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朝银,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喝长江水长大的汉子,从一个村农技员到大队主任、支书;公社主任、书记;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步一个台阶走到今天已经43个春秋,那坚实的脚印深深地镶嵌在了扬中这方热土上,他来自人民,最知道人民的需求。他说:“我不能向人民许诺什么,然而我知道应该为他们实实在在地干些什么。”
今天,当扬中终于由一个资源匮乏、贫穷落后的江中孤岛变成交通便捷,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水上花园城市时,我们从扬中人民对陆朝银的深深爱戴中,可以看出他为这块土地所付出的一切。
构筑生命堤,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万无一失
扬中市四面环水,是个水乡泽岛。岛堤外江水比三层楼房还要高。扬中人说,他们的头顶上有条河。而整个扬中岛犹如漂泊在长江中的一只盆,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扬中人的家园就在江中漂泊的那只“盆”里面。扬中人的家园是“水上家园”。
翻开扬中的历史,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间,就发生过8次重大洪灾。沧桑悲壮的历史,使土生土长的陆朝银有了深深的忧患意识:江堤,是扬中人民的生命。自此,陆朝银只有一个心愿:御洪水于大堤之外。多年来,他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为建设江堤费尽了心血,他们发动群众全面修堤固堤,造涵建闸,以确保江堤在长江洪水到来时万无一失。有人说,扬中地少人多,不如在堤上搞多种经营,陆朝银摇摇头,坚决不行!有人偷偷地在江堤上挖土窑烧砖,陆朝银大为恼火,立即下令查处;三茅镇的水闸坏了,镇领导看不便修理,便悄悄用土地将水闸覆盖了起来,陆朝银知道后,立即把镇领导找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该知道扬中的特殊情况和江堤的利害关系吗?江堤一失万无啊!”每年春天,陆朝银都要到江堤上认真勘察,使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一次,他查岗时竟意外发现堤中已有空洞,幸亏及时解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勒紧裤腰带,也要修水利!”1998年11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广播动员大会,再一次拉开了扬中市江堤建设大会战的帷幕。这场大会战投入资金1.5亿元,投入了60万个劳动力。如今我们走在扬中岛的环江大堤上,我们看到的仿佛是坚如磐石的万里长城。现在的扬中大堤顶宽已经超过9米、高10.35米,堤内外全是光滑平整的水泥砼护坡。大堤的堤面已铺上柏油,沿江大堤既是防洪的铜墙铁壁,又是环绕扬中岛的交通大道。
自陆朝银担任分管农水的副县长起,扬中人用于水利建设总投累计达到5亿多元,这比任何一个地区的水利建设投资都要多得多。如果把这些投资全部投入经济建设,那将会能多少产出?如果把这些投资用于扬中市政建设,那今天的扬中市容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观?
然而陆朝银却说,水患意识培育了扬中人民团结拼搏、特别能战斗的精神,120公里长的“生命线”把28万扬中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凝聚力,这是一笔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它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自筹资金,在长江上建起两座大桥彻底结束了扬中岛无依无靠的历史
如果说江堤是扬中人民的生命堤,那么扬中长江大桥则是扬中建设发展的幸福桥。1990年,担任扬中市长的陆朝银和市委一班人意识到,要建设发展扬中,必须结束扬中孤岛的历史,长江天堑给日益发展的扬中带来了诸多不便,岛上狭小的渡口,成为卡脖子的问题,原材料要运进,产品要销出,交通运输不畅,已经制约着扬中的经济运行。只有变“卡”为“畅”,扬中的经济才能再上新台阶。
1990年4月,人大代表正式向人代会提出了建造扬中长江大桥的议案。
1991年4月10日,县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造扬中长江大桥的决议。8月15日,兼总指挥的陆朝银主持并成功地召开了筹委会,决策了大桥宽度的变更,并同意在有把握的前提下,程序上可交叉工作,以加快筹建工作的进程。要建桥,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向上面要,根本不可能!陆朝银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反复研究,最后决定:自力更生,动员全市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集资造桥。
陆朝银、康正平等市领导带头捐款。领导者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很快在全市上下,从干部到群众,从城镇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掀起了捐款的热潮。
万涓成河,众志成桥,勤劳、勇敢、智慧的扬中人民首先用双手托起了心中的大桥,充分体现了扬中人民的自强精神。1994年10月,这座扬中人民自筹资金、投资1.52亿元的扬中长江大桥终于建成了,这是长江上第四座跨江大桥,它结束了扬中弧岛的历史,改善了投资环境,为扬中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6倍。如今,当回顾这段往事时,陆朝银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四个字:改革开放。我们就是靠了这四个字,创造了扬中人自己的历史。”
时间很快过去了10年。但扬中人众志成桥的精神却在不断发扬光大。2004年10月28日,扬中又一座长江大桥胜利通车。扬中成了长江长江经济带上构架苏南苏北的经济跳板,把自己与外面的大千世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建设生态环境示范市,实现水上花园城市的美好愿望
扬中岛这座天然的水上花园城市,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是否能融现代化气息与美丽的江南风光于一体呢?这正是陆朝银所关注的。
改革开发以来,扬中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安装、仪表、轻工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和独特的岛园经济模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陆朝银始终不渝地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扬中市的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环境保护这根弦始终没有松。
纵观历史,放眼未来,扬中人民需要高质量的,更健康的生活,需要蓝天绿水净土。陆朝银在对扬中经济实力和环保基础统筹考虑之后,以跨世纪的眼光,捭阖纵横的气魄,果断地作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定:扬中要在全国建成第一个生态环境示范市。
为了争取早日拿出生态市整体工程的蓝本,市里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并委托国家环保局组织了中科院、环科院、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单位的10多名专家教授汇聚到了扬中。历时8个月的战略大纲编制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
1993年元月24日下午,北京兆龙饭店。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委的领导、专家,以及首都各大新闻机构的记者陆续来到会场。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亲临主持。小小的扬中在跻身百强后再次名震京华。次日,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新闻里将汇报会现场传遍全国。此后,扬中要建生态市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中国环境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江苏经济报》、《环境时报》相继以显著位置作了报道。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给了扬中很高的评价。解振华局长在会议结束时说,扬中在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情况下,全面规划实施生态市工程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举措。他寄希望扬中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百强县树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
1995年6月16日,国家环保局下达了354号文件,正式确定扬中市为“全国生态示范区”。
1999年5月28日,那是扬中人民又一个难忘的日子,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小组郑重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扬中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起点高、路子对、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特别是五大子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个先例,为全国百强县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达到了可以示范的程度!
1999年6月11日,市委书记陆朝银在全市“建设大环境,推进大发展”万人大会上发出了“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大力推进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四大环境建设,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综合环境质量,形成人心思上、人心思干、万众一心奔向现代化的良好氛围,为扬中跨世纪的发展营造新的环境优势。”
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是他为之奋斗的一切他永远属于扬中岛和扬中人民
扬中富了,人民笑了,政府的威信提高了,然而陆朝银却感到责任更大了。现在他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们考虑的,并不仅仅让扬中富裕,让扬中美丽,更要让扬中人民永远过上文明、幸福和高质量的生活。陆朝银的思维定势十分明晰:要物质文明亦要精神文明。要建设好花园城,必须首先塑造好文明人。
建一方优美环境,树一代文明新风,做文明的扬中人,这是扬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走在扬中的每一个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一幢幢别墅式的小楼构成整个规范的生活住宅区。富起来的扬中人摒弃了以往杂乱无章盖私房的小农思想,而服从政府统一规划下建设现代化住宅区的安排。如今的扬中,再也看不到杂乱的坟茔,所有的坟堆都被一片片绿色草坪所代替。陆朝银还发动全市人民清除了荒郊乱坟,从而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旧风俗,杜绝了封建迷信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扬中人民崇尚知识、尊重知识已蔚然成风,赌博现象、封建迷信等活动被有力地制止,人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
陆朝银深深地爱着扬中人民,而扬中人民的幸福和进步就是他最大的慰藉,也就是他为之奋斗的一切。
从当副县长至今,陆朝银在扬中岛上已整整奋斗了26年。这24年间他送走了12个县(市)委书记,而他仍在扬中这土地上默默地上奉献着。他不是没有升迁的机会,组织上曾经调他到一个地级市去担任副书记,可是被他婉然拒绝了。他曾经说过:“自己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是江中人民抚育了我,我要报答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让全岛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他默默地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他担任副县长、县长时间达到了16年,当时有一些议论:陆朝银为什么总是当配角?
这对于一直当“配角”的陆朝银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惊动灵魂的考验。
要说他一点没想法,那是自欺欺人,那这个人也就见得虚伪和虚假了。意见是有的:如果我陆朝银真的不行,为什么让我当了副县长又当县长还当了扬中历史上第一任市长?前前后后16年,这么长时间的“考察”还不够么?倘不行,就不必扶正,倘不能,县长就不该“转”市长……
唉!我这个人,只知道做,从来不想到去个别“汇报”……
陆朝银曾经如此“总结”也归结为这么短短的却是长长的一句话。
看到别人长处的人是一个最大的长处。陆朝银正是在这一点上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说,谁来当书记都一样,我都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当好配角。
“配角”是威信就这么在无形中站立起来了。尽管官场上对“朝银现象”议论纷纷,尽管至今仍有一些人认为他水平“不高”,也有其它一些攻讦不实之词,但是扬中的28万人民却对“陆县长”始终心悦诚服,即使在县(市)委书记频频更换的时候,人们有话想说了,大多找“陆县长”,有事要写信了,信的开头也大多是“陆县长”,即便后来他已经担任了市委书记了,可是人们写信或是见了面称呼他仍然是十分亲切的三个字“陆县长”……
官与民,融洽亲近到如此地步的,恐怕并不多见。
一个父母官在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正”到如此地步的,有多少?
“身教重于言教”,谁都会说,当官的说得精采起劲,可是,有几个当官的真的是身教先于言教也重于言教的?陆朝银自己就定了一个规矩:自己做不到的,决不要求别人……
对当官者言,这是一种最起码最实在而又是最难做到的事。很多人做不到,但是官照当。他们靠的是“权”。但是陆朝银不只是靠“权”,他还靠行动。行动的力量是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超过权之“威”。权威权威,有权就有威,没权了呢?就没有威了。可是人格的力量却不会因为权力的升降去留而改变。
陆朝银置身于一个县级市,他力所能及的,就是治理好这个江中小岛,让它的空气比别处干净一些。就为这,也是步履维艰。但是他做了,而且还在继续做着。因为他深情地眷恋着脚下这一片土地,他深深地热爱着扬中的28万人民。他感觉到人在江堤上行走便是一种幸福,车在大桥上经过便是一种享受,而当他看到扬中人民在花园式的小岛上散步时,又会感到一种无比的自豪……
大堤、大桥和美丽的小岛,都是属于扬中人民的。陆朝银和扬中人民一条心,要沿着这条大道一直走下去,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今天,当扬中终于由一个资源匮乏、贫穷落后的江中孤岛变成交通便捷,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水上花园城市时,我们从扬中人民对陆朝银的深深爱戴中,可以看出他为这块土地所付出的一切。
构筑生命堤,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万无一失
扬中市四面环水,是个水乡泽岛。岛堤外江水比三层楼房还要高。扬中人说,他们的头顶上有条河。而整个扬中岛犹如漂泊在长江中的一只盆,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扬中人的家园就在江中漂泊的那只“盆”里面。扬中人的家园是“水上家园”。
翻开扬中的历史,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间,就发生过8次重大洪灾。沧桑悲壮的历史,使土生土长的陆朝银有了深深的忧患意识:江堤,是扬中人民的生命。自此,陆朝银只有一个心愿:御洪水于大堤之外。多年来,他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为建设江堤费尽了心血,他们发动群众全面修堤固堤,造涵建闸,以确保江堤在长江洪水到来时万无一失。有人说,扬中地少人多,不如在堤上搞多种经营,陆朝银摇摇头,坚决不行!有人偷偷地在江堤上挖土窑烧砖,陆朝银大为恼火,立即下令查处;三茅镇的水闸坏了,镇领导看不便修理,便悄悄用土地将水闸覆盖了起来,陆朝银知道后,立即把镇领导找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该知道扬中的特殊情况和江堤的利害关系吗?江堤一失万无啊!”每年春天,陆朝银都要到江堤上认真勘察,使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一次,他查岗时竟意外发现堤中已有空洞,幸亏及时解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勒紧裤腰带,也要修水利!”1998年11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广播动员大会,再一次拉开了扬中市江堤建设大会战的帷幕。这场大会战投入资金1.5亿元,投入了60万个劳动力。如今我们走在扬中岛的环江大堤上,我们看到的仿佛是坚如磐石的万里长城。现在的扬中大堤顶宽已经超过9米、高10.35米,堤内外全是光滑平整的水泥砼护坡。大堤的堤面已铺上柏油,沿江大堤既是防洪的铜墙铁壁,又是环绕扬中岛的交通大道。
自陆朝银担任分管农水的副县长起,扬中人用于水利建设总投累计达到5亿多元,这比任何一个地区的水利建设投资都要多得多。如果把这些投资全部投入经济建设,那将会能多少产出?如果把这些投资用于扬中市政建设,那今天的扬中市容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观?
然而陆朝银却说,水患意识培育了扬中人民团结拼搏、特别能战斗的精神,120公里长的“生命线”把28万扬中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凝聚力,这是一笔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它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自筹资金,在长江上建起两座大桥彻底结束了扬中岛无依无靠的历史
如果说江堤是扬中人民的生命堤,那么扬中长江大桥则是扬中建设发展的幸福桥。1990年,担任扬中市长的陆朝银和市委一班人意识到,要建设发展扬中,必须结束扬中孤岛的历史,长江天堑给日益发展的扬中带来了诸多不便,岛上狭小的渡口,成为卡脖子的问题,原材料要运进,产品要销出,交通运输不畅,已经制约着扬中的经济运行。只有变“卡”为“畅”,扬中的经济才能再上新台阶。
1990年4月,人大代表正式向人代会提出了建造扬中长江大桥的议案。
1991年4月10日,县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造扬中长江大桥的决议。8月15日,兼总指挥的陆朝银主持并成功地召开了筹委会,决策了大桥宽度的变更,并同意在有把握的前提下,程序上可交叉工作,以加快筹建工作的进程。要建桥,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向上面要,根本不可能!陆朝银和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反复研究,最后决定:自力更生,动员全市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集资造桥。
陆朝银、康正平等市领导带头捐款。领导者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很快在全市上下,从干部到群众,从城镇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掀起了捐款的热潮。
万涓成河,众志成桥,勤劳、勇敢、智慧的扬中人民首先用双手托起了心中的大桥,充分体现了扬中人民的自强精神。1994年10月,这座扬中人民自筹资金、投资1.52亿元的扬中长江大桥终于建成了,这是长江上第四座跨江大桥,它结束了扬中弧岛的历史,改善了投资环境,为扬中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6倍。如今,当回顾这段往事时,陆朝银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四个字:改革开放。我们就是靠了这四个字,创造了扬中人自己的历史。”
时间很快过去了10年。但扬中人众志成桥的精神却在不断发扬光大。2004年10月28日,扬中又一座长江大桥胜利通车。扬中成了长江长江经济带上构架苏南苏北的经济跳板,把自己与外面的大千世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建设生态环境示范市,实现水上花园城市的美好愿望
扬中岛这座天然的水上花园城市,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是否能融现代化气息与美丽的江南风光于一体呢?这正是陆朝银所关注的。
改革开发以来,扬中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安装、仪表、轻工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和独特的岛园经济模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陆朝银始终不渝地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扬中市的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环境保护这根弦始终没有松。
纵观历史,放眼未来,扬中人民需要高质量的,更健康的生活,需要蓝天绿水净土。陆朝银在对扬中经济实力和环保基础统筹考虑之后,以跨世纪的眼光,捭阖纵横的气魄,果断地作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定:扬中要在全国建成第一个生态环境示范市。
为了争取早日拿出生态市整体工程的蓝本,市里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并委托国家环保局组织了中科院、环科院、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单位的10多名专家教授汇聚到了扬中。历时8个月的战略大纲编制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
1993年元月24日下午,北京兆龙饭店。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委的领导、专家,以及首都各大新闻机构的记者陆续来到会场。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亲临主持。小小的扬中在跻身百强后再次名震京华。次日,中央电视台在晚间新闻里将汇报会现场传遍全国。此后,扬中要建生态市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中国环境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江苏经济报》、《环境时报》相继以显著位置作了报道。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给了扬中很高的评价。解振华局长在会议结束时说,扬中在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情况下,全面规划实施生态市工程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重大举措。他寄希望扬中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百强县树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
1995年6月16日,国家环保局下达了354号文件,正式确定扬中市为“全国生态示范区”。
1999年5月28日,那是扬中人民又一个难忘的日子,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小组郑重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扬中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起点高、路子对、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特别是五大子工程的实施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个先例,为全国百强县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达到了可以示范的程度!
1999年6月11日,市委书记陆朝银在全市“建设大环境,推进大发展”万人大会上发出了“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大力推进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四大环境建设,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综合环境质量,形成人心思上、人心思干、万众一心奔向现代化的良好氛围,为扬中跨世纪的发展营造新的环境优势。”
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是他为之奋斗的一切他永远属于扬中岛和扬中人民
扬中富了,人民笑了,政府的威信提高了,然而陆朝银却感到责任更大了。现在他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们考虑的,并不仅仅让扬中富裕,让扬中美丽,更要让扬中人民永远过上文明、幸福和高质量的生活。陆朝银的思维定势十分明晰:要物质文明亦要精神文明。要建设好花园城,必须首先塑造好文明人。
建一方优美环境,树一代文明新风,做文明的扬中人,这是扬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走在扬中的每一个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一幢幢别墅式的小楼构成整个规范的生活住宅区。富起来的扬中人摒弃了以往杂乱无章盖私房的小农思想,而服从政府统一规划下建设现代化住宅区的安排。如今的扬中,再也看不到杂乱的坟茔,所有的坟堆都被一片片绿色草坪所代替。陆朝银还发动全市人民清除了荒郊乱坟,从而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旧风俗,杜绝了封建迷信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扬中人民崇尚知识、尊重知识已蔚然成风,赌博现象、封建迷信等活动被有力地制止,人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
陆朝银深深地爱着扬中人民,而扬中人民的幸福和进步就是他最大的慰藉,也就是他为之奋斗的一切。
从当副县长至今,陆朝银在扬中岛上已整整奋斗了26年。这24年间他送走了12个县(市)委书记,而他仍在扬中这土地上默默地上奉献着。他不是没有升迁的机会,组织上曾经调他到一个地级市去担任副书记,可是被他婉然拒绝了。他曾经说过:“自己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是江中人民抚育了我,我要报答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让全岛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他默默地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他担任副县长、县长时间达到了16年,当时有一些议论:陆朝银为什么总是当配角?
这对于一直当“配角”的陆朝银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惊动灵魂的考验。
要说他一点没想法,那是自欺欺人,那这个人也就见得虚伪和虚假了。意见是有的:如果我陆朝银真的不行,为什么让我当了副县长又当县长还当了扬中历史上第一任市长?前前后后16年,这么长时间的“考察”还不够么?倘不行,就不必扶正,倘不能,县长就不该“转”市长……
唉!我这个人,只知道做,从来不想到去个别“汇报”……
陆朝银曾经如此“总结”也归结为这么短短的却是长长的一句话。
看到别人长处的人是一个最大的长处。陆朝银正是在这一点上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说,谁来当书记都一样,我都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当好配角。
“配角”是威信就这么在无形中站立起来了。尽管官场上对“朝银现象”议论纷纷,尽管至今仍有一些人认为他水平“不高”,也有其它一些攻讦不实之词,但是扬中的28万人民却对“陆县长”始终心悦诚服,即使在县(市)委书记频频更换的时候,人们有话想说了,大多找“陆县长”,有事要写信了,信的开头也大多是“陆县长”,即便后来他已经担任了市委书记了,可是人们写信或是见了面称呼他仍然是十分亲切的三个字“陆县长”……
官与民,融洽亲近到如此地步的,恐怕并不多见。
一个父母官在平民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正”到如此地步的,有多少?
“身教重于言教”,谁都会说,当官的说得精采起劲,可是,有几个当官的真的是身教先于言教也重于言教的?陆朝银自己就定了一个规矩:自己做不到的,决不要求别人……
对当官者言,这是一种最起码最实在而又是最难做到的事。很多人做不到,但是官照当。他们靠的是“权”。但是陆朝银不只是靠“权”,他还靠行动。行动的力量是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超过权之“威”。权威权威,有权就有威,没权了呢?就没有威了。可是人格的力量却不会因为权力的升降去留而改变。
陆朝银置身于一个县级市,他力所能及的,就是治理好这个江中小岛,让它的空气比别处干净一些。就为这,也是步履维艰。但是他做了,而且还在继续做着。因为他深情地眷恋着脚下这一片土地,他深深地热爱着扬中的28万人民。他感觉到人在江堤上行走便是一种幸福,车在大桥上经过便是一种享受,而当他看到扬中人民在花园式的小岛上散步时,又会感到一种无比的自豪……
大堤、大桥和美丽的小岛,都是属于扬中人民的。陆朝银和扬中人民一条心,要沿着这条大道一直走下去,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