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外来植物入侵到新的栖息地通过驱动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创造更适宜其生长的土壤微环境,加速入侵进程.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对本土蔬菜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以小飞蓬入侵后本土蔬菜芫荽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模拟小飞蓬入侵和非入侵处理下芫荽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土壤有效氮、全氮(TN)和土壤氮转化过程相关的酶(β-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和土壤中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等的关系.结果 显示小飞蓬定植到本土土壤后,一方面强化了土壤有效氮库,增加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41;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来植物入侵到新的栖息地通过驱动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创造更适宜其生长的土壤微环境,加速入侵进程.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对本土蔬菜作物生长的影响机制,以小飞蓬入侵后本土蔬菜芫荽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模拟小飞蓬入侵和非入侵处理下芫荽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土壤有效氮、全氮(TN)和土壤氮转化过程相关的酶(β-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和土壤中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等的关系.结果 显示小飞蓬定植到本土土壤后,一方面强化了土壤有效氮库,增加了120.8%,养分获取相关LAP酶的活性提高了234.5%,总氮消耗为正响应.另一方面,芫荽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了24.1%,芫荽的整体生物量(地上,地下)下降了63.9%.综上所述,小飞蓬的入侵虽提高了无机氮转化速度和养分的供给能力,芫荽却无法优先获取和利用氮养分,导致芫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受到严重影响,即本土蔬菜芫荽受到小飞蓬的独特属性——优先利用养分的严重影响,生长受到了抑制,造成生物量降低.
其他文献
为考察四川省牦牛坪稀土矿区稀土、铅和氟复合污染对农田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ECO法分析稀土矿区高污染区(H区)和低污染区(L区)农田土壤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 显示,不同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区的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能力、多样性指数均最低,其AWCDi≥0.8的碳源仅1种,而根际土壤有27种,占总碳源的87.1%,植物生长显著促进根际细菌活性;而L区土壤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差异显著的碳源
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抗生素大量使用并通过施肥不断进入土壤环境,给农田生态系统安全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开展抗生素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用四环素(TC)作为抗生素模型药物,采用土培试验对模拟污染土壤中TC进行修复研究,考察不同修复基质(蚯蚓粪、菌糠和生物炭)及其与菌剂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 显示,TC对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状指标均有促进作用.菌糠添加显著促进了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幅分别为252.66%,41.65%和23.44%;生物炭配
基于采样信息,研究测量噪声干扰下含有领导者耦合谐振子系统的二分同步问题.采用脉冲控制和牵制控制的思想,设计一种仅使用离散时刻速度采样信息的二分同步控制策略,并应用脉冲微分方程理论和矩阵理论等,给出保证该耦合谐振子系统与领导者谐振子实现二分同步的充分性判据.事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
钢铁行业人力资源统计从2008年建立至今已十三周年,历年来中钢协发布的人事劳资统计数据为各大钢企进行数据分析、对标挖潜都提供了最权威和有效的资料.以陕钢集团为例,就陕钢集团近年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事劳资统计方面的经验以及在数据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探讨人事劳资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大数据环境下其预期的应用进行展望,以期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研究一类异构混沌系统的事件触发同步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边界约束的事件触发控制器来实现异构混沌系统的同步.首先,将混沌耦合系统的同步问题转化为误差系统渐近稳定的问题;其次,利用Lyapunov稳定性方法提出一种基于边界约束的事件触发同步控制算法.该算法主要利用误差系统的Lyapunov函数与辅助快慢系统的Lyapunov函数值之间的关系更新控制值,快慢系统的Lyapunov函数构成误差系统Lyapunov函数的连续边界约束,以灵活调整误差系统的收敛率和提高控制效率;最后,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采用扎根理论法,探索、构建了生态公园服务场景量表.通过对访谈和网络点评资料的编码分析,得出了基础功能、智能服务、服务互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生态环保六个维度,经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检验,开发了由29个题项组成的量表.以满意度为中间变量、性别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服务场景对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智能服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保对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满意度在上述维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显著中介效应;智能服务对男性游客满意度的提升作用更强,
为研究四维忆阻不确定分数阶超混沌系统的自适应滑模同步,在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情形下设计了滑模面、控制器、自适应规则,得到四维忆阻不确定分数阶超混沌系统滑模同步两个充分条件.结果 显示,在适当的控制器下忆阻超混沌系统是自适应滑模同步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为验证技术专业化分工是否有助于我国构建创新驱动与区际协调耦合发展的新格局,基于2007-2016年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剖析技术专业化分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技术专业化分工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效应,即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先阻碍后促进作用,该效应在中西部地区、中等规模城市表现得尤为显著,地区创新能力在深度与广度维度的动态演化构成了该效应发挥作用的中介渠道.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鼓励区际技术专业化分工、推进发展型城市群建设、完善市场
通过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可达性—吸引力”评价体系,对山东省511个省级传统村落进行综合测度,聚焦传统村落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问题,建立面向精准施策、精细治理的大数据平台,促进省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结果 显示:采用私家汽车出行是目前传统村落和城市之间最有效的交通出行方式,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效率偏低;建立以铁路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是提升传统村落可达性的有效方式,高速铁路对其沿线的城市和村落产生时空压缩效应;吸引力水平较高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鲁中山区、鲁南山地丘陵区和胶东半岛丘陵区的沿海地带;应充分利用
运用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结构特征的时空耦合关系、交互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演化上,2005-2018年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人口结构特征处于基本协调阶段,2019年走向良好协调阶段.在空间演化上,2010-2015年281个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人口结构特征的空间分布以失调为主.在交互作用方面,初中、高中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是影响人口结构特征的关键因素,人口规模和文化程度较高的适龄人口是影响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关键因素.老龄化和少子化对严重失调型城市影响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