者的平均增速分别为32.1%、 32.8%,可以预见后续几年二者将逐步保持稳定增速,共同带来产业规模的增加。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产业规模上来看,中国电影至今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虽然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电影公司,但这些电影公司的规模都普遍偏小。
(2)中国电影制作规模及海外发行状况
以2012年为分界点,国产故事片产出总部数开始从稳步增长变为减量减速,国产片从数量竞争开始步入到单片产出效果和票房竞争阶段,提高产能利用率成为关键。就海外发行方面而言,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在海外发行,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最高的票房销售记录。但是,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取得的成绩却寥寥无几,除了一些大导演大制作的几部电影能成功推向海外市场,几乎没有其他成功的例子,可以说中国电影海外发展整体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中国共有75部国产片推出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只收获了10.6亿人民币的海外销售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土电影票房屡创新高的背景下,电影贸易逆差反而逐渐增大,中国电影呈现出“内热外冷”的基本态势。
中国电影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但贸易额逆差巨大
除了在2006~2008年这三年我国电影、音像进出口差额有短暂的春天外,其余年份都处于逆差的不利处境,特别是2012年,电影、音像进出口逆差额竟高达4.3亿美元。尽管我国电影、音像进出口额的整体贸易额在不断上升,但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使中国电影产品贸易出口举步维艰。
(2)电影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比重偏小
在1992年之前,中国的电影出口寥寥无几,海外销售收入几乎为零。在1998年,中国的影视作品才推出到以亚洲为主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10年,中国电影已销往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收入在2010年达到35.2亿元,增长率为27.08%。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电影出口规模整体上在逐渐扩大,但是电影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比重仍非常小,几乎都在0.1%左右。因此要想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国的支柱产业,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和困难。
(3)中国电影“文化折扣”较高
在电影贸易中,国内市场取得良好票房和口碑的电影作品到了国际市场却无人问津,这主要是因为“文化折扣”现象的存在。“文化折扣”由希尔曼埃格帕特提出,是指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基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价值折扣现象。考林霍斯金斯认为,文化折扣主要是因为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通常难以认同于文化产品中所描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等。国海外市场偏窄,海外市场覆盖率也很低,究其原因,还是与“民族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他国家的观众很难全部了解,而且东方人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和西方自由奔放的个性有着很大的不同,巨大的文化差异成为了中国电影出口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制作商缺乏减少“文化折扣”的意识,很多时候只关注内地电影市场,缺乏国际化的制作和发行视野。
(4)中国电影营销模式落后,盈利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都以国际宣传为主,政府更多的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产业属性,对于文化产品,很少从贸易的角度来考虑其出口创汇的巨大潜力。这导致中国文化产品缺乏营销意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电影作为一种兼具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产品,需要良好的市场运作才能够取得票房的成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电影制作公司用于营销推广的资金往往高达30%以上,而国内片商这一比例仅为5-10%。 至于盈利方面,电影票房收入几乎是中国电影产业唯一的收入来源。放眼国外,作为电影行业领先巨头的美国,好莱坞的盈利模式来源非常的多元化,电影票房收入仅占产品营销总收入很小的比例,国内票房收入的占比则更小。但纵观国产电影的衍生品市场,衍生品收入十分有限,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培养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衍生产业部门,电影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动协调能力薄弱,产业链水平仍然处在最低端。
对电影贸易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欧美一些电影产业的研究,可以发现欧美强国的电影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借鉴作用比较有限,因为其电影产业实力雄厚,在全球具有统治地位,因此积极寻求对外扩张,不断扩大贸易額,提倡电影贸易自由化,这种策略对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并不适用,不过欧美诸国对内实行放松管制、自由发展的政策对于中国来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改革审查制度,逐步实行电影分级制
电影分级制度,顾名思义是指把片商的产品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观众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级别名称各有不同,大多数国家的电影分级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倚靠行业内部的约束力,将选择权交给观众。
韩国电影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优秀影片不断涌现,这与韩国实行分级制密切相关。以前,韩国实施“电影检阅制度”,严格限制电影题材,暴力、恐怖等类型的电影作品根本没有创作空间,这种严格的审查制度限制了韩国电影的发展。近些年,韩国废除原有的审查制度,开始实行类似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此后,韩国电影快速发展。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近现代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更是跌宕起伏,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如果电影创作者拥有更自由的创作空间,一定会有大量优秀作品涌现出来。电影产业的逆差不是单靠进口配额或者出口扶持等政策可以改变的,最根本的是改革体制,激发活力,创作出优秀的产品,真正提高“硬实力”。
(2)完善产业结构,放宽市场准入
电影产业是一个需要高资本投入的产业,如果中国想扩大电影产业规模,就要降低电影行业的准入门槛,吸引民营资本、商业资本、境外资本进入电影产业,进而成立一批大型电影集团。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状态是中影等大型集团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寡头垄断的格局导致市场缺乏有效竞争,面对国外企业自然会非常被动。若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是必经之路。
(3)提高电影营销水平
欧美等电影强国在长期的贸易历史中,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国际营销体系,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市场进行文化产品的促销和推广。中国电影产品市场化程度不足,在电影海外营销能力上缺乏积累。因此,中国电影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电影贸易的经验,通过建立多种海外发行渠道,面对目标市场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推广,提高海外发行的营销意识等途径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营销水平。
(4)减少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折扣”现象
对于中国电影贸易中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的减少影片中存在的跨国文化差异,采用更加国际化的表达形式,增加题材的普适性;另外,瞄准文化相似的市场,在影片中融入目标出口国的元素也是减少文化折扣的重要途径。
首先,增强题材的普世价值。电影产品要销售到不同国家,应尽量减少和本国文化直接相关的成分,更多使用普世的、广为接受的价值观,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观众文化认知差异带来的问题。其次,瞄准文化相似的市场。减少“文化折扣”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将电影出口到与中国文化相似的国家和地区。最后,融入他国的文化体系。在电影创作中融入他国的文化元素,是消除文化折扣的有效方法。好莱坞经常在电影中运用这个策略。2008年,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成为第一部在中国市场上票房过亿的动画片。影片中充满了中国元素:功夫、山水、针灸、兵刃等等,这些符号很容易让中国观众接受这部影片。《2012》里面由中国建造拯救世界的方舟,《碟中谍》、《木乃伊》等在中国大量取景,这些做法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另外,融入目标市场的文化元素还可以通过启用目标市场的明星,利用明星的巨大影响力来吸引当地观众。
总结与展望
随着文化产业被作为“支柱产业”写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尤其是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贸易不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文化贸易研究也将进人一个新的“繁荣期”。
我国虽然有五千年文明史,但是在当今国际文化贸易中却显得滞后,目前还没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1995年以后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文化贸易新的五强。据统计,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文化硬件产品出口国,但在文化贸易的“软件贸易”领域,包括电影、电视、演出、动漫、游戏等方面却非常薄弱。
本文上述中对电影这一产品的分析,是对我国文化产品现状分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文化出口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文化领域境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偏低,核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较弱,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如何走出中国文化贸易不利局面,这取决于政府,行业,企业三方面的努力与合作。但目前而言,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王海楠 (1989--),男,汉族,河南孟州市人,国际贸易学硕士,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方向。
[1] 周升起.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13(1).
[2] 王鑫鑫.中国电影贸易出口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商贸,2014年7月.
[3] 管玉红.中国电影对外贸易策略研究[J].中国电影市场,2012(2).
服务贸易 文化产品 电影产业
引 言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世界范围内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新的竞争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貿易迅速发展,贸易额不断增加。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国门,如何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文化贸易的发展会为我国带来如经济效益拉动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带动高质量就业和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积极作用。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产品的输出,可以提高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电影产业的发展更是方兴未艾。中国加入之后,势必将不断放开国内电影市场,同时中国电影产业和美国等国家相比,仍然非常弱小。因此,中国必须不断提高电影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制定完善成熟的电影贸易政策,才能使得中国电影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电影产业现状
在当今世界电影市场上,国际电影贸易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绝大多数的贸易发生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之间。中国在全球电影贸易浪潮中,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处于完全落后的位置,长期以来在电影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
(1)中国电影产业规模
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整体在高速增长,但体现出结构不均衡的特征,表现为国内票房收入占比逐年增高,从2009年的61.8%攀升到2014年的81.4%,中国电影产业成长的基础和未来都需要借助多元盈利渠道来拓展。国内票房增速除 2013 年低于产业规模增速之外,2009-2013 年都以高出 10%的速度增长,电影产业规模增速的动力开始部分转移到国内非票房和海外销售的拉动上,2013-2014 年二者的平均增速分别为32.1%、 32.8%,可以预见后续几年二者将逐步保持稳定增速,共同带来产业规模的增加。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产业规模上来看,中国电影至今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虽然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电影公司,但这些电影公司的规模都普遍偏小。
(2)中国电影制作规模及海外发行状况
以2012年为分界点,国产故事片产出总部数开始从稳步增长变为减量减速,国产片从数量竞争开始步入到单片产出效果和票房竞争阶段,提高产能利用率成为关键。就海外发行方面而言,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在海外发行,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最高的票房销售记录。但是,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取得的成绩却寥寥无几,除了一些大导演大制作的几部电影能成功推向海外市场,几乎没有其他成功的例子,可以说中国电影海外发展整体情况不容乐观。2012年中国共有75部国产片推出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只收获了10.6亿人民币的海外销售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土电影票房屡创新高的背景下,电影贸易逆差反而逐渐增大,中国电影呈现出“内热外冷”的基本态势。
中国电影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但贸易额逆差巨大
除了在2006~2008年这三年我国电影、音像进出口差额有短暂的春天外,其余年份都处于逆差的不利处境,特别是2012年,电影、音像进出口逆差额竟高达4.3亿美元。尽管我国电影、音像进出口额的整体贸易额在不断上升,但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使中国电影产品贸易出口举步维艰。
(2)电影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比重偏小
在1992年之前,中国的电影出口寥寥无几,海外销售收入几乎为零。在1998年,中国的影视作品才推出到以亚洲为主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10年,中国电影已销往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收入在2010年达到35.2亿元,增长率为27.08%。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电影出口规模整体上在逐渐扩大,但是电影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比重仍非常小,几乎都在0.1%左右。因此要想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国的支柱产业,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和困难。
(3)中国电影“文化折扣”较高
在电影贸易中,国内市场取得良好票房和口碑的电影作品到了国际市场却无人问津,这主要是因为“文化折扣”现象的存在。“文化折扣”由希尔曼埃格帕特提出,是指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基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价值折扣现象。考林霍斯金斯认为,文化折扣主要是因为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通常难以认同于文化产品中所描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等。国海外市场偏窄,海外市场覆盖率也很低,究其原因,还是与“民族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他国家的观众很难全部了解,而且东方人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和西方自由奔放的个性有着很大的不同,巨大的文化差异成为了中国电影出口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制作商缺乏减少“文化折扣”的意识,很多时候只关注内地电影市场,缺乏国际化的制作和发行视野。
(4)中国电影营销模式落后,盈利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都以国际宣传为主,政府更多的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产业属性,对于文化产品,很少从贸易的角度来考虑其出口创汇的巨大潜力。这导致中国文化产品缺乏营销意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电影作为一种兼具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产品,需要良好的市场运作才能够取得票房的成功。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电影制作公司用于营销推广的资金往往高达30%以上,而国内片商这一比例仅为5-10%。 至于盈利方面,电影票房收入几乎是中国电影产业唯一的收入来源。放眼国外,作为电影行业领先巨头的美国,好莱坞的盈利模式来源非常的多元化,电影票房收入仅占产品营销总收入很小的比例,国内票房收入的占比则更小。但纵观国产电影的衍生品市场,衍生品收入十分有限,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还没有培养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衍生产业部门,电影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动协调能力薄弱,产业链水平仍然处在最低端。
对电影贸易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欧美一些电影产业的研究,可以发现欧美强国的电影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借鉴作用比较有限,因为其电影产业实力雄厚,在全球具有统治地位,因此积极寻求对外扩张,不断扩大贸易額,提倡电影贸易自由化,这种策略对目前的中国电影产业并不适用,不过欧美诸国对内实行放松管制、自由发展的政策对于中国来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改革审查制度,逐步实行电影分级制
电影分级制度,顾名思义是指把片商的产品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观众群。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级别名称各有不同,大多数国家的电影分级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倚靠行业内部的约束力,将选择权交给观众。
韩国电影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优秀影片不断涌现,这与韩国实行分级制密切相关。以前,韩国实施“电影检阅制度”,严格限制电影题材,暴力、恐怖等类型的电影作品根本没有创作空间,这种严格的审查制度限制了韩国电影的发展。近些年,韩国废除原有的审查制度,开始实行类似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此后,韩国电影快速发展。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近现代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更是跌宕起伏,这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如果电影创作者拥有更自由的创作空间,一定会有大量优秀作品涌现出来。电影产业的逆差不是单靠进口配额或者出口扶持等政策可以改变的,最根本的是改革体制,激发活力,创作出优秀的产品,真正提高“硬实力”。
(2)完善产业结构,放宽市场准入
电影产业是一个需要高资本投入的产业,如果中国想扩大电影产业规模,就要降低电影行业的准入门槛,吸引民营资本、商业资本、境外资本进入电影产业,进而成立一批大型电影集团。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状态是中影等大型集团处于垄断地位,这种寡头垄断的格局导致市场缺乏有效竞争,面对国外企业自然会非常被动。若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是必经之路。
(3)提高电影营销水平
欧美等电影强国在长期的贸易历史中,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国际营销体系,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市场进行文化产品的促销和推广。中国电影产品市场化程度不足,在电影海外营销能力上缺乏积累。因此,中国电影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电影贸易的经验,通过建立多种海外发行渠道,面对目标市场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推广,提高海外发行的营销意识等途径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营销水平。
(4)减少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折扣”现象
对于中国电影贸易中存在的“文化折扣”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的减少影片中存在的跨国文化差异,采用更加国际化的表达形式,增加题材的普适性;另外,瞄准文化相似的市场,在影片中融入目标出口国的元素也是减少文化折扣的重要途径。
首先,增强题材的普世价值。电影产品要销售到不同国家,应尽量减少和本国文化直接相关的成分,更多使用普世的、广为接受的价值观,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观众文化认知差异带来的问题。其次,瞄准文化相似的市场。减少“文化折扣”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是将电影出口到与中国文化相似的国家和地区。最后,融入他国的文化体系。在电影创作中融入他国的文化元素,是消除文化折扣的有效方法。好莱坞经常在电影中运用这个策略。2008年,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成为第一部在中国市场上票房过亿的动画片。影片中充满了中国元素:功夫、山水、针灸、兵刃等等,这些符号很容易让中国观众接受这部影片。《2012》里面由中国建造拯救世界的方舟,《碟中谍》、《木乃伊》等在中国大量取景,这些做法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另外,融入目标市场的文化元素还可以通过启用目标市场的明星,利用明星的巨大影响力来吸引当地观众。
总结与展望
随着文化产业被作为“支柱产业”写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尤其是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贸易不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文化贸易研究也将进人一个新的“繁荣期”。
我国虽然有五千年文明史,但是在当今国际文化贸易中却显得滞后,目前还没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1995年以后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文化贸易新的五强。据统计,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文化硬件产品出口国,但在文化贸易的“软件贸易”领域,包括电影、电视、演出、动漫、游戏等方面却非常薄弱。
本文上述中对电影这一产品的分析,是对我国文化产品现状分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文化出口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文化领域境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偏低,核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较弱,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如何走出中国文化贸易不利局面,这取决于政府,行业,企业三方面的努力与合作。但目前而言,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王海楠 (1989--),男,汉族,河南孟州市人,国际贸易学硕士,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方向。
[1] 周升起.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13(1).
[2] 王鑫鑫.中国电影贸易出口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商贸,2014年7月.
[3] 管玉红.中国电影对外贸易策略研究[J].中国电影市场,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