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失败后波旁王朝复辟的时代,由于受历史时期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画家致力于表现与时代精神及现实社会斗争相结合的绘画并进行抨击与情感映射,且它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对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反叛。法国浪漫主义的视觉表现集中于运动与色彩两个要素,本文试图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以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与德拉克洛瓦的绘画为代表进行分析,通过画家在绘画中怎样运用运动与色彩要素来构成的画面戏剧性效果,从而更好的去解读这一时期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 席里柯 德拉克洛瓦 运动与色彩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064-04
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而盛行于19世纪上半叶,并在与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相互斗争中发展起来,而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时代,其中绘画领域在这个时代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经历过法国大革命之后由于资产阶级地位的确立造成了人们社会思想的重大变革,开始宣扬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在这样一个腐败及混乱的时代环境下,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着重主张艺术独创性,表现艺术家创作个性并通过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斗争的绘画来强调主观情感。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追求运动与色彩表现,拒绝新古典主义与学院派强调的理性准则,而开始关注人的内心感受,从着重人的客观精神转向表现主观并挖掘内心深层精神世界,通过运动对抗静穆,通过色彩抑制素描表现线条与轮廓,努力用色彩的表现力和流畅奔放的运动状态来表现激烈的情感和写实并叙述现实的残酷。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过,法国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本文重点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与德拉克洛瓦的绘画进行举例分析并说明,“图像学”是由图像志演化发展而来,而最有影响的研究者是潘诺夫斯基,尤以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一书中把绘画作品的图像学解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前图像志分析”,主要解读图像的第一性或是表现的自然意义。第二层为“图像学分析”,是用来理解作品故事和寓言解释图像第二性或是程式上的意义。第三层为“图像学分析”,是致力于发掘并阐述其本质的象征意义。在法国浪漫主义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下,致力于通过图像学方法对画家绘画中运动与色彩特征体现出来的自由个性创作、发人深省的寓意表现与艺术呈现的时代性风格予以解析。
一、对席里柯绘画作品分析及呈现艺术风格特性
席里柯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者,在艺术表现上继承了格罗画面的动态戏剧性效果及丰富的色彩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在他的绘画中尤以表现宏伟且壮阔的场景较多,悲剧性效果的出现也与他短暂一生且充满坎坷荆棘的经历有关,他喜欢在现实中寻找题材,善于用写实的手法去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及在作品中对现实进行抨击,通过强烈的运动及丰富的色彩凝聚着时代感情。
1814年,席里柯创作了一幅《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开始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绘画,画面中间是一位身穿披风受伤的骑兵,他的面容表现的很惊慌并回过头去张望,好像敌人就在后面追赶着他并要取其性命,他的身体沿着山坡往下滑,腿脚感觉控制不住下滑的速度,表现出在战乱中命悬一线的紧张时刻,他拿起剑努力的控制并支撑平衡,并且另一只手牵着一匹马,从画面中马的表情与姿态来看,可表现出这是一匹受到惊吓的马,而这匹受到惊吓的马也更加的不受他的控制并不想往下滑,但前蹄还是依然控制不住的往下滑动,昏暗的背景越加显示出硝烟未了的气氛,画面右下角作为唯一的光源把人物和马匹照的特别的耀眼,加强了悲剧的氛围。画家成功的利用了骑兵与马即使退出了战场,似乎也即将会发生的悲剧性情节来突出表现战乱气焰的惊心动魄,画家在创作这幅绘画时拿破仑已经兵败了莫斯科,当时法国的士气也已经没有那么的强盛了,以至借用此画来绝好的体现出拿破仑溃不成军的时局,从而体现出了画家对骑兵与马命运的关注以及渴望战争硝烟散去的强烈情感。以骑兵的向下滑动及马的不受控制的动态以及对神情的刻画,天空的昏暗,光影的对比,马呈现的棕色,骑兵披肩上呈现的红色,与衣服裤子耀眼的金黄色等强烈的色彩表现,突出了画家对画面中运动和色彩表现占据重要地位的特征及个性发挥,增强了悲剧效果,开始显现出对学院派与古典主义重静穆与素描的反叛的时代风格特色。
1816年,席里柯创作了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宣言书的《梅杜萨之筏》,同时这幅绘画也被法国著名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称赞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绘画作品”。该作品取材于当时法国发生的海上遇难事件,由于波旁王朝的复辟使得民主革命出现低潮,一部分资产阶级人士对此状况感到失望,使其借助现实进行抨击与情感宣泄。画面着重通过宏伟壮阔的场面来描绘了遇险者呼救的紧张时刻,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的木筏,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的颠簸,在画面的中间人们用身体搭起了一座金字塔,顶上那个黑人正在舞动着红布向远方船只发出求救的信号,向左鼓动的风帆与挤向右边的人群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平衡,表現人们身处的恶劣环境与奋力挣扎且悲痛的心境,有的人在支撑着顶上的那个人向远方求救,有的互相搀扶着,有的人在相互说话可能是在商量办法,一边是死亡,一边是生存,在画面左边构成了两个上下倾斜的三角形,彼此组成了中间的倒三角形,在左下方,一个老人呆坐并抱着自己死去的儿子,痛苦使他麻木并似乎失去了求生的欲望,在他的身边,躺着横七竖八已死去或者刚死去的人,有的尸体被海水浸泡着,仿佛能爬起来的都爬起来了。死去并被海水浸泡的尸体代表着遇难者,而顶上舞动红布的那个人代表着幸存者,更代表着人民为自由追求而斗争,对正义及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两个上下倾斜的三角形体现了人们痛苦的遭遇与强烈求生的愿望,形成金字塔形的构图表现了人们的不同肢体动态,有的人互相对话,有的呆坐,有的在支撑着顶上舞动红布的人,通过对神情的刻画以及对姿态的各异表现人们内心复杂的情绪,在死亡与生存间对抗,天空表现的云层昏暗衬托出海水的阴冷,死去的人脸颊苍白,舞动的红布色彩鲜艳,木筏的棕色表现与风帆布的白色,画面中间身着耀眼的金黄色衣服等色彩运用更加的反映出灾难发生时的悲惨,绘画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加强色彩的表现力度,在阴森且沉郁的色调中凸显求生愿望的强烈及在大自然与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事件发生于1816年7月由于缺乏能力的舰长指挥失误,使得法国政府“梅杜萨”号远洋船遭遇灾祸,船长和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剩下船员只能靠已有木料制作一个临时木筏以求得救,在这样环境背景下,画家通过木筏、风帆、人物激烈的动态与饱含感情的画面色彩表现这一悲剧,充分表现画家对命运及人道主义问题的关注,这幅绘画在政治隐喻上暴露出了经历革命后法国政府的无能。绘画中倾注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风格特性,从表现客观世界转向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在艺术表现上突破了学院派及新古典主义的束缚以极具强烈运动及色彩表现画家创作上的个性与自由,画面戏剧性的垂死挣扎情节使得幻想激情与写实结合,增强了整幅图画的叙述性效果,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法国浪漫主义画面中的重感情及追求理想即幻想的又一时代风格特性。 二、对德拉克洛瓦绘画作品分析及呈现艺术风格特性
被人们称为法国“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受席里柯的影响进行大胆创新并努力于现实历史事件的描绘与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在法国这样混乱动荡且经历苦难后画家开始追求精神自由与解放,他的绘画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善于把抽象的冥想与寓意变成艺术形象,重视人物情感与动势描绘,以强调热烈运动的旋律以及表达饱满感情的热情色彩与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风格相抗衡。
1824年,德拉克洛瓦创作了油画《希奥岛的屠杀》,作品取材于1822年土耳其侵略者入侵希奥岛并大肆屠杀希腊民众的真实历史事件,画面右上方一个士兵骑着高头大马以胜利的姿态看着这片被蹂躏的土地并拖着一个被绑的女子作为猎物,旁边的男子以手遮面,似乎也无力挽救女子。右下方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妇女,表情痛苦,不知世事的婴儿正在妇女上身袒露的地方寻找母乳,通过这样的场景表现了画家对土耳其侵略者的残暴予以强烈抗议,画面前景坐着一位老人目光呆滞,凄凉无助并仰望天空,似乎在向上帝控诉并发出求救信号,而画面左边是一群东倒西歪的民众,左下方的女子依靠在男子右肩上,旁边的夫妻彼此依偎着,疲惫不堪,左上方表现的是一对父子,儿子望向父亲眼神充满着渴望,父亲则直视前方,反映出战争残暴的无奈,身后暗处持枪的土耳其守兵也象征着黑暗死神,远方硝烟未尽,在影影绰绰的人群中可能还有更残酷的虐杀。画面以三角形构图形式着重对人们动态与静态的描绘且独立又相互联系,年轻夫妻的彼此拥抱、呆坐的老人,女子静靠在男子右肩,儿子遥望父亲等静止状态与马匹前蹄的上扬与鬃毛的飘动,土耳其骑兵胜利的姿态、黑暗中持枪的守兵等动态性描绘,更加的衬托出了土耳其人的野蛮行径,通过运动表现复杂惊恐场面。画面色彩强烈且丰富,以前景中老人头带白巾,身穿红色服装,棕色马匹,靠在男子右肩的女子头带黄巾,身穿蓝色服装,背后的父亲则头带红巾,身穿金黄服装,人物的皮肤略显绿色等鲜艳色彩与远景中硝烟弥漫的天空越显灰暗等形成对比,且光影的明暗对比也很明显,更加突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剧的氛围。通过强烈的色彩与复杂的运动表現这幕悲剧,显示出画家对生活中最敏感的人道和正义问题的关注,在混乱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1821年—1828年为希腊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斗却遭到土耳其残忍屠杀,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画家在绘画中倾注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体现对希腊人民的深刻同情,重点描绘土耳其侵略者的残暴以体现对统治阶级独裁的痛恨且渴望人民获得平等及自由,整幅绘画场面壮阔,运动与色彩表现在绘画中更加突出,以至此画被古典主义画派画家柯罗称为“绘画的屠杀”,极为说明画家在创作上的独创性且与席里柯一样体现对古典主义与学院派绘画的反叛特征,是对解放人们艺术思想上的革新。
1827年德拉克洛瓦又创作了《米索隆基废墟上的希腊》,再次声援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压迫,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画面描绘的是一位希腊妇女,她的双手是张开的,左膝跪在石头上,似乎正在求援,从人物表情看显得有些紧张且愤怒,石头下面一只手的出现,是死去的希腊人民,从而表现战斗的惨败但却能体现妇女坚贞不屈的精神与对残暴的抗议,她是英勇的希腊化身,是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形象,妇女身后一位男子正在废墟中插上旗子,可看出是土耳其士兵的形象,插上旗子代表着镇压的胜利,以土耳其士兵胜利的姿态更加体现出希腊妇女内心的悲痛与不屈,四周散乱的石头越显混乱与凄凉,远处的硝烟还未散去,体现战争的残酷与希腊为民族独立解放自由的决心。以远处天空的暗红色与妇女衣饰呈现的黄蓝白等鲜艳色彩形成对比,并通过画面光影对比烘托战乱的氛围,从而流露出画家对希腊受害人民的深刻同情,通过绘画表现了米索隆基的希腊士兵遭受镇压的历史事件与希腊人坚定对抗的精神,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并寄托未来生活的理想与愿望。
三、法国浪漫主义绘画表现的时代总体风格
通过对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绘画的举例分析,运动与色彩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表现中最重要的要素,同时也作为这一时期绘画的艺术风格而出现,与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相对立,这是随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凸显出来的,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到波旁王朝的复辟的战争时代,人们的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变革,主张人权并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主张个性自由发挥和艺术独创性,开始重视色彩而轻视素描及线条轮廓表现,用强烈的色彩来凸显饱满的个人内心情感,用充满戏剧性的运动表现对抗静穆的美,使得生动再现画面并越加显现出战乱时代的腐败与社会秩序的混乱。16世纪威尼斯画派的提香曾经用色彩塑造形象,创造了不依附于素描而独立的本体意义上的油画,17世纪佛兰德斯的鲁本斯在创作绘画时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动态效果上,并结合色彩表现使得画面带有视觉美感,如《掠夺琉西帕斯的女儿》通过运动、形体和色彩来表现琉西帕斯的孪生女儿被一对孪生兄弟抢婚的场面。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采用“光暗”的处理手法使得绘画带有强烈的戏剧性色彩,由此可看出,运动和色彩要素表现其实在之前画家的画面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了,可见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在继承中求得发展,并在时代社会变革之时逐渐显现出与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相背离的绘画表现形式即风格。
在色彩与运动表现形式的作用下,可以体现出法国浪漫主义重视主体情感及个性表现的一大特征,席里柯的绘画《梅杜萨之筏》在用色上大面积的以昏暗的黄色作为主色调,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黑色的乌云,尸体脸颊的苍白,天空的昏暗衬托出的海水阴冷增加了人们绝望的心境,而最顶上舞动的红布又能表现出人们对生的渴望,这些色彩的表现也更加衬托出了画家对人们命运及人道主义的同情与关注。德拉克洛瓦的绘画《希奥岛的屠杀》在灰暗的天空中加入亮黄色,远处用重色处理的硝烟未尽场面,画中人物服饰用蓝、红鲜艳且较纯的颜色,人物皮肤透露着的绿色,加重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希腊人民遭受残酷虐杀的这幕悲剧越加强烈,从而突出画家对希腊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土耳其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愤怒,戈蒂埃曾对此画感慨陈词:“强烈的色彩,画笔的愤怒”。再则在《梅杜萨之筏》中遇险者们用身体搭起了一座金字塔,最顶上的人舞动着红布所做的求生努力,表现为自由斗争及对正义和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米索隆基废墟上的希腊》中希腊妇女双手张开的姿态与土耳其士兵插旗胜利的姿态表现希腊士兵遭受镇压的历史事件且对残暴的抗议,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并寄托未来生活的理想与愿望都可体现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中追求艺术幻想即理想的风格特征,正如恩格斯曾说过“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讽刺画,此时的画家们敢于正视现实,绘画注重与时代精神社会斗争相结合来批判社会黑暗,由此充满反抗且寄理想于未来。
四、结语
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在时代社会政治背景下变化发展,在与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冲破束缚并发展起来,同时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国浪漫主义画家的绘画进行了举例分析,使得呈现出了具体的时代性风格特征,一方面它在解放人们艺术思想方面是对古典主义及学院派风格的革新,主张创作自由并发挥独创性,以运动表现来打破静止状态,用色彩来对抗强调线条与轮廓的素描,重视个人情感表现打破理性原则,追求艺术幻想和激情,但另一方面却还是凸显着对前代的继承关系。如《梅杜萨之筏》及《希奥岛的屠杀》中的三角形构图式的均衡性且体现出的画面崇高感,使得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在构图上呈现出与古典主义的相似性,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们绝对的隔离开来对待。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及资产阶级反复辟斗争的年代,浪漫主义绘画在视觉上以运动和色彩作为集中的两个要素表现使得作品更为生动,在凸显重大转变的同时又能从中显示出时代的风格特性。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中画面不注重细节描绘而注重整体效果的表现,对饱满热情的色彩运用及激烈的运动旋律在印象派及之后的绘画中些许得以显现,更加表明了它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着划时代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法]热拉尔·勒格朗.浪漫主义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2]钱景长.席里柯是怎样创作《梅杜萨之筏》的[J].新美术,1980,(02).
[3][法]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论美术与美术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姚俊.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新探[J].商业故事,2016,(25).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 席里柯 德拉克洛瓦 运动与色彩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5-0064-04
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而盛行于19世纪上半叶,并在与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相互斗争中发展起来,而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时代,其中绘画领域在这个时代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经历过法国大革命之后由于资产阶级地位的确立造成了人们社会思想的重大变革,开始宣扬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在这样一个腐败及混乱的时代环境下,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着重主张艺术独创性,表现艺术家创作个性并通过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斗争的绘画来强调主观情感。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追求运动与色彩表现,拒绝新古典主义与学院派强调的理性准则,而开始关注人的内心感受,从着重人的客观精神转向表现主观并挖掘内心深层精神世界,通过运动对抗静穆,通过色彩抑制素描表现线条与轮廓,努力用色彩的表现力和流畅奔放的运动状态来表现激烈的情感和写实并叙述现实的残酷。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过,法国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本文重点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与德拉克洛瓦的绘画进行举例分析并说明,“图像学”是由图像志演化发展而来,而最有影响的研究者是潘诺夫斯基,尤以潘诺夫斯基在《图像学研究》一书中把绘画作品的图像学解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前图像志分析”,主要解读图像的第一性或是表现的自然意义。第二层为“图像学分析”,是用来理解作品故事和寓言解释图像第二性或是程式上的意义。第三层为“图像学分析”,是致力于发掘并阐述其本质的象征意义。在法国浪漫主义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下,致力于通过图像学方法对画家绘画中运动与色彩特征体现出来的自由个性创作、发人深省的寓意表现与艺术呈现的时代性风格予以解析。
一、对席里柯绘画作品分析及呈现艺术风格特性
席里柯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者,在艺术表现上继承了格罗画面的动态戏剧性效果及丰富的色彩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在他的绘画中尤以表现宏伟且壮阔的场景较多,悲剧性效果的出现也与他短暂一生且充满坎坷荆棘的经历有关,他喜欢在现实中寻找题材,善于用写实的手法去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及在作品中对现实进行抨击,通过强烈的运动及丰富的色彩凝聚着时代感情。
1814年,席里柯创作了一幅《受伤的龙骑兵退出战场》,开始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绘画,画面中间是一位身穿披风受伤的骑兵,他的面容表现的很惊慌并回过头去张望,好像敌人就在后面追赶着他并要取其性命,他的身体沿着山坡往下滑,腿脚感觉控制不住下滑的速度,表现出在战乱中命悬一线的紧张时刻,他拿起剑努力的控制并支撑平衡,并且另一只手牵着一匹马,从画面中马的表情与姿态来看,可表现出这是一匹受到惊吓的马,而这匹受到惊吓的马也更加的不受他的控制并不想往下滑,但前蹄还是依然控制不住的往下滑动,昏暗的背景越加显示出硝烟未了的气氛,画面右下角作为唯一的光源把人物和马匹照的特别的耀眼,加强了悲剧的氛围。画家成功的利用了骑兵与马即使退出了战场,似乎也即将会发生的悲剧性情节来突出表现战乱气焰的惊心动魄,画家在创作这幅绘画时拿破仑已经兵败了莫斯科,当时法国的士气也已经没有那么的强盛了,以至借用此画来绝好的体现出拿破仑溃不成军的时局,从而体现出了画家对骑兵与马命运的关注以及渴望战争硝烟散去的强烈情感。以骑兵的向下滑动及马的不受控制的动态以及对神情的刻画,天空的昏暗,光影的对比,马呈现的棕色,骑兵披肩上呈现的红色,与衣服裤子耀眼的金黄色等强烈的色彩表现,突出了画家对画面中运动和色彩表现占据重要地位的特征及个性发挥,增强了悲剧效果,开始显现出对学院派与古典主义重静穆与素描的反叛的时代风格特色。
1816年,席里柯创作了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宣言书的《梅杜萨之筏》,同时这幅绘画也被法国著名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称赞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绘画作品”。该作品取材于当时法国发生的海上遇难事件,由于波旁王朝的复辟使得民主革命出现低潮,一部分资产阶级人士对此状况感到失望,使其借助现实进行抨击与情感宣泄。画面着重通过宏伟壮阔的场面来描绘了遇险者呼救的紧张时刻,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的木筏,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的颠簸,在画面的中间人们用身体搭起了一座金字塔,顶上那个黑人正在舞动着红布向远方船只发出求救的信号,向左鼓动的风帆与挤向右边的人群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平衡,表現人们身处的恶劣环境与奋力挣扎且悲痛的心境,有的人在支撑着顶上的那个人向远方求救,有的互相搀扶着,有的人在相互说话可能是在商量办法,一边是死亡,一边是生存,在画面左边构成了两个上下倾斜的三角形,彼此组成了中间的倒三角形,在左下方,一个老人呆坐并抱着自己死去的儿子,痛苦使他麻木并似乎失去了求生的欲望,在他的身边,躺着横七竖八已死去或者刚死去的人,有的尸体被海水浸泡着,仿佛能爬起来的都爬起来了。死去并被海水浸泡的尸体代表着遇难者,而顶上舞动红布的那个人代表着幸存者,更代表着人民为自由追求而斗争,对正义及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两个上下倾斜的三角形体现了人们痛苦的遭遇与强烈求生的愿望,形成金字塔形的构图表现了人们的不同肢体动态,有的人互相对话,有的呆坐,有的在支撑着顶上舞动红布的人,通过对神情的刻画以及对姿态的各异表现人们内心复杂的情绪,在死亡与生存间对抗,天空表现的云层昏暗衬托出海水的阴冷,死去的人脸颊苍白,舞动的红布色彩鲜艳,木筏的棕色表现与风帆布的白色,画面中间身着耀眼的金黄色衣服等色彩运用更加的反映出灾难发生时的悲惨,绘画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加强色彩的表现力度,在阴森且沉郁的色调中凸显求生愿望的强烈及在大自然与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事件发生于1816年7月由于缺乏能力的舰长指挥失误,使得法国政府“梅杜萨”号远洋船遭遇灾祸,船长和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剩下船员只能靠已有木料制作一个临时木筏以求得救,在这样环境背景下,画家通过木筏、风帆、人物激烈的动态与饱含感情的画面色彩表现这一悲剧,充分表现画家对命运及人道主义问题的关注,这幅绘画在政治隐喻上暴露出了经历革命后法国政府的无能。绘画中倾注着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风格特性,从表现客观世界转向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在艺术表现上突破了学院派及新古典主义的束缚以极具强烈运动及色彩表现画家创作上的个性与自由,画面戏剧性的垂死挣扎情节使得幻想激情与写实结合,增强了整幅图画的叙述性效果,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法国浪漫主义画面中的重感情及追求理想即幻想的又一时代风格特性。 二、对德拉克洛瓦绘画作品分析及呈现艺术风格特性
被人们称为法国“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受席里柯的影响进行大胆创新并努力于现实历史事件的描绘与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在法国这样混乱动荡且经历苦难后画家开始追求精神自由与解放,他的绘画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善于把抽象的冥想与寓意变成艺术形象,重视人物情感与动势描绘,以强调热烈运动的旋律以及表达饱满感情的热情色彩与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风格相抗衡。
1824年,德拉克洛瓦创作了油画《希奥岛的屠杀》,作品取材于1822年土耳其侵略者入侵希奥岛并大肆屠杀希腊民众的真实历史事件,画面右上方一个士兵骑着高头大马以胜利的姿态看着这片被蹂躏的土地并拖着一个被绑的女子作为猎物,旁边的男子以手遮面,似乎也无力挽救女子。右下方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妇女,表情痛苦,不知世事的婴儿正在妇女上身袒露的地方寻找母乳,通过这样的场景表现了画家对土耳其侵略者的残暴予以强烈抗议,画面前景坐着一位老人目光呆滞,凄凉无助并仰望天空,似乎在向上帝控诉并发出求救信号,而画面左边是一群东倒西歪的民众,左下方的女子依靠在男子右肩上,旁边的夫妻彼此依偎着,疲惫不堪,左上方表现的是一对父子,儿子望向父亲眼神充满着渴望,父亲则直视前方,反映出战争残暴的无奈,身后暗处持枪的土耳其守兵也象征着黑暗死神,远方硝烟未尽,在影影绰绰的人群中可能还有更残酷的虐杀。画面以三角形构图形式着重对人们动态与静态的描绘且独立又相互联系,年轻夫妻的彼此拥抱、呆坐的老人,女子静靠在男子右肩,儿子遥望父亲等静止状态与马匹前蹄的上扬与鬃毛的飘动,土耳其骑兵胜利的姿态、黑暗中持枪的守兵等动态性描绘,更加的衬托出了土耳其人的野蛮行径,通过运动表现复杂惊恐场面。画面色彩强烈且丰富,以前景中老人头带白巾,身穿红色服装,棕色马匹,靠在男子右肩的女子头带黄巾,身穿蓝色服装,背后的父亲则头带红巾,身穿金黄服装,人物的皮肤略显绿色等鲜艳色彩与远景中硝烟弥漫的天空越显灰暗等形成对比,且光影的明暗对比也很明显,更加突出战争的惨烈与悲剧的氛围。通过强烈的色彩与复杂的运动表現这幕悲剧,显示出画家对生活中最敏感的人道和正义问题的关注,在混乱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1821年—1828年为希腊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斗却遭到土耳其残忍屠杀,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画家在绘画中倾注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体现对希腊人民的深刻同情,重点描绘土耳其侵略者的残暴以体现对统治阶级独裁的痛恨且渴望人民获得平等及自由,整幅绘画场面壮阔,运动与色彩表现在绘画中更加突出,以至此画被古典主义画派画家柯罗称为“绘画的屠杀”,极为说明画家在创作上的独创性且与席里柯一样体现对古典主义与学院派绘画的反叛特征,是对解放人们艺术思想上的革新。
1827年德拉克洛瓦又创作了《米索隆基废墟上的希腊》,再次声援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压迫,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画面描绘的是一位希腊妇女,她的双手是张开的,左膝跪在石头上,似乎正在求援,从人物表情看显得有些紧张且愤怒,石头下面一只手的出现,是死去的希腊人民,从而表现战斗的惨败但却能体现妇女坚贞不屈的精神与对残暴的抗议,她是英勇的希腊化身,是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形象,妇女身后一位男子正在废墟中插上旗子,可看出是土耳其士兵的形象,插上旗子代表着镇压的胜利,以土耳其士兵胜利的姿态更加体现出希腊妇女内心的悲痛与不屈,四周散乱的石头越显混乱与凄凉,远处的硝烟还未散去,体现战争的残酷与希腊为民族独立解放自由的决心。以远处天空的暗红色与妇女衣饰呈现的黄蓝白等鲜艳色彩形成对比,并通过画面光影对比烘托战乱的氛围,从而流露出画家对希腊受害人民的深刻同情,通过绘画表现了米索隆基的希腊士兵遭受镇压的历史事件与希腊人坚定对抗的精神,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并寄托未来生活的理想与愿望。
三、法国浪漫主义绘画表现的时代总体风格
通过对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绘画的举例分析,运动与色彩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绘画表现中最重要的要素,同时也作为这一时期绘画的艺术风格而出现,与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相对立,这是随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凸显出来的,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到波旁王朝的复辟的战争时代,人们的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变革,主张人权并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主张个性自由发挥和艺术独创性,开始重视色彩而轻视素描及线条轮廓表现,用强烈的色彩来凸显饱满的个人内心情感,用充满戏剧性的运动表现对抗静穆的美,使得生动再现画面并越加显现出战乱时代的腐败与社会秩序的混乱。16世纪威尼斯画派的提香曾经用色彩塑造形象,创造了不依附于素描而独立的本体意义上的油画,17世纪佛兰德斯的鲁本斯在创作绘画时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动态效果上,并结合色彩表现使得画面带有视觉美感,如《掠夺琉西帕斯的女儿》通过运动、形体和色彩来表现琉西帕斯的孪生女儿被一对孪生兄弟抢婚的场面。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采用“光暗”的处理手法使得绘画带有强烈的戏剧性色彩,由此可看出,运动和色彩要素表现其实在之前画家的画面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了,可见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在继承中求得发展,并在时代社会变革之时逐渐显现出与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相背离的绘画表现形式即风格。
在色彩与运动表现形式的作用下,可以体现出法国浪漫主义重视主体情感及个性表现的一大特征,席里柯的绘画《梅杜萨之筏》在用色上大面积的以昏暗的黄色作为主色调,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黑色的乌云,尸体脸颊的苍白,天空的昏暗衬托出的海水阴冷增加了人们绝望的心境,而最顶上舞动的红布又能表现出人们对生的渴望,这些色彩的表现也更加衬托出了画家对人们命运及人道主义的同情与关注。德拉克洛瓦的绘画《希奥岛的屠杀》在灰暗的天空中加入亮黄色,远处用重色处理的硝烟未尽场面,画中人物服饰用蓝、红鲜艳且较纯的颜色,人物皮肤透露着的绿色,加重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希腊人民遭受残酷虐杀的这幕悲剧越加强烈,从而突出画家对希腊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土耳其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愤怒,戈蒂埃曾对此画感慨陈词:“强烈的色彩,画笔的愤怒”。再则在《梅杜萨之筏》中遇险者们用身体搭起了一座金字塔,最顶上的人舞动着红布所做的求生努力,表现为自由斗争及对正义和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米索隆基废墟上的希腊》中希腊妇女双手张开的姿态与土耳其士兵插旗胜利的姿态表现希腊士兵遭受镇压的历史事件且对残暴的抗议,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并寄托未来生活的理想与愿望都可体现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中追求艺术幻想即理想的风格特征,正如恩格斯曾说过“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讽刺画,此时的画家们敢于正视现实,绘画注重与时代精神社会斗争相结合来批判社会黑暗,由此充满反抗且寄理想于未来。
四、结语
19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在时代社会政治背景下变化发展,在与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冲破束缚并发展起来,同时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国浪漫主义画家的绘画进行了举例分析,使得呈现出了具体的时代性风格特征,一方面它在解放人们艺术思想方面是对古典主义及学院派风格的革新,主张创作自由并发挥独创性,以运动表现来打破静止状态,用色彩来对抗强调线条与轮廓的素描,重视个人情感表现打破理性原则,追求艺术幻想和激情,但另一方面却还是凸显着对前代的继承关系。如《梅杜萨之筏》及《希奥岛的屠杀》中的三角形构图式的均衡性且体现出的画面崇高感,使得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在构图上呈现出与古典主义的相似性,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们绝对的隔离开来对待。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及资产阶级反复辟斗争的年代,浪漫主义绘画在视觉上以运动和色彩作为集中的两个要素表现使得作品更为生动,在凸显重大转变的同时又能从中显示出时代的风格特性。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中画面不注重细节描绘而注重整体效果的表现,对饱满热情的色彩运用及激烈的运动旋律在印象派及之后的绘画中些许得以显现,更加表明了它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着划时代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法]热拉尔·勒格朗.浪漫主义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
[2]钱景长.席里柯是怎样创作《梅杜萨之筏》的[J].新美术,1980,(02).
[3][法]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论美术与美术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姚俊.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新探[J].商业故事,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