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教会学生“情景交融”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o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景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鉴赏诗歌应该从理解情景关系入手。在古诗词教学中,本人尝试用“感—悟—练—用”四步教法,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审美体验,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的方法,达到陶冶情操、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诗词鉴赏水平、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教法 情景交融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清人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其实不可离。”[1 ]实际上,诗人的主观情志只有与诗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相结合,造成生动感人的形象,并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完成其为诗歌主旨服务的任务。可见情、景确实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鉴赏诗歌应该从理解情与景的关系、情景交融入手。
  但一般的学生,尤其是高一、高二的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不能很好地理解情与景的关系,不能从“景”中推断出“情”,答古诗鉴赏题时往往乱答一通,得分率很低。作文时,尤其是写记叙文时,不是有情无景,就是有景无情,总之是情景分离。鉴于这种情况,我在教第三册《近体诗六首》和《词七首》时,特意抽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鹊桥仙》四首诗词,在“情景交融”上下工夫,分四步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快学会了“情景交融”,现简述如下:
  第一步:感。
  “感”就是“感受”,就是让学生各自朗读诗歌,而且朗读时带着感情,“把自己放进去”。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进入诗歌意境的一条道路。之所以用“各自朗读”而非“齐读”,是因为朗读是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只要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就不一样。通过“感”,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中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内心视像”,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上达到与作者共鸣。
  第二步:悟。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道如禅道,贵在妙悟”[2 ]。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可以说“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两者虽然不能分开,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在诗歌鉴赏中,弄清景与情的关系,是理解情景交融、把握诗歌主旨的重要渠道。那么,情与景有哪些关系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和对比《山居秋暝》、《登高》、《蜀相》、《鹊桥仙》[3 ]四首诗词,最终悟出了景与情的四种关系:
  1.乐景乐情,如《山居秋暝》。这首诗前三联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图,我们从这静谧空灵的自然之景中,能体味出诗人对万物生生不息的由衷喜爱和赞美。诗人将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平和宁静之美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乐景)。读此诗,一种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乐情)油然而生。再由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可知作者确实十分喜爱这里美丽的景色,表达的是“乐情”。
  2.哀景哀情,如《登高》。此诗前四句所绘的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哀景)。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诗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了无处不含悲秋之气。后四句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表现了作者悲凉沉郁之感(哀情)。
  3.乐景哀情,如《蜀相》。此诗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展现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葱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颔联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看似一派大好春色(乐景),可传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无人赏看;黄鹂“空”好音,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乐景实为抒哀情,是为下文写心志做铺垫。
  4.哀景乐情,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写的是牛郎织女奔赴在见面的路上:银河极其宽广,二人相距十分遥远,又值黑夜茫茫(哀景),但此刻,他俩正从银河两岸沿着鹊桥向一处走去,他俩的身影终于越来越靠近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天上一次相逢,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呀!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乐情)。
  这样分析、对比之后,学生便由感入悟,深刻体悟情景交融的妙处,真正领略“一切景语皆情语”。
  当然,我还告诉学生,诗歌创作对情景的运用并非总是那么界限分明,或前情后景,或前景后情。很多诗作往往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相互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与分野。
  第三步:练。
  有知识并不代表有能力。学生知道了情与景的关系,进而理解了什么是情景交融,还要通过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我除了让学生做课本的课后练习之外,还拿高考题来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如2005年全国卷Ⅱ中《春行即兴》中的题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即为:“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一般来说,训练了三五题,学生就能基本掌握答题技巧了。
  第四步:用。
  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这里所说的“用”,既指鉴赏诗词时得到的审美愉悦,也指把“知道情景交融”化为“能用情景交融来写作”的意识与能力。没有这种意识与能力,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就是情景分离,二者互不相干。
  我的做法是学习了这四首诗词之后,让学生练习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写记叙文。学生在作文中终于做到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真实而广阔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渲染气氛、衬托心情。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借景来抒情,情景交融,使文章熠熠生辉。
  让学生学会“情景交融”的方法一定很多,本文难以尽述。但“感—悟—练—用”四步法已被本人证明是实用的教法,所以不揣冒昧,写于此处,希望方家指正。
  
  参考资料:
  [1]王夫之.姜斋诗话.岳麓书社,1993
  [2]严羽.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23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三第二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天津站地下人防工程位于天津站前解放桥广场东侧,场地表面为厚约2.5m杂填土,2.5m以下为轻亚粘土,静止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以下2.7~3.0m处,雨季最高水位-1.5m,土饱和容重18.8~19
本文研究了三种内包埋材料的主要高温性能及其对全冠铸造精度的影响及铸造工艺方案对固定桥体精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内包埋材料的高温性能对全冠铸造精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包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文章如果失真,就失去了生命;曲折是文章的魅力所在,曲折的构思让文章更耐品味,更吸引读者。那么,如何让作文不但真实而且曲折呢?一、原文(片断)展示 The t
早在70年代,Rochette就报告用树脂粘接以贵金属铸造有孔固位体义齿修复,随后Howe等报告用有孔的非贵金属支架,作前牙固定局部义齿(FPD),用树脂粘接临床上获得成功。Thompson
我叫苏飒,今年读五年级。长相一般,1.55米的个子,瓜子脸,眼睛大大的,最能给别人留下印象的就是我嘴巴左下方的一颗黑痣了。我的性格争强好胜,不甘服输。因为这样,我每每在输给别人后
本文对自体骨移植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重点论述了单纯骨移植中移植骨的作用;血管化骨移植中骨膜供血与骨髓供血的区别;单纯骨移植和血管化骨移植在愈合、移植骨成活、机械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推动社会进步、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极大的促进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
微量元素在体内具有特异的生理功能。微量元素的不平衡可能在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近年发现,锌缺乏可能引起一系列疾病,缺锌与口腔粘膜上皮的不全角化有
六十年代初期,美国学者Buchler和Wileg发现了一组有独特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其化学组成为53~57%Ni,其余为Ti,属于镍钛合金。后来将镍钛丝作为矫正丝材。 In the early 1960s,
金属烤塑冠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冠桥修复技术。此修复体是用合金作底材,制成帽状冠,在帽状冠的表面涂上与自然牙色调相似的树脂,按牙体解剖形态雕刻后置于光固化机内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