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幼小的宝宝或学龄期孩子来门诊咨询“我这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有些经过检查和判断属于多动症,但家长尚不能完全接受;有些不属于多动症,而家长却又过于关注和紧张。
小刚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能背唐诗,每次有亲戚朋友来,小刚都把新学会的唐诗背给他们听。听到客人的夸奖,看着聪明的儿子,妈妈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就算平时小刚调皮带得很辛苦,但这一刻也觉得值了。可到了小刚进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反映小刚上课总是坐不住,不是逗同学玩就是不守纪律乱走动。妈妈本来也没放在心上,以为只是小孩子调皮而已,可后来老师反映小刚上课一直都这样,建议带小刚去医院检查是不是得了小儿多动症。这下可把一家人急坏了,如临大敌般的寻医问药,年轻的父母就此似乎认定孩子得了多动症。后来经过专家医生的诊治,小刚只是过分调皮,家长太过溺爱造成他性格的不受约束,并不是父母、老师认为的多动症,可父母却还是将信将疑……
作为一种在儿童中日趋常见的病患,只要及时求医、科学诊治,小儿多动症其实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于这种疾病,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成人社会有着很多的误解,随时可能导致我们对孩子作出错误的判断。
一、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注意障碍;第二,多动;第三,冲动性障碍。它集中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有些还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但患儿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多数患儿于学龄前起病,由于注意力分散造成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使孩子不易被周围同学和老师接受,易造成低自尊,如果不及时诊治会延续到成年,以致出现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
二、多动症的病因
引起多动症有多种原因,医学界虽做了各种临床研究与科学推测,但其发病原因迄今尚无确切定论,现有医学报告的研究中暂有下面几种原因:
1.脑轻微损伤:有些围产期缺氧病史的孩子、早产儿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的小孩。
2.遗传因素:多动症的患儿有家族聚集性,分子遗传学表明多动症与多巴胺基因的多肽性有关。
3.代谢因素:多动症患儿脑脊液测定结果为多巴胺更新降低,或是多巴胺的敏感性增高,儿童多动症有低多巴胺状态的病因假说。
4.环境因素:有各种不良环境因素都会与多动症有关,如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父母离异,母亲吸烟、酗酒,严重的生活应激事件。儿童早期暴露于高铅水平的环境中,脑外伤等等。
另外还有神经生化和神经解剖的研究,用功能核磁检查可能揭示一部分原因。
由于有了PET研究,多动症孩子易被影响的区域是前额叶的多巴通路,神经心理研究提示多动症孩子额叶功能未成熟。额叶和尾状核两个部位局部血流供应受累,因此会出现这些孩子的冲动和攻击行为。
三、多动症的主要症状
1.活动过度
部分孩子在婴儿期就开始表现过度活动,到了开始学步时常常以跑带走,等到再稍大些,看书学习时往往看不了几页就要换另外一本,或者撕书、翻箱捣柜。入托或入学后更是好动,屁股在椅子上坐不住,手闲不住,凡能碰到的东西总要碰一下。喜欢招惹别人,干扰大人活动,总之活动过度,喜欢惹人注目。
2.注意力易分散
多动的孩子对来自外界各方面的刺激几乎都能引起反应,不会滤过无关的刺激。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玩积木或做其他游戏时不专心,老师布置的作业听不清、记不住。有些多动症患儿的家长反映,孩子只有看电视或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时才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到了该遵守课堂纪律的年龄时,仍不能按同龄孩子的水平约束自己,这属于注意力集中困难。
3.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
多动的孩子常对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激的反应,严重的则会导致伤人和破坏东西,他们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满足,否则就会乱发脾气、乱摔东西甚至打人。他们情绪不稳,常无故叫喊和吵闹,做什么都匆匆忙忙。有些学者把这种冲动任性作为多动症的突出表现和常见症状。
4.学习困难
多动症孩子虽然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使得学习成绩不良,有些多动孩子还伴有一定的认知障碍,常把“6”,“9”分不清,把“b”写成“d”。另外有部分多动孩子有对立违抗障碍,有焦虑和学习技能障碍。
家长和老师要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病,在孩子学习困难的时候,改变直接惩罚的教育方法,多理解和鼓励,对孩子不合适的行为要能容忍,奖罚结合。切记不要责骂,要调整家庭和学校的环境,给孩子一个愉快、宽松的心情。
四、多动症孩子和顽皮孩子的区别
许多父母提起“多动症”就紧张不安,看到自己孩子过于顽皮更担心不已,怕孩子得了多动症,到处寻医问药,这样不但搞得家人精疲力竭,还会伤害到一个正常活泼的孩子。下面就从4个方面对多动症孩子与顽皮孩子的不同加以区别:
1.注意力和兴趣的关系:多动症患儿无兴趣爱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即使是一般孩子最喜欢的游戏机、少儿电视、连环画等,也不能专心投入。但顽皮孩子却全然不同,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全神贯注,而且还讨厌别人的干扰和影响。
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多动症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顽皮孩子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的目的,并有计划的安排。
3.自控能力:多动症患儿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表现为胡乱吵闹,毫无自控能力。顽皮孩子则往往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安分守己不胡闹。
4.巴比妥类药物诊断试验:顽皮孩子服小剂量巴比妥类药物后即镇静欲睡,多动症患儿服后却更加兴奋不宁。
五、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在医学上,对多动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有严格程度的分度,有相关的鉴别诊断。如果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要仔细的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细致的向医生反映情况,在有专科的小儿神经专业的医院里会得到正确的诊断。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多动症的患儿必须有注意力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3个特征:
1.注意力涣散, 至少具备下列
之中的3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做事或上课时,常常不认真。
(3)注意力容易随环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2.冲动任性,至少具备下列
之中的两项。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督促照料。
(5)常在家里或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3.活动过多, 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两项。
(1)坐立不安。
(2)经常奔跑。
(3)难于待在某一固定的位置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整天忙忙碌碌的样子,没完没了的走动。
(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7)有关多动的现象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游乐园、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第二,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孩子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六、多动症的合理治疗
如果经专科医生诊断是多动症,家长一定要加多耐心地照顾宝宝,平时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改进。配合医生进行长期合理治疗,目前有些药物治疗会有作用。如脑电生理反馈治疗和心理综合治疗,以及特殊教育项目:社会化技能训练、躯体训练项目,父母管理班等。
1.保护孩子的注意力:单纯惩罚和粗暴的教育方法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使孩子精神紧张、思想负担重,久而久之,可导致注意力涣散,不易集中。特别是幼儿的行为幼稚,做事冲动,常引起家长的斥责,但又控制不了好玩的天性,于是往往又要玩,又要顾及父母的态度,时间长了就形成习惯性的注意力涣散。
2.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第一行为是天生的好奇、好问,很多孩子对任何事物都能提出问题,但是有的父母因为不懂或厌烦而搪塞或直接斥责,使孩子的探索兴趣被抑制,从而影响到学龄期的学习兴趣。
3.心理稳定性的训练:不要随意否定或答应孩子的要求,要根据经济状况适当的定时满足,满足的内容可根据孩子的喜好而定。孩子在一个周期内很努力的做好一切,在行为习惯、注意力方面有进步,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计划,家长就应守信,保证兑现。这对孩子也十分有效。
4.多动症的运动疗法:
(本篇推荐几种简单适用的)
a.滑板游戏:由1块木板和4个轮子组成的滑板,可由任何方向自由转动,让小孩俯卧在滑板上,当滑板滑过地板或滑向斜坡时,利用身体来对抗阻力。滑板运动促成的感觉刺激和运动反应是孩子在坐下或站立时所不能达到的。
b.木马旋转:儿童坐在旋转木马上,由成人转动木马,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0圈,逆时针方向旋转10圈,交替重复数次。
c.平衡木站立、爬行、走动:在成人的保护下,让小孩在平衡木上站立,向前爬行,来回走动,重复数次。
d.圆桶内滚动:让小孩子趴在滚动的大圆桶内,慢慢向前滚动圆桶,小孩为保持身体平衡而不停地爬动。
e.跳蹦蹦床:让孩子在蹦蹦床上跳跃半小时左右。
f.滑滑梯:让孩子从滑梯上滑下,然后再爬上去,反复多次。
g.袋鼠跳:儿童站在布袋内半蹲,双脚合拢,像袋鼠一样一步一步地向前跳动,重复多次。
以上运动可轮换进行,也可根据孩子身体及训练条件等情况选择其中几项进行。在训练时,要防止患儿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多动症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而且其治疗到目前为止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治疗时,需要家长、老师、社会等方面给予积极配合,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对疾病的恢复会更有利。
贴心提示
1.家长应有正确的态度,不能打骂孩子,否则会使孩子产生畏缩和自卑心理,加重病情的发展。
2.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肯花功夫,耐心地纠正孩子的毛病。
3.节假日多带孩子出去玩玩,如果症状较重,可考虑用药物治疗。
4.有些药物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长期服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慎重用药,不能擅自给孩子乱用药。
5.如果孩子大点进了托儿所,家长要与老师多沟通,说明孩子的病情,取得老师的理解和帮助,从而消除孩子的自卑感和消极情绪,增强学习的信心。
6.给予孩子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疗法相结合。
7.注意宝宝的饮食,多吃含锌、铁的食物;少吃含铅、铝的食物。
8.无论你采用哪种治疗方法(只要孩子适用),都要坚持长期治疗,力争一次性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