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语文阅读是当前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体现,阅读就是在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本知识内容钻研的基础上来更好地将其运用到思维和情感实践的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和体验的过程,继而对语文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思想的启迪并得到相应的审美乐趣所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重视对学生实际感受、理解以及欣赏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更好的实现师生双方之间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因此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并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简析
(一)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的阅读教育当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的阅读方法被称为个性化阅读,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容理城先生也给个性化阅读下了一个定义,“个性化阅读,就是在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自主、独立、各取所需的、探究发现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感受、大胆发表见解的阅读”,通过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堂内外学习到的知识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凭借所见所想,在自身对于课文内容具有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主要是学生自身从书面语言的建设过程中对相关资源和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纳,以此来对学生自身的现有非认知因素进行相互影响的互动。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章作者之间实现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沟通,此过程就体现出学生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探究性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的理解、感受文章的内容,对文章进行综合性的鉴赏和全方位的理解。
因此从多个角度对个性化阅读进行探究可以得知,个性化阅读可以看作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其自主性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等,一次有效而深刻的阅读必定是在阅读者本身的心智和情感能力健全的基础上,对书面的文字符号进行感知,将其所体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转化为自身能够理解的意义和事物,在此基础上能够达到我们所想要的阅读目的。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学生与教材内容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的框架内容进行教学,在尊重其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之上不断启发其归于文本意义的自主性探究,以此来更好地使得老师和学生一起构成一种个性鲜明的教学活动主体。在师生之间对话、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体验教学,持续关注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态度,并集中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主性、多样性以及自身关注点的独特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尊重学生对相同文本内容的不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和批判,在进行思想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擦出不一样的阅读火花,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强调一种学生自主进行的阅读方式,并在此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自我重构;对于后者而言,更多的是侧重教师将自身的个性化教学变成学生投入个性化阅读的载体。综上所述,在目标建设的过程中个性化阅读更多的是针对阅读的方式进行探究,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则是在语文素养提升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建设。
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一)过于强调阅读的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较为模糊的认知方式,其主要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误认为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就是在强调课堂教学的“自主化”学习,因此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就会相应的忽视自身的行为,而过于重视学生自主地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这就导致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加限制地“自主”,大大地削弱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的地位。
这样的问题在实践当中会出现:课堂上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随意发言和谈论,并对于自身所认为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化谈论与研究;根据自身的喜好对于文本内容进行理解,主要理解自身能够理解的部分和段落,对于难度较大的、不好理解的段落不去理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只注重自身的发言,对于同学的理解和交流不予以听取。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作用只是作为一个提問者和点名者而存在,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行为和观点进行有效的点评,因此上述观念中自主探究是一种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误解,是对学生的一种放任自流[1]。
(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示,面对当前严峻的升学压力,家长和社会更加重视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也主要是在语文成绩的基础上进行体现。但是这种成绩体现能力的方式过于片面,导致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对于阅读教学的实际期盼功利性较重,期望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2]。
(三)过分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不同形式下的阅读背景和成长经历会造成人对于相同文本具有不同的阅读感悟,因此阅读理解的质量就难以用同样的标准进行判断和界定。因此就需要通过更加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对其进行理解,并达到所谓的标准。但是在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其并不是为了一个标准去奋斗,更多的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为主要形式,在一定的指导性文章的引导之下更好的形成一种结构分明、层次清晰的文章形式。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多元化感受,因此就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趋于精彩化和多元化的效果,使得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过分地曲解课文的实际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并不对学生的“思维发散”予以干预,因此就会导致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文本出现失落的现象。 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个魅力的春天,并更好地感受春天的山清水秀和诗意盎然的景象。在学生充分融入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但是部分教师在此过程中往往厚此薄彼,出现了过于重视其对春天的理解,而导致学生对于课本的写作方式以及基本要求不能重点理解[3]。
三、走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误区的实施对策
(一)处理好个性化阅读与正确解读的關系
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允许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进行多元化的理解,但是部分教师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就会片面的扩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文本的内容失去其本身的客观意义,在学生的误解中实现解读。
1.解读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实际体验与作者的思想。在阅读活动中,其主体应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生不断地接受老师所传达的知识,更为主要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重新建构,因此,学生的自我情感和自身独特的经历在知识的重构过程中尤为重要。同时,文本作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和思考凝聚而成的,也需要读者运用更加科学和客观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解读,若是在个性化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作品进行随意解读,是对作者的不尊重[4]。
2.对文本尽可能的实现相对正确的解读。任何一部作品自其产生之后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其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理解,只有在尊重一定的阅读规律之下,才能够用自身的实际感受与作者实现深层次的对话,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表达的勇气,还要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5]。
(二)个性化阅读与普遍性认知
个性化的阅读被看做是一种实现民主教育的主要方式。如今教育是民主的,阅读也应该是民主的,这不仅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表自身观点的机会,同时还要具有彼此之间交流的能力,在共同商讨之下达成一致。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个性就是针对长久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其能够通过阅读体验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但是,个性化的阅读,并非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强调个性的同时,也不能排除共性。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将个性与群体的共性做一个有机的结合。我们不断强调学生的个性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一地使用课本阅读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真实地对文本实现理解和解决。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和揣摩文章,进而获得自身独特理解,更好地优化教学程序。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确保自身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6]。
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求学生回忆自身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事件,然后在小组内或是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主要讨论“父亲”的形象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描述了父亲在生活中的热情、深沉、可爱等形象,可见父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对于父亲的理解。同时对“几次眼泪”“父爱”以及“背影”等深刻的含义进行理解和掌握,进而将学生对父亲的情感推升到高潮,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部分学生由于处于单亲家庭,教师要着重对此部分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梳理,正确树立父亲的形象,关注学生的感受。
当前语文新课标已经对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应用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成为当下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思考个性化阅读的本身性质,以此来更好地为我国语文教育形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凯.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2017.
[2]王江贤.浅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J].新课程(下),2016(12):150.
[3]潘建兴.激趣,成就精彩的“悦读”课堂——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17(6):34-35.
[4]陆燕.基于美学视野,建构深度阅读[J].语文天地,2016(25):71-72.
[5]李娜.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 2016(15).
[6]强五洲.把好课堂阅读教学的个性和深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4.
一、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简析
(一)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的阅读教育当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的阅读方法被称为个性化阅读,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容理城先生也给个性化阅读下了一个定义,“个性化阅读,就是在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自主、独立、各取所需的、探究发现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发自己感受、大胆发表见解的阅读”,通过此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堂内外学习到的知识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凭借所见所想,在自身对于课文内容具有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主要是学生自身从书面语言的建设过程中对相关资源和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纳,以此来对学生自身的现有非认知因素进行相互影响的互动。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章作者之间实现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沟通,此过程就体现出学生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探究性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的理解、感受文章的内容,对文章进行综合性的鉴赏和全方位的理解。
因此从多个角度对个性化阅读进行探究可以得知,个性化阅读可以看作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其自主性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等,一次有效而深刻的阅读必定是在阅读者本身的心智和情感能力健全的基础上,对书面的文字符号进行感知,将其所体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转化为自身能够理解的意义和事物,在此基础上能够达到我们所想要的阅读目的。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学生与教材内容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的框架内容进行教学,在尊重其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之上不断启发其归于文本意义的自主性探究,以此来更好地使得老师和学生一起构成一种个性鲜明的教学活动主体。在师生之间对话、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体验教学,持续关注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态度,并集中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主性、多样性以及自身关注点的独特性。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尊重学生对相同文本内容的不同看法,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和批判,在进行思想和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擦出不一样的阅读火花,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强调一种学生自主进行的阅读方式,并在此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自我重构;对于后者而言,更多的是侧重教师将自身的个性化教学变成学生投入个性化阅读的载体。综上所述,在目标建设的过程中个性化阅读更多的是针对阅读的方式进行探究,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则是在语文素养提升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建设。
二、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一)过于强调阅读的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种较为模糊的认知方式,其主要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误认为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就是在强调课堂教学的“自主化”学习,因此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就会相应的忽视自身的行为,而过于重视学生自主地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这就导致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加限制地“自主”,大大地削弱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的地位。
这样的问题在实践当中会出现:课堂上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随意发言和谈论,并对于自身所认为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化谈论与研究;根据自身的喜好对于文本内容进行理解,主要理解自身能够理解的部分和段落,对于难度较大的、不好理解的段落不去理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只注重自身的发言,对于同学的理解和交流不予以听取。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作用只是作为一个提問者和点名者而存在,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行为和观点进行有效的点评,因此上述观念中自主探究是一种对个性化阅读的一种误解,是对学生的一种放任自流[1]。
(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在教学内容方面,部分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示,面对当前严峻的升学压力,家长和社会更加重视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也主要是在语文成绩的基础上进行体现。但是这种成绩体现能力的方式过于片面,导致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对于阅读教学的实际期盼功利性较重,期望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2]。
(三)过分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不同形式下的阅读背景和成长经历会造成人对于相同文本具有不同的阅读感悟,因此阅读理解的质量就难以用同样的标准进行判断和界定。因此就需要通过更加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对其进行理解,并达到所谓的标准。但是在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其并不是为了一个标准去奋斗,更多的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为主要形式,在一定的指导性文章的引导之下更好的形成一种结构分明、层次清晰的文章形式。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多元化感受,因此就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趋于精彩化和多元化的效果,使得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过分地曲解课文的实际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并不对学生的“思维发散”予以干预,因此就会导致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进而导致文本出现失落的现象。 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个魅力的春天,并更好地感受春天的山清水秀和诗意盎然的景象。在学生充分融入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但是部分教师在此过程中往往厚此薄彼,出现了过于重视其对春天的理解,而导致学生对于课本的写作方式以及基本要求不能重点理解[3]。
三、走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误区的实施对策
(一)处理好个性化阅读与正确解读的關系
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个性化阅读允许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进行多元化的理解,但是部分教师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就会片面的扩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文本的内容失去其本身的客观意义,在学生的误解中实现解读。
1.解读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实际体验与作者的思想。在阅读活动中,其主体应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生不断地接受老师所传达的知识,更为主要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重新建构,因此,学生的自我情感和自身独特的经历在知识的重构过程中尤为重要。同时,文本作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和思考凝聚而成的,也需要读者运用更加科学和客观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解读,若是在个性化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作品进行随意解读,是对作者的不尊重[4]。
2.对文本尽可能的实现相对正确的解读。任何一部作品自其产生之后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其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理解,只有在尊重一定的阅读规律之下,才能够用自身的实际感受与作者实现深层次的对话,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表达的勇气,还要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5]。
(二)个性化阅读与普遍性认知
个性化的阅读被看做是一种实现民主教育的主要方式。如今教育是民主的,阅读也应该是民主的,这不仅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表自身观点的机会,同时还要具有彼此之间交流的能力,在共同商讨之下达成一致。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个性就是针对长久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其能够通过阅读体验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但是,个性化的阅读,并非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强调个性的同时,也不能排除共性。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将个性与群体的共性做一个有机的结合。我们不断强调学生的个性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一地使用课本阅读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真实地对文本实现理解和解决。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和揣摩文章,进而获得自身独特理解,更好地优化教学程序。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在确保自身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6]。
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求学生回忆自身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事件,然后在小组内或是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主要讨论“父亲”的形象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描述了父亲在生活中的热情、深沉、可爱等形象,可见父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对于父亲的理解。同时对“几次眼泪”“父爱”以及“背影”等深刻的含义进行理解和掌握,进而将学生对父亲的情感推升到高潮,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部分学生由于处于单亲家庭,教师要着重对此部分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梳理,正确树立父亲的形象,关注学生的感受。
当前语文新课标已经对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应用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成为当下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进行一定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思考个性化阅读的本身性质,以此来更好地为我国语文教育形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凯.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2017.
[2]王江贤.浅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J].新课程(下),2016(12):150.
[3]潘建兴.激趣,成就精彩的“悦读”课堂——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17(6):34-35.
[4]陆燕.基于美学视野,建构深度阅读[J].语文天地,2016(25):71-72.
[5]李娜.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 2016(15).
[6]强五洲.把好课堂阅读教学的个性和深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4.